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临床应用概况

合集下载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诠释】此条承上文,仍属热痞之例,热痞特征是胃膈积有无形热邪充斥中上焦,热在上,郁于中,气痞满塞·按之濡软。

照此不会出现恶寒汗出的症状,之所以出现之.--是发汗太过,损伤表阳:二是卫阳素虚,无力御寒,这种阳虚于外,热浮于内的心下痞,施以附子泻心汤,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以达热解则痞消:温阳则寒除。

【治法】泻热消痞,固护表阳。

【方药组成】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服法与禁忌】上药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奥,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经方方论】本方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炮附子组成。

义在消热痞·温表阳。

取附子汁浓味厚,扶阳固表,祛除表寒。

本条煎服法与众不同,用麻沸汤浸渍大黄黄连泻心汤,兑人浓煎附子汁服,其义深奥。

非熟知药性之理和精确辨证之程度,难达如此境界,仲景真大医也。

方义:本方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

方中大黄清泄脾胃无形邪热。

黄连清中焦邪热,黄芩清上焦邪热。

用麻沸汤浸渍,取其气清轻上扬,免其味重浊下泻,以泄中焦邪热。

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药物充分发挥其温肾壮阳,顾护卫气之功。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桂枝入参汤、五苓散、大柴胡汤、十枣汤与附子泻心汤都可治疗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证,病以痞满,呕利为主;生姜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证兼有食滞水气,病以痞满,干噫,食臭为主;甘草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重证,病以痞满,利下不止,少气为主;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脾胃热痞证,病以心下痞满而灼热为主;旋覆代赭汤主治中虚痰饮病证,病以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为主;桂枝人参汤主治脾胃虚寒病证,病以心下痞硬,喜温恶寒为主;五苓散主治水气痞证,病以心下痞满,口渴,小便不利为主;大柴胡汤主治胆胃热结痞证,病以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为主;十枣汤主治悬饮阻塞心下痞证,病以胁痛,短气为主;而附子泻心汤邪热内郁,而表阳虚,病以心下痞满,恶寒为主。

【附子泻心汤】(古方学习)

【附子泻心汤】(古方学习)

【附子泻心汤】(古方学习)
【寒热并用类】――扶阳固表、泄热消痞
所见之方: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古代的急救方,多用于吐血、伤事、晕厥等急症,有通阳泻痞的功效,适用于以心下痞、怕寒、精神萎靡、自汗为特征的疾病。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适用人群】
体格比较壮实,而色黄暗或苍白,皮肤湿冷、手足厥冷。

舌苔干腻,脉沉,血压下降;神情淡漠或嗜睡,或烦躁不安,言语不多或吐词不清,怕冷;主诉或胸痛,或头痛头晕,或腹痛腹泻,或心悸心慌,或呕血、便血、皮下出血、或口舌生疮,或盗汗自汗等。

大多为大病顽症,中老年多见。

【临床运用】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诉的疾病,如心肌梗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消化不良等。

2、以出血未表现的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吐血、鼻血、皮下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以头痛、烦躁,甚至精神异常为表现的疾病,如高血压、中风等。

以腹泻为表现的头面部炎症,如痤疮、口腔溃疡等。

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及其理论

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及其理论

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及其理论(2018-07-10 20:34:10)学习伤寒论,背诵条文容易,深刻理解其内容不容易,临床灵活运用更不容易。

最近,顾兄有篇帖子,是讲解一个五苓散的病例。

我相对来说,学的比较单纯,一看描述,容易想到水逆的“五苓散”证,再加上发热、咽喉痛,按照胡老的经验,那是石膏的药证,加减上毫无疑义。

对于方证、药证的学习,是个很好的例子。

而今天看到的这个介绍应用附子泻心汤的案例,则没有那么简单了。

男性,三十有余,人体高大粗壮,诉说双脚底发凉怕冷一年多了,上身出汗,我说得了,什么都不用查了,附子泻心汤证,三剂,半个月过后,又来了,他说服完三剂后好了,现在又发了,又照原方三剂服后未再来。

因为之前有看到过刘渡舟先生以及其他人的案例,我也容易想到治疗上热下寒的附子泻心汤。

但是,在同样的帖子里,有人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上热下寒尚有黄连汤,黄连黄芩汤,栀子干姜汤,乌梅丸等,岂可附子泻心汤了事!怎么去回答呢?是否可以把症候群描述的更清楚,再把相似的方剂给比较一下呢?我上网查了查,看到了这篇刘渡舟先生的验案记录,同样的上热下寒,是以附子泻心汤和黄连阿胶汤作为鉴别。

其中的关键点如下:本案辨证分析较为详细,在此无需多语。

但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前述附子泻心汤证宋某一案,与本案病证极为相似,为什么彼用附子泻心汤而此则用黄连阿胶汤?确实,二案证候表现皆为上热下寒,上下水火失交之象。

但是附子泻心汤证的形成是以真阳不足为前提,热是真热,寒是真寒,所以,必须用附子以温下寒,用三黄以清上热;而黄连阿胶汤证的形成则是以真阴不足为前提,由于心火独盛于上而阳气不能下煦,所以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

虽然此二者均出现上热下寒的证候表现,但通过四诊合参,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

附子泻心汤证由于以阳虚为前提,所以往往见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质淡嫩或暗红,舌体胖大,苔白或苔白润;而黄连阿胶汤证由于以阴虚为基础,所以往往可见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舌体瘦小等证。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好久没上来更新了。

9月18日开始前往江西泰和徐汝奇老师处为期半月的跟诊学习。

回来后在临床摸索运用,虽然尚不能全部领会老师的教导,但是按照老师的方法临床运用效果很好。

其中附子泻心汤的运用稍有体会。

上班第二天(9-6)一35岁女病人熟人来诊。

咽痛4天,吞咽痛,夜间因此醒来,吐痰稍黄。

前师兄予以葛根芩连汤三剂只略有好转。

今胃纳可,大便粘滞,小便黄。

口干欲饮冷饮。

舌淡红苔白腻,脉左寸稍弦,关弦滑,尺微弦。

右寸稍弦,关微弦滑,尺稍弦。

腹软,心下压痛。

近来智齿发炎疼痛,夜寐差,进食寒凉后腰痛。

予以附子泻心汤原方:制附子10,黄连10,黄芩10,大黄20,三剂水煎服。

后相遇问起谓已痊愈,并表示感谢。

稍后介绍其弟来诊,谓服药半剂已经无症状,疗效出乎意料。

后老板男43岁,2014-09-26来诊:咽痛1天,缘起进食椒盐虾后,咽中有痰色白,无咳嗽,流涕清,汗出少,无寒热,但欲寐,胃纳可,大便时干,小便黄。

口不干饮水不多。

夜寐差。

自服小柴胡未缓解。

脉左寸滑,关滑,尺细稍弦;右寸下细滑,上内斜细滑,关弦滑,尺弦细稍紧。

舌暗微红苔前薄润,中后稍厚腻黄白。

先与葛根汤合小陷胸汤两剂解外。

2014--9-28复诊:咽痛减轻,无痰偶咳。

汗出恶风,流涕,胃纳可,大便调,小便黄,口不干饮水一般。

夜间烦躁难寐。

脉左沉滑,关滑,尺细弦;右寸沉滑,关滑稍大,尺细。

舌红尖边甚苔薄黄。

予以附子泻心汤加味:制附子10,黄连5,黄芩10,大黄15,桔梗10,三剂。

次日其来电反馈,初服上半夜尚有些许症状,下半夜开始咽痛消安然入睡。

问是否要服用剩下的药,嘱咐其尽剂。

要点是抓住左寸沉,附子脉。

5、附子泻心汤

5、附子泻心汤

5、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

《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唐容川说:“泻心皆水火虚气作痞。

唯此是火气实,水气虚,水中化气,即卫外之阳气也。

故用附子补水分之阳气。

”《医宗金鉴》云:“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意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寒热并用,温阳泻心,攻补兼施,其效无穷。

附子泻心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泻心汤处方大黄、黄连、黄芩,各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切作四块.只用一块)。

功能主治治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处方大黄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制法上四味,切三味。

功能主治温经回阳,泄热消痞。

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

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用法用量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备注方中附子温经扶阳,以治肌表之恶寒;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麻沸汤浸渍,取其味薄气轻,清泻上部之邪热,以治胸部之痞结。

摘录《伤寒论》《白喉全生集》:附子泻心汤处方大黄4钱(酒炒),黄连6分,制附片3钱,僵蚕(姜汁炒)2钱,桔梗2钱,银花2钱,黄芩1钱5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白喉。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白喉全生集》总之,五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心下痞”,而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

半夏泻心汤证系本为柴胡汤证而反误下成痞。

呕吐较甚,而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开结消痞;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化而腹中雷鸣下利,故以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是因再次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而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热邪壅聚于胃,故用大黄以清热消痞;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胃阳不足,用附子以扶阳消痞。

笔者多年来用泻心汤治疗胃肠道疾患甚多,都收到满意效果,对此有所体会,今略举例于下。

经方清热剂附子泻心汤

经方清热剂附子泻心汤

经方清热剂附子泻心汤清热剂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伤寒论》。

具有《伤寒论讲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效。

主治阳虚热结,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沉者(《伤寒论》: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简明医彀》:心下痞,恶寒汗出,有阳证仍在,又见脉沉,足冷身重;《张氏医通》:寒热不和,胁下痞结;《类聚方广义》:老人停食,瞀闷昏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仿佛中风者,谓之食郁食厥)。

歌诀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

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治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用法用量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二次温服。

功用《伤寒论讲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阳虚热结,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沉者(《伤寒论》: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简明医彀》:心下痞,恶寒汗出,有阳证仍在,又见脉沉,足冷身重;《张氏医通》:寒热不和,胁下痞结;《类聚方广义》:老人停食,瞀闷昏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仿佛中风者,谓之食郁食厥)。

方义本方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为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之剂。

方以芩连大黄苦寒清泻阳明胃肠之热痞,附子辛热,扶阳固表以止汗,名附子泻心汤者,强调扶阳固表之重要耳。

是以本方为治热痞兼表阳虚者。

运用1.消化系统:凡热邪内结,而兼阳虚者,如上消化道出血、胃肠溃疡病、肠炎、慢性痢疾、复发性口腔溃疡、沙门菌感染症、习惯性便秘;2.循环系统:高血压、脑血管溢外者;3.泌尿系统:慢性肾功衰竭、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小动脉硬化症、多囊肾、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炎、氮质血症等;4.其他: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胃炎、口腔溃疡、牙痛、肝性血卟啉病、齿衄、多发性毛囊炎等。

附方名称:黄连泻心汤组成:黄连、厚朴、干姜各五分,甘草三分,人参、半夏、生姜各一钱用法:水煎服主治:痞满出处:《证治汇补》卷五名称:生姜半夏泻心汤组成:生姜、半夏、枳壳、厚朴、人参、川连、甘草主治:伤寒,汗下早,痞满出处:《伤寒大白》卷三名称:黄连泻心汤组成:黄连(姜汁炒)一钱,姜半夏一钱五分,酒炒黄芩一钱,干姜八分,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用法:加大枣二枚,水煎服主治:伤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出处:《医方简义》卷二重要文献摘要《伤寒论》:“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附子泻心汤的煮法,组成,功效主治

附子泻心汤的煮法,组成,功效主治

附子泻心汤的煮法,组成,功效主治【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5)【组成】附子6g 大黄6g 黄连3g 黄芩6g【附子泻心汤的煮法】三黄用开水200ml浸15分钟,单煎附子30分钟,约200ml,二药兑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心下痞硬,心烦口苦,大便不利,且畏寒汗出者。

【禁忌】1. 有表证者,忌之。

2. 无畏寒汗出之阳虚证,或无口苦心烦、心下发热之内热证者,忌之。

【类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同可治热痞。

不同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无畏寒、汗出等阳虚症状。

【临床运用】1. 人病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脉浮洪而无力,按之全无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此事难知》)2. 寒热不和,胁下痞结。

(《张氏医通》)3.老人及衰弱体质之急慢性胃炎,出血性疾患之兼心机能衰弱者。

(《古方临床之运用》)4.上热下寒证。

症见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而小腹以下发凉,阴缩囊抽,便溏,舌质偏红,脉滑而缓,六剂即愈。

(《刘渡舟验案精选》)【浅议】此泻热温阳,治热结心下兼阳虚之方。

临床使用以心下痞,口苦,心烦,畏寒,汗出为目标。

本证邪热有余,正阳不足,病属实热,体为阳虚,故表现有邪热内结之心下满,口苦心烦,面赤身热,或上半身发热,小便短赤,齿衄,鼻衄,及阳气虚弱之神疲乏力,畏寒汗出,下利腹痛,四末不温,但欲寐,口渴喜热饮,或喜冷饮而不敢,或发热而喜欢衣被,或下半身恶寒,舌胖淡,脉沉细或洪数无力等症状。

方中三黄生用水渍以清泻邪热,炮附子久煎以温经益阳,寒热一炉,苦辛同施,则阳气复、痞结消。

故尤怡云:“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

”热痞兼见自汗出,畏寒不甚,四末尚温,短气倦怠者,属气虚热痞,可仿张锡纯用黄芪代附子治之。

【病案】1. 头痛2007年春某日,徐医生从五寨县来电云,其表姐夫某,56岁,原平市鼓风机厂职工。

6年前病脑梗塞,左侧肢体偏废,中西医治疗,症渐改善。

然祸不单行,前年遭车祸,”咲挫裂伤,先后两次开颅,之后出现抽风。

附子泻心汤的功能主治

附子泻心汤的功能主治

附子泻心汤的功能主治1. 附子泻心汤的概述附子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附子、大黄、桂枝等药材组成。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用来治疗心脏病和相关症状。

本文将介绍附子泻心汤的主要功能和主治疾病。

2. 附子泻心汤的功能附子泻心汤有以下主要功能:•温阳祛寒:附子是本方的主要药材之一,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

它可以温暖心脏,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寒凝于心、寒湿停滞的情况非常有效。

•活血化瘀:大黄是本方的另一重要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可以疏通经络,消散血瘀,有助于改善心脏病患者的血液循环问题。

•安神平肝:桂枝是本方的辅助药材之一,具有安神平肝的作用。

它可以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有助于平稳心情、舒缓肝郁。

3. 附子泻心汤的主治疾病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3.1 心脏病由于附子泻心汤可以温阳祛寒、活血化瘀,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

具体的主治症状包括:•心脏痛:附子泻心汤可以舒展心脏周围的血管,促进血液流通,从而减轻心脏痛的症状。

•心律失常:附子泻心汤可以调节心脏的节律,恢复正常的心律,对于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

•心悸胸闷:附子泻心汤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排血功能,减轻心悸胸闷的不适感。

3.2 心血管系统疾病附子泻心汤也适用于其他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包括:•冠心病:附子泻心汤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供血量,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

•高血压:附子泻心汤可以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控制血压。

3.3 其他病症除了心脏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附子泻心汤还可以治疗其他病症,如:•神经衰弱:附子泻心汤可以安神平肝,舒缓神经紧张,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消化不良:附子泻心汤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蠕动,加速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痛经:附子泻心汤可以活血化瘀,舒缓经期疼痛,对于痛经有一定缓解作用。

4. 使用注意事项使用附子泻心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本方剂属于中药内服剂型,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使用。

泻心汤临床应用-医学资料

泻心汤临床应用-医学资料
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小柴胡汤 证误下,邪陷,寒热互结) 主证:心下痞硬,满而不痛,恶心呕吐,偿命, 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细而数。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
6、黄连汤
【原文】伤寒,胸中又热,胃中有邪气,腹 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组成: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 夏
小柴胡汤
黄芩,半夏, 甘草,生姜, 大枣,人参, 柴胡
往来寒热,胸胁 邪犯少阳,胆火 和解少阳,调 苦满,心烦喜呕, 内郁,枢机不利。达枢机
不欲饮食,口苦,
咽干,目眩,脉
弦细
大黄黄连 大黄、黄连 心下痞,按之濡, 无形邪热,痞塞 邪热消痞
泻心汤
(黄芩、附子)心烦,口渴,舌 心下(邪气内伤,
红苔黄,关脉浮 热痞吐血)
《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做明医》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前言:
泻心汤系仲景经典名方、是古老方 剂中的精华。其疗效独特,可信、可 重复,对现代临床具有重大的现实作 用和深渊的历史意义。
一、泻心汤类方
1、生姜泻心汤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 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脾土失温)
主证:上热下寒,腹中冷痛,欲呕吐。(肠 鸣利)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7、小柴胡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附子泻心 汤
大黄、黄连、 心下痞,恶寒汗 黄芩、附子、 出
(细辛)
无形邪热,痞塞 邪热消痞,扶 心下阳虚)

《伤寒论》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证的应用

《伤寒论》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证的应用

《伤寒论》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证的应用伤寒论第154、164条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大黄二两黄连二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注释:濡:通软。

麻沸汤:正沸腾的水,因水面上有无数沸腾的气泡,故名。

这段主讲:辨热痞及热痞兼表的证治。

解释:本证成因:里未成实,误用下法中气被伤,邪气入里化热,壅塞于中焦,致使中焦斡旋失司,气机痞塞,窒而不通,如此便形成心下痞。

主症和病机:心下痞,按之濡,是指病人自觉胃脘部有堵闷痞塞之感,不痈,按之柔软,说明此病乃气机痞塞所致,而不是痰水实邪的凝结。

关脉浮,关脉主候中焦病证,浮主阳热有余,其机制已在小陷胸汤证中有所阐述。

这样的脉证,提示是无形邪热干扰了中焦的斡旋功能,而导致中焦枢机不利,气机痞塞。

治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如热痞兼表证,症见心下痞而伴见恶寒者,当先解表,后攻痞。

表邪解除以后,再去攻痞,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治法泻热消痞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义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又有推陈致新之力;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

两药合用,共奏清热消痞之功。

但是大黄、黄连苦寒,气味俱厚,如果水煮取液,则药力走肠胃而泻下。

本证病在中焦,属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因此不可直下肠胃。

所以在服用方法上,用麻沸汤浸泡二药少顷,绞汁而服,意在取其寒凉乏气,以清中焦无形之热;薄其苦泄之味,以防直下肠胃。

本方现代用于治疗各种血证、原发性高血压、神经性头痛、口腔溃疡、糖尿病、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急慢性结膜炎、急慢性胃炎、痢疾、结肠炎等,凡具备热实火盛特征者,皆可应用。

临床多加黄芩而成三黄泻心汤,火热盛而大便干燥者,也可以煮汤剂服用,唐容川《血证论》用三黄泻心汤治疗胃热盛的吐血衄血,就是水煮后服用的。

伤寒论第155条:附子泻心汤证

伤寒论第155条:附子泻心汤证

伤寒论第155条: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方十八。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条讲实热型心下痞之见阳虚者。

上条所讲的心下痞,是实热型的心下痞,一般而言患者体质是很好的,阳气比较旺盛的。

所以患者呈现实热证候。

但是有时候患者本身阳气并不是很充沛,而上焦呈现热像,下身呈现寒像;或者患者本来是实热型的心下痞,结果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身体呈现了阳虚的征象,呈现了真阳虚衰之像,这时一方面要清其实热,另一方面要温阳,挽救其沉衰的真阳。

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其热,一方面要加附子顾护其沉衰之真阳,即附子泻心汤证。

本条患者,原本是心下痞,是实热型的心下痞,是热痞。

但是后来出现了恶寒汗出的症状。

患者原先或许有表证,但是后来出现心下痞之后,表证应该已经消失了。

接下来再次出现恶寒汗出,应该不是表证,而是里证的阳虚导致的恶寒汗出。

里阳虚导致恶寒汗出的情况其实比较常见。

但是与心下痞同时出现的情况比较少见。

里阳虚就是阳气虚衰,阳虚就怕冷,这是常情。

里阳虚必然导致卫气不固,卫气不固就会出汗。

所以里阳虚的恶寒汗出属于常见现象。

那么里阳虚的恶寒汗出,与表证的恶寒汗出,如何鉴别呢?表证的恶寒汗出,一般伴随呼吸系统的症状,比如咳嗦、打喷嚏、流鼻涕等等,往往伴随各种疼痛比如头疼、肩颈腰腿疼痛等等,或者皮肤过敏类症状。

里阳虚的恶寒汗出一般没有呼吸系统症状,也没有明显的疼痛类症状。

里阳虚的恶寒,一般对气温相对敏感,气温低就冷,气温升高就冷减轻,气温达到或略微超过正常人的适宜温度后,患者怕冷症状会消失。

但是表证的恶寒,即使气温超过了正常人适宜的温度,患者仍然感觉寒冷,直至汗出表解为止。

此外,表证的恶寒一般脉浮,里阳虚的恶寒一般脉微细,不浮,甚至脉沉。

本条方证是一种特殊情况,一方面患者有实热型的心下痞,有明显的热像;另一方面,患者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阳虚症状,尤其是下焦阳虚,真阳虚衰。

五运六气解方剂——附子泻心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附子泻心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

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本证因无形之热聚于心中,气机痞塞,则见心下痞。

胃气主降,能助心火下行;脾气主升,能助肾水上济。

脾胃枢纽气机升降失常,影响心肾相交,心火不得下降或下降的道路不畅,出现心火亢于上,下焦肾阳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出现下寒,最终出现心肾不交、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

同时肾阳虚衰,导致表阳卫阳不足,患者出现恶寒汗出的表证。

心火亢盛则心烦,口干口渴,咽喉疼痛,甚至口舌生疮,牙痛,齿衄,面部长痤疮、疖子,耳鸣,脱发,目赤,上半身出汗等。

肾阳虚寒则腰酸怕冷,下肢发凉,小便清长等。

方用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大黄、黄连、黄芩苦寒入心泻热,而用浸渍绞汁,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

附子大辛大热归肾经,别煮取汁以取辛热厚味,温补阳气。

四味相合,寒热并用,共奏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尤怡曰:“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诸药合用使心肾上下交通,水火既济,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心下痞自消。

刘渡舟先生曾治过一个 28 岁的男性患者,背部热如炭火,上身多汗,牙龈经常出血,烦躁不安,一派上火的症状。

但从小肚子以下却发凉,像泡在冷水之中,以致经常发生阴囊收缩,大便长期不成形,小便次数多,每周还有遗精 2~3 次,又一派肾阳不足、下焦寒凉的表现。

这个患者在当地吃过很多药,由于有遗精,不少方子都是补肾固涩的药,收效都不明显,专程来北京请刘渡舟看病。

综合病人的症状表现,属于上热下寒,予附子泻心汤原方。

服3 剂,大便就成形了,背部热大减,汗出停止,小肚子转暖,阴囊抽动消失,继续服3 剂,症状全部治愈。

附子泻心汤---清热泄痞,扶阳固表

附子泻心汤---清热泄痞,扶阳固表

附子泻心汤---清热泄痞,扶阳固表附子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附子3g 上3味,制法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单煎取汁,兑之温服。

(功效)清热泄痞,扶阳固表。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副证:脉沉细,舌质淡,苔薄黄。

注:临证应用,本方证除心下痞满,恶寒汗出之外,尚有时出现心烦不宁,四肢冷,便秘,溲赤,苔灰黄相杂等症。

医者宜多思之。

(临证加减)1。

本方证兼见痰热结于心下者,酌加黄连、陈胆星,全瓜蒌。

,2.慢性痢疾,寒热错杂者,本方合白头翁汤加赤石脂。

3.慢性结肠炎,寒热交结,兼见脾虚者,酌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之味或合黄土汤。

4.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若腹胀痛甚窜两胁者,加醋柴胡,炒枳壳;呕恶不能食者,加佛手,白蔻仁;气短无力者,加炒山药,炙黄芪;大便软者,易生大黄为熟大黄;若有表证则先解表。

5。

附子泻心汤治疗神经性头痛:用本方收到较好效果。

认为应用附子泻心汤必须掌握恶寒、自汗出,舌质淡胖、苔黄厚或厚腻且润,色必晦暗无光,脉濡数或洪数,重按无力等临床措征。

6。

大黄附子泻心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用生大黄、附子(另包煎透)、黄芩、干姜各lOg,半夏、木通、白芷各12g,茵陈、干姜各lOg,川芎各15g,滑石30g,黄连6g。

随症加减'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云南中医药杂志,1995,f3,:30-31]7.附子泻心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病者表现为面色咣白畏寒肢冷,溺清,大便秘结,腹胀满,恶心吐,舌苔厚腻,口有氨味,血肌酐、尿素氮皆高于正常值1至数倍。

用此方附子温助肾阳,三黄清泄热毒,加一些活血祛瘀之品如桃仁、赤芍、丹参等,不少病例取得良好疗效。

[中国中医药学报,1994,c2,:3] .8。

五泻心汤治疗外感引起腹泻:本组病例分五型,分别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防风、芥穗、苏叶、大枣;附子泻心汤加桂枝、党参、生姜、生草;生姜泻心汤加川朴、白术、茯苓;半夏泻心汤加藿香、草蔻、陈皮、麦芽;甘草泻心汤加党参、升麻、柴胡、白术。

名医验案:附子泻心汤

名医验案:附子泻心汤

名医验案:附子泻心汤导读附子泻心汤不仅被用于治疗胃病,还被广泛地用于治疗心火盛、肾阳虚的上热下寒证。

小编整理了两则关于附子泻心汤的两则名师医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地学习,方证相应。

附子泻心汤由附子、黄连、黄芩、大黄四味药物组成。

《伤寒论》本来是用于治疗胃病的,症状见胃里经常堵闷,吃的饭不往下走,塞在胃里面,有时胀满,但胃不痛,也有些病人形容为吃完饭后“棚”在那里,感觉“钉”的慌,《伤寒论》称作“心下痞”,现在一些医生把它称作“胃动力不足”。

可以伴有心烦、口干渴等上火的症状,但同时又会出现出汗、怕冷,很是矛盾。

其实这是心火亢盛、肾阳不足的表现。

心火亢盛,下行的道路不畅,不能下交于肾,就嵌顿在中间胃这个位置,于是就会出现胃中堵塞的感觉,并有上火的表现。

但心火不下交于肾,肾阳得不到心火相助,继而就会不足,于是就又出现汗出、恶寒怕冷,最终导致上面有热、下面有寒的结果。

治心肾不交之火旺水寒火旺水寒,是指心火虽旺,但被阻隔于上,上下不交通,导致肾阳不足之下寒,即上热下寒证,《伤寒论》的附子泻心汤证即属于此。

心肾的相交需其他脏器的协助,比如脾胃的升降等。

胃气主降,能助心火下行;脾气主升,能助肾水上济。

如果脾胃的功能失调的话,就会影响到心与肾的交通,若是心火不得下降或下降的道路不畅,渐渐积聚,就会导致心火亢于上,同时下焦肾阳得不到心火的温煦而出现下寒,由于阴阳水火的阻隔,使热者自热,寒者自寒。

表现为心烦,口干口渴,咽喉疼痛,甚至口舌生疮,牙痛,齿衄,面部长痤疮、疖子,耳鸣,脱发,目赤,上半身出汗。

但同时又腰酸怕冷,下肢发凉,尤其是膝关节以下凉的厉害,小便清长。

有些病人非常容易上火,但又不能服凉的药物,一吃就拉肚子,甚至吃一些凉的饮食也拉肚子,这些都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上热下寒证几乎都是表现为心热与肾寒,即上面有火多半是心火亢盛,下面有寒多半是肾阳不足。

这种情况在治疗上就必须清热药、温阳药并用了,附子泻心汤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剂。

附子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讲座

附子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讲座

附子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讲座附子泻心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方剂,起源于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该方剂主要由附子、大枣、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祛寒、温脾胃、理气化痰、镇心安神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附子泻心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附子泻心汤的成分及功效附子泻心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附子、大枣、生姜和甘草。

附子泻心汤具有温中补脾、祛寒散结、理气调中、安神止惊的功效。

其中,附子具有温阳祛寒、祛积化痰的作用,可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的抗病能力;大枣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生姜有温中散寒、化湿和胃的作用,有助于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甘草能理气和中、缓解心悸、安神定志。

二、附子泻心汤的适应症附子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虚寒心痛、心悸失眠、心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脏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尤其是对于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劳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心脏病症,附子泻心汤具有良好的疗效。

三、附子泻心汤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应用中,附子泻心汤常常用于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中。

通过温阳祛寒、温中补脾、祛湿化痰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整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梗、心悸、胸闷等症状。

同时,也能够调节情绪,安神定志,对失眠、焦虑等情绪问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附子泻心汤的剂型及用法附子泻心汤可以口服或煎服。

成年人一次剂量为9-12克,每日2次,可酌情调整。

在服用过程中,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

五、附子泻心汤的注意事项在使用附子泻心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频率,避免超量使用;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体质虚弱者以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总之,附子泻心汤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有着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整理丨任奕存五个“泻心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几个治疗痞症经方,乃仲景先师为伤寒汗下后见“心下痞”而设;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只要是邪正郁结于心下胃脘而成“虚痞”者(涉及西医所说的整个消化系统的疾患,凡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用,疗效确切。

按照伤寒论条文的次序,五个“泻心汤”分别为: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

通过研究经文以及临床应用发现,五泻心汤的方证实质为“心下痞”。

但这个“痞”为“虚痞”,为邪正之气郁结的虚软“气痞”,并非邪浊痰水结滞之硬实“结胸”矣。

然五“泻心汤”所治之“痞”其方证各不相同。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此方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

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热气痞”或“热痞”,仲景先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一点。

因是虚痞,故仲师以麻沸汤(沸腾的开水)渍之去滓服用,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气,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

但是现在临床上一般不这么煎,应用很少。

现代多煎汤服用,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多用于胃热、胃火炽盛所致脘胀胃疼、齿衄、口臭、胃血、便结等症。

在临床上有特殊情况,本来辩证应该为热痞。

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但是患者食饮凉物则脘痞尤甚,而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郁结变的更加严重。

此时若在“三黄”中加附子或生姜少许,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二、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伤寒论中言“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结合整段条文考察,半夏泻心汤证实乃柴胡证误下后邪气内入与正气搏结于心下胃脘所致而寒热虚实不显之痞。

胃中有热,全身阳虚:附子泻心汤应用广泛,

胃中有热,全身阳虚:附子泻心汤应用广泛,

胃中有热,全身阳虚:附子泻心汤应用广泛,I导读:前两天宋柏杉老师讲了一例腿烧疼热的患者用了附子泻心汤,在又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感觉似乎好像明白了。

(编辑/王超)附子泻心汤的理论与临床作者/熊曼琪附子泻心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本方在仲景的五泻心汤中,既不同于大黄黄连泻心汤,也不同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用于寒热夹杂、虚实相兼的痞证,而是一首较难掌握的方剂。

然而,若是真正把握了它,在临床上便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1.历代医家贬褒不一《伤寒论》原文指出:“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本条及其方后的煎服法所包涵的全部内容,历代许多医家看法颇有分歧。

柯韵伯说:“心下痞者,当有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句中,故用此汤,夫心下痞而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黄,谬矣。

既加附子,复用苓连,抑又何也,若汗出是胃实,则不当用附子,若汗出为亡阳,又乌可用芩连乎?”与柯氏看法类同的还有许学士等人。

他们都认为本条方证,与中医理论相悖而不敢苟同,还进一步提出修改原文的意见。

吕茶村针对柯氏之言作了尖锐的批评,他说:“大凡恶寒汗不出者属表实,恶寒汗自出者属表虚,但汗出恶寒,仲景自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制,今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里实,但固表则里邪愈壅,但清里则表阳将亡,故以三黄附子合用之……柯氏胶执己见,擅改经文……先圣极空灵极神变之活法,而妙理无穷。

”此外,尤在泾、钱天来等皆甚推崇此方,并就方证的具体内容作了精辟的分析。

尽管意见不一,但事实胜于雄辩,本方的确切疗效,使对本方证持赞同意见的医家理直气壮地说:“余历考前贤医按,用附子泻心汤而愈者,不一而足,且余亦曾试验,故敢直辟柯氏之谬。

”柯氏是一位影响较大的《伤寒论》注家,然而在对本方的看法上,受到了抨击。

与柯氏之观点相反的一派,却取得压倒的优势,并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本方原适应证是热痞兼表阳虚,症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恶寒,汗出等,由于邪热壅滞胃脘,气机阻滞而心下满闷不适,兼有表阳不足者,肌肤失于温煦而恶寒,不能卫外而汗出。

附子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病例报道

附子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病例报道

附子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病例报道前言:口疮为日常极其常见的一种疾病,病机简单明了者易于诊治,但病机复杂者常疗效不佳,且反复发作致患者痛苦不堪。

本例患者反复口疮多年,给予中西医治疗均不能很好控制、反复发作。

而我们辨证为胃火上炎、肾阳不足证,给予伤寒论之附子泻心汤,并按原方用法给药取得满意效果,特做报道,与同道交流学习。

病例【摘要】患者王某,女,36岁,医务人员,2016年2月4日就诊。

主诉:反复口腔起溃疡多年,再发一周。

患者自诉约从初中起就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曾反复到当地医院诊治,均给予冰硼散、维生素类及清热解毒之类的中成药口服,效果不佳,反复发作,一直受此病困扰。

一周前因饮食不节症状发作,曾自服偏寒的中成药(清火栀麦片),口咽疼痛症状好转不明显且出现腹泻,为求中医治疗到我处就诊。

现口腔的舌部、颊部等粘膜部位,出现多个散在性的疼痛性溃疡,并有咽痛、牙龈痛,影响进食,痛苦不堪。

可见口唇干裂,口中异味不明显,无腹胀腹痛等症,眠欠佳、多梦,大便四日未解,小便偏黄。

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沉细数。

既往情况:1、自幼极其怕冷及四肢厥逆症状明显,磨牙、流涎、时有痛经(身体不适时磨牙症状明显并有合谷穴及足三里穴疼痛。

平素出差均因磨牙怕扰他人而独居一房);2、幼时起即7至8日大便一次,上大学时见同学每日解大便而自己一周左右才解一次,始知异常;3、基本每晚均做梦、恶梦居多,且与天气变化有关;4、饮食偏热易出现咽痛、咳嗽、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中耳炎等症;偏凉则腹泻。

5、平素性子较急、话多、易激动;6、各种症状多于夜间明显。

诊断:口疮:胃火上炎、肾阳不足证。

方用附子泻心汤清上温下治疗,方药如下:白附片(别煎取汁)20克、生大黄10克、黄芩10克、胡黄连10克1剂煎服法:附子别煎取汁100ml,余三药沸水泡5分钟,取汁200ml兑入附子水中分三次温服,日一剂。

药后当夜溃疡疼痛及咽痛、牙龈痛症状明显好转,未出现腹泻,第二日解大便一次,成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 紊乱 及 酸碱平 衡 等对 症 治疗 的 同时 ,用 附子 泻
心 汤加 昧 ( 子 l g 附 O ,大 黄 2 g 0 ,黄 连 1 g 5 ,蒲 公 英 、 牡蛎 各 3 g 0 )煎 汤保 留灌肠 ,每 晚 1次 ,连用 3 O天为 1 疗程 。以 肾功 能 尿 素氮 、血肌 酐 检 查 结果 及 临床 个 症 状 作为疗 效评 判指 标 ,总有 效率 达 9 。 2 2 4 头痛 :头 痛 的 病 因 多 端 ,但 不 外 乎 外 感 或 内伤 .
关 键 词 附子 泻 心 汤 临 床 应 用 文 献 综 述
附子 泻心 汤为 张 仲景 创制 ,为 五泻 心 汤 之一 ,载 于 《 伤寒 论 》第 1 5条 :“ 下 痞 ,而 复恶 寒 汗 出者 , 5 心 附子 泻 心 汤 主 之 。 ”该 方 由 大 黄 、黄 连 、黄 芩 三 味 寒 凉 之药 ,加 温 热 的 附 子 组 成 ,主 要 用 于 热 痞 兼 阳 虚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l 年 3月 第 4 卷 第 3 O2 7 期
为 9 . 9 ,对照 组 为 6 . ,两组 总有 效 率 比较 有 1 8 48
灼 热 ,全 身 阳虚 ,寒 热 错 杂 胃肠 功 能 失 调 证 ( 欲 寐 但
显 著性 差异 ( P<O 0 ) . 5 ,中药组在 改善 患 者 临床 症状
原为治痞而设 ,随着后 世 医家 的不断探 索 ,其应 用范 围
逐渐扩大 。通过文献 回顾 ,此方可用于复发性 口腔 溃疡 、 上消化道 出血、慢 性 肾功 能衰竭 、头 痛、 胃脘痛 等多种 疾病 ,对于肠痈等外科疾病也有较好 的疗效 。 附子泻 心汤 组方 特 色 鲜 明 ,温 清 、寒 热 、攻 补 兼 用 ,可平复六 腑 实热 ,又能 温 补 五脏 之 虚 ,有 其 独 特 的功效 。在今 后 的研究 中 ,应 进 一 步 明确 其辨 证 要 点
见 到 由于病 程较 长引起 的 阳气 不 振 ,甚 则 阳气 虚 衰 的
表 现 ,致使 上 、中二焦 之火 郁 而 不散 ,故 可造 成 病 症 反 复发 作 ,迁 延 难 愈 。王 氏将 9 3例 患 者 随机 分 为 2 组 ,治 疗组 4 7例 以附 子 泻 心 汤 加 味 ,基 本 方 :干 姜 3 ,黄芩 1 g g 6 ,黄 连 、大黄 、附子 ( 煎 ) 各 5 ,生 先 g 甘 草 6 。对 照组 4 g 6例 予 叶 酸 、复 合 维 生 素 B、维 生
红参 1 g 5 。服药 2剂 ,并 结 合 输 血 、止 血 等治 疗 ,大
便 潜血转 阴 。姜琴 治 疗 上 消化 道 出血 患 者 ,辨证 为 阳虚血瘀 ,痰 热 腑 实 ,选 用 附 子 泻 心 汤 加 减 ( 附子 、 大 黄 、黄芩各 1 g 0 ,黄连 6 ) g ,疗 效满 意 。 2 3 慢 性 肾功 能 衰 竭 :从 临 床 表 现 看 ,慢 性 肾 功 能 .
见 吐血 ,下行 则见便 血 。治 以 清热 泻 火 为 主 ,最 佳方 剂 首推泻 心 汤类方 [ 。杜新 麟 [ 治 疗 上消 化 道 大 出血 6 ] 7
的l 。这里仲景用附子泻 心汤 而不用 桂枝 汤 ,显然 不是 _ 】 ]
为 了解表而是为标 热炽 于里 ,表 阳、卫 阳复虚 于外 的复 杂病机而设 。卫 阳根 于下 焦 ,下焦 肾阳虚 ,卫 阳得不到 肾阳的温煦 ,也 自然会不足¨ 。 2 ]
对 照组 为 4 . 5 ,两 组 总有 效 率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5 6 P
酸 碱平衡 失调 、控 制感 染 及 降压 等 对症 治 疗 。在 此基
础 上 ,对 中药 组 患 者 根 据 本 病 本 虚 标 实 ,阳虚 阴盛 ,
d 00 ) . 1 。魏玲霞 l 将 6 4 4例 复 发 性 口腔 溃 疡患 者 分 为 治 疗组 与对 照组 ,对 照组 3 2例 口服 维 生 素 B 片 、维
2 2 上 消 化 道 出血 :上 消 化 道 出 血 可 归 属 中 医 学 学 .
从 《 伤寒论 》条 文 内容 分 析 , “ 下痞 ”属 热痞 , 心 “ 恶寒 、汗出”为表 阳虚 ,故本证 热痞兼 阳虚 ,可 以看作 是 “ 寒热痞” ,属上热下寒证 。即上 、中焦 出现热症 ,下 焦则见虚寒现象 ,此 本邪 实正虚 ,故治 疗既要 清热 ,又 要温 阳,取攻补兼施 ,寒 热并用 法 ,以 附子 泻心 汤扶 阳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1 年 3 第 4 02 月 7卷 第 3 期
【 献综 述 】 文
附子 泻 心 汤 临床 应 用 概 况
谢 静 周 洁 1 天津 中 医药大 学 天 津 3 0 9 0 13 2 天津 中医药大 学第 二附属 医 院 天 津 3 0 5 0 10
# 通 讯 作 者 :周 洁 ,E— i:c z o e 2 . o mal n h  ̄i@1 6 c m
浊 毒泛滥 ,气 乱溲 闭 的特 点 ,选 用 附子 泻 心 汤加 味 治
疗 ,基本 方 :淡 附子 5 5 ,川 连 3 6 ,黄 芩 5 ~1 g ~ g ~ 1g 0 ,大黄 5 0 ,马鞭 草 3 g ~1 g 0 ,六 月雪 5  ̄4 g 0 5 ;对 照 组予 肾安 注射液 。疗 效 结果 显 示 ,中药 组 总有 效 率
和适应 症 ,探 索 其 作 用 机 理 ,以期 拓 宽 其 应 用 范 围 ,
提高 临床疗效 。
4 参 考 文 献
[] 云英. 谈 仲景 附子 配 伍运 用 的技 巧 性 [] 四川 1董 浅 J . I中 医 , 2 1, 9( O12 1): — . 34 35
[] 亚 琳 . 析 大 黄 黄 连 泻 心 汤 证 和 附 子 泻 心 汤 证 I ] 河 南 中 2郑 试 - . J
证 。此方 组方 严谨 、用药 精 炼 、配伍 有 度 ,临床 应 用
范 围较广 ,临证时 辨证 准确 ,用之 必 然 疗 效 显著 。笔 者 就附子 泻 心汤 的临床 应用 情况作 一综 述如 下 。
1 病 因 病 机 分 析
8 . ,对 照组总有 效率 为 5 ,疗 效 明显优 于 对 照 75 0 组 。高春 玫等 _ 将 4 5 4例 复 发 性 口腔 溃 疡 患 者 分 为两
察 []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0 2 3 () 1 . J. 2 0 ,7 1 :0 [ ] 新 麟 . 子 泻 心 汤治 愈急 性 上 消化 道 大 出 血 一 例 [] 江 西 7杜 附 J.
中医 药 , 9 7 6 : 3 18 () 1 .
2 5 其 它 杂病 :陈 甲秀 等[ . 1 治疗 1例 右 胁 发 热 案 ,
组分 别 治 疗 。治 疗 组 2 5例 ,予 以 附 子 泻 心 汤 加 味
( 黄 9 ,黄 芩 、黄 连 、紫 草 、附 子 各 1 g 白茅 根 大 g 0, 1g 5 ,青 黛 3 ) g ,并 配合 自制 溃疡油 局部 涂抹 。对 照组
予 以 口服 并局 部涂 抹 维生 素 。治 疗 结果 显 示 ,治 疗组 有 效率 为 8 ,对 照组 有 效 率 为 3 . ,经 统 计 学 8 16 处 理 ,有 显著 性差 异 ( d0 0 ) P .1 。
2 临床 应 用
病 人 1例 ,辨 证 为热 壅 中焦 ,迫 血 妄 行 , 阳虚 不 固 , 气余 外脱 ,选 用 附 子泻 心汤 加 味 ,药 用 :生 大 黄 3 g 0
( 末兑服 ) 研 ,黄 连 、黄 芩 、制 附 片 ( 煎 ) 各 1 g 另 0,
2 1 复发 性 口腔 溃 疡 :王 成 宝 等 _ 认 为本 病 既有 火 . 3 热 之邪 阻结 上 中二 焦 ,火 热上 逆 于 口而发 溃 疡 ,又 可
衰 竭可归 属 中医学 “ 关格 ” “ 损 ” 等范 畴 。郭 佩玲 、 虚 等 _将 7 9 4例慢 性 肾功 能 衰 竭 的病 人 随机 分 为 中药 组
和对 照组 各 3 7例 。对 两组 患 者进 行 纠 正 电解 质 紊乱 、
素 c治 疗 。结 果 治 疗 组 总有 效 率 治疗 组 为 9 . 8 , 1 4
医 , 0 0, 5 4 6 8 2 1 2 ( ): 6 .
[] 春玫 , 5高 吕喜 梅 .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复 发 性 口腔 溃 疡 l 观 察 中 临床
[]包 头 医 学 ,0 12 () 1 . J. 2 0 ,5 1 :2
[ ] 霞 . 心 汤 加 减 治 疗 肝 硬 化 并 上 消 化 道 出 血 1 疗 效 观 6利 泻 5例
医 , 0 6, 6 6 : . 2 0 2 ( ) 4
[] 成 宝 , 3王 阎俊 英 . 阳泻 热 法 治 疗 复 发 性 口腔 溃 疡 4 扶 7例 [] J.
新 中 医 ,0 7 3 ( ):7 6 . 2 0 , 9 9 6 — 8
[] 玲霞. 4魏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复 发 性 口腔 溃 疡 3 2例 E] 光 明 中 J.
泻痞 。本证寒 热错杂 ,虚实并见 ,若 仅用 三黄泄 热消痞
会使恶寒更甚 ,单用 附子温经 扶 阳则痞 热不 除 ,故 用此 方寒温并投 ,邪正兼 顾 ,达到 泻热消痞 ,扶 阳固表 的 目
“ 证” 之吐 血 、便 血 范 畴 。其 始 动 因 素 多 为 火 ,火 血
热 之邪 多为肝 郁化火 ,横 逆 犯 胃 ,损 伤 胃络 ,上 逆则
生 素 C片 ,治 疗组 在对 照组 治疗 基 础上 加用 附子 泻心 汤加 味 ,基本 方 :大黄 9 ,黄芩 、黄连 、附 子 ,紫草 g 各 1g 0 ,青 黛 ( 包煎 )3 ,白茅根 1 g g 5 。7 为 1个疗 天 程 ,服 药 2个 疗 程 后 观 察 疗 效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两大类 。内伤诸 疾 ,可 导 致气 血 逆 乱 ,瘀 阻经 络 ,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