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的缺失并不是今天才发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有一班学者,主要是复旦的学者,就发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为甚么要开展这样的讨论呢?那时候内地市场经济勃兴,社会急速转型,也就是从一个未开放、传统的社会突然转变到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点的社会。这一方面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飞速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精神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化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社会必须有一种主流思想。尽管我们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希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家的基本主流思想,但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变成中国佛教大概花了一千年的时间。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变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我们不清楚,但是还没完全中国化时,文化大革命又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破坏得非常厉害,这使当时的年轻人无所适从。所以,内地这几年兴起了读经活动,希望再建立传统文化。但是,简单地读经恐怕不是弘扬文化的好方法。1818年黑格尔(Hegel)就任柏林大学(BerlinUniversity)教授时说:「对日耳曼民族来说,精神上的深刻要求荒疏已久。」我没仔细查过这荒疏是有多久,但现在的社会又太沉浸忙碌于现实,驰鹜于外界精神。我们应该从这种状态转回到自身,也就是说应该徜徉于自己原有的精神家园当中。中国现在就是这么一种状况。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学者认为,只要好好地经营,认真地做,照胡锦涛的说法是「不折腾」,要使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变得富裕并不太难。但是要建立一个精神上健全的社会,就困难得多。

我再进一步说,建立一所有品味、有精神的大学,这比甚么都难。哪怕你拿了诺贝尔奖,哪怕你有很多的科学成果,但是如果没有品味的话,这所大学不能担当起它的任务—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并以此培育优秀人材。所以,得先谈到人文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文精神。早在《周易》就有这么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就有教育的意思,一定要教育以后才能成天下。由此可见,中国的人文历来都和教育连在一起,希望通

过人文教化来达至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在现代的技术化社会里,人文精神跟教育的关联应该愈来愈紧密。对科学家来说,科学主义、技术主义是非常危险的。十年前,我是个非常典型的技术主义者,我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随着年纪增长,比照现状,我发现问题并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不得不学其他东西。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Jaspers, 1991)说过,大学是学术勃发的场所,也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场所,所以大学必须具备几项东西:

(一)教育的本质: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追求是文化的积淀

向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追求是一切教育的本质。一些哲学研究者认为,绝对真理并不存在,或者不清楚终极价值到底在哪里。但是要注意,教育必须从终极价值及绝对真理出发,给学生理想。理想是甚么?是「心向往之」却「不能至」。如果是这样的话,为甚么还要有理想?理想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它照亮我们脚下的道路,使我们不致在纷杂的世事中、世风流俗中迷失方向。大学是积淀文化的场所,尤其是人文精神的积淀及传承,同时吸收了世界上人类所有的优秀文化。因此,大学不能常变。我们一天到晚说改革,说得太多了。天天都改革的社会不是好社会,这只能说明它还不够稳定(stable),是一个动乱的社会。对于现在的大学来说,我相信坚守历史使命比改革更重要。

(二)回归大学的使命和精神比改革重要

我们已离大学应有的使命和精神太远了。大学当然要仰望星空,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大学是作为一个专门的机构去思考未来的事情。事实上,当今市场经济使社会变得比较功利,不少大学缺乏长远的规划。比如说很多大学校领导也只是看学校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重点实验室增加了几个、产生了几个院士,以及运用各式各样的指标,如科学引文索引(S 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索引)、H指针(H-index)等等去评核教师的水平。这有点像文化大革命时大寨大队的生产队长,为每位教师评工分,评价教学水平。但学术表现(academicperformance)和真正的大学精神及使命却被搁在一旁,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大学不仅不可以随波逐流,更加不能对世风恶俗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坚守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

大学应该是社会的清醒剂、清洁剂。这几年,国内外大学都有不少失范的地方,如学术造假。这不单中国独有,全世界也揭发了不少学术造假行为。早前一段时间,我读到一篇《环球时报》上的文章,美国做了一项针对学术失范的不记名调查。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教授都有不同程度的学术失范行为,可见学术失范并非地域性问题。我个人认为学术失范恰恰跟全球各大学采用美国模式很有关系。美国社会本来就充满竞争,在乎文章的数量,于是发明了所谓的SCI索引和H指针等。这些指标传到中国以后,问题就变得相当复杂。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政治体制上的缺憾、官员不到位等问题跟这些指标凑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比任何时候都糟糕的学术评价方式,毒害整个学术氛围,所以大学需要一道精神围墙,尤其在民族危难、社会失范时,大学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就显得非常重要。

大学应该成为社会思想和文化传统的中流砥柱。正如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所说,大学里,知识诚笃是特别重要的德性。这无论对教授、行政人员、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在这个前提下,知识的诚笃和学术的纯洁性才可能建立起来。从长远的意义来说,这样才能坚守文化真谛。大学失范的地方到处都是。有时候走进一所大学,感觉它不像大学,到处都拉满了横幅广告,把大学的神圣感、静谧感都赶走了,所以我说,大学的人文精神对当前内地而言尤其重要。

(四)两种文化:科学文化跟人文精神同样重要

另外,科学精神同样重要。1956年,斯诺(C.P.Snow)发表了有关「两种文化」的演说。他把一种文化称为「科学文化」,另一种称为「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缺一不可。人文是一种人文的情怀和精神,是善和美,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文化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这实际上已引出了我们通识教育的内容。

三、为甚么要推行通识教育

大学为甚么要进行通识教育?我引用艾伦(D.W.Allan)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艾伦,2005,页7)。」但是,内地对此的真正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我们有时候用了些过于简单的表述作口号,如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