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
新闻采访提问
正面激问:激将法式的提问,提出较为尖 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促使对方的 心态改变。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 谈、地位高不屑谈。 故意错问: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 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从而了解真实材料 。采访对象不合作,无可奉告时。 及时插问:谈话过程中,及时抓住对方话 语中的某个疑问进一步提问。
直接提问
直接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使用最多的提问方 式。如果记者与采访对象比较熟悉,或者虽然 不熟悉,但经过采访前的预热,两个有一定阅 历的人彼此已经了解,记者提问就可以采用最 省时、最简单的直接提问方式。 直接提问,简单且明确。记者采用直接提问的 问题通常是采访前已经准备好的问题。准备好 的问题目的性比较强,也比较不会多做修饰, 对方也容易理解。
提问技巧
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 量的优劣。故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 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技巧的优劣,体现了记者采访水平的 高下。 提问技巧的提高,需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 中不断积累,用心体会,反复实践。
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 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适用对象
案例:1969年法拉奇对卡扎非的经典采访
背景:1969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了由卡扎非一 手操纵的“革命”,其实质是一次政变。法拉 奇在对卡扎非的采访中就采用了一连串直逼要 害、一针见血的提问。 法拉奇: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利比亚的事情 如果是革命,怎样理解到处可以看见你的照片? 你禁止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 人民爱戴你,你为什么住在军营?„„
提问类型
封闭式提问 1、《中国青年报》记者:张部长,有人说劳动和 社会保障是城市的就业部,你怎么看? 张左:这种称谓是不对的,事实也不是如此。 2、1998年《焦点访谈》做过《“形式”逼人》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一、提问技巧:1. 开放性问题 vs 封闭性问题在采访中,记者需要灵活运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能够引导被采访者自由发挥,展开话题,让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而封闭性问题则适用于获取具体的细节和确认事实。
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对象和情景,恰当地选择提问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 追问技巧在采访中,追问是获取更多信息的重要手段。
当被采访者提供了一个信息或者回答了一个问题,记者可以通过追问进一步深入挖掘细节或者澄清疑点。
追问能够帮助记者完整地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保证报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多角度提问在采访中,记者需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问,从多个方面了解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记者全面的把握问题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性的报道。
多角度提问也能够让被采访者有更多思考,展现出更多看法,有助于开拓思路,获取更多信息。
二、倾听技巧:1. 专注倾听倾听是记者采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全身心地专注倾听被采访者的发言,包括语言、表情、声音等。
只有全神贯注地倾听,才能准确把握信息,捕捉到更多的细节。
2. 高效倾听高效倾听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
记者可以通过留意被采访者的重点,关注重要信息,及时记录下来。
适时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也能够帮助记者与被采访者建立更好的交流,让被采访者愿意更多地分享信息。
3. 善用沉默在倾听的过程中,记者需要善用沉默。
有时候,被采访者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记者可以默默等待,给予被采访者一些自由发言的空间。
有时候,沉默也可能会引发被采访者更深层次的发言,帮助记者获取更多的信息。
除了上述的提问和倾听技巧,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
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度,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保持冷静和理性。
要有较强的行动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
提问和倾听是新闻记者采访中至关重要的技巧。
新闻采访基本技巧
一、提问的类型
1、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 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问题一般分为“开放” 型和“闭和”型两种。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 要求采访对象具体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 氛比较轻松。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 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或“不 是”。 2、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 它指的是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4、掌握观察的规律: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事 态,一般的秩序是: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 远,先上后下。 5、有粗看,也有细察,以细为主。 6、几种有助于观察的技能:第一种:目测;第二 种:速写;第三种:拍照。
3、追问: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 捕捉那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 法。 5、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 的强硬的一手——激将,即“正话反说”。
二、问的方式 1、面对面的交谈:这是访问的基本方式。在采 访比较重要的报道时,一定要找到负责人、当事人、 见证人面谈,力争尽量多地拿到第一手材料。 2、侧面问:主要是指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人, 从侧面了解新闻人物的事迹和思想。 3、体验式访问:即深入到现场,与采访对象 “泡”在一起,一起生活,一块儿聊。 4、书面采访:将提问写在纸条上,给采访对象 或用信函寄给采访对象,然后等待答复。 5、电话采访。 6、隐身采访:指不暴露自己观察,离不开一个基本条 件——到现场去。从新闻事业本身来讲,从千千万万 记者成长的道路来看,不经受现场的风雨,不吸收现 场的营养,新闻就会变质,受到读者的放弃。 2、看不等于观察:西方有句俗语:“看的人不 少,看见的人不多。”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 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注意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3、观察依赖过硬的基本功:观察是一门技巧, 需要扎实基本功,即敏锐的观察能力。何为敏锐?在 短时间内能捕捉到关键的镜头,对于客观事物有精细 的识别能力。
记者采访的十二种提问方法
记者访问地十二种提问方法面对复杂多变地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地采访对象,面对不同心境、不同状态地同一个人,面对无比微妙、无比深透地心灵,记者只有掌握多种多样地提问方法,机智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良好地采访效果.根据新闻实践地积累,记者在访问时采取地提问方法有这样几种:一、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地,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地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地提问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地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地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地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地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注意情感地铺垫正面提问地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地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地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地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地感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地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地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地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地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地又是一般性地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地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地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地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地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地采访提纲是否妥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迂回法——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地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地限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地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地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侧面提问地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地、感兴趣地,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地,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地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应当明确地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地.因此,聊天地内容应当是有目地,有选择地,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有地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地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诱导法——采用启发诱导地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地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地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地情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却因谦虚不大愿意说,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要谈地事情需要一番回忆,或者对方想说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等情况时,都可以采取诱导提问方法.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地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地“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地思路,引起对方地联想.由于这种提问地针对性较强,对方会感到无处退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者在采访前地准备充分,提问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问就能准确恰当.同时,记者还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地情景或心理活动.这样,谈话地时间可能不长,却能够得到很有价值地材料.另外,由于记者事先做了准备,采访对象不愿意说时,记者可以根据已经掌握地事实进行提问,促使对方不得不开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地访问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地生产、工作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地,或者一时也不容易想起来.这时候,记者只要讲出一点类似地事例,或者有意识地朝某个方面引发一下,便可以引起对方地联想,从而谈出更多、更有价值地材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记者特别要把握“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之间地界限.国外一些新闻学者主张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地回答,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地想法”,这个观点是有一定地道理地.如果把“诱问”变成了“强问”,结果就是这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外,在运用诱导法中,有地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地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地真实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追踪法——即指记者把握事物地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地提问.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地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地深度.因此,也是记者常用地提问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来说,记者对于骨干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于触及事物本质地关键性材料,对于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对于对方谈话中地疑点以及记者从对方谈话中发现地有价值地新情况、新线索,往往会抓住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水落石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追问,既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又要让对方越谈越有兴趣.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要让对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记者态度、语气都要与谈话地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把追问搞成追逼,更不要变成变相“审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是比较善于采用追问方法地,并有一些行之有效地做法值得借鉴.五、设问法——即指记者通过假设地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地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地提问方法.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地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地真实想法,或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用来调节对方地情绪,促使对方谈出一些不大想说、不大好说地事情或想法,或者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地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和想象,或者记者已经有了一定地认识,再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同采访对象开展讨论,促使自己认识地深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记者不仅需要丰富地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较强地应变能力.采用“如果”、“假如”一类地设问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访对象地观点、看法和见解,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对方地内心世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地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地框框去谈.另外,采用设问法提问,要多提开放式地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地问题.六、激将法——一种激发式地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地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地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地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地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地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地富民政策富起来地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地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地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地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地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地政策,更不知道你地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地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激将法时,记者要考虑自己地身份是否得当,刺激地强度是否适中,还要考虑谈话地气氛怎样.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记者大都热中于采用激发式地方式提问,使得采访对象不能不提供记者所需要地信息.他们提问往往问得尖锐、刁钻、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爱接待这样地记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回答记者地刁钻刻薄地提问,能够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地才能.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访问中敢于提出尖锐地问题而著名地.我们可以从他们地实践和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地东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错问法——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地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地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需要注意地是,运用错问法,可能会造成采访对象地某些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应当说明原委,消除误解,以免留下后遗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八、插问法——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地某个疑问提问.有些采访对象在交谈时并不知道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地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地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地材料抓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外,记者在访问中要善于做必要而适当地插话.特别是话筒前、镜头前采访,这种插话很有必要.比如重复、强调采访对象说地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地话;纠正对方地口误;对方没有讲全,需要及时补充地内容;对方没有谈到,需要及时提醒地内容;尚未听清、听懂地话等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九、借问法——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地问题.这种提问,不但可以借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于面对面提出地问题,而且可以显示出问题地客观性,增强提问地力度.采访对象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地态度或提供相关地事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偏问法——即指记者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地角度去发问,以引起采访对象对采访地重视和对问题地关注,或者促使对方心理上地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地回答问题.西方记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严格提问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一、质问法——即指记者对持有敌意或持对立观点地以及固守错误地采访对象提出质问地方法.这种提问,无论对方是什么态度,也不管对方怎么回答,甚至对方拒绝回答均能构成新闻材料.当然,记者在质问时,即使问题提得尖锐,态度仍然要冷静,要出言严谨无懈可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二、绝问法——即指记者从气势上和问题地强度上将采访对象置于绝境,迫使对方别无选择,只能如实地对所提地问题做出回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之,提问地方法丰富多样,记者都可以根据采访中地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同时,这些方法既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地.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可以交替或交叉使用.记者掌握了每种方法地要领,就可以在访问地过程中运用自如,获取最佳采访效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记者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记者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作为一名记者,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以下是一些记者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1. 提问应该清晰明确。
不要使用含糊不清或模糊不清的语言,否则可能会导致被采访者误解你的问题或回答你不想要的答案。
2. 提问时要确保问题是开放式的。
避免提出形式化的问题,这样可能会导致被采访者只回答“是”或“否”的答案。
此外,记者应该确保问题可以激发被采访者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展开对话。
3. 合理分配时间。
记者应该确保面对面采访的时间充足,并且要有准确的时间安排,使得访谈能够顺利进行。
4. 使用引导式语言。
在问答过程中,记者应该使用引导式语言来鼓励被采访者更深入地探讨问题,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5. 谨慎选择语言。
记者应该谨慎选择语言,以尽可能避免引起误解或让被采访者感到不舒服。
6. 监听被采访者的回答。
记者不能一味地提问而忽略被采访者的回答。
记者需要注意听被采访者的回答,并在必要时向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7. 有备而来。
记录员需要在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问题的列表、深入研究采访相关的事实和数据等。
这将有助于记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好地控制采访的方向。
记者采访的十二种提问方法
记者访问的十二种提问方法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面对不同心境、不同状态的同一个人,面对无比微妙、无比深透的心灵,记者只有掌握多种多样的提问方法,机智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根据新闻实践的积累,记者在访问时采取的提问方法有这样几种:一、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
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
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
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1.注意情感的铺垫正面提问的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
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
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的群众吃水很困难。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
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的直白而没能说出来。
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的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
3.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的又是一般性的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
记者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记者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记者在采访提问时,需要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1.尊重采访对象:记者要尊重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和观点,以礼貌、诚恳的态度进行提问,避免给采访对象带来不愉快的感受。
2.做好准备:在采访前,记者需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背景和经历,以便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同时,记者还需要对采访的主题和目的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引导采访进程。
3.提问要具体明确:记者提问时,要尽可能具体明确,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的问题,以便让采访对象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含义,并能够更好地回答问题。
4.适当引导: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通过适当引导的方式,帮助采访对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可以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
5.注意语气和措辞:记者提问时,要注意语气和措辞的使用,尽可能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以免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和不满。
6.灵活应对: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采访对象突然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突发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灵活应对,采取适当的方式化解尴尬局面,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7.保持耐心: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保持耐心,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敏感的问题,要给予采访对象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
8.做好记录: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在后续整理和分析采访内容时能够更好地还原采访对象的回答。
总之,记者在采访提问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尊重采访对象,做好准备,具体明确地提出问题,适当引导,注意语气和措辞的使用,灵活应对突发情况,保持耐心并做好记录。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并呈现出一个完整、准确的报道。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记者采访提问,是新闻工作的核心活动之一。
一位出色的记者,便是拥有高超的提问能力的记者。
精准的提问能够让采访的对象敞开心扉,深入挖掘准确的信息,准备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
那么,记者采访提问到底有哪些方式?下面就来总结一下:一、基本问题法。
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记者采访提问方法。
有些采访者会被某些新闻事件吸引,因而构想出与之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XXX?”“为什么会出现XXX?”“XXX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等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从较宽的范围向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搜集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引导性问题法。
引导性问题法是记者采访提问过程中,让采访者自己省思,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一种技巧。
例如:“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何建议?”等等。
三、想象问题法。
它指的是以一种更加脑力而不是理性的方式来提问。
它的提问方式很特殊,采用的是虚拟的、突然的提问,例如:“如果你是XXX,你将怎样做?”“假设你是XXX,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有什么反应?”等等。
四、开放性问题法。
这种问题法是记者采访提问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用开放性的问题,挑起采访者的兴趣,让采访者忘记被访的角色,忽视记者的存在,把内心的深处的真相说出来,这样才能搜集到有价值的素材,例如:“如果可以,你会怎么做?”“在你看来,有什么值得值得我们去做?”“如果你有机会改变现状,你会怎么做?”等等。
五、主动提问法。
这种记者采访提问方法强调积极性,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主动地抓住每一个可能的信息点,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跟采访者交流的主题。
例如:“除了XXX你还有什么想提的?”“对于XXX,你觉得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可以做?”等等。
六、直接问题法。
这种记者采访提问方法,偏向于直接提问,迅速把问题提出来,要求采访者不加多余的思考,可以根据已经有的答案自由发挥。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和倾听技巧对于获得准确信息以及增强沟通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与提问和倾听技巧相关的关键要点:一、提问技巧1. 开放性问题:采用开放性问题可以鼓励被采访者提供详细的信息。
这些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回答,而是要求对方进行描述或回答。
2. 封闭性问题:封闭性问题通常需要被采访者提供简短明确的答案,用于澄清某些特定细节或事实。
3. 控制性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引导采访方向,主动掌控对话进程。
但应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被采访者感到被压迫或受到限制。
4. 追问技巧:通过追问来进一步对被采访者的回答进行深入的探究。
这有助于挖掘隐藏在回答背后的细节和动机。
5. 澄清问题:当采访对象的回答不够清晰或模糊时,可以请其澄清。
采访者可以使用“你的意思是…”或“你是说…”来确认对方的意图。
6. 明确的问题:提问时应尽量避免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问题。
明确的问题可以帮助采访者得到更具体和明确的回答。
二、倾听技巧1. 耐心倾听:当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要展现出耐心和尊重,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2. 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方正在说的话,避免分心或打断对话。
这体现出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和对报道准确性的关注。
3. 体现理解:通过使用一些表示理解和共鸣的反馈来向被采访者展示你是在认真倾听并理解他们的观点。
通过重述他们所说的话或使用语气词语来表达你的理解。
4. 提前准备:在采访之前,对于要采访的对象事先进行调查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背景和观点,也可以准备好一些相关的提问。
5. 避免偏见:作为记者,要确保在采访中保持中立。
不要让个人偏见或情绪影响采访和对问题的理解。
6. 追随线索:在对话中注意对方提到的重要信息或线索,并及时追问。
这有助于完整、准确地报道。
好的提问和倾听技巧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获取准确的信息和丰富的内容。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记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和倾听技巧,提高采访效果和报道的质量。
人物专访的9个提问技巧【新版】
人物专访的9个提问技巧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
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
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
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
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
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
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
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
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
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
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
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
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
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
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记者采访的十二种提问方法
记者访问的十二种提问方法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面对不同心境、不同状态的同一个人,面对无比微妙、无比深透的心灵,记者只有掌握多种多样的提问方法,机智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根据新闻实践的积累,记者在访问时采取的提问方法有这样几种:一、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
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
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
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1.注意情感的铺垫正面提问的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
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
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的群众吃水很困难。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
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的直白而没能说出来。
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的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
3.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的又是一般性的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
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的不满。
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的表现。
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
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的采访提纲是否妥当。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和应对策略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和应对策略新闻采访是媒体报道重要信息的一种方式,通过采访,记者可以收集到真实的资讯并将其传递给读者。
然而,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和采访对象的应对策略往往决定了采访的成败。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闻采访中常用的提问技巧,并探讨应对策略,帮助读者在接受采访时更加从容应对。
1. 开放性问题在新闻采访中,记者通常会使用开放性问题来引导被采访者展开描述。
开放性问题通常以“什么”、“为什么”、“如何”等开放性疑问词开头,能够激发被采访者的思考,并为其提供充分表达的空间。
例如,当采访一个政府官员关于某项政策时,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其详细阐述政策的目的、实施细节以及预期结果。
被采访者的应对策略是清晰明了地回答问题,提供详细的信息,不回避或敷衍回答。
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被采访者可以通过提供事实、举例或者个人经历等方式来增加说服力,使回答更加生动有趣。
2. 封闭性问题封闭性问题通常可以用来获取简短明了的答案,比如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或者是有限的选项。
这类问题通常以“是不是”、“有没有”、“是哪个”等方式提问。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常常使用封闭性问题来获取明确的消息,以及确认特定的情况或事件。
例如,“您是否支持提高税收?”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封闭性问题。
被采访者在回答封闭性问题时,应该清晰、坦率地回答,不含糊。
如果答案是肯定或否定的,可以简要解释原由,但不需要过多扩展。
3. 追问新闻采访中,记者经常会通过追问来进一步了解被采访者的观点、意见或者细节。
追问可以是对之前回答的进一步澄清、解释或者补充。
通过追问,记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被采访者应对追问时,可以控制好回答的节奏,保持冷静并思考后再回答。
如果对问题理解不透彻或者需要更多时间来准备回答,可以礼貌地请求一下记者的理解,并承诺在适当的时间内提供详细的答案。
4. 避免敏感问题在新闻采访中,有时候记者会问一些敏感问题,比如隐私、人身安全等。
被采访者可以使用策略来回避这些敏感问题,例如将话题转向其他相关但非敏感的问题,或者以礼貌而坚定的方式回应。
采访提问的技巧
记者: 我现在来设计一个场面,在很久很久以后,一个 大人领着一个孩子,走过了一片墓地,突然这个 大人对这个孩子指着一块墓碑说,你非常喜欢的 那个金庸,那个名字就在上面,就在那个墓碑上, 然后两个人就过去了,在那个有金庸名字的墓碑 上面,会写着什么? 金: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 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追问的原则—— 追问时,要等对方把话说完,不能打断对方的 谈话。如果听不懂的术语很多,或者一个关键的问 题搞不懂,记者可以停下采访,集中先把不懂的问 题搞清楚,再继续采访,这样避免不停地追问,使 谈话变得艰难或断断续续。追问的技巧以不妨碍对 方谈话为原则。
追问什么?
(二)追问
追问是一种深入挖掘的提问方式。追问有 助于扩展采访对象的回答。 一般人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谈得比较省略, 一个领域的专家,谈技术性问题,只告诉你结 果,常常省略研究过程,一些专业术语也非常 人所能听懂。记者不懂、搞不清的问题就要追 问,请专家讲细致,一些术语实在弄不懂,不 妨让对方写出来,直到自己弄懂为止。
记者:在NBA所有球员中,你现在是第二身高了,谈 谈你这个身高吧,小时候你觉得自己很特别吗?
姚明:首先是在称呼上,都叫“傻大个儿”,还有什 么……上海有种说法叫“长腿鹭鸶”,你知道吗?都 是这样说。 记者:那你觉得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吗?
姚明:还好,我进入体校的时候,有一帮跟我差不错 的“傻大个儿”、“长腿鹭鸶”。 记者:一般公寓的房子都是2米6、2米7高,这对你来 说应该是个很尴尬的高度吧,对你们全家来说可能也 会很尴尬吧?住房在你们家是一种什么概念?
记:你最快乐的是什么时候? 阿星(杀人犯):是在学校的时候,我那时候 学习很好,老师都很喜欢我。可是长大了,就 不快乐了。 记:阿星,如果真的被判了死刑,你有什么要 求吗? 阿星:如果我死了,我希望我下辈子不要生活 在我们那里。我们那里都是刀光,我想离开得 越远越好。
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
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
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
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
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
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
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
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
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
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5、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
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的工作之一,而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导被采访者深入回答问题,让采访内容更加丰富、真实。
下面就浅谈一下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一、开门见山在新闻采访中,往往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因此提问要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直接问出问题。
不要在开头废话连篇,浪费时间和被采访者的精力。
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可以提高采访效率,提高采访质量。
二、问题具体明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以免引导被采访者给出不确定的回答。
提问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简练,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或者歧义的表达,确保被采访者能够清晰地理解问题的意思。
三、避免封闭性问题在新闻采访中,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封闭性的问题,例如“是”或“否”类型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问题只能得到简短的回答,难以引导被采访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应该尽可能使用开放性问题,让被采访者从自己的角度去回答问题,带来更多的信息和思考。
四、适时追问在新闻采访中,往往要面对被采访者的回答可能不够详细或者不够清晰的情况。
这时候,采访者就需要适时追问,深挖被采访者的回答,直至得到具体、清晰的答案。
适时追问可以让采访内容更加丰富完整,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遗漏或者不清楚的情况。
五、倾听和理解在提问的过程中,采访者要时刻保持倾听和理解的态度。
要在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时候,适时倾听和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
倾听和理解也是建立良好采访关系的基础,被采访者会更加愿意配合采访工作。
六、尊重和耐心在提问的过程中,采访者要尊重被采访者,耐心听取他们的回答,不要打断或者猛烈质问。
对于一些敏感话题,要适当地考虑被采访者的感受,提问要婉转得体,不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不愉快或者不舒服。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采访关系,才能获得更好的采访结果。
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提问能够引导采访内容丰富、真实,让读者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
记者提问模板
记者提问模板一、采访对象为名人(如明星、知名作家等)1. 哎呀,我可太喜欢你啦,你是我超级超级偶像呢!我就想知道,你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心里是咋想的呀?是不是充满了那种特别兴奋又有点小害怕的感觉呢?2. 你在这个行业里这么多年了,肯定遇到过好多好多有趣的人和事吧。
能给我们讲讲你遇到过最难忘的合作对象不?是为啥难忘呀,是因为合作的时候有特别好玩的事情,还是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呢?3. 我听说啊,做你们这行压力可大了,你是怎么在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的呢?是有啥特殊的放松小秘诀吗?比如吃啥好吃的,或者去啥特别的地方玩之类的。
4. 你有这么多粉丝,你想对我们这些粉丝说点啥呢?有没有什么话是一直想对我们说,但是没机会说的呀?5. 在你的作品里,你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一个呀?为啥是这个作品呢?是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有啥特别的经历吗?6. 你有没有想过尝试一些完全不同类型的角色或者创作方向呢?如果有,为啥会想尝试呢?如果没有,是因为觉得现在的风格最适合自己吗?7. 对于那些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你能给点啥建议不?比如说在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啥,或者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之类的。
8. 你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特别难搞的情况,就像剧本突然大改,或者合作方提出特别不合理的要求之类的,你是怎么应对的呢?9. 你觉得这个行业在未来几年会有啥大的变化吗?你自己又打算怎么适应这些变化呢?10. 你平时除了工作,还有啥爱好呀?这些爱好对你的工作有没有啥影响呢?比如说会不会给你的创作带来灵感之类的。
二、采访对象为普通劳动者(如清洁工、快递员等)1. 叔叔/阿姨,我觉得你们的工作可了不起了呢!每天都这么辛苦,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呀?2. 在工作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暖心的事情呀?比如说有人特别感谢你之类的。
3. 那有没有遇到过不太好的事情呢?像被人不理解或者刁难啥的,如果有,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呀?4. 你每天的工作流程大概是啥样的呀?感觉好复杂的样子呢。
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电视台记者采访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但在采访过程中会常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语言沟通障碍、采访场景环境复杂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能为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遇到问题时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一、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常常会遇到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的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采访对象不愿意透露某些信息,或者是因为采访对象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感到不满意。
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应该如何处理呢?解决方法:1. 耐心沟通:记者可以试着耐心地和采访对象沟通,了解他们拒绝回答问题的原因。
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问题不合适,或者是因为他们担心透露某些敏感信息。
通过沟通,记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采访对象的担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2. 转换话题:如果采访对象对某个话题不愿回答问题,记者可以尝试转换话题,寻找采访对象愿意谈论的内容。
这样可以避免尴尬局面,并且使采访顺利进行下去。
3. 尊重个人隐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要逼迫对方回答不愿意透露的问题。
如果采访对象坚持不回答某个问题,记者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要过分追问。
二、语言沟通障碍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能会遇到语言沟通障碍的情况,特别是在采访外国人或者当地方言较多的地区。
这时该如何应对呢?解决方法:1. 寻找翻译:如果记者不擅长对方的语言或方言,可以寻找一位翻译协助采访。
翻译可以帮助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因语言不通而导致的误解和困难。
2. 提前准备:如果事先得知采访对象可能会出现语言沟通问题,记者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学习一些对方的语言或方言知识,或者准备一些常用的交流用语。
这样可以提高采访效率并减少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3.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交流:在采访外国人或者当地方言较多的地区时,记者应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交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语言(正面提问,负面设问,侧面提问,预设前提,闭合提问,矛盾提问,激将式提问,假设提问,错问,追问)
正面提问法正面提问:向采访对象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正面提问法开诚布公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约瑟夫-普利策发现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是正常中的反常,是舆论的热点,人们的看点,所以当记者带着问题和质疑出现时,很容易就被人们记住了。
记者采访目的就是采取信息,通过正面提问所问的内容,大多都是公众应知而未知的基本事实信息和政府所持有的态度。
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职责就是发言;要充分利用记者发布会和记者采访等各种渠道,给记者喂料,把该发布的信息发出去,把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回应好,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
负面设问法负面设问:记者带着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故意使用一些贬义的词汇,从负面角度来提出问题的方法。
怎么回应负面设问?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当你只强调问题的时候,积极的一面往往就会被忽略了,面对负面设问一定要正面作答,如何正面作答?分为2步,不说否定词,把否定词换成正面表述,不说否定式,把否定式换成正面语句。
例如问题是,在这次事故处置中,是不是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要否定不成功的观点,正确的回答是,我不认为这次事故处置是不成功的,然后把话题切入到对事件的具体处置中做正面表述,把回答的重点放在展示政府的行动力上,阐释政府具体做了什么重要的工作,采取了什么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在这次事故处置中,是不是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这是个否定式,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事物的另一面,通过表达正在进行,想法设法,千方百计等态度,展示负责任的形象。
侧面提问法侧面提问:就是从侧面入手,迂回曲折,旁敲侧击,用这种方式提出问题的方法;侧面提问使用的场合:1.面对不熟悉的采访对象,从一般性话题聊开,如采访对象的工作,兴趣,生活等情况,逐渐把谈话引入正题。
2.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被采访或者不愿意说出事件真相时,记者的正面提问不能奏效时,记者常常会采取从侧面入手,通过测问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
1.正问法:正问法是从正面提问,记者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①提问要有针对性②提问要有情感交流。
正问。
即正面提出问题,例如,采访一位县委书记,问:“今年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从你谈的情况看,粮食增产了,增产的幅度有多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多少?”、“粮食增产,县委和县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增产这么多粮食,国家收购有哪些举措?储存保管面临哪些新问题?”、“请展望一下明年的生产形势”。
这些都属于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对有交情的朋友,更不需要转弯抹角了。
2.侧问法:从侧面入手,绕个圈子再进入正题。
侧问。
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人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
在这方面,笔者有多次经历。
笔者喜欢和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人聊天,你要直来直去地问他一年挣多少钱,他
不会痛痛快快、老老实实地告诉你,在他看来这是秘密。
怎么办?你可以先和他拉家常,从侧面问起,比如他一家有几口人,是不是都在北京,吃饭一月要花多少钱,房租一月要花多少钱,孩子一学期上学要花多少钱,看病要花多少钱,一年要给老家寄多少钱,如果是做小买卖要交多少租摊费、工商税,如此等等加起来是他一年的总支出,你就能作到心中有谱了,然后再转到正题,问他一年的收入……他就有可能把底交给你了。
即使他还不愿给你交底,你也可以作出大体不差的判断了。
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你还真难于了解到真情。
3.反问法:从事实的相反方向(另一方向)或谈话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
反问。
即从逆向提问。
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错问法:以“误求正法”。
即故意以明知是错误的问题来考察、试探、激发被采访对象,以求得真实的材料。
设问。
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
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
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
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法:如果在采访中发现新的线索与采访主题相关,可以发出进一步的追问,一直问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如果在采访中发现新的线索与采访主题相关,可以发出进一步的追问,一直问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追问。
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
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
但要注意不要把追问变成追逼。
有些记者为了挖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总喜欢这样追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你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想过其他的问题没有?” “你难道就不再想了吗?”。
这样提问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并不策略,也不高明,而且容易把追问变成追逼,变成变相的“审问”,使人家心情不愉快。
6.设问法: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以了解对方真实想法。
故问。
即明知故问。
明知故问,岂不多余?并非多余,这是为了从多方面印证某个问题采取的一种策略。
电视采访的故问,往往是借采访对象之口向观众作出某种交待,这比记者直接说出来似乎更好一些。
例如,为报道某条铁路大
动脉在特大洪灾中畅通,记者访问某地官员,故意问身后那列火车正通过的铁路的情形。
其实记者是知道那条铁路的情形的,只不过通过这一问一答,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罢了。
7.诱问法:记者运用已知材料,通过诱导被采访对象,说出他想说,但不太好说的话。
激问。
就是通常说的激将法,提出带刺激性的问题,激得对方不答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激问只是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下才用。
8.质问法:是记者面对持有敌意的、或观点对立、固守错误立场的采访对象,无须照顾其面子的提问方法。
9.借问法:记者借他人之口,向采访对象提出自己想要提的问题。
借问。
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向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
有些问题,记者用自己的口气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某些头面人物显得有失礼貌,也不策略,但借他人之口把问题提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对方还非表明态度不可。
1四7年5月趁新上任不久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来我国访问之机,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去访问他,提的几个问题中,有三个问题都是借问,请看:(1)我们已注意到,秘书长先生,有些观察家在评价你的工作时说,这几个月你
的工作都是形式方面或公关方面。
你这么做为什么?(2)秘书长先生,你在联合国工作了30多年,有些人认为你工作这么长,你将更加保守,更加谨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3)秘书长先生,一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这个位臵,我采访了你的前任加利先生,加利先生说他是“超级乞丐”,不知你认为怎么样?安南一一作了答复,表明了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