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情消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农村人情消费分析
杨宜音
中国人是如何理解“消费”和进行消费的?中国人在消费时的“基本行为的过程”(basic behavioral processes)有什么特点?这是关注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重要面向,也是对消费进行社会文化角度研究的重要面向(Tse,1996)。本文从农村“人情消费”入手,试图探讨消费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保持的社会心理含义。本文的假设是,“人情消费”是保持、建立和扩大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包括“先赋性关系”和“交往性关系”),从而获得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重要手段,也是消费者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网络成员共享文化价值观的外在表达。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信度效度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比较典型的定质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高敬文,1996;Yin, R. K., 1989)。采用这一策略和方法,一方面便于对较为隐密的人情消费进行了解和分析;另一方面,还在于本研究着眼于农村普通人人情消费的社会文化脉络(context),将人情消费置于农村普通人的真实的生活(real life)情景之中进行解读(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从而获知这一消费在农民生活中的意义(meaning)这一研究目的。
本论文仅选用了一个个案,但是这一个案是多个个案中的一个,选用它的原因在于它比较普通,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这一个案的访谈资料是建立在多年的观察基础之上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相互信任与尊重,相识相交的时间多达二十年之久,可靠性比较高。
(二)个案的背景
本个案取自对北京市远郊县半山区一个以林业为主的村庄(以下简称H村)所做的消费问题研究。这一村庄有农户四百多户,村西是山,村东、南、北均是平地。一条河从村东流过。距离县城约三十里地,距离镇政府所在地五里。H 村的交通比较方便。一条从县城到本乡镇的柏油马路从村中穿过,每天有两班长途汽车路经这里。H村过去也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以种粮为主,山坡上也种一些果树,如:梨、柿子、枣、山里
红等。自一九六八年在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开始试种水密桃树(当地称“大桃”),一九八零年以后扩大了种植面积,逐渐取代了粮食生产,成为该村的主要产业,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二千五百元左右。以该村为中心,附近乡镇大多放弃粮食生产,改种桃树。而大桃交易市场就设在该村的西北角。每年到了大桃收获季节,来自北方几省的卡车云集交易市场;南方几省的空运收购站在村里设点营业,专收半斤以上重量的桃子;果品包装箱厂招收了不少季节性的工人,水果罐头厂在这个时候也用很低的价位收购果农卖不出去的小桃。由于H村发展大桃生产比较早,农民获益比较早,所以,H村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富裕村。大桃收获季节过后,县商业部门就会送货下乡,曾有一次卖出几十辆摩托车的记录。H村的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电视机拥有量达到百分之百。村里有几家小饭馆,十几家百货店和小卖铺,也有专营化肥、农药和建筑材料的小店。另外,村里还有几处卖蔬菜水果的小摊市。夏季,还有一些卖冷饮的流动车。H村的平地都种了桃树,因此,村民的粮食和蔬菜都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做饭用柴烧灶的习惯也改为烧煤和液化气了。近年来,农民不再养猪,很少养羊,吃肉也须去买。离村子最近的农贸集市大约五里,每隔三、四天就会有集市。除了林业,H村还有几家小型队办和私营工厂,但是都不大景气。
本个案就是取自H村的一个农户(以下简称A家),全家四口人,丈夫A,妻子B,大女C,二女D。以下是他们的基本情况:
A,一九五四年生人,农民,初中毕业,在本村出生
B,一九五五年生人,农民,文盲,一九七八年嫁自本乡西部山区,距离七里的一个小村M村
C,一九八零年生人,P县第二中学初三学生(城镇户口),在本村出生
D,一九八二年生人,P县第二中学初二学生(城镇户口),在本村出生
全家共有四亩地(按人头分配的),另有A的父母因年老体衰而交给A的0.67亩地(兄弟三人平分)。土地分为三个等级的四块,一等地的桃树正值盛果期;二等地的小树刚刚挂果,树与树之间的空地种植了蔬菜和豆类,也有一些玉米;三等地是靠山坡的坡地梯田,也没有大树,用来种黄豆。一、二等地都有水泵浇地下水,三等地则要等镇里的水库放水才可以浇灌。用水便宜,但无保障。A还在相距本村五里地的S村承包了五亩土地,九五年种了玉米,打了三千斤。九六年种的是麦子,收获了两千多斤,除去各项开支,净收入两千元。另外,A还在村里的山坡地上私开了一小片撂荒地,种了棉花、高粱和一些谷子。按照B的说法,他们一家吃粮食和蔬菜基本不花钱。
我(笔者)与B是一九七五年因插队落户在B的娘家M村而与她相识的。一九七八年初我因上大学而离开了M村,但是仍然与B娘家保持了联系,由于B出嫁后经常帮助娘家
干活,看望父母,所以,我与B也有一些联系。每次与B见面,她总是快言快语地诉说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晚上,我们住在一起,经常谈到半夜。一九九零年以后,B的两个孩子开始给我写信,B也重视孩子的学业而督促她们写信(B只上过扫盲班,不认识几个字),以便得到我对她们的教育和辅导。我也经常给她们写信、批改她们的信件和解答她们的数学问题,给她们寄书和其他学习资料,也寄衣服和用品。每次我去B的娘家,B都闻讯带两个孩子来看我。或者他们一家在镇上的汽车站接我,并用他们的拖拉机送我上山。我和我丈夫曾在一九九三年的春节到过A家里。看A参加村里民间花会的表演。A还专程带两个孩子到北京看望过我的一家。在这样的交往背景下,我在一九九六年夏季进行有关消费问题的研究时,就选择A家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为了能够在自然的交往中观察农民的消费情况,增进相互的信任和感情,我与我的丈夫和儿子以及同事陈昕一同住到了A家。我们与A一家人吃住在一起。每天一起去果园摘桃、送到市场去卖桃,给桃树嫁接好的品种,到小桃树地里拔草,我们给A家的两个孩子补习功课,和两个孩子去逛集市,还去看了A家新近在县城买的房子。我们一共在A家住了十天,在离开他们一家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与A、B夫妇进行了三个小时的长谈。本论文就是以这次长谈的录音为基础来分析有关“人情消费”问题的。除此之外,我们也访问了A家附近的九户农户的消费情况和日常生活。
二、人情与人际关系的分类与特征
人情消费是指用于农户人情往来的费用。在这里,“人情”包括亲属之间的亲情、相邻而居的乡亲之间的乡情以及由于交往而建立的熟人关系而形成的狭义的人情。为了研究人情消费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功能和意义,必须对上述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这些关系的特质(翟学伟,1993)。
人际关系可以根据它如何形成的特征分为两种。其一是“获致性人际关系”,也称“获得性关系”或“后成性关系”。它是指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人们相互之间关系是由于交往而建立和形成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性格、喜好、价值取向等个人意愿,有选择地投入感情、物质的资源,由个人的意志决定是否保持和发展或是中断与他人的关系。其二是“先赋性人际关系”,也称“先定性关系”,它是指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或地缘为联系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人们在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和中断上面的选择性都不大,尤其在建立方面(杨宜音,1995)。因为,这种关系是先于人的选择而存在的,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非常不易变动的。特别是在传统的农村,人们同姓共居,世代繁衍,又很少有空间上的流动,家人、亲属和邻里大多属于这样的关系。正是由于传统农村的这一特点,人们对亲属关系、乡亲关系的依赖性比较大,是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