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

合集下载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报告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报告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报告篇一: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论苏轼婉约词》论文论苏轼的婉约词王在灵【摘要】:苏词能豪能婉、刚柔相济,词风不拘一格。

笔者认为,苏轼刷新了晚唐五代以来的绮丽词风,于剪红刻绿之外别开“新”面,将词由应歌转向抒情。

词人摧毁艳情词的樊篱,歌唱伉俪真情,寄寓人生哲思,咏吟田园风光,拓宽词境词意,“新天下耳目”,开一代心境传写。

词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人生理想、生活遭迹、政治感遇、品格情操等注入词风,使穷途末路的婉约词获得了新生,给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对后世词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苏轼婉约词风格贡献引言提起苏东坡的美名,人们就会想起他“大江东去”的万丈豪情,这位“西北望,射天狼”的“微霜”英雄,却有着“我欲乘风归去”的浪漫情怀,他的豪放词很被世人看好,以至代代传诵,拍案叫绝。

也正是这些笔力雄健,气魄宏大的豪放词使苏轼赢得豪放派宗师的千古美名。

殊不知正是这豪情万丈的光芒掩盖了苏轼婉约词在中国词史上的独特成就。

世人多知苏轼豪放词“新天下耳目”,却很少注意其婉约词也“新天下耳目”。

现今词学界研究苏词有两种倾向:一是褒豪贬婉,一是褒婉贬豪,而多数人倾向于前者。

笔者认为,研究苏词不能走两种极端,不能厚此薄彼,而要公平地对待,苏轼豪放词的成就当然值得肯定,但其婉约词的成就也绝不容忽视,基于此,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苏轼的婉约词。

一、豪放婉约,“刚健含婀娜”的融合苏轼之前,基本上是婉约词一统天下,作词“以清切婉丽为宗” (见《四库全书提要》)[1],南宋词坛还是以“婉约”为主流的,而豪放词则廖若星辰。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文学也是一样的,所以苏轼的豪放词倍受历代词论家的推崇,即使他的婉约词取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人们看来还是逊色于其豪放词,就像宋诗写得并不比唐诗差,为什么人们总是认为唐诗胜于宋诗呢?除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外,我想是因为唐诗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的,所以才倍受人们关注。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豪放洒脱、婉约细腻、自由开放和意境深远。

苏轼词的豪放洒脱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豪情万丈、慷慨激昂的情感。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体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风格,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对人生长久和美好的愿望。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以自然为依托,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感受到一种豪情壮志的气息。

苏轼词的婉约细腻是他的另一大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温婉细腻的情感。

例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的“钟声何处听,荷花何处看”,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情体验。

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婉约的语言描绘细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柔而深沉的美。

第三,苏轼词的自由开放是他的又一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气息。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己卯年,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豁达开朗的心态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世俗约束的不屑和对自由的追求,他用自由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自由奔放的世界。

苏轼词的意境深远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意境的营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句词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场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自由开放和意境深远为特点。

他的词作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意境的构建,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苏轼的词作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和传颂,其艺术风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栗星 宝鸡文理学院摘 要:苏轼是我国词坛大家,豪放派的创始人,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

他用超旷清远的风格创作了许多的词作。

本文主要从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写作手法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苏轼的社会政治因素、文化思潮因素和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去探究苏轼的人生经历,继而深入挖掘苏轼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大致总结。

关键词:苏轼;词;创作风格;多样化作者简介:栗星(1994-),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00-02自晚唐以来词并不被重视,尽管有许多像柳永一样的词人,穷极一生地想要去改变词体的发展,可惜也没有能让文学的地位有所提升。

苏轼可能是第一个打破了诗尊词卑的看法,认为诗词是一体的,词“为诗之苗裔”[1],诗与词虽然呈现给大家的是有差别的,但它们的所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

苏轼为了让词的地位优于诗,从而提出了词的“自是一家”[2]的创作主张,这是专门针对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他把词提升到和诗相等的地位,如此诗风和词风的味道就有所相近、相互融合渗透,才能真正地实现或者达到像(《答张文潜县丞书》)文中所说的“其文如其为人”[3]的高度,也就形成了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的想法。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特征苏轼的豪放派词,不喜欢用剪裁而是讲究音律,题材丰富,写作手法多样化,意欲丰富,意境开阔,以诗为词,开创了属于苏轼的豪放派的词风。

(一)丰富的写作手法苏轼的词善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思想,用高超的手笔和温婉的情思使人心醉,来感受诗词的美妙。

(1)托物言志苏轼在词中也常用托物言志来表达出自身的品格,通过对事物的特性描写来书写自己在生活中或是被贬谪后的困难处境和复杂的心情。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

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

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

其实,对像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

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

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

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

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

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詩,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苏轼词作中那些描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的词作也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有个共同点,都是作于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甚至经历了生命危险、遭受极大不幸的时期。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苏轼词文献综述。

一、引言。

苏轼,那可是咱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超级巨星,他的词就像一个个宝藏,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人去挖掘。

写这个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苏轼词派对里当导游,带大家看看各路学者是怎么解读这位大文豪的词作的。

二、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 (一)豪放风格。

# (二)婉约风格。

可别以为苏轼只会豪放,他的婉约词也是一绝呢。

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词写得是真感人,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细腻入微。

学者们研究发现,苏轼的婉约词和传统婉约词还是有区别的。

传统婉约词大多是写男女之间的哀怨情思,比较单一。

而苏轼的婉约词,虽然也有情感的细腻表达,但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他可能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

而且他用词很巧妙,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把那种深沉的情感传达出来,就像一把小锤子,轻轻一敲,就敲到了读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 (三)旷达风格。

旷达是苏轼词中很独特的一种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就是典型的旷达。

学者们说这种旷达其实是苏轼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

他能够在风雨中潇洒前行,不被外界的困境所左右。

有的学者把这种旷达和他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苏轼受到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懂得放下,懂得顺应自然。

他的旷达风格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就像一盏明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愁眉苦脸,要学会像苏轼那样乐观豁达。

三、苏轼词的艺术手法。

# (一)用典。

# (二)意象运用。

意象在苏轼词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像“月”这个意象,他就经常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月”就代表着美好的祝愿。

学者们发现,苏轼笔下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情感需求,赋予意象不同的含义。

有时候“月”是孤独的象征,有时候又是团圆的象征。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里。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四、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苏轼,诗词,风格,特点,简析]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苏轼,诗词,风格,特点,简析]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

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

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内容提要:苏轼的词既有大量豪放派的杰出篇章,也有不少蕴涵着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的婉约派的佳作。

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浓重的情爱,用绰约的隐愁表达鲜明的个性。

苏轼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让婉约之风得以高扬。

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苏轼词风婉约典雅审美意境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其性格率真、孤傲、豁达、超脱,有理想,有抱负,有政治见解。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

苏轼婉约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

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

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其婉约词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作婉约词有其感情基础、历史原因、才力因素.其词塑造了亡妻、舞妓、少女等形象,借词抒发其政治情怀;铺叙、比兴等是其常用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灵活多样;其语言极为洗炼、凝重,常选用一些凄冷哀婉之词,点化作者心境.总之,其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使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

苏轼现存词作中,婉约词数量远远多于豪放词,这些委婉含蓄之作,无论是抒发亲人,恋人间的深厚情谊,还是表现士大夫之流的闲情逸致,无论是对田园风格的尽情讴歌,还是对寄情之物的着力咏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滋润着词人特有的审美意趣。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苏轼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小编整理了苏轼词风风格,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词风风格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最新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最新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

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

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

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

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

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

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

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

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

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

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对比

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对比

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对比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尤其以词为代表。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人中两个重要的流派,其中苏轼和李清照被誉为两位最著名的代表。

虽然他们共同生活在宋代,但他们的词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分析和比较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探讨他们在豪放派与婉约派之间的差异。

一、苏轼:豪放派词人1.1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 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他擅长写诗、散文和词。

1.2 苏轼的创作特点•情感奔放:苏轼在写作中表现出强烈自由奔放与豪迈开阔的情感态度。

他对于爱情、友情、家国等各个方面的情感表达都极为激烈而直接。

•丰富变化:苏轼的词作风格多样性很强,他能够写出豪放慷慨的词,也能够写出柔婉细腻的作品。

他常常以天地自然为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抒发社会思考:苏轼不仅在词中表达个人情感,还经常将社会时事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融入到词作之中,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李清照:婉约派词人2.1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 - 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中国北宋时期女词人。

她是唐宋两朝最重要的女性文学创作家之一。

2.2 李清照的创作特点•柔婉细腻: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以柔婉细腻见长。

她善于运用含蓄委婉、间接暗示等手法来表达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抒发私人感受:李清照的词多以个人所经历的情感为主题,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来描绘女性在情感方面的世界。

•追求浪漫与爱情: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浪漫与爱情的追求,她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至今流传广泛的爱情词作品。

三、苏轼和李清照风格比较3.1 情感表达方式苏轼喜欢通过直接而激烈的语言表达他对于爱情、友情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触动。

相比之下,李清照更倾向于用委婉含蓄、微妙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于个人情感和世间万事的感悟。

3.2 描述角度不同苏轼以天地自然为背景来描绘他内心世界中雄壮豪放或哀怨伤感的情感。

定稿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定稿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容提要: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

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

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

本文主要从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一、轼生平简介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密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充团练副史。

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

之后由于统治集团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今属)。

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

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诗总案》载,为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

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

但仍未见轼之人格、性格、词格。

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

已可见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

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

诗词鉴赏苏轼的豪放与婉约

诗词鉴赏苏轼的豪放与婉约

诗词鉴赏苏轼的豪放与婉约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宋代文坛的领袖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而闻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苏轼的豪放与婉约之美。

一、苏轼的豪放苏轼的豪放风格表现在他的豪放情怀和自由奔放的写作风格中。

在《赤壁赋》中,苏轼以雄辩慷慨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激荡人心的历史场景,展现出他的豪情壮志。

他经常运用雄浑激越的辞藻和瑰丽而奔放的叙述手法,使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所蕴含的壮志豪情。

苏轼的豪放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坦荡看法和不拘一格的个性上。

他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自嘲地形容自己的性格。

他不受世俗规则束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这种坦率直接的性格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苏轼的婉约苏轼的婉约之美主要体现在他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委婉细致的写作风格中。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他深情地表达了对亲人、朋友和故土的眷恋,同时也在悲欢离合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深情。

苏轼的婉约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精心描绘上。

他能以朴实的言辞揭示出自然界中微妙的变化和神秘的力量,如《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对月亮和人生的深思。

三、豪放与婉约的结合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有一些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婉约的柔情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豪放与婉约的特点完美结合。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首词中既豪放地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又婉约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词既有慷慨激昂的气势,又有温柔细腻的情感。

在苏轼的豪放与婉约之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的作品既展现了豪情激荡的壮丽景象,又体现了内敛婉约的情感体验,这种综合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独具一格,赋予了读者丰富的审美享受。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如下: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诗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诗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诗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扩展资料:
风格不仅是作家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有怎样的作品就会有怎样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经历、心情、年龄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都说明,风格不是单一的,风格具有多样性。

同样,风格也不是唯一和排他的,而是相互包容、吸收的,甚至出现熔铸多样风格于
一身一体的情况和现象。

苏轼虽未对诗歌风格及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作过集中的专门的论证和阐述,但时常见之于他的诸多作品和评论中。

苏轼在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且创作臻至炉火纯青的晚年,为自己一生的“成一家之言”的艺术追求与努力而颇感得意、欣慰、骄傲和自豪。

显然,这种“一家之言”并非轻而易举所能形成的,没有诗人对前人的广泛学习、继承借鉴、变化生新及创造发展,没有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是无法在创作上取得“著成一家之言”的杰出创作成就的。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的婉约词[石占德]内容摘要:文学史上婉约词的词作传统对苏轼的影响使其创作了大量的婉约词,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对婉约词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与革新,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因此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苏轼婉约词:一苏轼写婉约词有其历史必然性。

我用以下四个观点为论据来证明:首先,纵观词的发展,从词的产生到北宋中期,基本上仍是婉约词一统天下。

其次,从词本身来看,词最初并不是专供观览的案头文学,而是配合新兴乐曲演唱的歌词,所以词又有曲、曲子、曲子词之称。

其三,从苏轼的经历和思想来看,他也有写作婉约词的情感基础。

其四,就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来说,它们并不是水火不容相互排斥的。

二苏轼对婉约词的革新。

(一)开拓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

1、描写农村题材的词。

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为论据。

2、悼亡词。

用《江城子》《西江月》两首词的内容、意境、构思分析,毛泽东的悼亡词与苏轼悼亡词比较为依据。

3 、咏物词中的柔美情怀,苏轼的咏物词使婉约词的气质和词品得到了提升。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论据。

4、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

以《沁园春》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的分析为据。

5 、苏轼词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色山光。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为论据。

6、苏轼闺阁词中的少女情怀7、苏轼婉约词中的思乡情怀。

例如:[醉落魄]离京口作(二)苏轼婉约词追求“以雅为美”。

1、他的词婉约词洗脱了“脂粉气”,变得明丽净洁。

以[洞仙歌]为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说明。

2 、用语文雅也是苏轼婉约词刻意追求的。

对[永遇乐]《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词的分析为论据。

(三)苏轼的“婉约词”与他人之作也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

第一:同样是写“婉约词”他突破了糜烂生活的低俗气味,词中流露出一种清新明丽之情。

第二: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且时时做旷达之想。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苏轼,北宋文学巨擘,他的词作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豪放、豪迈、豪情和豪放的气质,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导。

他的词作常常以豪放的笔调和豪情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比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开头就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豪放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在他的词中,常常能感受到他那种不拘一格、不受世俗束缚的豪放气质。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抒发情感为主线。

他的词作常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

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友情的珍惜,苏轼都能用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表达出来。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

苏轼的词作总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还以婉约为特色。

虽然他的词作中有豪放的气质,但也不乏婉约的情感。

他的词中常常运用婉约的笔法和细腻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柔情和细腻的情感。

例如他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词,通过对庭院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

苏轼的词作中婉约的情感常常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他那种温柔细腻的情感。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还以意境丰富为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物,还是表达内心情感,苏轼都能运用丰富的意象来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通过对赤壁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苏轼的词作中的意境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满足。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以豪放、抒发情感、婉约和意境丰富为主要特点。

他的词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思考和抒发。

苏轼的词作永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永远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的婉约词张荣涛学号096060004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是豪放派词的创立者,从词数数位北宋第一,约三五百首。

众所周知,苏轼的词风是豪放派的,豪放派也是他所创立的,那么苏轼和婉约派又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又提出了苏轼的婉约词呢?相信大家对柳永都不陌生吧,我们把柳永和苏轼的词拿来对比,很明显,柳永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婉约词派的人物,这是事实,单从这两个人的名字上我们就不难发现,苏轼,这么豪放的名字,而柳永,又是如此的婉约。

再说宋词,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的风气,直至苏轼以前没有根本的改变苏轼在前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创立了词风迥然不同的豪放词,把似乎不复加的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正如胡寅《酒边集后序》所说:柳永“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轼,一洗香罗绮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手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位奴仆,而柳永位奴隶矣。

”其实不然,在现存的三五百余首苏词中真正堪称豪放词的并不多,苏轼的绝大部分词仍然属于婉约词。

因此有人有人否定了苏轼创立了豪放词,但是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不是数量这要看他在历史上有什么新的贡献。

这也就是历史上对苏词不同的评价。

可以这样说,苏轼不仅豪放词写的好,它的婉约词也不亚于任何婉约词人。

苏轼词的题材很多,这里我主要想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词来看他的婉约词的特色。

传统的言情词题材多无聊之作,而苏轼的言情词就大有所不同,它的言情词多数格调较高,它往往用白描手法,而不用莫那些婉约词人爱用的香词艳语,来书写真挚、浓烈、纯朴的爱情》。

如《蝶花恋》写墙外行人对墙里佳人的单相思,《少年游。

润州代人作》借佳人对行客的思念来书写自己对和家人的思念,《江城子。

记梦》写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等等。

在苏轼的三百五十首词中。

直接或者间接涉及歌姬的大约有一百八十来首。

而在我看来,苏词格调的高低不在于是否写了歌姬以及作品的多少,而在于它的歌姬词的内容,以及他对歌姬的态度。

浅谈苏轼词的婉约风格

浅谈苏轼词的婉约风格

这 是 一 首 咏杨 花 ( 絮 ) 柳 的词 。 人 把 咏杨 花 和 写 人 有 机 渐 悄 。 情 却被 无 情 恼 。 ” 词 多
地结 合在 一 起 。即 物 即人 , “ 两不 能 别 ” 词 中 刻 画 了一 个 思 。 妇形 象 。 中 ,萦 损柔 肠 , 其 “ 困醋 娇 眼 , 开还 闭 。 随 万 里 , 欲 梦
以上 。 其他 咏物 的也 有 三十 多首 。现试 举几 例加 以说 明 。 如【 龙 吟】 咏 花意 在 言 情 : 水 虽 年 肠 断处 , 明月 夜 , 松 冈 。 情 意 缠绵 , 短 ” 字字 血 泪 , 对 亡妻 把
真 挚 的深 情抒 发 得 淋 漓尽 致 。使 对亡 妻 的深 切 怀 念之 情 跃
“ 花 还 似 非 花 , 无 人 情 从 教 坠 。抛 家 傍 路 , 量 却 然 纸上 。 似 也 思
是 , 情有思。 无 萦损 柔 肠 , 困酣 娇 眼 , 开还 闭 。 随 风万 里 , 欲 梦
寻 郎 去 处 . 还 被莺 呼起 。 又 不 恨 此 花 飞 尽 , 西 园 、 红 难 缀 。晓 来 雨 过 , 踪 何 恨 落 遗
人 忧郁 的景 色 中 , 寄寓 着 作 者浓 重 的 感 情 色彩 。 下 阕 则写 而
墙 三句 , 明 自已是 个 “ 人 ” 人 点 行 ( 词 这 首 词 作 于 18 0 7年 。作 者 和 章 质 夫 当 时 同 在 汴 京 做 出 了词 人 的感 伤 。 “ 里 ”
。真 是行 人 多情 , 官 。 韵填词, 和 从命 意到 用 韵 , 要受 到 种 种 的 限制 。 本 词 暗 喻 自己在 仕 途 上 是个 失 意 的匆 匆 过 客) 都 而 寄托 了失 意沦 落 之感 , 极有 理 趣 。 在 严 格 的 限 制 下仍 写 得 完美 浑 成 ,不受 拘 束 ,和 韵 而 似 原 佳 人无 情 。 唱 。 分反 映 了作 者 高超 的 艺术 技 巧 。 词 避 免 了一 般 咏物 充 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高级中学语文组张文琴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

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

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

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婉约题材内容特征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

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

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

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㈠《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

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

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

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

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

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

它毫不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作者这里描写的单相思之情是健康的,是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那朴素。

这首词没有一点前人词作的艳情成份,给人凄婉,缠绵的无奈之感。

充分显示出苏轼对言情题材的婉约词的革新。

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悼亡词,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

这首词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

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逝世,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岁次乙卯,距离妻子死去刚好为十年,所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也无法忘怀。

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

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并不矛盾。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起诉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词人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

十年的宦海浮沉,早已容颜非昔,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一个梳妆的情景。

一句相顾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

一个梦把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

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

”词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短松冈。

”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出来。

苏轼在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不仅仅只有这两篇,如:《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中写到“云有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写的是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二﹑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

通对具体事物的歌咏,来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

托物言情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随着词的发展,咏物也渐渐的被一些文人墨客溶入到词的写作之中。

苏轼以前咏物词特点是所咏之物和创作主体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咏物仅仅只是咏物,没有将作者的情感、精神融入所咏之物,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

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苏轼婉约词中的咏物的作品虽然并不多,却达到了达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咏物与寓意的高度融合的咏物词的极致。

㈠《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上阕的大意是说在夜深人静时,缺月像是挂在稀疏的桐树之颠,有谁看到一个幽人独自来来往往,就像是孤鸿之影。

下阕是说这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却没有人能够体会,它不肯归栖于寒枝之上,只有栖身在荒冷的沙洲之上。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作者以孤鸿自喻,将满腹幽愤,尽借孤鸿形象和盘托出。

孤鸿惊起却频频回首,抒发词人猝遭迫害,一腔怨恨无处倾诉孤愤,而拣尽寒枝却终宿沙洲,表明作者为人不随流俗。

㈡《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借咏梅花,来抒发自己哀伤之情的的词作。

上阕是写梅花的风韵神貌,梅花不怕瘴雾的侵袭,冰雪般的肌肤,神仙般的风致,它的美引起了海仙的喜爱,经常派遣使者来探望。

下阕是写梅花的形貌,它的容貌天然雪白是不需装饰的,唇上红色不会因卸妆而消减。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词人感叹爱梅的高尚的情操已随朝云而去。

这首词写的是梅花却使人能很自然的联想到作者侍妾王朝云身上来。

当时词人南贬时只有她不畏瘴疠陪在身边。

她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心灵更美好,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咏物词贵在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无限深思的余地。

在这首词里作者紧紧抓住了梅花的特色,用夸张的描写手段多方面烘托出它亭亭玉立的形象,这同时也是在写朝云的形象,两者相契合,浑然无迹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的咏物词尚有其它名篇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浣溪沙•咏橘》(菊暗荷枯一夜霜)等篇章。

三﹑婉约词的基本特征——美的意境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韵味无穷是意境的美感魅力所在。

“韵味”是意境中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物色﹑情感﹑意味﹑风格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

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作家们把美的语言、形象、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

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

跟花间词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㈠《点绛唇》(红杏飘香):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开篇渲染如画般的春色,红杏﹑烟柳最具代表性。

写红杏更写其香,杏花的香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红杏飘香,更显出词人感受的真实。

写翠柳,将其比作含烟﹑拖轻缕之状,既写出了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了垂枝轻拂之姿。

词人用词典雅﹑精炼,描绘出如画般的春色。

“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与“芳草迷归路。

”前后照应,相反相成。

红杏香柳,属相思中的境界,如画般的春色之美令人神往;芳草迷归路,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㈡《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是初夏特有的景物,绿叶成荫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绿叶的深处的新蝉的鸣声。

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

“碧纱窗下水沉烟,”碧纱窗下的香炉里飘浮着袅袅香烟。

碧纱和白烟相衬托,既有形象之美,又有香气可闻。

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

小荷刚刚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吹翻;石榴花色本来就鲜红,经过雨水的清洗更加如火一般的红。

小荷翻的一个“翻”,榴花开欲燃的一个“燃”,给人一种动态的﹑优雅的美的感受。

这也就符合了苏轼婉约词“以雅为美”的特点。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苏轼“以雅为美”尚有其它名篇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描绘的暮春景色的句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描写的凄美的景物的句子等。

四﹑结论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虽然不能概括苏词婉约词风的全部,但是苏轼婉约词的基本状况已经反应了出来。

假使苏轼没有开创豪派,单凭他婉约词的创作,也足以让他流芳百世。

苏轼不仅是豪放派的代表,更是写婉约词的高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