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与二十世纪现代戏剧_童道明

契诃夫与二十世纪现代戏剧_童道明
契诃夫与二十世纪现代戏剧_童道明

契柯夫戏剧创作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

契柯夫戏剧创作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 1、在艺术上,具体现代精神的体认。他把诗的抒情性,小说的叙述性都编织进戏剧的机体里。对19世纪末露头的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作了去粗取精的借鉴,也就是说 他把那个时代的艺术现代主义精神吸收到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机体里,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契柯夫一生做着戏剧散文化的努力。他追求的戏剧行动像生活一样简单,也像生活一样复杂,日常环境变得异常重要。他的戏剧从《海鸥》开始,都有浓厚的象征性。到《樱桃园》他的象征手法运用得更加含蓄与广泛,其中还有更为含蓄与情绪化的艺术象征。 2、对生活的认识上,扬弃了对于戏剧人物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他的戏剧很难用传统的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的尺度来区分。引导出意义更重大的创新特征——在戏剧冲突的构建上,以“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传统的“人与人的冲突”的戏剧冲突模式。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剧中人物势不两立,而是所有这一群剧中人物都被环境和生活所压迫。 3、在内容与主旨上,真正的戏剧动作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在人的心灵中,在生活常态的潜流里。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对人的把握上已经进入现代戏剧的核心.。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尽可能地反映人类平凡的日常生活,并特别注意用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挖掘人们日常行为中所隐藏的心理动机,以客观挖掘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他对现代人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生活的出路的精神状态的把握准确客观.,不愧是现代戏剧的伟大先驱。 契诃夫戏剧不同于欧洲戏剧的革新特征:戏剧富于象征意义。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 对人的把握上已经进入现代戏剧的核心.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尽可能地反映人类平凡的日常生活, 并特别注意用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挖掘人们日常行为中所隐藏的心理动机,以客观挖掘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契诃夫以其清醒而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处在两个世纪之交的人们,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的人类将在社会变革的激荡中, 在物质高度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惘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而这实际上正是进入了现代戏剧的核心,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生活的出路.

契诃夫的象征与易卜生的象征

契诃夫的象征与易卜生的象征 戏剧史上,有一位剧作家和易卜生有着很多相同的特点,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就是契坷夫。他们同是现实主义大师,又都成功地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们笔下细腻而精彩的细节描写、心理分析、人物性格刻画与象征主义的浓郁诗情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高尔基曾经评价说:“《万尼亚舅舅》和《海鸥》(均为契诃夫的剧本——笔者)是新的戏剧艺术,在这里,现实主义提高到了激动人心和深思熟虑的象征”。 易卜生注重人自身,特别是人自身的深刻矛盾,这种矛盾,也是易卜生本人内心的矛盾。他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性,剧中不少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易卜生的剧本结构紧凑,冲突集中。他往往在戏剧事件快结束时开场,然后通过零星的回溯慢慢展现前史,这样他就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表现戏剧事件所产生的结果和对人物的影响,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灵。契诃夫不同,他相信美是生活,他总是希望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展现生活。他的每一个剧本都仿佛生活的一个横剖面,没有激烈的外部冲突。结构上表面显得松散,实则仍很紧凑。他说:“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角逐情场;人们也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发表极为睿智的谈话。人们更为经常的是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所以,应该把这些反映到戏剧舞台上去……这倒不是因为剧作者一定需要这个,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常常是这样的”。比起易卜生来,契诃夫戏剧的情节是淡化的,更注重细节的描绘。他让读者在剧中人物好象是毫无意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看到他们的生活,逐渐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空虚无聊。契诃夫很容易使我们想到梅特林克的静态戏剧,但它们完全是两回事。梅特林克的静态戏剧是完全抛掉生活真实的纯象征主义戏剧,梅特林克通过“静态”来表现他所感受到的非现实的最高真理。契诃夫的戏剧表面看是静态的,没有迅速发展的戏剧事件,但却潜藏着汹涌的生活潜流,存在着激烈的内在冲突。他的戏剧是现实主义的。当他的人物“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的时候,生活正在发生变化,人物之间的激烈冲突也正在展开。 易卜生和契诃夫在使用象征手法时,他们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易卜生的象征常常是神秘的、阴郁的,带有更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而契诃夫虽然也有像《樱桃园》里来自天空的琴弦绷断声这样神秘性的象征,但一般来说,他的象征是明朗和较少神秘意味的,以符合现实逻辑和生活真实为第一要义。他从现实出发,通过象征,诗意的揭示出日常生活的内涵。易卜生在三个层次上使用象征手法。第一个是比喻的层次。这是象征的最原始形态,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都使用过这种象征。如称艾梨达是离开海就无法生活的美人鱼等。第二个层次的象征带有浓重的幻想成分,但不违背生活的逻辑。如“山妖王国”等。第三个层次上的象征则神秘色彩极浓。这与易卜生内心形而上的观念相联系,具有超现实的特点,这类象征虽然不完全是象征主义的,但与象征主义非常接近。如“白马”、“鼠婆子”等。 与易卜生一样,契诃夫的戏剧深刻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贵族阶级不可避免的没落。他的象征手法,正是为他表现现实这个目的服务的。《樱桃园》中那座破败的樱桃园,是即将毁灭的旧生活的象征。戏剧结束时,一心想挽救这座园子的朗涅芙斯卡亚终于回天无力,只能伤感的听着远处传来的斧子砍伐树木的声音,哀悼逝去的日子。只是,契诃夫不像易卜生那样悲观失望,他相信旧的生活必将灭亡,但新的生活也必将开始。所以,安尼亚才会满怀信心地对他妈妈说:“跟我走,咱们离开这儿…………咱们另外再去种一座新的花园,种得比这一座还美丽。”所以,特罗费莫夫才会欢呼:“你好,新生活”。当然,到底什么是新生活,和易卜生以及当时所有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契坷夫没有给出答案。 契诃夫《海鸥》中“海鸥”的象征和易卜生《野鸭》中“野鸭”的象征有几分相似,都是以一只野鸟作为象征体来象征剧中人物的命运。野鸭被人打折了翅膀,从此意气消沉,沉迷幻想;海鸥却接受了生活的挑战。野鸭与海鸥的对比,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易卜生的悲观情绪和契诃夫的进取精神。海鸥象征着两个人物。一个是青年艺术家特里波列夫。特里波列夫不满上一代的艺术观,一心改革进去,在艺术上有所作为。他这样的人在当时不合适宜,最终他只能像打死一只海鸥一样打死自己。契柯夫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但他更欣赏的是海鸥象征的另外一个人物少女妮娜。作家特里果林从特里波列夫打死的海鸥身上得到灵感,构思了一篇小说,他告诉妮娜::“一个少女,像你这么的终身住在湖滨;她爱这湖,像一只海鸥,也像海鸥一样地自信、幸福。可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看见了她,没有什么别的好做,就把她毁了,正像这里这只海鸥一样。”但是,妮娜并没有中弹坠地,没有让特里果林毁掉。她被特里

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一:戏剧鉴赏的心得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在戏剧天地里自由翱翔----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本学期15-19周,高二进行了选修课程《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课文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是希腊时代的戏剧名家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是西方戏剧的里程碑。亚里士多德称这部悲剧是一个“典范”。主人公那种对于“真相”的蝎子式的叮问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材以该剧为典型介绍了戏剧对于“完整性”的要求以及“悬念”、“冲突”、“高潮”、“结局”等结构性因素,结合第三场讲解了戏剧最具魅力的“突转”设置。 第二单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及其《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他的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本·琼生)该单元提供学生选读的是剧本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月夜幽会”(第二幕第二场)。结合这一场的赏析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爱情应该是一种“美的情感”。 第三单元是中国戏剧经典《牡丹亭》和它的作者汤显祖。中国的戏剧与西方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美学特征。汤显祖是堪与莎士比亚媲美的戏剧大师。《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以情而死、为情复生”的“死去活来”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用生花妙笔绘出了以杜丽娘为中心的正反两方面的众多人物的鲜明性格与冲突,富于抒情色彩与社会内涵。学生可以结合欣赏大师的精湛表演一窥中国古代戏剧的奥妙,并了解“生旦净末丑”诸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是欧洲著名喜剧艺术家莫里哀和他的代表作《伪君子》。喜剧是戏剧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伪君子》是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它对于伪善的揭露淋漓尽致。别林斯基说:“击中伪善这条多头毒蛇的人是伟大的。”莫里哀因其对人性的丑陋的鞭挞而永驻史册。通过对《伪君子》第三幕的赏析,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喜剧、喜剧的美学特征和创作方法。教材中还以达尔杜弗为例,探讨了喜剧人物的扁平性质。 第五单元是北欧的剧作家易卜生和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这部被称之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剧作,曾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引起过巨大的轰动。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事件”在戏剧结构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细致而微地分析了《玩偶之家》中两个“事件”如何引爆了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并使其跌宕有致地展开,把戏剧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第六单元是俄国现代剧作家契诃夫和《三姐妹》。契诃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他的戏剧创作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正如曹禺所说:“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的一个天地。”《三姐妹》没有人们在一般戏剧中常看到的曲折的情节、激烈的冲突和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戏剧的结尾既有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天的悲怆,也有对于冬天之后的春天的希冀。教材要求学生在笼罩全剧的迷雾般的“情调”中去摸索和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对于永恒的渴望。 第七单元是我国现代的戏剧大师曹禺和他的《北京人》。曹禺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他是一个至今还没有人超越的中国现代戏剧的高峰。《北京人》与《雷雨》、

观戏剧有感作文范文

观戏剧有感作文范文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种类多样。下面是关于戏剧的观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观戏剧有感作文一 最近,我们在老师的指引下,走进了戏剧世界,真是既兴奋又迷茫。终于在亲身感受之后,我认识了戏曲。 戏曲是我国悠久文化造就出来的精粹。著名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河南梆子等。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这是形成于北京的剧种,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著名。拥有“中国戏剧之母”之称的昆剧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我们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最后壮大于安徽。可以说,各个地方剧种都各具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有一种戏曲发源于我们本地,正是楚剧。因为发源于本地,剧中人物对白就是我们的方言。楚剧也是对我国戏曲艺术有较大影响的剧种。对此,你是否有一种自豪感呢? 楚剧《四下河南》中有一个片段叫“母亡店中”,主要表现一位母亲临终前对一双儿女说的话。表演者以生动的面部表情,高超的唱功,塑造了一位含辛茹苦、满腹冤仇的母亲形象,让听众无比感动,甚至泪流满面。 亲耳聆听了一些戏曲唱段,我明白了很多。唱戏跟唱歌不同,它很慢,有时几乎是一字一拖。舞台上的场景布置也很简单,仅有两三件道具,但演员凭借唱腔、动作、面部表情等,可以模拟出非常丰富的内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有的戏十分精神,表演者一句一个动

作;有的戏场面热火朝天,十分给力。而有的戏却是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唱,没有明显的高潮,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戏,大概就是所谓“文戏”吧。 虽然直到现在,我对戏曲知道的依然不多,但比以前那是有大大的进步了。今后,我还有更多地去留意戏曲,体验这我国文化的精华。 观戏剧有感作文二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 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上网查找。 我先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着听着,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感到重心不稳,原来由于我听得太入迷了,差点摔倒在地。再一看,戏早已唱完了。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样很好听。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只知道听流行音乐,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却一直没发现戏曲艺术的美,一种脱俗的美,一种自然的美……

【范文】当代戏仿契诃夫戏剧的新特点

当代戏仿契诃夫戏剧的新特点 自苏联解体之后到21世纪初期的这20余年时间里,俄罗斯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喜欢通过戏仿契诃夫的《海鸥》《三姊妹》《樱桃园》等戏剧经典来进行自己的戏剧创作。这些新诞生的仿作多半会运用同契诃夫戏剧相似的某些元素来表现出一种自带反讽风格的差异,它们会在主题意蕴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戏剧精神的展示方面彰显出一种与契诃夫时代不尽相同的书写模式。这种通过戏仿契诃夫戏剧来进行创作的剧本可分为对原作进行改写、续写、多个情节交叉错合, 以及复制翻新等类型,它们不仅违反了契诃夫所建立的戏剧美学范式,本真地曝光了作者们张扬自我的叛逆意识,同时也隐晦地流露出“苏联解体后的当代俄罗斯社会”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独有情绪。然而,尽管采用了新的视角和书写技术,这种集体回首经典的戏仿创作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反映出当代剧作家创新能力的下降。 一、主题意蕴的时代性变奏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互文本已进入到文学语体的中心,构成了语篇的一部分,“每个文本,其自身作为与别的文本的交织物,皆具有交织功能”.法国学者热耐特在研究“超文”与“原文”间文本关系时曾经指出:“超文的具体做法包含了对原文的一种转换或模仿,先前的文本并不被直接引用,但多少却被超文引出……派生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戏拟(parodie)和仿作(pastiche).”作为戏剧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之一,引申自文本深层结构的戏剧主题虽不是直接可见可感的文字片段,但随着情节的变化发展,读者便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将象征意义不断升华,从而将其提炼出来。通常,对主题进行针对性的颠覆是戏仿剧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转换或更改原文本主题”是一种会被新的超文本用来采纳的常规性手段。契诃夫戏剧中不时出现的“对命运无奈的悲切感叹”“对时代变化的无力把握”等主题元素往往成为了戏仿文本所逆换的对象,新作改变了类似主题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内涵,并由此来与原作进行跨时空的对峙。 契诃夫着力表现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矛盾与无奈,三姊妹无法回到莫斯科老家的命运、樱桃园躲不过被拍卖的结局……这种羁绊于命运钦定的愁苦融合着斯

戏曲课心得体会

戏曲课心得体会 篇一:戏曲艺术赏析课后心得体会 心的旅程,美的享受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的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程接近了尾声,还清楚地记得,在教务处网站上查到自己可以选修到+++老师的课的时候开心的样子,当时我对于这么课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现在我对这门课程更多的则是的回味与不舍。 在三个月前,“戏曲艺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就像老师开玩笑时说过的,“每次看到电视上有戏曲表演就会毫不犹豫的换台”,但是经过老师十次课上对戏曲知识的细心讲解,和对几部经典序曲作品的介绍和评析,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渐渐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短短十堂上,我不仅学到了生旦净丑、各大行当等戏曲常识《三;岔口》、《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剧目;许仙、白娘子等等的戏剧人物,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做的精彩示范,让我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了戏剧,老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美让我被

戏曲艺术的古典美感所征服。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课上,老师将校艺术团的优秀学生演员带到课堂上为我们演出,近距离地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表演,使我被深深地震憾,尤其是那段《贵妃醉酒》,堪称经典,让我认识到戏曲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没有用心去体会,去欣赏。 欣赏戏曲艺术的过程是一个荡涤心灵的过程,也是一个享受美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我为之自豪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我想对余老师表示我最真挚的谢意. 最后我想对戏曲艺术赏析课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老师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能不能抽出一些时间来教授我们一些基本的戏曲表演动作或简单的唱段,因为我相信大家都对戏曲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身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 篇二: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戏曲课心得体会)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

戏剧名词解释修订稿

戏剧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名词解释 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 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论“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6集聚型和铺展型戏剧结构的特征 (1)集聚型结构是遵守着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对时间、地点、行动三者完整划一的要求,把全部剧情集聚在演出所限的时、空之内来表现。其特征主要有三:①情节展开较晚,从临近高潮处写起;②时空、人物严格且选择集中; ③节奏紧凑、冲突明显、线索单一。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4章后现代主义文学 4.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征 1.产生背景 (1)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促使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2)非理性主义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 后现代主义主要受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 2.产生时间 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3.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1)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它继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 (2)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决裂和反叛,表现为后现代作家想要抛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4.基本特征 (1)“反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零度写作” 后现代主义将孤独感、焦灼感等深沉意识进行消解或平面化。作家要进行“零度写作”,即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写作转向它自身。 (3)“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 (4)写作原则和风格出现两种倾向 ①一种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文学实验,向大众文学的靠拢,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 ②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且超越它。常见的创作手法有: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端的例子是“活页小说”)、极度(如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等。 (二)后现代主义重要流派 1.存在主义文学 (1)流行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2)基本特征

易卜生、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问题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西方学术界近几十年来的一个理论课题,其中涉及文学现代主义和文化现代性两个方面。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早在19世纪末期,契诃夫的同时代的卢纳察尔斯基就看到了契诃夫的剧作所表达的现代人的苦闷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寻找生存的价值、生活的出路和意义,及无果而终的苦闷的把握。 易卜生戏剧的特点在19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易卜生处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作品有《布朗达》和《培尔·金特》等; 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易卜生的作品开始向现实主义风格转变,这个阶段是易卜生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这个时期杰出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提出一连串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封建的传统道

德,扫除资产阶级的市侩意识,争取民族独立,提倡个性自由,主张妇女解放等。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如《玩偶之家》; 19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涂上了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人生哲学的探讨与戏剧人物心理的剖析进一步深化,人道主义的批判精神与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交错在一起。这些作品仍有揭露问题的一面,只是悲观情绪有时削弱了批判力量。《野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易卜生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 关注易卜生戏剧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他大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作品的回溯性,它不是即时性地呈现事件,而是由舞台人物从一个稍后时间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回顾。这表明事件的连续性被降低了,注意力被更多地放在回顾与分析上。这就导致了易卜生戏剧的外部行动较少。 早期批评家认为易卜生戏剧不够戏剧化,认为它们涉及的东西不适合用戏剧来表达。其实,易卜生的分析性戏剧吸收了许多时代话语的元素,情节往往是分离或破碎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才能把它们连接起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戏剧类型,我们会发现,作为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先驱,易卜生的“史诗性”戏剧也不过是古希腊悲剧,如《俄底浦斯王》中我们所熟悉的回溯性结构戏剧的延续和改编。 其次,他认为不仅易卜生剧中人物能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立分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一.学习之前 在没有选修这门戏曲鉴赏课之前对戏曲知识了解仅限于听过几段非常经典的名段,比如《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正状元,正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只是觉得声音婉转悠扬,使得听惯了流行歌的耳朵生出新鲜感来,可是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一来是戏曲中所唱的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二来戏曲“好听”的也就是那么几段,每年春晚上形而上的搞一下,我们这些外行人听来听去也就是那么几个调调,与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比起来难免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根本就没有那种雅兴去听如此“小资”的才子佳人的“咿咿呀呀”。到今天,戏曲这个昔日的艺术界的贵族已经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了,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儿女似乎懂不懂都无所谓,因为戏曲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似乎真的扯不上关系。 但是在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之后,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总体的概念,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听到一段戏就不想停下来,深刻的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二.学习之中 (一)首先,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学习的内容大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1)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董晓 2013-3-18 10:03:39 来源:《国外文学》(京)2010年2期第40~47页 【作者简介】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契诃夫戏剧精神和艺术风格对20世纪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戏剧艺术风格方面体现为对淡化戏剧冲突和营造舞台抒情氛围的追求。契诃夫的静态戏剧包含了他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种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接受的程度。20世纪许多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风格,并在充分领会契诃夫静态戏剧所包含的荒诞精神的基础上,汲取了他的喜剧精神。 【关键词】契诃夫/静态戏剧/荒诞性/喜剧精神 作为跨世纪剧作家,契诃夫对20世纪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将其尊为“艺术之父”;法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等人从契诃夫戏剧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夏衍等人受契诃夫的启发,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曹禺更是因契诃夫而完成了自身艺术风格的转型。凡此种种,都是契诃夫之影响的明证。 一 自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多幕剧《伊凡诺夫》开始,契诃夫的戏剧便呈现出独特的静态性美学特征。在《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等

代表了契诃夫戏剧艺术最高境界的剧作中,这种静态性更加明显。可以说,在契诃夫戏剧创作历程中,静态性的获得是其戏剧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海鸥》首演的失败到后来被人们接受,表明了人们对契诃夫新的戏剧风格的接受,而契诃夫则正是欲以其静态的戏剧,改变俄国人固有的戏剧审美习惯,实现其戏剧艺术的创新。 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表现在人物行动的阻滞、对话交流的隔阂、言语的停顿以及人物行动之环境背景的抒情氛围的烘托等方面。 人物行动的阻滞是契诃夫戏剧呈静态状的最显在的因素。《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这几部代表剧作中,均鲜明地呈现出人物行动的阻滞性。在这几部作品中,剧作家没有提供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致使人们难以梳理出一个连贯统一的戏剧事件;人物的动作大都没有能够形成这个行动所指向的结果,如叶尔米洛夫所言,“契诃夫剧作不仅缺乏外部的变化,而且仿佛否定变化,有意强调出生活过程的不变性。”①《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的第一幕与第四幕仿佛构成了一个圆圈,第四幕重又回到了第一幕的场景,人物均显示出原先的心境,似乎其间什么也未曾发生过,苏联戏剧理论家津格尔曼认为:“圆圈式的模式乃是契诃夫喜欢运用的戏剧动作结构方式。”②这种圆圈式模式的戏剧动作结构,造成了人物行动的不断的被阻滞,从而向观众展示了人物动作的无结果性,如当代俄罗斯学者波洛茨卡娅所言,“契诃夫剧本中的冲突最后是以独特的方式解决的,即什么都没有真正解决,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他原先的样子。”③这凸显了整个舞台的静态性。 人物行动的阻滞在契诃夫戏剧中往往与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联系在一起。契诃夫戏剧中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加剧了人物行动的延缓与停滞,并相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戏剧的嬗变及特点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戏剧的嬗变及其特点 西方的戏剧,经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启蒙文学时期,以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等几个发展阶段,进入了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文艺运动和创作经验,是一种提倡正视现实,真实具体地描绘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由于现实主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是旧现实主义的高峰,作家们在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体学说”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影响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在戏剧方面,尤以易卜生创作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影响最大,大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和发展。 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真实具体的描写人们的生活、斗争和社会风貌,并着力显示出社会制度、传统思想和生活际遇对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内在影响。因而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尖锐地提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问题。另外,批判现实主义戏剧重视人物性格的具体描绘,它通过生活的变迁,细致地刻画出发展中的人物形象。以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影响最大,他创作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剧”,如《社会支柱》、《群鬼》、《玩偶之家》,还有《人民公敌》等等,这些剧本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对资本主义各方面的描绘,无情地揭露了关于妇女地位、爱情、家庭、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弊端,如其《玩偶之家》中对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虚伪的揭露,提出了关于妇女地位、妇女解放的问题。 到了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戏剧跨入了现代主义发展阶段。现代主义是对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在这一时期,由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对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索,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等思想特征,现代主义戏剧思考和关注得更多的是戏剧最本质的东西,即表演,而之前的戏剧基本都是剧作家的戏剧,戏剧活动以剧本语词为中心。现代主义戏剧开始追求戏剧的内在化特征,把戏剧当做人类精神的仪式,追求人类精神的还原,摒弃了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论”创作理论。 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强调内心世界和心理真实,表现出主观性和内倾性,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艺术技巧上求新、求变、求异。如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的创作,《天边外》、《琼斯皇》、《毛猿》、《上帝的女儿都有翅膀》等等,其中《琼斯皇》是奥尼尔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琼斯从一个黑人逃犯爬上一个小岛部落的皇帝宝座,最后在部落人的反抗追杀中死去。作品以原始森林为背景,着力表现被追捕中的琼斯恐惧、紧张、内疚等复杂心理及恍惚的精神状态,借助布景与道具的变化,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具体形象,呈现于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并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西方戏剧也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深受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影响,将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极端,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规范。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文学”和“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在戏剧方面,以荒诞派戏剧为首。荒诞派戏剧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荒诞化,其主要特点是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如完全丢弃了在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和结构,以破碎的舞台形象代替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以荒诞的甚至语无伦次的“梦呓”代替传统戏剧中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等。其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包括,法国的尢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等。《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性作品,它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他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 综上所述,西方戏剧从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到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从本质到形式,由内而外的转变,也完成了西方二十世纪“现代戏剧”的建构,在西方戏剧发展史的长河中,谱下华丽的篇章!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选择了《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这门课程。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两周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再后来就到了小学历史课本的只言片句,接着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窦娥冤》的文言文,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优孟衣冠”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到课程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展示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的戏曲特征,再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戏曲行当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西厢记》、《白蛇传》、《野猪林》、《惠州女人》、《女驸马》、《贵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杰作——《西厢记》,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

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契诃夫作品的创作特点

创作特点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 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 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 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 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 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 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 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 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 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苦闷》、《万卡》等);有的写出了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卑躬 屈膝的心态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等);有 的激烈地讽刺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变色龙》等);有的刻画 了沙俄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有的 揭露了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及其保守和虚弱(《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有的针砭了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学,并 对“人变庸人”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姚内奇》等);有的揭示了专制制度下 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状况(《六号病房》、《库页岛旅行记》等);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飞速发展后,人民却没有得到幸福,贫 穷也没有被消除(《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工农阶级的 斗争(《樱桃园》等);还有的以婚外恋为题材,表现了对美好生 活的憧憬和追求,从而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的生活的讨厌(《邻居》、《带狗的女人》等)。高尔基曾对《变色龙》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荒唐的时代,一个善变的警察,一条无辜的狗,一群无聊的人。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高尔基还对契诃夫做过这样的评价:“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戏剧理论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戏剧乃一剧之本”?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答:剧本是戏剧发生之后才有的 产物,它是演出的一种记录本,或者只是戏剧排演的一句,剧本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导演成为戏剧的决定性因素,由剧作家的核心地位为导演所取代,说明剧本的一元性已经动摇,而进入多元化的舞台重构阶段,由此看来,以剧本作为戏剧的根本,即所谓的剧本乃一剧之本的观念虽然由来已久且广有影响,其实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戏剧观念。2、分析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①大多数戏剧都离不开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行动通常都是在把握各种戏剧线索的的基础上来加以组织的,剧情发展也随着各种矛盾冲突的展开和解决走向终点②事实上,戏剧艺术并非在诞生之初就依赖于冲突,亚里士多德强调事件是悲剧六要素之一的时候。并没有将头身尾这三段式划分原则明确归结为戏剧冲突,欧洲18世纪中期之前,无论是文艺复兴戏剧还是古典主义都没有明确地论述过冲突在戏剧中的作用。③在戏剧形式上,荒诞派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剧情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 3、戏剧情境的品类:①莎士比亚戏剧的情景设置,不注重环境,在情节环境中表现人物关 系和情节背景②易仆生、契柯夫戏剧情景环境设置,注重人物关系和环境,但介绍简略。 ③中国话剧的情景设置注重人物关系和环境,有极其细致的介绍如《龙须沟》④中国戏 曲的情景设置以自报家门的形式介绍人物关系和人生境况。 4、冲突率:冲突不仅在戏剧中普遍存在,而且被视为戏剧表现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种所 谓戏剧表现的“冲突率”,所谓冲突率就是指以冲突为核心的创作规律。 5、剧场—综合性艺术:剧场,原本是指戏剧的演出场所,是戏剧艺术得以体现的具体的物 质载体,既包括演员的表演区,也包括观众的观赏区,剧场的意义是指舞台上下所有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既为表演艺术提供了直接展示的场所,也为戏剧作家提供了呈现人生感悟的机会,它既包括舞台设计、道具、灯光、音响、动作与服装等,更包括台上与台下的互动关系。 6、导演制:导演制强调以剧场意识为核心,把戏剧演出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处理,要求舞 台上下所有演员的表演、不经、灯光、道具和音响效果效果灯都服从于一个总体的构思,并且把观众作为剧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其参与到戏剧艺术的整体创造之中。 7、戏剧意象:意象是戏剧艺术创造的另一个核心范畴,戏剧意象贯穿于戏剧创作与接受的 多个层面,是指剧中与特定的戏剧情境相一致的,具体感性的又包含丰厚意蕴的食物人物或景物之象,因而它既是心理的,也是符号的,既是文化的,也是审美的,戏剧意象既是编剧导演演员及观众心中的体验性的心象,又是具体的舞台符号表现的表现性的形象,它既涉及到戏剧创造的本质规律,又具体体现在戏剧观赏的体验之中,意象包括总体意象和具体意象。 8、戏剧动作:戏剧动作就是戏剧人物的具体活动形式,喜剧动作包括各种丰富的舞台表现 手段,其中主要是剧中角色的言行举止,包括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诸如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内心动作以及各种表现手段,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纯粹的外部动作。第二类是性格化动作。第三类是心理动作。 9、“观—演“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即时即地发生的戏剧活动中现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发 生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整个戏剧创作过程中,戏剧创作主体与戏剧欣赏者之间产生的关系,“观—演”关系实质上显示出观演双方无不是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10、大戏剧观念:①所谓戏剧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舞台剧,还包括在传统戏剧的文化母 体中生发出来的电影和电视剧②大戏剧不仅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戏曲等,作为艺术的戏剧形态,还包括作为仪式的戏剧,如原始戏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