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畸形之爱-文档

论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畸形之爱 托尼-莫里森于199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摘此桂冠的第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其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莫里森心系黑人种族历史与命运,擅长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其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关怀。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或感人至深、或动人心魄的故事。而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故事同时又有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爱与爱的缺失。在独特的历史语境及种 族语境下,这种爱有时会发生异化,以极端或反常的形式表现出来。《秀拉》穿插秀拉与其好友内尔的丈夫的偷情故事, 所罗门之歌》包含奶娃与其外甥女的乱伦之恋,《宠儿》以塞丝杀女 为主线倾诉浓浓母爱爵士乐>以1926 年的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背景,是莫里森追寻历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宠儿》 的续篇。乔、维奥莱特以及多卡丝三者之间的爱恨情仇,在莫里 森动人而婉转的讲述下,娓娓道来。小说的男主角乔出生于1873 年,女主角维奥莱特正好年届半百。他们已不再是弗吉尼亚魏斯伯尔县一无所有的黑奴,而是纽约大都会里经济上能够自立的新一代美国人:乔推销妇女美容品,维奥莱特是美发师。然而过去南方农村的记忆、尤其是失去母亲的记忆一直伴随着他们,这些记忆在大都会令人窒息的生存压力下发酵、变异,乔内心空虚、另觅新欢,维奥莱特精神失常、沉默寡言,夫妻关系冷漠、形同陌路,最终酿成杀害情人的惨剧。然而,在小说的结尾,莫里森

寄予黑人种族以希望,乔与维奥莱特重拾迷失的自己,彼此相爱, 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 《爵士乐》以一个男人开枪打死一位十八岁姑娘、他的妻子 大闹葬礼开头,扣人心弦。通过多个叙述者的讲述,读者得知这个男人乔及其妻子维奥莱特是生活在纽约哈莱姆聚居区的一对黑人夫妻,死去的姑娘是乔的情人。乔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情人和自己分手,结交新的男友,而开枪打死了她。可以说,乔是出于对多卡丝的畸形之爱,而杀死了她。这与《宠儿》中塞丝杀死宠儿是有异曲同工之处,杀人动机都是出于浓浓的爱,不同的只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罢了。枪杀流血的背后实际上蕴藏着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身心的深刻影响。小说主人公乔和妻子维奥 莱特都是受缚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北方现代都市生活的黑 人。从奴隶制的枷锁下解脱出来, 他们义无反顾地融入了纽约这 个大都会的生活。一方面,大都会那让人心悸的生活节奏使他们脱离了南方农村的根:另一方面,和大多数莫里森笔下的人物一 样,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摆脱不了过去南方农村生活的记忆。这 种记忆在赋予他们现在生活意义的同时,也阻碍了他们过上真正幸福的大都会生活。对于小说的男主人公乔而言,这种记忆既有对过去自由自在的南方丛林生活的怀念,也有被自己母亲抛弃后的极度空虚,二者相互交织,使他感到失望、空虚,“他深信只有他一个人还记得那些日子,还想让它们回来:虽然还记得当初的情形,却根本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所以他就在别处给自己找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课后习题详解(托尼 莫里森)【圣才出品】

1 / 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https://www.360docs.net/doc/925817776.html, 第26单元 托尼?莫里森 1. Why does the author choose Twyla as the narrator of the story? How is she characterized? Key: Because on a superficial level, the white has the right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and the black has to keep silent. In a deep sense, Twyla, as a white and outsider, would be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black images around her. She is characterized through her language, actions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er and Roberta as well. 2. In what ways are the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the story? Key: The story has a very large span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covers the characters’ early age and the time after they have their own families. Their experiences of young age become their main memories and subjects of their talk.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uch memories and the events happing around them reflect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orld and life. Through the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there show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3. Why does Roberta cry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作为一个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命题,成长主题反映青少年摆脱童年的天真,走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的成长经历,被西方学者们反复地阐释和探讨着。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勇于探索新的小说内容和形式,而且其作品深深地植根于美国黑人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民族性的特征。 她早期连续出版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无一例外,都是以表现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为主题的。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莫里森将黑人青少年个体的成长经历寓于整个黑人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历程之中,使得其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更加深刻。 本文将以莫里森早期的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探讨莫里森对黑人青少年在种族压迫的困境中,如何争取独立与自由并最终走向成熟的思考,以及由此所隐喻的整个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中的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成长主题在莫里森小说中所具有的特殊的隐喻性以及国内外对莫里森小说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以莫里森成名作《最蓝的眼睛》为文本。我们将探讨在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美国黑人社会中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仅以肤色和金钱等具有白人特性的象征物,来衡量黑人个体价值,它给黑人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悲剧。第三章以小说《秀拉》为例,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向我们揭示了,一些黑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觉醒,但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不能以白人的价值观念左右自己的思想,却又将自己与黑人同胞割裂开来,这最终使他们的成长走向失败。

第四章,以《所罗门之歌》为文本,首先探讨主人公奶娃成长在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阶层的家人和朋友中,所形成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以及其次,通过奶娃对自己家族百年的历史的探访,阐明黑人青少年只有融入整个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之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第五章,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三部小说在内容方面的相互继承的关系,得出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发展的结论。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只有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美国黑人民族的独立发展相联系才能真正的走向真正的独立与成熟。莫里森笔下的黑人青少年都有一种自觉的使命感,他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历程,隐喻了整个黑人民族的历史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的方向。

托尼·莫里森《宠儿》读书报告(英文)

FACE TO HISTORY, OPEN TO FUTURE ——Book Report of Beloved 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刘倩瑶2013101058 It was not a story to pass on. It was a story about an imagined history of slavery, both reality and myth at once. Beloved turns on the slaughter of a baby by her own mother. Sethe kills her child rather than have her returned from freedom to slavery. Sethe has escaped from Sweet Home in Kentucky to freedom in Ohio, where she has joined her mother-in-law, Baby Suggs, whose freedom has been bought by the labor of Sethe’s husband, Halle. Sethe’s three elder children, two boys and a “crawling-already” daughter are already in the free house, number 124. Sethe has given birth to another daughter, Denver, on the way there. 28 days later, when the slave owner, Schoolmaster caught up to them, Sethe killed her “crawling-already” daughter. “Inside, two boys bled in the sawdust and dirt at the feet of a nigger woman holding a blood-soaked child to her chest with one hand and infant by the heels in the other. She did not look at them; she simply swung the baby toward the wall planks, missed and tried to connect a second time, when out of nowhere-in the ticking time the men spent staring at what there was to stare at-the old nigger boy, still mewing, ran thorough the door behind them and snatched the baby from the arc of its mother’s swing. ”It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and in one word, the “crawling-already” daughter was killed by her mother because she didn’t

对托尼莫里森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综述

对托尼莫里森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综述 2001年,仅三位学者研究莫里森。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孙冬在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5月第3期发表英雄与英雄之旅—评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神话模式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追随了古希腊神话的模式。从奶人的诞生、成长到他最后的觉醒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然而这种追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莫里森把他们植入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美国社会,将种族阶级和性别等诸多方面融汇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魔幻世界。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继海于河南大学学报第41卷第3期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文章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 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福州大学外语系甘振翎于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发表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巨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黑人传道士布道或 黑人音乐的那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还兼具现代文学的抽象、魔幻和社会政治功能等特征。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男女角色的分析, 探讨莫里森对性别歧视、女权运动、民族文化的生存和两性关系问题的独特见解。 2002年,仅两位学者研究莫里森。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胡泓在高等函授学报2002 年10 月第5 期发表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黑人孩子的成长问题。通过对《所罗门之歌》等早期作品的具体分析,发现托尼·莫里森实际上是想通过对黑人个体成长问题的探索,从而找到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其最终结论是:黑人民族应该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扬长避短、兼容并蓄,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安庆师范学院英语系王小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1月第1 期发表不堪叙说的故事——论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讲述了一个不堪叙说的故事, 以一种被压抑的叙述为手段, 再现了神秘的人类救赎仪式, 升华了种族创伤记忆。在她的创作中, 她以艺术手段表达了非裔美国文化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反叛, 探索一条走出历史阴影的道路。 2003年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是个空白。 2004年研究的学者相对多起来,主要是从族裔文化语境、社会主题、奴隶制度、寻找精神几方面着手研究,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新福于外国文学研究发表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托尼·莫里森的文化语境是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黑人族裔文化结合的历史语境。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主张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即“黑人性”,提出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一方面 ,莫里森的目标是“矢志不移地书写黑人文学” ,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 ,并把那些公认的已证实为黑人艺术的原则作为她的创作任务和艺术宗旨;另一方面 ,她的族裔文化语境以及她的美学观并不局限在种族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 ,而是突出黑人文学创作的精髓之处:展现黑人的悲剧命运及其“失落”和异化;强调读者的参与以及作者和读者的密切关系;重视文本的口述性质和黑人音乐的独特作用。这些要素构成了莫里森独有的族裔文化语境和美学思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外语部陈洁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发表奴隶制度的“后遗症”和历史创伤的愈合———托尼·莫里森《宠儿》简析,《宠儿》是1993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