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汇总分析
中国哲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心斋答:心斋是指洗掉黏附在心中的成见、认知、欲望以及经验等累赘,恢复虚灵明觉之本心的工夫。
《庄子·人间世》的一则寓言: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卫国国君的方法时,孔子对其讲了“心斋”的道理:“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意思是用耳听,虽可执定于耳闻,但不如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体会,期待与心境相符,尽管提升一层,仍不如用气去感应。
气无处不在,广大流通,虚而无碍,应而不藏。
故心志专一,用气去感应,就可达到空明的心境,自然合于道妙。
2.大同答:①大同是指古代儒家宣扬的理想社会。
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闲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一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多有启发,近代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影响。
②大同是指忘形骸、忘物我的精神境界。
《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③大同是指天地万物为统一整体。
《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谶纬答:“谶纬”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学说,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主要是把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谶”是指把诡秘的隐语和预言当做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
“纬”是指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谶纬和经学一起,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尽管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但谶纬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中国哲学考研类型试题整理(中哲篇)

名词解释离坚白淮南格物万理具于一心通为天下第一要义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至良知俱分进化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太虚即气理一分殊四句教绝四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言立三表辩无胜静因之道物不迁言尽意神灭论一物两体理一分殊淮南格物道法自然形神相即一物两体至良知气者理之依反者道之动合同异生之谓性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以说出故六派七宗守真存一(守一存真)命不在天而在其人知行常相须以说出故崇本举末能必副其所天人三策以无为本形质神用辨名析理形神相即法与时变济有者皆有道统说论衡独化言意之辩天人不相预以心原物休符不于祥於其仁崇有论得意在忘象独尊儒术《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体用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心原物圣人体无一故神两故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三表四端心斋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张载王阳明民生史观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道德经》公孙龙天命之谓性斗莦之性裴頠天人交相胜四法界严复《虺书》《齐物论》五行相克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质神用得意忘象血气心知八识般若《仁学》《新理学》《大学》鹅湖之会王艮兼爱天人感应气质之性托古改制为仁由己道法自然言必立仪言尽意论物不迁论格物至知知行合一知难行易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贞元六书论衡正蒙东西均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墨子的义荀子的虚一而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王充的疾虚妄王弼的贵无僧肇的物不迁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和与同异,可否相继知己知彼,胜乃不殆三代相因,损益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人之性恶,化性起伪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神形相即,形质神用静者静动,动静皆动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正蒙东西均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绝地天通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三表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天人相分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克己复礼为仁尽心知性知天参验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天人合一有待无待名实三玄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性三品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言尽意论形质神用人副天数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一物两体阿赖耶天人感应六相圆融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三纲领八条目心外无物理一分殊致中和心学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童心即真心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世进化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天命之性民生史观公羊三世说《严译名著丛刊》三民主义《新学伪经考》心力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中和正始之音涅盘《传习录》知难行易《论语》兼以易别生之谓性不真空心外无物一阴一阳之谓道逍遥游白马非马六相圆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三表法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天行有常不真空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天人合一谶纬中体西用五德三教北宋五子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敬除其舍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简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a75476c77da26924c5b02c.png)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 4 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忠C. 信D. 义答案:A2. 道家哲学中“道”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A. 老子B. 庄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3. “性即理”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程颢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
答案: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
墨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纷争和不公,是因为人们不能做到普遍地爱人。
他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无私地爱他人,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2. 阐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答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在他看来,真正的知识不是抽象的思考,而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
王阳明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知识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他反对空谈理论,主张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知识。
三、论述题1. 论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塑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还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礼治”等,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分析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理念。
答案: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主张顺应自然,不强加人为的干预。
在政治治理上,这一理念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减少对民众的控制和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老子认为,过多的人为干预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和谐。
通过“无为”,即不干预、不强求,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自然和谐。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治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儒家和道家在对待自然和人的关系上有何不同。
中哲史试题-论述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2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22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2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8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20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7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6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328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牛入学芍试地考试科目代码:7H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片仇一、名词解释(每融5分,共30分)1.略迷信2.洛学3.格物穷理4.《焚书》5.性善论6.章太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试论孔溢儒学F5善朱理学的关系及具对后代懦学的影响2.庄子的道遥游的人生观.3.筒论辙学辩征法。
4.论王阳明哲学对明引启蒙思潮的蛇响,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而分)1.试论老子哲学的基本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2.忒论隋唐以来怫教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中国化特点.2014年:杭卅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考试科目代码,m考试科H名称:中国哲学史说明,考生答题时律与在答题明上,否则漏批贵任自负—•、名M解释(共S题,每题10分,共50分)L大音希声2.孔颜之乐3.言感之辨4.棒喝5.中腐之道:、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
分)1.筒论庄子的“无以人火天”思划L2,简论朱嶷与陈必的王霸之辨思想3.不真空论4,李贽的异端思想切、论述题(共2题,每碘3。
分.共阈分)L试论宋明理学与勺教的关系。
2.试论近现代中国关于“古今中西”的文化论争及蠢重要意义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侧考试科目代码;.川考试科fl名称;中国哲学史说明:i.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一、名词解释(本题共7题,粽题5分,共%分)1.“为学”与■为道”必《四书章句》3.四法界4.理学与反理学5.良知自也6.三民主义7.浙东学派二、筒答题(本题共4题,每霆10分,共仲分)1.如何理解孔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思想?2.戴震如何解释理和欲的关系?3注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规有何昇同?4.佛教“申国化”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论述题(本题-共3题,每题25分,共75分)1.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基本思想及其意义2.清分析论述崩宋以来“.工教合一”的演变.作用及其思想史密义3.道家“道通为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究生入学考试题考忒科目代码:m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说明—命题时清按右关说明填写清楚.完整;2,命题时试题不得超过周围边框;3.考生答题时-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页任自负;一,名词解样(本大题共W分,何小题S分)1.逍遥游2.言意之辨3.优性起例4.禅宗5.转识成智6-明湖之会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
考研《中国哲学史》考点与考研真题题解

考研《中国哲学史》考点与考研真题题解中国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1.1考点归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在对于周礼的研究和思考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联结,是其哲学的基本进路。
一、“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孔子观念的集中体现。
1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1)从“天”到“命”的观念演变过程①夏、商、周三代人们的天命观a.殷商人:最高主宰者是“帝”。
b.西周人:最高主宰者为“天”。
c.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怀疑,其人格神的色彩日渐淡化。
②孔子对“天”的理解a.“自然之天”。
孔子提及“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价值之天”。
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
③孔子对鬼神的存疑态度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2)“命”的概念“时命”与“天命”。
孔子认为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命”,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①“时命”为盲目的,它构成为人的一种外在限制。
孔子承认“时命”,但拒绝消极等待,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它是人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
孔子承认“天命”为价值的源头,讲“天命之谓性”。
2“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仁”从字源看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孔子强调以行“仁”为己任,至于“死而后已”,其“仁学”具有如下特征:(1)“仁”的情感性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主张“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并将“爱”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2)“仁”的普遍性孔子认为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中国哲学史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三纲八目(《大学》)[山东大学2018年研]答:三纲八目是《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简称。
其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
2.三才之道[浙江大学2018年研]答:三才,又作“三材”,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①指天、地、人,兼指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
”东汉王符《潜夫论》称:“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
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②指人的形、气、神。
北宋邵雍《观物外篇》:“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
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3.五德终始[浙江大学2018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五德终始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
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
在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
两者交争,历史属于斗争中的胜利者。
这种五德相胜又是被机械的周期律预先决定的,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和验证。
五德终始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丹鼎派[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研]答: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它并非是实有的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而言的,是后世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NEW)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05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5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一、简答题(共70分,每小题10分)1“仁”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释义。
3“三表法”的认识论意义。
4孟荀人性论之比较。
5“理一分殊”的思想源流和哲学实质。
6张载的“一物两体”说。
7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二、论述题(共80分,每小题20分)1从“能所”关系看王夫之的主客观关系学说。
2从严复、孙中山的认识论思想看近代思维方式的确立。
3康有为的变易进化观念及近代进化哲学。
4梁启超中西融合的变化观。
2010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一、论述题(任选三个作答)1试论述孔子的仁、礼与中庸哲学范畴。
2试论述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反者道之动”。
3试论述墨子的“尚力”“非命”与“三表”。
4试论述孙子的认知学说。
5缺失。
二、简答题(任选五个作答)1《论衡》。
2《神灭论》。
3正蒙。
4《天演论》。
5心理建设。
6新民说。
2011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一、论述题(任选其中3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1先秦道家源流及哲学思想。
2先秦儒家源流及哲学思想。
3议《天演论》。
4评孙文学说。
二、简答题(任选其中5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虚一而静。
2一念三千。
3一物两体。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一、配套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名词解释1 .前识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
《老子》三十八童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
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Z而老子认为,"慧智出Z 有大伪"。
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
韩非认为Z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 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
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
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Z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
"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
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
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 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是指硏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Z即哲学。
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 .无名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Z彼且恶乎待哉?古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看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
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a75476c77da26924c5b02c.png)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着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考研北京大学哲学系讲义和考研真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北京大学哲学系讲义和考研真题解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一、原始社会产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萌芽1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
2唯心主义萌芽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3唯物主义萌芽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1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
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破坏,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形成了阶级的对立。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2奴隶制社会阶级矛盾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
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
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
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和尖锐。
3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
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作“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前识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
《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
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
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
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
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
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
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
名校考研中国哲学史试题汇总分析

名校考研中国哲学史试题汇总分析【名解1】白马非马(人大9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南开00);浩然之气(武大00);绝地天通(厦大99);否极泰来(厦大99);温故知新(厦大99);道法自然(厦大99、南开01、浙大99/00);虚壹而静(厦大99、人大9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武大00);三表(人大97、复旦99、浙大98);效验(人大99);无为(人大00);中庸(吉大00);有无(复旦97);离坚白(吉大00);道统论(复旦97);抱法处势(南开00);五德始终(复旦97);化性起伪(复旦97、浙大98);天人相分(复旦99);仁(北师大01);不忍人之心(北师大01);和而不同(北师大0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厦大01);涤除玄览(厦大01);克己复礼为仁(厦大01);尽心知性知天(浙大98);参验(浙大98);制天命而用之(浙大98);兼爱(浙大99);天人合一(浙大00);有待无待(人大01);名实(浙大01);三玄(浙大01)【简答1】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论述1】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名解2】葛洪(复旦97);业报轮回(人大98);相竞以器(人大99);《论六家要旨》(复旦97);独化(人大98);二谛(吉大00);贵无(吉大00);止观(复旦97);实相(复旦97);不真空(人大97);性三品(吉大00)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南开00);言尽意论(南开00/01);形质神用(南开00);人副天数(人大00);唯识无境(人大00);《坛经》(北师大01);《封建论》(北师大01);天不变道亦不变(厦大01);一物两体(厦大01、浙大01);阿赖耶(人大01);天人感应(浙大99);六相圆融(浙大01);自生而必体有(人大01)【简答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论述2】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汇总分析
【名解1】
白马非马(人大9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南开00);浩然之气(武大00);绝地天通(厦大99);否极泰来(厦大99);温故知新(厦大99);道法自然(厦大99、南开01、浙大99/00);虚壹而静(厦大99、人大9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武大00);三表(人大97、复旦99、浙大98);效验(人大99);无为(人大00);中庸(吉大00);有无(复旦97);离坚白(吉大00);道统论(复旦97);抱法处势(南开00);五德始终(复旦97);化性起伪(复旦97、浙大98);天人相分(复旦99);仁(北师大01);不忍人之心(北师大01);和而不同(北师大0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厦大01);涤除玄览(厦大01);克己复礼为仁(厦大01);尽心知性知天(浙大98);参验(浙大98);制天命而用之(浙大98);兼爱(浙大99);天人合一(浙大00);有待无待(人大01);名实(浙大01);三玄(浙大01)
【简答1】
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
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
《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
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
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
《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
《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
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
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
【论述1】
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
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
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
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
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
【名解2】
葛洪(复旦97);业报轮回(人大98);相竞以器(人大99);《论六家要旨》(复旦97);独化(人大98);二谛(吉大00);贵无(吉大00);止观(复旦97);实相(复旦97);不真空(人大97);性三品(吉大00)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南开00);言尽意论(南开00/01);形质神用(南开00);人副天数(人大00);唯识无境(人大00);《坛经》(北师大01);《封建论》(北师大01);天不变道亦不变(厦大0 1);一物两体(厦大01、浙大01);阿赖耶(人大01);天人感应(浙大99);六相圆融(浙大01);自生而必体有(人大01)
【简答2】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
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
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
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
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
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00)
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
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
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
《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
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
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
【论述2】
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
(南开00)
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认为:“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
这里得出了般若之“智”与常识之“知”的关系,试用佛教真俗二谛论的方法,阐述此篇论文的主旨。
(复旦97)
试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
(吉大00)
论述范缜《神灭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浙大01)
比较王弼贵无论与僧肇不真空论。
(浙大98)
试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思想。
(浙大99)
范缜的神灭论及其证明。
(浙大99)
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
(南开01)
试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特色。
(厦大01)
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北师大01)
【名解3】
叶水心(复旦97);三纲领八条目(复旦97);心外无物(吉大00);见?而作不俟终日(武大00);理一分殊(南开00、人大01、浙大99);致中和(南开00);心学(复旦99);无极而太极(吉大00);易简工夫(人大99);事功学派(复旦99);童心即真心(复旦99);张载(北师大01);王阳明(北师大01);格物致知(南开01);知行合一(南开01);《传习录》(浙大98)’《西铭》(浙大99);泰洲学派(浙大9 9)
【简答3】
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复旦99)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宇宙生化观。
(厦大99)
比较宋明理学中“性即理”与“心即理”两种理论的异同(人大97)
简述朱陆之争的基本问题极其意义(人大98)
“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武大00)
“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武大00)
为什么说“心即理”即陆王心学的基本观点?(人大00)
张载是怎样论证他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浙大00)
【论述3】
试述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思想。
(人大99)
试析朱熹的心性思想。
(吉大00)
宋儒“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命题在学理上能否成立?它们的实际历史
作用又是如何?(复旦97)
试析朱熹知行观的理论价值。
(北师大01)
试论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色。
(厦大01)
试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道释三教的源流关系。
(人大01)
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浙大98)
【名解4】
质测即藏通几(武大00);经世致用(浙大00);以理杀人(浙大98)
【简答4】
黄宗羲的学术史观。
(南开00)
王夫之的知行观。
(浙大01)
【论述4】
王夫之历史观述评。
(厦大99)
试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浙大00)
《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研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
(南开01)
【名解5】
知难行易(人大00、吉大00、南开0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南开00);俱分进化(吉大00、武大00);质力相推(人大97);三世进化(人大98);尚力非命(南开00);法无顿渐(人大99);托古改制(复旦99);天命之性(人大00);民生史观(复旦99、北师大01);公羊三世说(人大01);《严译名著丛刊》(人大99);三民主义(人大99);《新学伪经考》(人大01);心力(浙大01)
【简答5】
简述严复的“开明自营”伦理观(吉大00)
严复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人大00)
谭嗣同是怎样从哲学上批判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复旦99)
康有为与公羊“三世说”。
(厦大99)
试比较谭嗣同与王夫之的道器观的同异。
(人大99)
试比较王夫之与孙中山知行理论的的同异。
(人大98)
简述维新派的历史进化论及其对古代历史理论的批判继承。
(人大97)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浙大01)
魏源的矛盾观。
(南开00)
【论述5】
评述孙中山的知行观。
(武大00)
评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
(北师大01)
中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
(南开01)
严复的经验论与孙中山的知行观之异同。
(南开00)
论述近代的西学东渐过程,并论述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作用和影响。
(复旦97)
欧阳渐在20年代初作《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日科学之必需》的讲演,提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基本区别有四:“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一者思想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自由;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阔而真证;一者屈己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
”试评述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主要论点,并阐述你对佛教哲学特点的基本看法。
(复旦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