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艺术风格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词艺术风格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任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旷达婉约兼而有之。

苏轼是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词数量巨大。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无论在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诸多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词分婉约、豪放两体。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他的词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藩篱而成豪壮美一派,高空飘逸,清雄韶秀。苏词之豪放体现在词在内容、题材、格调诸方面。苏词即事抒怀,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他又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女性题材中跳出来,容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高妙胸襟。笔者认为,苏词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于传统婉约词外卓然自成一家,别开豪放一派苏词对香艳婉弱词风起了力挽颓波的救弊作用,为词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具有开拓意义。苏词别立心意,别开生面,抒写开阔胸怀,表现浩然正气,显露飘逸风

度,境界开拓而高远。俞文豹《吹剑录》把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派给妙龄女郎浅拍低唱,而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来歌东坡的“大江东去”,确实很典型地道出了个中区别。苏词之豪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词之豪放寄于情境之中,艺术境界高大扩远苏词之美质,正在其天风海雨之中而多深隐幽微之内涵,也是他自己一贯所追求的“刚健而含婀娜”的审

美理想。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本词是一首将宇宙与人生、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并含有哲理思想又富有艺术特色的词。作于密州时期,为最早的豪放词代表作。词一开始,就以奇崛的笔力,排空直入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呈现于读者面前,东坡借月抒怀,为传统的词境开拓了一个高远飘逸的境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紧接“明月几时有”的发问,意境从明月诞生开始,于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这里有深沉的宇宙意识。读之如仙气飘渺于目前。歌罢,坡为起舞,从中可见“逸怀豪气”所包含的高远境界与高蹈精神。《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写万里无云的中秋月夜,这是人们常见的,但加上“凭高眺远”四字,使境界全然不同。作者身在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长空更显得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从晴空写到明月,作者的想象像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片清凉的境地。他幻想遨游月宫:“便欲乘风,幡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逸。2.扩充词的境域上求变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的内容为正体。而苏东坡却能首先在扩充词的境域上求变,所谓“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使之从离怀别绪,男欢女爱

的狭窄范围里跳出来,走向社会人生的广阔天地,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如游猎、登览、怀古、感遇等统统驱使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最引人注目而且影响极大的还是他的那些爱国忧民、怀古思今,言志咏物的词章。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借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抒发了贬谪生活中的作者,依然渴望为国家做贡献的怀抱,同时也流露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欲”一“恐”,流露了作者矛盾的思想。词人欲乘风去月宫,又怕禁不住寒冷而不去,意蕴含蓄且丰富。结合苏轼当时的心态,实是寄寓着“出世”与“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却又体现了还是“入世”思想占上风。同是中秋抒情词,《水调歌头》既向往“琼楼玉宇”之纯洁,又嫌其太寒冷,既不满官场现状之污浊,又留恋现实人间的温暖,最后祝愿离人们在人间于千里之外同赏天上婵娟。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于射猎中抒爱国壮志,激荡豪爽,给人以鼓舞、感奋。他那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驾驭语言的

能力,使他的词章倾荡磊落,雄奇清旷,独具一格,题材广泛,为宋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摘要: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他的词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藩篱而成豪壮美一派,高空飘逸,清雄韶秀,用清丽之景写淡泊之意,冰清玉洁,澄澈晶莹,写意用笔轻灵流转。

3.独立危行、高驰不顾的精神———“野性”

这种精神与苏轼的性格、品性具有内在的联系。苏轼的“野性”是人性中坦直自由的追求与黑暗现实压迫形成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是积极入世,抨击黑暗,指摘时弊与寄情山水,啸傲园林,追求心灵归隐,追求精神上的物我同一的对立统一体。他狂放不羁的态度不为皇权专制的时代所容,这就使苏轼更深一步感受到不自由的痛苦,而归耕的不可能实现,使他更多

地借助佛老的禅境和大自然的魔境追求心灵的解脱,这就为黄州时期“野性”的完全形成奠定基础。苏东坡痛苦地感受到自己“狂直”的性格不能为时代、社会所容,感受到个性受到羁绊。“野性”不能为世所容,诗人却仍要独立危行,“任性”而为。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描写途中遇雨的生活琐事,抒发词人雨既不怕,晴亦不执著,对“晴”、“雨”均不介意的恬淡胸怀。诗人内心痛苦无法自抑,他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有时候,他借助诗酒,醉酒高歌,放浪于形骸之外,对仕宦生涯的批判,对自然的向往,跃然纸上,诗人的痛苦常常要直接借助大自然的魔境来消弭。“乌台诗案”后,“人生如梦”反朴归自然的主题,成为他后半生的主旋律。而与“野性”更相吻合的佛老思想,也就必然占据了重要位置。“人生如梦”是东坡在黄州写《念奴娇》词的主旋律。你看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雄伟壮丽的如画江山,还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伟业,都无法使他摆脱对人生、时代、社会的深刻哀伤。“人生如梦”成为这首雄放千古词篇的必然归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因此,可以说批判现实,力挽狂澜于即倒,力补青天之欲坠,固然是东坡精神;深深叹惋天之不可补,从而发出“人生如梦”那种对时代、人生的深沉哀叹,则更是诗案后东坡的本质特征。“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大自然的美景使人陶醉之,苏轼更进一步借助酒的麻醉,以完全忘却内心深处的痛苦,于是大自然成为诗人作品中的主要道具。在一首《西江月》的序中作者说:“春夜,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诗人的野性生活已然如在目前了。再看其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霜。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解鞍欹枕绿杨桥。杜鹃一声春晓。”这首《西江月》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我欲醉眠”一句充满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诗人醉眠在柔美的芳草里,似乎要和大自然拥抱。“可惜”二句充满了一位超乎尘世,“不知今夕何夕”的醉汉狂夫。其野性显露无遗。然而,超乎尘世的醉汉狂夫只是苏轼野性生活的一个方面,或说以这种形式掩盖和麻醉自己,其实他的内心极为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