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第9课新文化运动》。

本节课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生为本,师生共享,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打造生态、人文、和谐的高效课堂。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新青年》的创办
2、新世纪的曙光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焕发出鼓舞人心的力量,激荡起亿万人民的共鸣,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代最强音。

回首百年中国,上个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扛起了时代的大旗,吹响了时代的号角,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开启了新时代的先声!本课对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化经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探索历程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实际,我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要素”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完成教学目标。

一、吹响号角
1.弄潮儿涛头立
2.两先生扛大旗
3.主阵地南北齐
二、时代先声
三、永恒旗帜
1.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2.新文化运动的感悟
二、说学情: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二年级学生产生了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说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

四、说重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内容及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教情和学情的实际。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情境体验、故事讲述、图示解读、多媒体交互演示等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师生共享,一起解读新文化运动。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关键词:中国梦——新时代先声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

所以我采用中国梦回溯新文化运动导入新课,由单元梳理忆旧导新,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氛围。

(2)前置作业新课预习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计时赛比拼
新授课的预习至关重要,利用导学案和提纲快速预习新课,设置《计时赛大比拼》部分,通过新文化运动事件的基本要素,勾连框架脉络,形成整体感知,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

小组展示,交互性功能运用,读练结合,夯实基础!
(3)方法灵活活跃课堂
关键词:聚焦重难点、多方法释疑
引入图片解读、表格运用、情景再现突破重难点。

设身处地、情景再现,认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和南北两大宣传阵地,突破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加了课堂趣味,活跃了课堂氛围,调节了课堂节奏,拓展了知识视野,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高效。

(4)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辩论说历史、启发报国志
通过小组辩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树立学生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悟,以史为鉴,强化立志报国的情感教育。

七、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快乐高效生态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快乐学习;一个效果:生态高效。

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取之处在于:
1.中国梦,激情导入新课,忆旧导新;
2.方法灵活,突破重难点,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3.辩论说历史,启发报国志,辩证思维,情感教育。

不足之处在于:1.小组合作交流不够充分;2.学生积极性调动力度不够;
3.巩固练习时间较少,新知探索不够充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粗浅的分析认识与理解反思,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