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③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文质答:文质是指君子的处世之道。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质朴过度而礼节文饰过少便会显得粗野,礼节文饰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文质适当,才能显示出文明君子的优雅风度。

其中“文”是指文采、修饰,可引申为人为的装饰与文雅的状态;“质”是指朴素的质地,没有添加修饰的本来状态,可引申为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

儒家认为,质朴的本性比礼节文饰更加重要,但同时两者必须配合协调才能够相得益彰。

2.《论衡》答:《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

“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④他主张人性因禀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

《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3.六经皆我注脚答: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

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

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

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孙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孙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4章孙子[视频讲解]4.1 复习笔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

一、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1.五事(1)道:战争的正义性,人心的向背,百姓民众支持与否,是否与君上同心并有牺牲精神。

①“道”作为“经”的五事之首,尤显重要。

在这里,狭义的“道”指政治,特别是百姓与国君愿望的一致,因为战争总是一定政治的继续,战争必须依赖民众进行。

②广义的“道”,则指整个战争的规律,包括战争与自然条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和战争自身的规律,以及在把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战略战术原则。

(2)天:自然气候条件,昼夜、晴雨、寒热、四时的变化。

(3)地:自然地理条件,路程、地形、地势、地貌等。

(4)将:将帅的指挥才能、智慧谋略,信义、慈爱、果敢、严明等品质。

(5)法:组织编制、管理、职责、军需供应等规章制度和军纪。

2.七因素在五方面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七因素,才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主上是否合乎贤明,将帅是否有才,是否占有天时地利,法令是否贯彻,军队实力强否,士卒训练如何,赏罚是否分明,等等。

(1)审慎分析客观条件。

这是善用兵者之道,取胜之道的首要条件。

要作十分周密、万无一失的部署,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使敌失败的机会。

(2)将帅的指导作用。

准确地判断敌情,相应制定御敌用兵之计,包括计算地形险陋,道路的远近等,是上将军必须把握的原则。

(3)“知胜之道”“安国全军之道”。

“知胜之道”即有判断能力,能判明敌我情况,知道能打胜就打,不能打胜就不打的。

对于战争一定要持负责、审慎、警惕的态度,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根本。

(4)孙子还指出用兵之道的奇妙、灵活、辩证,把战争看作是动态的、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

用兵是神奇的行动,随机应变,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5)“势”,有位势、动势、能量、物质的运动等含义。

这里强调在战略上任势、造势,形成巨大的势能,以猛烈的冲击速度和强大的攻击力打击敌人。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名词解释1.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2.《复性书》[武汉大学2015研]答:《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

《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

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

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

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3.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答:《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这一思想有力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5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5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及后期墨家[视频讲解]5.1 复习笔记《史记》无墨子传,只是在《孟荀列传》后附了寥寥24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汉书·艺文志》班固注曰:“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清人孙诒让推定墨子的生卒年,按公历计,约为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

墨子的籍贯为宋,但长期生活于鲁。

一、兼相爱与交相利1.兼相爱(1)定义①“兼相爱”,即不分人我、彼此,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

“相爱”指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

②墨子以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兼爱”思想解释仁德,把“兼相爱”看成是“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

(2)依据①墨子认为,一切灾害都产生于“别”。

所谓“别”,即偏爱、自私。

各自从偏爱出发,亏人以遂其私,所以产生了“交相恶”。

②拯救的办法是“以兼易别”。

所谓“兼”,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

(3)“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之区别①儒家“仁爱”是有差等的爱,如对父母的爱与对兄长的爱不同,对自己父母的爱与对别人父母的爱不同。

②儒家主张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讲“泛爱众”,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③墨子的“兼爱”是“爱无差等”。

也就是说,他要求人们对别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的爱、对自己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

④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是墨子的治国之道和理想社会。

2.交相利(1)定义交相利即互惠互利,这是“兼爱”的背景。

墨子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的道德原则推广为天下普遍的原则。

(2)评价墨子劝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公平合理社会。

这其中含有对王公大人骄奢淫逸的不满,控诉了争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劳动者要求自食其力、过安定生活的愿望。

墨子“兼爱”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平等思想的痕迹。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先秦哲学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六艺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经是指先秦的六种典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5.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据《论语·先进》篇记载,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语:______、______;政事:______、______;文学______、______。

这十人被称为孔门“四科十哲”。

【答案】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6.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说法。

《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一书,又称______。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第⼀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的观念发⽣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神为主。

⼩邦周取代⼤殷商以后,周初⼈进⼀步有了⼈⽂的⾃觉,这种⾃觉源于他们以⼩邦⽽承受⼤命,⼜⾯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崇拜上帝⾄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信于神,改造了商⼈诸事占⼘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命中,周公等⼈的观念发⽣了⼀定的变化,把⾎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作出⼀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赋予君主不仅治理⼈民,⽽且教化⼈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交给神转⽽为⾃我担当。

这是周⼈在⾃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是中国⼈⽂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的、具有德性的⼈⽂主义或⼈⽂精神。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填空题1.龚自珍和魏源是19世纪中叶今文经学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今文经学派推崇_____,对经典的解释着重探求其中的_____,从而同古文经学派注重_____的学风对立起来。

今文经学运动提倡_____,即要求把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联系起来,通过对古代典籍的解释,评论时政,应对当前的社会问题。

【答案】《公羊春秋传》;微言大义;文字考证;经世致用2.龚自珍对公羊三世说加以改造,提出每一个朝代的历史都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治世;衰世;乱世3.魏源编写了我国近代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巨著_____,在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上,他提出了_____的杰出思想。

魏源的主要哲学著作是_____。

【答案】《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默觚》4.康有为以研究今文经学的形式,写成_____、_____二书。

前者通过宣布正统儒家经典为伪经,破除了对于传统观念的迷信;后者则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

【答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5.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于_____、_____等著述之中。

他利用西方自然科学中的_____概念,作为建立自己宇宙观的基石。

【答案】《仁学》;《以太说》;以太6.梁启超在_____中将道德分为两个范畴,即_____和_____。

前者指的是那些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后者指有助于个人道德完善的那些道德价值观。

【答案】《新民说》;公德;私德7.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_____、亚当·斯密的_____、约翰·穆勒的_____、斯宾塞的_____、孟德斯鸠的_____等著作。

【答案】《天演论》;《原富》;《名学》和《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法意》8.章太炎一生著述宏富,几乎涉及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其中表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冯友兰[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冯友兰[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7章冯友兰[视频讲解]7.1 复习笔记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幼年人家塾,习旧学。

其主要著作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英文)、《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三松堂自序》等。

现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松堂全集》。

一、“新理学”本体论体系1.冯友兰强调科学与哲学的划界冯友兰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进行重新释义、定位和架构,建立了一个庞丈的“新理学”本体论体系。

2.“新理学”本体论体系的具体建构(1)冯友兰从“有事实底存在底”“事物”开始其体系建构冯友兰指出,从对特定的“实际底事物”有所肯定,可以推而广之对这一“事物之类底物”作许多肯定。

冯友兰将一类事物之所以为这一类事物者,或者说一类事物依照之而成其为这一类事物者,定义为“理”;一类事物所必依照于其理者,自其必依照而不可逃言,谓之“命”;一类事物所依照之理在该事物本身者,或者说理之实现于物者,即为“性”;因一类事物之理乃是这一类事物的标准和极限,故理亦名为“极”;“众理之全”或曰“众极之全”,则名为“太极”。

(2)依据“实现其理之料”理是“实际底存在之物”的“依照”;而“实际底存在之物”所以存在,还须“依据”“实现其理之料”。

料有相对、绝对之分。

相对的料,本身仍有其“依照”和“依据”两方面;绝对的料即“只可为料者”,“此所谓料,我们名之曰气”,亦名为“无极”。

(3)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一事物依照理、同时依据气而实现其性;其依照理之程度并不是完全的,或依照八分,或依照七分。

该事物所实际地依照于其理者,是为其“义理之性”;综该事物依照其理者及未依照其理者而言,则为其“气质之性”。

凡事物皆有性,但并不是凡事物皆有心,亦即并不是凡事物皆有心之理。

(4)“道体”和“大全”就一事物而言,其存在是气实现该事物之理的运动;就全体事物而言,其存在则是无极实现太极的运动。

湖南大学843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湖南大学843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部分 湖南大学 8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9 年湖南大学 827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5 年湖南大学 440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6/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7
2/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7 年湖南大学 403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3/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宋至清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宋至清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编宋至清代的哲学一、填空题1.北宋五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子加上______合称为“北宋六先生”。

【答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2.按照现代学术的眼光,宋明理学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第二种路径是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第三种路径是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第四种路径是______,其代表人物是______。

总体上来说,从______到______到______到______路径的演进,反映了宋明理学的深化。

【答案】气学的路径;张载;理学的路径;程颢;程颐;心学的路径;陆九渊;王阳明;数学的路径;邵雍;气学;数学;理学;心学3.______是理学的集大成者;______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答案】朱熹;王阳明4.北宋创建的主要学派包括______创立的“濂学”;______、______创立的“洛学”;______创立的“关学”;______创立的“新学”;______创立的“蜀学”;后来南宋的______又创立了“闽学”。

宋代理学的四大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三苏(苏轼、苏洵、苏辙);朱熹;濂学;洛学;关学;闽学5.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年间,伴随着要求变革的呼声以及“新政”的实施,在学术界兴起了一种复兴儒学的要求,这种思潮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面展开,这一批判思潮的主要先驱代表人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排斥佛道异端;否定汉唐经学;抨击科举时文;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李觏6.宋初三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计划资料.docx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计划资料.docx

哲学史纲要1.请解释中国古代哲学“以德配天”的含义和意义答:殷周时期,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将原来以祖配天发展为以德配天,将原来宗教血缘崇拜发展为政治化道德化的祖宗崇拜,将外在的天神崇拜组建内在化道德化。

周公等人认为,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统治者要明德慎刑、勤政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以德配天。

1.请介绍孔子的仁学答:孔子哲学将礼的核心仁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挥,仁不仅是孔子哲学核心观点,更是中国哲学中心范畴之一。

微观角度:什么是仁(1)爱人为仁。

爱虽有差等,然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

(2)克己复礼为仁。

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以礼修身另一方面也要求内在的自我建立,为仁由己。

(3)忠恕近于仁。

忠强调推己之心,恕强调尽己之心。

是仁道一体之两面。

忠恕未尽仁然而离人不远。

宏观角度:仁的不同层次(4)人的第一境界为圣人,“仁者”,圣与人统一境界为最高人格境界。

第二境界为贤人,“成人”德成于内而文见于外。

第三境界为君子。

贤人和君子都超越自然的道德人。

(5)人道是人文主义价值理想。

孔子所提出的忠恕、仁爱、仁义礼等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价值理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2.老子“道”之用老子哲学体系范畴的核心是道。

老子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的范畴道之用有以下三点:①宇宙生成论:道生养万物②以虚无为用。

创造性来源于虚无,有无相生。

③老子以反向为用:1)老子看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2)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3)老子主张从细小柔弱的事情做起,观察事物发展的征兆。

以免招来更大的祸患3.墨子“三表法”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有本者,有原者,有用者。

上本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即以古代圣王记载、老百姓亲身体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形而上者谓之道答: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

《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

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

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

”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孟子字义疏证·天道》)2.《春秋繁露》答:《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展,现仅存82篇。

该书推崇公羊学,对“春秋大一统”的主旨进行了发挥,阐释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和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从思想系统方面看,《春秋繁露》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了阴阳与五行的学说,创立了“天创万物”和“天人感应”的学说,编造了君权神授与王道三纲理论。

3.六经皆我注脚答: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

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

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

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4.以太阿屯说答:以太阿屯说是清代章太炎早期哲学思想融合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
解(一)
郭齐勇《中国 哲学史》配套 模拟试题及详 解(二)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的读书笔记模 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的读书笔记模 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 学
第三编宋至清代的哲 学
第四编现代哲学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 学
第三编宋至清代的哲 学
第四编现代哲学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2章孔子 第3章老子 第4章孙子 第5章墨子及后期墨家 第6章子思子 第7章孟子 第8章庄子 第9章惠子与公孙龙子
谢谢观看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 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
+章节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员
佛教
习题
解答
题库
孟子
第章惠子
题库
部分
郭齐勇 第章
庄子
名校
哲学
公孙龙子
中国
王充
现代
批判者
内容摘要
第四编现代哲学
第1章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 第2章章太炎 第3章孙中山 第4章陈独秀与李大钊 第5章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劢 第6章熊十力 第7章冯友兰 第8章金岳霖与贺麟 第9章李达与艾思奇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庄子》3.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与反对战争?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4.“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核心政治理念?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6.《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A. 儒家经典之一B. 道家经典之一C. 阴阳家经典之一D. 独立的哲学著作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A.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 提倡格物致知C. 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D. 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8.“白马非马”的辩论出自哪位哲学家?A. 公孙龙B. 惠施C. 荀子D. 韩非子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10.“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________是《道德经》的作者,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哲学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______。

3.“性善论”是______提出的,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4.“__________”是朱熹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5.“__________”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6.《__________》是荀子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

7.“__________”是董仲舒提出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第一编 先秦哲学【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第一编 先秦哲学【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哲学一、名词解释1.史伯论“和实生物”答:史伯论“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观点,即和谐与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史伯认为,“和”与“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即“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其前提是不同与差别,这样的“和”才能够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

“和实生物”主要强调了多样性的统一(和)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衍的基本条件,简单的同一(同)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

2.晏婴论和与同答: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

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

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

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

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3.文质答:文质是指君子的处世之道。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质朴过度而礼节文饰过少便会显得粗野,礼节文饰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文质适当,才能显示出文明君子的优雅风度。

其中“文”是指文采、修饰,可引申为人为的装饰与文雅的状态;“质”是指朴素的质地,没有添加修饰的本来状态,可引申为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

儒家认为,质朴的本性比礼节文饰更加重要,但同时两者必须配合协调才能够相得益彰。

4.《老子》论有无答:《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

《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子思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子思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6章子思子[视频讲解]6.1 复习笔记子思,姓孔名伋,孔子嫡孙,战国初年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卒于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相传他受业于曾子。

一、道德的五行1.五行(1)含义五行包括仁、义、礼、智、圣;四行是前四者。

(2)五行与四行的区别①身心观a.就“心”来说,有“内收”(形之于内的“德之行”)和“外扩”(流之于外的“行”);b.就“身”来说,内收、外扩都必须凭借“德气”和“身”“体”,并且由于“气”的作用,在“身”“体”上有不同反映。

“气”“身”也反过来制约“心”,规定“心”。

②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a.仁、义、礼、智、圣的和合,是形而上之天道。

仁、义、礼、智的和合,是形而下之人道。

b.前者是与天道相连的道德心性,属超越层面;后者是与社会礼俗相连的道德实践层面。

c.前者“诚于中”,后者“形于外”。

③圣人是理想人格,圣人与现实的人之间有时空的阻隔。

(3)五行与四行的统一①君子可以通过修行去追求圣贤人格。

既要五德的内化,还必须注意“时行之”。

②道德的“仁思”“智思”“圣思”与五德内化有关,道德理性思考、道德体验、体悟的明觉精察,有助于善行实践的提升,终而促使五德形之于内。

于是君子获得与圣贤境界一样的终极性的安乐。

a.“仁之思”的特点是精细,表示德气充盈、流行。

“仁之思”与身体相连,设身处地,体贴人微,关心他人的忧乐和民间的疾苦,与他人同忧同悦。

b.“智之思”的特点是长久。

也即“明智”,是指善于发现贤人,向贤人学习的智慧。

c.“圣之思”——轻盈,“轻”也是气的特征。

“圣”字从耳。

君子要有听德,善于听闻、明了、学习、仿效远古圣人的榜样。

“圣之思”与天道相接。

2.中心、外心、独心(1)“中心”即“内在之心”。

中心之智、忧、悦等是最高的智慧,是理性的愉悦,是超善恶的忧乐,是内在的极至之安。

这是圣贤的境界。

(2)“外心”是内心的发用,是“四行和谓之善”。

(3)独心①“独心”,或称一心,指的是心为“一”,五官四体为“多”,正因为心能独,即超越于五官四肢,进而能统摄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

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

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

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

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

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二、简答题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南开大学2015研]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b.“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

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为不知而行之时期,这一时期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b.为行而后知之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c.为知而后行之时期,这一时期是科学昌明时代以“真知特识”指导实践。

孙中山把知行关系概括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③“知难行易”说孙中山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即“知难行易十证”)作为论证,说明获得理论知识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

“知难行易”说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a.“不知亦能行”,如前所说的“不知而行”,就表明行先知后,行易于知;b.“知之惟艰”,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他还提出“知之则更易行之”的命题,认为“知而后行”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3)评价①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提出具有当时的现实针对性,在当时有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②对于“知难”的强调,导致孙中山依据经济学分工原理而推演出“分知分行”的观点。

认为科学愈昌明,人们的知与行愈分离,“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

这样不仅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而且实质上是将社会人分为“主知”、“主行”两个等级;③孙中山对“知难”的过分强调,也有夸大理论作用、轻视实践意义的倾向,从而不能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张之洞“中体西用”[南开大学2014研]答:(1)释义“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张之洞《劝学篇》进一步指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又以为中学为治身心的内学,西学为应世事的外学。(2)影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仍奉行这一主张。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三、论述题1.严复的天演论。

[南开大学2015研]答: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译著。

他十分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力图用进化论说明人类社会发展,鼓吹救亡图存、维新变法。

(1)进化论的内容严复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可归结为“物竞、天择二义”,“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

”在他看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规律,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严复的“物竞天择”的历史进化论,受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较大。

他认为,斯宾塞所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

但严复并不赞同斯宾塞的“任天为治”的弱肉强食思想,而赞赏赫胥黎的“与天争胜”的重视人力的观点。

在他看来,人类的进化是人主动地同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斗争的结果。

(2)中国衰败的原因严复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强盛而中国衰微的原因。

他说:“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通过中西方的文化比较,严复尖锐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文化的落后和腐朽性,力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淘洗改革,求以合于当前之世变”。

(3)维新变法严复认为,“淘洗改革”、变法维新,最重要的在于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他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民关系,就是君主对天下民众的残酷剥削、奴役。

秦始皇所开创的大一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中国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

对此,他进行了猛烈抨击:“自秦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

”他还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真正主人,王侯将相应是社会的公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应当废除。

(4)自由与民主严复的“尊民叛君”思想是以“天赋人权”理论为根据的。

他强调:“民之自由,天之所畀”;“身贵自由,国贵自主”。

在他看来,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神圣权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条件。

民主是自由的体现。

因此,严复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他认为民主依附于自由,先有自由,后有民主。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和高扬,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破天荒的,具有极大的反封建和启蒙意义。

(5)天演论的影响严复对“西学”的介绍以及他的哲学思想,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起了解放思想、开启新风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的觉醒。

特别是“物竞天择”的历史进化论,激发了中国人民自强自主的爱国热潮,不仅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的精神武器,而且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严复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完全近代意义的哲学体系。

他对西方近代经验主义和逻辑学的译介、重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造和近代哲学的发展,对融会中西哲学有筚路蓝缕之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以及青年时代的胡适、鲁迅、毛泽东,都曾深受严复思想影响,从《天演论》等译著中吸取营养,受到启迪。

2.梁启超“新民说”评述。

[南开大学2014研]答:(1)内容“新民说”是梁启超所建构的社会启蒙思想,在近代启蒙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提出近代中国最迫切的启蒙任务就是在民德、民智、民力三个方面改造国民,使之成为建设近代民族国家的“新民”。

在这种理论取向的指导下,展开了他的最具独特性的社会启蒙思想。

①“新民德”主要是从内在的精神气质方面改造国民的精神面貌,使中国人从习惯于封建专制压迫造成的受治服从、麻木不仁的国民劣根性中挣脱出来,代之以独立、自由、自治、责任的现代国民品质。

从这种价值原则出发,他把公德与私德、利己与爱他、独立与合群、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服从等五对道德范畴在参照西方资产阶级社会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为适合中国国民的、具有中国文化独特性的国民新道德。

②“开民智”梁启超重视“智”在改变祖国落后面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作用。

他认为近代中国的落后首先表现为民智的落后,民智落后的中国与民智进步的西方诸国相较量,其被淘汰是必然的。

因此他强调“言自强于今日,以开启民智为第一义”。

从开民智的重要性出发,梁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