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传统行当正在淡出人 们的视野,它们的命运似乎只剩下两种:要么沦 为文献中的一段描述,要么栖身于博物馆。作为 传统老行当中的一员,锔活也面临着岌岌可危的 困境。机械批量生产所带来的瓷器贬值,将锔活 赖以生存的基础彻底摧毁了。一些锔活人不无忧 伤地说:“从前是碗贵钉贱,一只普通的瓷碗也 要5毛或1块钱,锔一个钉才一两分钱,最贵也只 有5分钱。现在恰恰相反,锔一个钉10块钱,买一 个碗才两三块钱下河地区的铜匠分为“生铜匠” 和“熟铜匠”两种, “生铜匠”以浇铸铜 器为主,“熟铜匠”以加工铜件和维修为主, 据老铜匠说,这是过去上一代遗传下来的行 规。 “生铜匠”一般有一条住家船,俗称“铜 匠船”。他们四海为家流动营生,浇铸的品 种有铜面盆、铜汤婆、铜香炉、铜烛台、铜 勺铲子、铜脚炉、铜钟等等。当船停靠到某 一个地方,他们便在岸上找块空地支起风箱, 生起炭火,一字摆开模具,化铜浇铸,边加 工边销售。小件头的产品则由家中“女将” 或小孩手背着帆布包提着铜件走街串户售卖, 他们手上提着的铜勺铲子一路发出“叮叮当 当”的响声,这清脆的铜片声代替了他们的 “吆喝”。家庭主妇们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 知道“换铜勺铲子的”来了,他们纷纷走出 家们拥上前来选购所需的器物,有的直接用 钱买,有的则用废铜换取。 熟铜匠一般住在镇子上,他们有固定的小 门面,一般他们不铸铜或很少浇铸,主要从 事小件制作和维修加工,什么箱柜上的铜角 铜花,抽屉上的铜拉手,马桶上的铜箍、铜 环,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小的交易如做把 铜锁配把铜钥匙、做个小杂件、焊锡几道小 裂缝对他们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所谓的“老行当” 其实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判别标准 通常的理解是 一个因时代发展而即将消亡的行业。 老行当有许多 下面让我们通过图片去熟悉这古老的特色
拍摄以上这一组照片的摄影师 就是画面右边的这位名叫龚为的26岁的年轻人 这是他奔走城乡、踏遍大街小巷所拍摄的 她叫《迷失的记忆——老行当》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在看到龚为的作品后 专门给龚为写下这样一句话: “把将要灭绝的物种、将要消亡的文化记录在影像中, 也是摄影师的一份社会责任。” 下面我来详细的介绍其中几种: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传统手 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旧时,农 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 絮,俗称“弹棉郎”。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 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 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 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 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在外行人的眼里,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而这些工具也 挺有特色。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 可短,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 方形,我们所听到的弹棉花的标志性声响就是由它们发出来 的。这就是弹棉花最基本的工具,整理棉花都要靠这个 “弓”。从上世纪末起,弹棉花这个老手艺就已经慢慢地淡 出了人们的视线,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家里盖的,已 经不仅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 斓的各种各样腈纶被、九孔被,对于这些方便简单又暖和的 玩意儿,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同时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的 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这里便是一个机械化工厂,生产效率 是手艺人的几十倍。 弹棉花是很古老的工艺了,即使是现代生活我们也离不开它。 因为,即便是年头久远的又硬又黑的棉絮,一经重新弹制, 又洁白柔软如新,很是神奇。可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 尘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业,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
开张。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
。
铜匠是们古老的行当,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铸造和使用铜器了。 旧时,人们居家生活大多是用的是铜器,象铜盆、铜勺、铜铲、铜壶、铜 炉子等是百姓生活必需之物。殷实大户人家大门的铜吊环、站柜上的花瓶 铜、箱上团形铜,还刻有各种吉祥图案,那一件件精美的铜器无不显示出 铜匠的高超技艺和工艺水平。
下面我们一
起来看看锔 活它绝在哪 儿
修复后
锔活秀包含着十几种修复瓷器的绝活,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 补件等镶嵌包锔法,不仅可将破损瓷器修饰完好,还可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 品。曾经有人抱着一个牡丹瓶来,要求在上面嵌一个“寿桃”。“为什么要在牡丹瓶 上嵌寿桃呢?这里面有讲究:瓶本身象征平安,牡丹有富贵的意思,平安、富贵都有 了,缺的就是长寿了,所以要在上面嵌一个寿桃,代表长寿。”锔活秀的宝贵之处就 在于已经超越实用功能,承载着审美与象征的文化价值。
铜匠都有一副非常考究的担子,一般用上好的樟木或血榆制成。铜匠的两只担子实际 就是两个长方形的木箱,前担的箱体上有两只长抽屉,里面放有工具和半成品坯件, 箱体上面架着根木柄长锉,一般的小件锉削就在上面进就行,其功能类似于钳工操作 台。后面的担子上面也有只长抽屉,下面则是只风箱,是专供生炉子着火用的。这样 的担子在铜匠行业中被称为“熟担子”,是“熟铜匠”用的。“生铜匠”除了拥有一 副“熟担子”外,还有一副“生担子”,所谓“生担子”就是两只竹箩筐,是铜匠本 人走乡串街用的,箩筐用来放置各种铜器和交换来的废铜。 铜匠操作一般是坐在小矮橙上进行,他们或一手拉风箱,一手用钳子夹住铜件在炉中 加热;或一手用钳子夹住烧红的铜件,一手抡起铁锤用力将些坯料锻打成半成品;或 一手抓住铜器,一手用钳夹住烧红的铬铁焊锡器皿上的缝口;或一手用钳夹住工件, 一手握住长柄锉来回锉削工件……。可以说,老铜匠的大半生就是在这小矮橙上度过 的。
锔活就是修补破碎的瓷器等。“瓷器易碎,人们时常面临着瓷器破碎后 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情形。于是,先民们开始琢磨修补破碎瓷器的方 法,发明了‘金刚钻’和‘锔钉’。只要打上锔钉,破碎的瓷器又能完 好无损。
所谓锔活,就是把破碎的器皿拼好,再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使其恢复原 样。它产生的年代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证,但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已经描 绘了这一行当,说明这项手艺至少在宋时就已存在。 清乾隆年间,八旗子弟醉心于“赏花弄鸟,玩瓷藏玉”,喝茶用的壶具、养 鱼用的水具、玩鸟用的鸟具、玩蝈蝈用的“葫芦器”等各类器皿在赏玩中免不了 磕磕碰碰,锔匠就要将这些破裂的器皿重新弄好。那时,从事锔活的不在少数。 在不断的发展中,锔活有了粗活和细活之分:粗活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所 用的工具大而粗糙;细活也就是秀活,多为达官贵人服务,所用的工具小巧精致, 锔钉也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之分。
锔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每一步操作都考验着匠人手头功夫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基 本程序是先找到碎片的碴口,拼接起来用绳子反复扎紧,再用金刚钻沿着裂缝两边钻 出小孔,钻孔时要钻到瓷器厚度的2/3,留下1/3,这样锔钉之后不存在漏水的可能。 然后上锔钉,上锔钉非常有讲究,只能打一锤,恰到好处地将锔钉嵌入到位。如果再 打第二下,就容易将钻孔打崩或把锔钉打坏,所谓“一锤定音”就体现在这里。最后 将调和的瓷粉、紫砂粉填入锔钉缝隙,擦净后就大功告成。
。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一直以选材独特、构思奇妙、工艺精湛而 为世界称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许多手工艺 逐步被机械化、规模化,成为纯粹的旅游商品。一些掌握传 统技艺的老艺人要么逝去,要么被社会所遗忘,传统民族手 工艺“人亡艺绝”现象日趋严重。 这些快要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都被这个叫龚为的胖 小伙用镜头一一定格。寻找快消失的记忆,龚为已经坚持了 5年多。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寻寻觅觅,龚为已 经拍下了245个“老行当”。第6届国际民俗摄影年赛上,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给他颁发了一个人类贡献奖,感谢他记 录下了“中国记忆”。
在过去众多老行当中技术含量高的,铜匠算是其中之一。听长辈说过解放前镇上有个 姓杨的铜匠心灵手巧,技艺超群,有一次,他从河中捞到一把锈蚀的手枪,竟然模仿 着造出了两把真枪。上世纪七十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有个机械工厂机床坏了无 人会修,无奈之下,有人想到找一个姓刘的铜匠业试试,厂长亲自上门请刘铜匠帮忙, 没想到刘铜匠摸摸拆拆,没费多少工夫竟然把机器修好运转了起来,后来,厂方干脆 用高薪将他聘了过来。 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攀升,随着铝、塑料、不锈钢等容器的 出现,铜器逐步淡出人们生活,铜匠的业务范围圈越来越小。他们为了维持生活不得 不“转行”, 这些原本凝聚民间智慧的手工铜工艺正在逐步失传。目前,铜匠这们古老的行当不但 处于后继无人状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将“濒临灭绝”。 下面都是铜匠制作出的精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