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方法
由独白到对话、由接受到体验: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方法
1、哲学话语的源初形态,是生命的心性展现,是挺立起的个体的“喃喃”自语。“自语”并不是个我的话语独断,而是个我心灵与全部存有的对话结果。因此哲学在源初意义上,不是一种“学”,而是个我心灵的言语生成和自我奠基。
2、哲学活动在源初意义,是一种纯粹的“爱智”,是对自身及世界合法性的探寻。哲学的交流活动也是在“道友”、“师友”、“师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平等的对话。哲学活动由“对话”走向“独白”,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政治意识形态对哲学言述的需求,借助哲学对世界及人生合法性的探寻来论证现实政治权利的合法性,并借助政治权利来确保某一种哲学话语的独断性;二是哲学家自身对哲学功能的夸大,哲学家把其自己对世界合法性的探寻之结果等同于世界合法性本身,并常常力图利用政治权利来完成对社会人生的奠基作用,此即是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其结果是哲学以“真理”的面目在行使霸权。
3、在我们以往的哲学教学中,哲学家或哲学教师,就常常以真理在我的姿态出现,其话语形式就是“独白”,其结果则是伟大的哲学思想所培养的是精神的侏儒。欲改变这一局面,哲学的话语形式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必须从“独白”走向“对话”。
4、哲学话语向其源初形态的回归,并非是其源初形态的完整重现。现代体制之内的哲学教学,在保留其哲学的对话精神之外,还要承担知识的传授功能。这已经不是源初的随意性较强的对话,而是在现代体制之内的理性对话。
5、这一对话包含如下几个层面:一是哲学家或哲学教师与古代哲学家文本的对话,其结果是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以其条例化的形式再现于教师的教案与课堂之中;二是哲学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就共同的哲学文本展开讨论,哲学知识的传授寓于其中;三是学生与古代哲学家文本的对话,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引导其入门的作用。
6、“同情的理解”:生活的秩序化,就是生命从虚无到存有的过程。哲学对秩序化根基的探寻,就是对自身生命根基的探寻。因而可以说,哲学是一个生命的学问。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通过哲人的致思而凝结的历史,是许多哲人生命的深度沉积。因而对中国哲学史的态度,不可采取纯知识的立场来看。不应把中国哲学史看作是与己无关的陈年旧帐,而应看作我们生命的资源,对此应当采取“存在的呼应”,即应采取一种生命的态度来观照,即“同情地理解”的态度。
7、“存在的呼应”只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主观前提,这一前提只保证研究方向的合理性,而无法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就必须借助一套客观的文本分析手段。对中国哲学而言,历史学、史料学、知识社会学、以及解释学等就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