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以及抗凝血药。
它具有以下几个作用和功效:
1. 镇痛作用:阿司匹林可以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例如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
2. 抗炎作用:阿司匹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3. 降热作用:阿司匹林可降低体温,适用于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减轻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5. 预防心脏病:长期服用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6. 辅助治疗风湿病:阿司匹林可用于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过敏反应、哮喘等。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前最好咨询医生并按医嘱使用。
阿司匹林读后感
阿司匹林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与副作用三、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四、阿司匹林与替代药物的比较五、阿司匹林的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六、结论正文:作为一名职业药师,我近期阅读了关于阿司匹林的专著,对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合理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阿司匹林的读后感。
首先,让我们简要了解一下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处方药物,其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酸酯。
长期以来,阿司匹林以其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阿司匹林的使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其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例如,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出血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权衡利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
那么,在众多替代药物中,阿司匹林的优势何在?首先,阿司匹林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次,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病情。
最后,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缓解患者的痛苦。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阿司匹林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遵循医嘱,确保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同时尽量避免副作用。
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可供大家参考:1.遵医嘱:在使用阿司匹林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药物适用症、禁忌症及剂量。
2.个性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医生会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
3.避免长期大量使用: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副作用累积,增加患者风险。
4.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食物等的相互作用,以免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5.定期检查: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患者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总之,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的药物,在为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务必遵循医嘱,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二、临床应用
鱼腥草因其广泛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1、呼吸道感染:鱼腥草对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具有 明显的疗效,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2、尿路感染:鱼腥草可以治疗尿路感染,帮助排尿,减轻尿频、尿急等症 状。
3、皮肤病:鱼腥草外用可以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参考内容二
一、药理作用
鱼腥草,也被称为蕺菜,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的活性 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等,这些成分使得鱼腥草具有显著的抗 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菌等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2、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虽然这种风险相 对较低,但仍需注意。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3、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 者的病情。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三、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方向
1、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 不良反应。
1、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 癌症发病率。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 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2、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 生率降低25%。
参考内容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 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 和抗血小板治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 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本次演示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 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阿司匹林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阿司匹林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应用于防治疼痛、发热和炎症等症状。
它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热。
2.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 - 抗炎作用: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 镇痛作用:通过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疼痛感。
- 解热作用: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降低体温。
3. 阿司匹林的功能主治阿司匹林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以下是其常见的应用:3.1 缓解头痛和偏头痛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止痛药,可以缓解头痛和偏头痛引起的不适。
其镇痛作用能够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头痛的感觉。
3.2 降低发热阿司匹林具有解热作用,可以帮助降低体温。
在发热时,阿司匹林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缓解或降低发热的症状。
3.3 缓解风湿痛和关节炎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因此,阿司匹林也常用于缓解风湿痛和关节炎等炎症性疼痛。
3.4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被发现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5 预防肠道癌症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肠道癌症的风险。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减少肠道癌症的发生。
3.6 辅助治疗抗血小板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于抗血小板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阿司匹林能够通过改善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改善血小板功能,从而辅助治疗该疾病。
4. 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用药指导,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出血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
•严禁给1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雷氏综合征,导致严重的脑病和肝病。
浅谈阿司匹林不合理停药的原因及干预
浅谈阿司匹林不合理停药的原因及干预阿司匹林是常用的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阿司匹林已被证明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
然而,许多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会不合理地停止服用,这会导致阿司匹林预防作用的丧失,使健康风险增加。
本文旨在探讨不合理停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一、不合理停药的原因1.病情缓解:许多人需要阿司匹林来缓解疼痛或其他不适,一旦症状得到缓解,就会不自觉地停止用药。
2.忘记用药:忘记服药是许多患者停止使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需要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
3.药物副作用: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安全的药物,但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不得不停止使用。
4.心理压力:有些患者因为用药时间长、需长期使用且对健康不利,因而产生了不愿进一步使用的心理。
二、不合理停药的危害1. 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停药会使预防效果丧失。
2. 阿司匹林还可以防止炎症,促进自然免疫力,抵抗感染,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等,停药会使自身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增加。
3.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癌症和其他疾病,如果停药,有可能导致疾病的恶化甚至导致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三、干预措施1.教育宣传:对于阿司匹林的使用需求与时常现实,及其预防作用的重要性进行逐一阐述,使患者了解到不合理停药的危害,以及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2.定期复查: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制定不同的复查计划,定期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的恶化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阿司匹林以及推荐适当的剂量和用法。
3.注意药物使用安全:提醒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剂量和用法,避免药物滥用以及药物与众多药品的相互作用。
如有必要,患者可以找到医生,寻求更详细的建议。
4.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定期吃饭后用牛奶或饮食碱性水稀释阿司匹林、在特定的时间吃药等可以大大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使患者更愿意继续使用药物。
浅谈经久不衰的阿司匹林
浅谈经久不衰的阿司匹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阿司匹林是乙酰水杨酸,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非常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诞生一百多年来, 仍然被广泛地应用, 是个“神奇”的药物。
1 由天然产物水杨苷发明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诞生起源于水杨酸的解热止痛作用, 后者可追溯到更久远的柳树皮的应用。
早在古埃及的Ebers 药书就记载了柳树皮的浸液可治疗风湿痛, 到18 世纪确定浸液中的有效成分是水杨苷(2,salicin), 后来证明水杨苷在体内水解成葡萄糖和水杨醇, 水杨醇经体内氧化成水杨酸而发挥解热止痛作用。
1897 年德国拜耳药厂的化学家霍夫曼(FelixHoffmann) 合成了水杨酸的衍生物, 纯化后首次得到乙酰水杨酸, 其父率先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表明仍有止痛效果, 而对胃的刺激性低于水杨酸。
1899年命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治疗疼痛和解热, 在20世纪50 年代成为销售非常成功的药物。
但是到20 世纪60 年代, 由于众多的解热镇痛药上市, 应用阿司匹林日益减少。
2 后继的非甾体抗炎药由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引领, 研发出一批解热止痛药物, 被称作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例如芳丙酸类药物布洛芬(5, ibuprofen) 和氟比洛芬(6,flurbiprofen); 芳乙酸类类吲哚美辛(7, imdomethacin)和双氯芬酸(8, diclofenac); 氨基芳甲酸类甲芬那酸(9, mefenamic acid) 和氟芬那酸(10, flufenamic acid)等数十种, 作为解热镇痛药物, 阿司匹林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3 发现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重新引起人们对阿司匹林的关注, 是临床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极少有冠状动脉阻塞和冠脉供血不足的症候, 继之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阻止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这些与后来发现前列腺素、环氧合酶及其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密切关系。
浅谈阿司匹林
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名称浅谈阿司匹林学生学号学院化工学院专业生物化工工艺班级生化1110指导教师摘要阿司匹林,即乙酰水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酸的商品名。
本文主要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药理作用及前景等方面来谈谈对阿司匹林的认识。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水酸目录摘要 (1)1 引言 (1)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1)2.1阿司匹林的简介 (1)2.2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2)3阿司匹林的作用 (4)3.1 镇痛、解热 (4)3.2 消炎、抗风湿 (4)3.3 关节炎 (5)3.4 抗血栓 (5)3.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5)3.6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6)3.7 老年痴呆症 (6)3.8 降血糖作用 (6)3.9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6)3.10 白障 (6)3.11 注意事项 (7)4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 (7)5 市场前景 (8)6.1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8)6.2国市场前景光明 (9)6 结语 (9)致 (10)参考文献………………………………………………………………‥11正文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2.1阿司匹林的简介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酸,acetylsalicylic acid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2]分子量:138.12结构式:密度: 1.35g/cm3性质: 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酸味。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阿司匹林,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常用药物。
它具有退热、镇痛和抗炎的效果,常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退热作用: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
内PGE2的合成,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在发热过程中,PGE2能够促进体温升高,而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E2的合成,能够帮助降低体温。
2.镇痛作用: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酶的活性,降低体内前列腺素的
合成,从而抑制疼痛传导。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够促进疼痛传导的物质,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能够减轻疼痛感受。
3.抗炎作用:阿司匹林能够干扰花生二烯酸(PGA2)的合成,从而降低
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PGE2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
PGE2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这些症状。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来实现的。
COX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关键酶类,在炎症过程中,白细胞释放的花生二烯酸通过COX酶转化为前列腺素,在感染或损伤情况下,前列腺素会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而阿司匹林抑制COX酶的活性,干扰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炎、镇痛和退热的效果。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通过干预体内花生二烯酸代谢途径,抑制COX酶的活性,实现了其退热、镇痛和抗炎的药理作用。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危害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危害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等症状。
然而,长期或滥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危害。
1. 胃肠道问题: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问题。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增加胃酸分泌。
长期大量用药或超过建议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2. 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阿司匹林及类似药物过敏,出现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
有哮喘和鼻窦炎症状的人患过敏性鼻炎时,使用阿司匹林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3. 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造成出血风险的增加。
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情况下,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用药剂量只需低剂量,但即使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也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4. 肝肾功能受损: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损害肝肾功能,特别是在老年人和存在肝肾疾病的患者中。
5. 儿童使用风险:阿司匹林与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Reye综合症相关。
Reye综合症主要影响肝脏和大脑,并在儿童发烧时与阿司匹林使用有关。
因此,12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注意:以上只是阿司匹林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和危害,具体情况还需依据个体的健康状况、用药剂量和疾病风险来评估。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阿司匹林读后感
阿司匹林读后感
《阿司匹林》是一部医学方面的科普读物,通过对阿司匹林这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的介绍,让人们了解到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副作用以及其他相关知识。
在阅读《阿司匹林》这本书之前,我对阿司匹林的了解仅限于它是一种常见的退热镇痛药。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阿司匹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是水杨酸,它通过阻断体内的脂质代谢途径,从而起到抗炎、止痛、退热的作用。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阿司匹林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退烧药,还具有很多其他的药理作用。
在书中,我对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剂量以及副作用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例如,阿司匹林的剂量很重要,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的胃肠道问题,如溃疡、出血等,也需要引起注意。
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我对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的事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抗癌、抗糖尿病等。
这些内容使我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有了更广泛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阿司匹林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阅读《阿司匹林》,我对阿司匹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阿司匹林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退烧药,它还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阿司匹林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副作用。
这本书让我对
阿司匹林更加了解,也让我对自己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的事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轻度疼痛、退烧和抗凝血。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特定类型的酶活性来达到这些效果。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
环氧酶是一类参与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的酶。
具体而言,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酶-1和环氧酶-2,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类物质,它们在炎症、疼痛和发热等过程中起到重要角色。
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阿司匹林还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的激活,并减少血栓的形成。
这是为什么阿司匹林常被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以及抗血小板作用来发挥其药效。
这些作用使得阿司匹林成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和抗血栓药物。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的功效,主治各种疼痛、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发挥该作用使用剂量一般在300~600mg/次。
对于关节疼痛、肌肉痛、牙痛、痛经、感冒发热引起的头痛等,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抗风湿治疗时需要加大使用剂量。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性疾病发生;此外还可以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发挥抗血栓作用时,使用的阿司匹林剂量在50~150mg/日,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确定最佳剂量。
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时,可能会出现胃肠刺激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敏感体质者会出现一些过敏反应;长期用药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等。
重度心力衰竭、身体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3个月以下婴儿和孕妇禁用。
如需使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阿司匹林读后感
阿司匹林读后感摘要:1.阿司匹林简介及作用2.阿司匹林的副作用3.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4.读后感的总结与反思正文: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降低体温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自从其问世以来,阿司匹林在医学界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对阿司匹林的深入研究,其副作用和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阅读有关阿司匹林的资料后,我对这款药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阿司匹林的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降低体温,因为它能减少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
同时,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阿司匹林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和过敏反应。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肾脏损害和高尿酸血症。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另一方面,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某些患有哮喘、鼻息肉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患者,阿司匹林可能会加重病情。
此外,阿司匹林对某些类型的疼痛(如神经性疼痛和肌肉疼痛)效果较差。
因此,在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药物。
阅读阿司匹林的相关资料后,我深刻认识到药物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药物的特性,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阿司匹林,以确保用药安全。
总之,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药物,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我们应当关注这些潜在风险,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规避,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浅谈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应用新途径
浅谈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应用新途径阿司匹林作为临床上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可通过有效抑制患者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解热、镇痛、消炎及抗风湿的目的,且常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加确切的临床效果。
现笔者通过总结与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应用新途径,旨在为临床医疗工作者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提升治愈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标签: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新途径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且较为广泛,以其强大的镇痛及退热作用被临床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认可[1]。
目前,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应用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镇痛及退热功效上,其新用途越来越多,且可有效防止及治疗多种疾病。
现笔者将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臨床应用的新途径进行分析与总结,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1.1阿司匹林与硝苯毗啶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环化加氧酶的作用,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的作用,常用来预防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但临床效果较为一般。
而阿司匹林与硝苯毗啶联合应用后,能够显著加强阿司匹林原有的药物效用,且并发症较少。
1.2阿司匹林与维拉帕米阿司匹林与维拉帕米在对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同等作用的药物作用,不仅能够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且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的功能,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不但减少了阿司匹林的用量,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良反应,提升安全性[2]。
1.3阿司匹林与异烟肼因阿司匹林作为一类强效的酯化剂,将其与异烟肼合用后可导致后者灭活,导致生物利用度明显较低,延长了生物半衰期,减慢了药物吸收与排泄的速度,从而降低了临床疗效。
因此,目前在临床工作中不宜将二者进行联合应用。
1.4阿司匹林与甲氨蝶呤目前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肿瘤等疾病的药物即为甲氨蝶呤,其作为一类叶酸拮抗剂,在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后,不但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结合的数量,甚至减缓其在肾内的代谢速率,导致其在肾内大量积聚,引起急性肾衰竭,危害了患者的生命[3]。
阿司匹林历史
阿司匹林历史(二)引言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也是一种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起初是作为退烧药使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阿司匹林除了退烧外,还具有抗炎、镇痛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文将继续探讨阿司匹林的历史,主要涵盖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副作用、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等五个大点。
正文内容: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1.阿司匹林的退烧作用2.阿司匹林在镇痛和抗炎领域的应用3.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的应用4.阿司匹林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5.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阿坝山地病等二、阿司匹林的副作用1.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2.阿司匹林引发的出血风险3.阿司匹林过敏反应4.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引发的肾脏问题5.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三、阿司匹林的发展趋势1.阿司匹林衍生物的开发2.抗阿司匹林耐受性的研究3.阿司匹林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的优化4.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研究5.阿司匹林的特殊人群使用研究,如孕妇和儿童等四、阿司匹林的未来展望1.阿司匹林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2.阿司匹林与基因组学的关联3.阿司匹林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4.阿司匹林在神经保护中的潜力5.阿司匹林在药物再利用中的前景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副作用也不能忽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阿司匹林的发展趋势有望在未来的医疗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仍然需要进行,以提高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其副作用的发生。
阿司匹林相关知识
阿司匹林片相关知识
一、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
2、抗炎作用;
3、解热作用;
4、抗风湿作用;
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二、阿司匹林的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则应用小剂量,如每日100mg,一日1次餐后服用。
三、阿司匹林的适应症
1、镇痛、解热
2、抗炎、抗风湿
3、关节炎
4、抗血栓
四、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中枢神经
3、过敏反应
4、肝肾功能损害
五、阿司匹林的禁忌症
1、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2、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
3、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名称浅谈阿司匹林学生姓名学号学院化工学院专业生物化工工艺班级生化1110指导教师摘要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本文主要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药理作用及前景等方面来谈谈对阿司匹林的认识。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水杨酸目录摘要 (1)1 引言 (1)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1)2.1阿司匹林的简介 (1)2.2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2)3阿司匹林的作用 (4)3.1 镇痛、解热 (4)3.2 消炎、抗风湿 (4)3.3 关节炎 (5)3.4 抗血栓 (5)3.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5)3.6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6)3.7 老年痴呆症 (6)3.8 降血糖作用 (6)3.9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6)3.10 白内障 (6)3.11 注意事项 (7)4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 (7)5 市场前景 (8)6.1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8)6.2国内市场前景光明 (9)6 结语 (9)致谢 (10)参考文献………………………………………………………………‥11正文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内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2.1阿司匹林的简介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2]分子量:138.12结构式:密度: 1.35g/cm3性质: 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酸味。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潮会缓缓水解为水杨酸和醋酸。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在沸水中分解, 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并分解[3]。
2.2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为2-(已酰氧基)苯甲酸(2-(acetyloxy)benzoic acid)。
阿司匹林(Aspirin)是商品名,学名是乙酰水杨酸,或邻乙酰氧基苯甲酸,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粉末;无臭或微带乙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
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4]。
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埃及法老时代。
当时通过浸泡柳树皮获取了一种物质并被记载于公元前1550年汇集的医疗处方之中。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人经常使用金鸡纳树的树皮作镇痛药。
西班牙人来到那里以后发现这种树的树皮还可以降低病人的体温;在1763年6月2日。
当时一位叫Edward Stone的牧师在伦敦皇家学会宣读一篇论文,题为:《关于柳树皮治愈寒颠病成功的报道》。
几乎一世纪以后,一位苏格兰医生为了证实柳树皮提出物是否能治疗急性风湿病,而发现柳树皮中的提出物是一种强效的止痛、退热和抗炎消肿药。
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牧师斯通在18世纪发现了柳树树皮的用途,这使得柳树树皮迅速获得广泛的应用。
它比奎宁要便宜得多,所以,最终被广泛应用。
1826年,法国人亨利·莱罗克斯在分离柳树树皮中看起来是有效成分的物质上,取得了部分的成功。
两年以后,慕尼黑的约翰娜·毕希纳成功地将之提纯,并第一次使用水杨苷来为这种浓缩药物命名。
其他人在同样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相似的方法。
水杨苷被证明是由人体将它转为水杨酸的。
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拉菲勒·皮里亚(Raffaele Piria)直接从柳树树皮中生产出了水杨酸。
不管是水杨苷还是水杨酸都有着令人厌恶的副作用。
它们会破坏人的内脏,会引发出血、腹泻甚至死亡。
1853年,一个法国的药剂师--查尔斯·杰哈德发现了一种缓冲水杨酸并降低它的腐蚀性的方法。
他的兴趣所在是化学而不是商业,他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满意,但他没有继续将之向前推进。
几个德国的化学家重复并改进了杰拉德的方法,但同样,他们也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实际药用潜力。
1876年,一个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迈克莱根写信给《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讲述了他使用水杨苷来治疗该病的经历。
后来,其他人争论,到底是迈克莱根还是一群德国医生,首先在无意中发现了这种治疗方法。
更重要的是迈克莱根所使用的某些语言。
最初,他对这种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是非常满意的“在使用它之后,我没有发现一丝的麻烦”,但他还保持着一些疑虑,并进行着令人振奋的思考。
他写道:“如果有人想试一下这种药物,且不介意发表一下他们观察后的意见,愿意热情地向我寄来他们的结论的话,无论是有利的或是其他,我都将对这些人不胜感激。
”对药品的使用要是不成功就不太可能将之发表的想法在当时是广泛存在的。
这样,在认为该药品至少会带来一定的好处方面,在医生思考的能力以及他们开药的效率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在慕尼黑大学,化学家继续着帕金完全没有做到的事情--生产人工合成的奎宁。
1882年,由厄恩斯特·奥托·费歇尔和威廉·柯尼格斯设计的生产方法,经由厄恩斯特的堂兄埃米尔·费歇尔的修正,生产出一种奇异的化合物,他们认为这玩意儿跟奎宁相似。
尽管他们关于奎宁的分子结构的看法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他们生产出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确实看起来跟奎宁共有某种能力,即退烧。
1853年,德国的化学家霍尔曼·科尔柏弄明白了如何从煤焦油中直接提取水杨酸,而不是很麻烦地用柳树来提取水杨酸水杨酸也可以用绣线菊草来生产,这种草是水杨酸的又一替代植物来源。
这是德国化学家卡尔·罗维格在1885年发现的。
从1874年开始,这种用煤焦油生产水杨酸的过程已经被工业化,结果就是水杨酸变得非常地便宜。
1897年,拜耳公司的化学家研究出水杨酸的高级制品,他们期望这个高级制品能够提供水杨酸所有的益处,同时带来较少的损害。
水杨酸会刺激胃部,导致胃部出现小的穿孔。
拜耳研究的备用产品之一是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这是一种带缓冲的化合物,1853年由法国学院派化学家查尔斯·杰哈德特制造出来。
但杰哈德特除了将它发表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做。
1898年德国化学家Dr. Felix Hoffmann用水杨酸与醋酸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发现了一条实际可行的合成乙酰水杨酸的路线。
乙酰水杨酸被证明能体现与水杨酸钠相同的所有医学上的性质,但没有水杨酸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或对粘膜的高度刺激性,随后人们把这个新产品称为阿斯匹林。
1899年3月6日德国拜仁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经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3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一向被认为是较安全、理想的对症治疗药物,近年来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和重视。
但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了阿司匹林有一些明显的副作用,例如:过敏反应,胃黏膜损伤,肝损害,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肾损害,神经精神等症状[1] 。
3.1 解热、镇痛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能使发热者的体温降低到正常,而对体温正常者一般无影响.其镇痛作用对轻,中度体表疼痛,尤其是炎症性疼痛有明显疗效. 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症的退热。
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阿司匹林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机制已被广泛研究。
1971 年,英国药理学家John Vane 等在《自然》上发表了其研究结果,认为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加氧酶,抑制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PG调节痛感信号放大并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其合成受阻后痛感信号不能被放大和被大脑神经中枢感应,痛感减少并具有退热作用。
该研究结果使Vane 于1982 年获得诺贝尔奖 [5]。
3.2 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阿司匹林在使用最大耐受剂量(3 4g/d)下有明显的抗炎,抗风湿作用,能使急性风湿热患者在用药后24 48h内临床症状缓解,血沉下降,因此常作诊断性用药和治疗;也能明显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炎症和疼痛.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该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3.3 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本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3.4 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XXX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