质性自然,绝世独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性自然,绝世独立

【中图分类号】g630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古评论诗文者,颇受自居易“知人论世”说之熏陶,本篇亦然。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少年时,因“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其《杂诗》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诗意明白晓畅:纵横四海,鹏程万里,壮志凌云,显其“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风范。

然而,在事实上,闻弦歌而知雅意者毕竟鲜见,往往是“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陶渊明远大政治理想并没有寻找到现实的土壤.三仕三隐的宦海沉浮,令陶渊明陷入“心为形役”的极大精神苦闷之中。天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在“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向乡里小儿”的晴天霹雳声里,陶渊明终于与人欲横流的官场分道扬镳,投入心仪已久的大自然的怀抱,走上写成寄情山水、饮酒赋诗,追求个体精神悠游自在之路,以其冲淡意趣之笔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田园诗派。

《归园田居》为组诗,共五首,本文择其第一首稍加评析,以“窥斑见豹”,亦求“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潜《移居》)。

一、官场深深深似海,一去心知更不归

陶渊明“率性任真”,诗如其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作开宗明义,直陈性情:志趣高远,超凡脱俗,热爱田园山林,痴心不改,本性使然,与屈原“世混溷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场污浊,尔虞我诈,所言非其心声,所为非其所欲,故诗人发出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长叹息。尘世如网,官场如网,网住了诗人对个体精神闲适轻灵的追求,着一“误”字,尽得风流——仕宦与个性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具有不可相融性.官场深深深似海,置身其中,苦闷难耐,度日如年,“一去三十年”便是诗人的肺腑之言。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年)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年)辞去彭泽令归田,是13个年头,有些论者据此断定“三十”为“十三”之笔误,本人对此不苟同.古人常以“三”、

“六”、“九”开头的数字言事物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贾谊的“履至尊而制六合”、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实为“十三”,而著之为“三十”,非为笔误,而是有意为之,夸大其辞之法更显诗人对官场的深恶而痛绝,暗含“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之心。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倦鸟应归巢,游鱼当返渊。对于笼中世界、池鱼生涯,既然去意已决,何需再回首,是到了鸟儿高翔,鱼儿远游的时候了。毫无疑问,这就是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彻底否定和唾弃的呼声。

摆脱了“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的官场生活,回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诗人心境大开,神采飞扬,尽情抒唱“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的无限快乐,展示了其“质性自然,非矫饰所得”(《归去来兮辞序》)的真我风采。

二、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已

回归田园,是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身份上是由“居庙堂者”到“处江湖之士”的转换,即由官易民;经济上是由领取俸禄到自力更生的过渡,即由衣食无忧到躬耕自给;劳动方式上是由精神劳动转变为体力劳动。

由官易民,因对官场已深恶而痛绝,不难做到。而经济和劳动方式的转换,则是不易为之,是对陶渊明人生抉择的一次严峻的考验。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长年人在仕途,田园久己荒芜,但诗人毫不在意,拿惯狼毫的手勇毅地扛起锄头。《归园田居》其五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吟咏其间,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锄头翻飞,挥汗如雨,但却收成不大.尽管如此,诗人依然无怨无悔,依然“守拙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其实,就是陶渊明坚守的贫士情操。守拙,本指安守本分,此指清贫自守,跟官场中的“投机取巧’相对.诗人曾作组诗《咏贫士》以自比和自况。《咏贫士》其一云;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辉。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如不存,已矣何所悲。

诗人借咏贫士以咏自己:志向高洁,任真自得.内心闲静,以贫士自居。诗作诠释了陶渊明仰慕的贫士情操:即不追求功名利禄,能洁身自好,安贫守道,也就是“道胜无戚颜”的做人准则。“道胜无戚颇”的“道”基本上是儒家之道,也就是孔于所说“君子固穷”的思想,用唐代王勃的话来说,则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言以蔽之:宁固以穷济意,不委屈而累已。

三、杨柳依依寄情怀,桃之夭夭守朴真

拜读过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如诗如画的桃林秀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也难以忘却陶渊明纵情描绘的理想“乐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四、名利遗落如泥尘,自由追求无绝期

在哲学思潮方面,魏晋六朝崇尚清谈,玄风大织。清谈的文人雅趣和玄学的学术探讨相互激发,相得益彰,形成了贵无轻有、重名轻实、淡视生死、淡化贵贱、遗落名利的时代思潮.在这浩浩荡荡、历时久远的思潮中,陶渊明也概莫能外。白居易《题浔阳楼》赞陶渊明诗云:“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朱熹论云:“渊明所说者《庄》、《老》,然辞却简古。”(《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二人指出陶渊明诗作中富有玄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此两句诗与“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杂”(《归园田居》其五)平分秋色,皆言诗人闭门谢客,修身养性,既“无丝竹之乱耳”,也“无案牍之劳形”,自觉闲适愉悦,悠游自在,神与物游,天人合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脱离受束缚的肮脏尘世,重归自由自在的大自然,无疑是诗人个体精神又一次“涅槃”,大有脱胎换骨,重获新生之感。至此:我们可以窥见陶渊明人生观的两个特点:

其一,极其重视个人的志节情操,能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