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教学目标的具体措施
1.通过课前提问回顾已学习内容。
2.通过批改作业检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理解情况。
授
课
主
要
内
容
或
板
书
设
计
【概说】
一、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沿革(一)《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奠定理论基础。(二)《金匮要略》创立了甘温除热的治法。(三)《太平圣惠方》开始了滋阴除热的治法。(四)《医林改错》提出了“瘀血发热”的理论。
共120分钟。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提要
1.内伤发热的病因。
2.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有效方药。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包括使用教具图表、幻灯、录像等教学设备)
1.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
2.多媒体教学。。
课外学习指导或课外作业
1.内伤发热的病理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理解“甘温除热”的原则?
3.试述内伤发热阳虚发热证,气郁发热证,血瘀发热证的证治方药。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主要是辨虚实,可根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
二、治疗原则
治分虚实:实火宜清,虚火宜补。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温阳,以补为主,阴虚发热者宜滋阴、清退虚热。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三、讨论范围 内伤发热可见于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一)久病体虚(二)饮食劳倦(三)情志失调(四)外伤出血
二、病机(一)病变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二)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虚实可以相互转化。(三)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脾(胃)、心、肝、肾五脏。
教学重点
1.内伤发热的病机。2.甘温除热”的治则。3.内伤发热的分证论治。
教学难点
1.内伤发热的病机。2.内伤发热的分证论治。
时间分配
内伤发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沿革、讨论范围,15分钟。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25分钟。内伤发热的诊查要点、辨治原则,20分钟。内伤发热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50分钟。内伤发热调护及康复措施,10分钟。
三、证治分类(见附表)
【预防调护】
【临证要点】
课
后
体
会
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本病涉及五脏,气血阴阳失调所致。临床一般虚证居多,或虚实错杂,实证、寒证较少。因此,补虚要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者泻之。
内伤发热以属虚者为多,除有气郁化火及湿热内蕴者可配合清热除湿的药物外,一般均应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及化燥伤阴。
内伤发热日久,坐卧少动,气血亏虚,运行不畅。因此,在治疗时,可酌情配合养血活血通脉之品,即如吴师机所言“气血流通即是补”。若元气亏损,气虚血滞成痿,又当补气化瘀。毕竟本病以虚为本,故破血行瘀之品亦当慎用。若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正常,气机畅顺,百脉皆通,其病可愈。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教案
教师姓名授课对象中医 Nhomakorabea科授课形式讲授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学期
授课教学周
授课章节
第六章第六节内伤发热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
和
要求
1.了解内伤发热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发病与五脏关系密切,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内伤发热日久不复,正气益损,导致虚实夹杂,其病缠绵难愈。3.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辨病诊查知识;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等有关病证的鉴别及内伤发热各证型间的鉴别。4.掌握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气郁发热,湿郁发热,血瘀发热等证的辨证论治。熟悉“阴虚则内热”、“气有余便是火”的临床意义。5.熟悉内伤发热发病过程中的病理机转。6.了解内伤发热的调护及康复措施。。
1.通过课前提问回顾已学习内容。
2.通过批改作业检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理解情况。
授
课
主
要
内
容
或
板
书
设
计
【概说】
一、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沿革(一)《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奠定理论基础。(二)《金匮要略》创立了甘温除热的治法。(三)《太平圣惠方》开始了滋阴除热的治法。(四)《医林改错》提出了“瘀血发热”的理论。
共120分钟。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提要
1.内伤发热的病因。
2.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有效方药。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包括使用教具图表、幻灯、录像等教学设备)
1.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
2.多媒体教学。。
课外学习指导或课外作业
1.内伤发热的病理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理解“甘温除热”的原则?
3.试述内伤发热阳虚发热证,气郁发热证,血瘀发热证的证治方药。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主要是辨虚实,可根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
二、治疗原则
治分虚实:实火宜清,虚火宜补。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温阳,以补为主,阴虚发热者宜滋阴、清退虚热。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三、讨论范围 内伤发热可见于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一)久病体虚(二)饮食劳倦(三)情志失调(四)外伤出血
二、病机(一)病变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二)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虚实可以相互转化。(三)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脾(胃)、心、肝、肾五脏。
教学重点
1.内伤发热的病机。2.甘温除热”的治则。3.内伤发热的分证论治。
教学难点
1.内伤发热的病机。2.内伤发热的分证论治。
时间分配
内伤发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沿革、讨论范围,15分钟。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25分钟。内伤发热的诊查要点、辨治原则,20分钟。内伤发热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50分钟。内伤发热调护及康复措施,10分钟。
三、证治分类(见附表)
【预防调护】
【临证要点】
课
后
体
会
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本病涉及五脏,气血阴阳失调所致。临床一般虚证居多,或虚实错杂,实证、寒证较少。因此,补虚要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者泻之。
内伤发热以属虚者为多,除有气郁化火及湿热内蕴者可配合清热除湿的药物外,一般均应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及化燥伤阴。
内伤发热日久,坐卧少动,气血亏虚,运行不畅。因此,在治疗时,可酌情配合养血活血通脉之品,即如吴师机所言“气血流通即是补”。若元气亏损,气虚血滞成痿,又当补气化瘀。毕竟本病以虚为本,故破血行瘀之品亦当慎用。若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正常,气机畅顺,百脉皆通,其病可愈。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教案
教师姓名授课对象中医 Nhomakorabea科授课形式讲授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学期
授课教学周
授课章节
第六章第六节内伤发热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
和
要求
1.了解内伤发热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发病与五脏关系密切,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内伤发热日久不复,正气益损,导致虚实夹杂,其病缠绵难愈。3.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辨病诊查知识;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等有关病证的鉴别及内伤发热各证型间的鉴别。4.掌握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气郁发热,湿郁发热,血瘀发热等证的辨证论治。熟悉“阴虚则内热”、“气有余便是火”的临床意义。5.熟悉内伤发热发病过程中的病理机转。6.了解内伤发热的调护及康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