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乎主流舆论「自极端化」现象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知乎主流舆论「自极端化」现象的一些思考

看到了@黄继新的想法,实在是忍不住了,对最近的一些现象,我有很多话想说。本来由于已经宣布退乎,距离回归还有两个月,不打算发成文章或者回答而打算发成想法的,但由于想法最多2000字,故破例发成文章吧。我想讨论的是,在一个社区的舆论中产生的一种,姑且叫做「自极端化」的现象。越来越发现,无论是知乎上绝大多数争议话题,还是社会上大的舆论走向,主流趋势的距离合适点的过分程度,和「掌握话语权的人群比例」总是高度相关的。当这个比例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其不仅要占领主流观点,这个主流的观点还会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从而在沉默的螺旋中,正反馈式地越来越走向极端,直到这个极端的程度足以带来等量的负反馈为止。

下面就最近看到的事情,举两个例子。比如说,知乎上,既不是小孩也不是老人的年轻人主要掌握话语权。于是产生了“老人都是碰瓷”和“熊孩子打死活该”的趋势,且越来越被推向极端——从批判熊孩子,继而开始默许对熊孩子使用暴力,继而到为对熊孩子采取无限制的暴力叫好;从在显然熊孩子闯大祸的事件争,到熊孩子只有很小过错的事件争,再争到双方都有过错的事件争;整条线随着时间慢慢地前移,慢慢地在变得极端;极端之后发现居然仍能得到主流认

可,便在极端之上勇敢地再加极端。最后极端到什么程度呢?我曾经见到'一个怎样摧毁熊孩子'的回答。在那个回答中,答主仅仅是是被小孩撞了一下,然后将其打进成骨折,又将其家人打进医院,最后炫耀一下自己会跆拳道多么能打,在警察面前多么理直气壮——回答中充斥着对暴力的得意之情,数据栏六千多人赞同,评论区里全是叫好。我猜,如果那个过程被监控拍到放了上来,估计要和这次差不多。而这一次的不同在于——它比上面这件事还不得了,它还多了一条“被拍成视频”的条件,对多数看客有了感官的刺激。从而恰好取了以上所有维度最极端的交集:采用无限制的暴力,小孩并无特别过分的过错,而且还真的被拍成视频放上来了。然后,惟有条件极端到了如此的程度,这条「自极端化」的浪潮,才终于遇到了浅滩,开始有了一点阻力,开始有了一点压不下来的不同意见。

再比如说,在知乎上,高学历的科研工作者主要掌握话语权。于是便产生了对资历和title的崇拜和学历鄙视链,且也同样的「自极端化」——从在相关专业话题下崇尚资历,到不相关的公共话题下也崇尚资历;从因为你有专业title而支持你相关话题的观点,直到在社会话题下,一个数学专业的人发表意见,反对他的人竟然会用质疑他的数学资历作为攻击手段。现在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奇观:在知乎上为某个话题争论——哪怕是和学术毫无关系的话题,

双方都要如黑暗森林中蹑手蹑脚的猎人一般,偷偷侦查一下对方的资料,看看他dalao不dalao,毕业于一本二本还是三本,考试考了多少分,发了几篇论文,论文什么档次,是第几作者。如果发现比不过,便若无其事地继续争论;但一旦发现对方资历逼格不够高,便马上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从而可以合情合理地摆出居高临下的嘲讽姿态了。

前段时间,在想法栏中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数学专业的大V对知乎某公共话题下的风气做了评论,结果下面一个人突然跳出来,喷他对科研没有贡献。仿佛由此便剥夺了他的发言权;下面他的粉丝则回怼:他在数学上的paper你这辈子也赶不上。仿佛他的发言权便竟然由此夺回来了。再比如说,前段时间霍金去世,有个人在下面抖了个机灵(个人立场,我觉得其实无可厚非),然后被群嘲。——但群嘲之后,有人发现他竟然是物理领域的dalao,便又有人开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某某某在霍金话题下被舆论暴力的现象。回答是一票的平反:你们不知道某某某有多厉害,他在谁的手下读研,他有多少paper等等,你们这些别的领域的人居然好意思跑来嘲讽他——仿佛一个人没有资历,便失去了「调侃霍金权」,有了资历和paper,便忽然获得了「调侃霍金权」一样。争论归争论,可怕的是,在上述的争论中,双方似乎都默认了一种资历决定一切的共识——可是你们不是在争论一个社会向的问题吗?评判的标准难道不应该是他说的

有没有道理吗?有道理就点赞,没道理就反驳,为什么会忽然跑去争论对方有没有数学/物理paper呢?真是知乎五年未睹之怪现状。

这种「自极端化」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在一个论题中,其中一方掌握的话语权达到了一定的比例,便会在某个话题下开辟出几条足以革新旧观念的强势论点,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从而成为主流舆论。比如说,在熊孩子的议题下,「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熊孩子其实非常可恶,教训是应得的」「陌生人没有义务为熊孩子负责」「熊家长应负管教责任」「不应圣母式要求陌生人容忍熊孩子」这些观点,在当时便革新了「孩子小,要让着孩子」的旧观念,占据了主流舆论;比如说,在学术资历的议题下,对「专业和非专业差距的天壤之别」「学术钻研的专业性」的描述,又在当时革新了「努力自学几年成为世界第一」「民间高人吊打专业人士」的旧观念,占据了主流舆论。再举一个知乎以外的例子:西方的政治正确,「自由」「平等」「包容」「博爱」「反歧视」的价值观,在当时便一举推翻了曾经残忍的种族歧视,革新了「种族优劣」的旧观念,占据了主流舆论。

但是,在掌握话语权的群体中,实际上真正愿意达成适度而合理的观点的人,又只占一小部分。往往更多的人,其真实想法只是希望己方的阵线向前推进,从而更好地迎合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宣泄安全而又正当地合理化罢了。于是这种

强势论点,又开始无限地膨胀,终于成为了一种一摆出来便立即成立的「政治正确」,开始为所有迎合他们情绪的观点合理化:小孩闯下大祸被打,打得好,因为「以直报怨」,「熊孩子先犯错教训应得」,「陌生人没有义务负责」,「熊家长可恨」;小孩闯下小祸被打,打得好,因为「以直报怨」,「熊孩子先犯错教训应得」,「陌生人没有义务负责」,「熊家长可恨」;双方过错不明,小孩被打,打得好,因为「以直报怨」,「熊孩子先犯错教训应得」,「陌生人没有义务负责」,「熊家长可恨」;小孩被惩罚,罚得好,因为「以直报怨」,「熊孩子先犯错教训应得」,「陌生人没有义务负责」,「熊家长可恨」;小孩被打,打得好,因为「以直报怨」,「熊孩子先犯错教训应得」,「陌生人没有义务负责」,「熊家长可恨」;小孩被无限制地往死里打,打得好,因为「以直报怨」,「熊孩子先犯错教训应得」,「陌生人没有义务负责」,「熊家长可恨」;以至于,当下只要是小孩子被打的新闻出来,无论程度,情节如何,你只要无脑地把「以直报怨」,「熊孩子先犯错教训应得」,「陌生人没有义务负责」,「熊家长可恨」这些论点排列组合一番,再举几个你生活中熊孩子熊家长可恨的例子,想象一番后续熊家长会怎样耍泼,再对着脑补的情景批判一番,一定能引起广泛共鸣,要有很多人给你点赞,夸你理性直爽解气了。

在专业话题下查你paper学历,因为「尊重专业」,「有学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