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提出的方法和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提出的方法和途径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想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会善于发现问题,也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创造地学习,否则学生永远是一个被动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找出规律的材料,便于学生探索、实践、发现问题。
(1)创设趣味情境
教师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竞赛、猜谜、讲故事等形式创设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发问。
(2)创设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对孩子而言就隐藏着无数个“为什么”。数学实践活动立足于“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上,给学生提供了发问契机。实践活动中问题开放和条件不唯一的情境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时间和更大的探索空间。
3、指导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未不能”的认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提问,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大多质量不高。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
(1)学会联想,在知识的“产生点”上提出问题。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开展合情合理的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发现事物规律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促进发现新的规律和方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美国的奥苏贝尔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教
师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关的若干个知识点中,选择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学会猜测,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猜测是发现的先兆,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的盲目瞎猜,而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知识背景,通过想象,估计和预测,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假设答案,而后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逻辑和实践的验证。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努力的创设启发问题的情境,恰当的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联系。从而有的放矢的提出问题。
(3)学会质疑,在自己的“不明白”处提出问题。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头脑中定会存在着许多疑问,我们应充分挖掘他们的这些疑问,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用怀疑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真正的真理。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要有问题,有疑问就让学生大胆的提出。
4、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让学生“好问”。
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
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