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技巧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
描写 (8)场景描写
•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
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
•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 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 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 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 (2)推动情节发展; • (3)渲染气氛; •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 (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
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
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
不集中,需要概括
•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
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
•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 么?
• 不能。因为: •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
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
换。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
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
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
富形象,突出中心。
•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
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
次清晰。
•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
,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
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
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 1、记叙顺序及作用
•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
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
深刻。
•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
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 提炼中心、主题:
•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
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
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
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
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
达……、抒发……、赞美百度文库…、歌颂……、揭露
……、鞭挞……、讽刺……、说明……、揭示…
…、反映……等。
•
•
A、“××”词好在哪里?
•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
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
•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
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
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
明暗两线
•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
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
•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
1、用第一人称;
•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
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
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 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
1、必须用第一人称;
•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 可以了。 •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
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 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
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 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 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 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 章文、小说)
•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
思考
•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
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 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特点)
•
•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 者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 点
•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 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 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 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
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B、“××”词能不能删掉?
•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
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
•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
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