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们越来越生活在由大众传媒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在这种现实环境的象征性环境里,不断提升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对现实环境做出客观判断、消解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庞杂,所以博客、播客、拍客等各种各样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以海量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人们所接触的世界也被二分成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大众传播媒介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商业化成为其动作的基本模式,媒介极有可能为了满足某些利益集团或迎合受众,从而无视传播道德与职业操守,损害公众利益。所以,在媒介形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层出不穷,这种状况的出现只能说,在以利润为终极追求目标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自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当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传播道德与职业操守的今天,对于作为受众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提高其媒介素养,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享受的同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显得尤其重要。

一、什么是媒介素养

“medialiterarcy”译成中文即是“媒介素养”,是典型的舶来品。此外,还有“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识读能力”、“媒介使用能力”等不同的表述形式。目前,“媒介素养”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

1、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运用传媒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2〕

2、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的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3〕

3、所谓传媒素养,就是人们认识、利用和参与大众传媒方面的素养。传媒素养不仅有个人的,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组织、传媒机构、权力机构的传媒素养。〔4〕

4、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5〕

5、媒介素养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是个人能够简单地意识到媒介“饮食” 平衡和管理的重要性,即如何合理地选择及分配媒介的使用时间;第二个层面的掌握具体的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能力,如学会分析和质疑传媒的构架和信息;第三个层面是能够深入到传媒表层框架之内,进一步挖掘媒介信息之所以被生产出来的目的。〔6〕

可以说,目前为止,学界对媒介素养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对媒介素养进行定义。本文罗列这些定义,只是为了能对媒介素养有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理解。

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本文借用David Buckingham所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7〕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源起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等人在其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第一次就学校引信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一整套的建议。当时的学者认为,文化一旦经过商业媒体传播就会变质,这是低俗文化滋长的缘由。他们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传播学、传播媒介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日益扩大,其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与认可。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建设性地使用电视媒体,并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开展推广媒介教育的研究活动,形成了一套媒介教育的课程模式。8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此项教育设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在中国范围内,10多年前,香港政府已建议大学将媒介素养教育课作为必修科目,同时香港传播协会等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在台湾地区,当局也已于2003年1月颁布了公民媒介素养白皮书。在中国大陆,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已走进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1997年,卜卫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该文成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术论文。文中的媒介教育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后,一批专家学者迅速跟进,发表了一批研究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这一研究课题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新热点。在学校教育方面,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开有关媒介素养的公选课,复旦大学亦于同年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此后,以浙江、江苏等为代表的一些沿海开放省份的高校开设有关媒介素养课程,加大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一批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课本也应运而生,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等。一批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期刊杂志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给予关注,媒介素养教育也走进了一些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视野,并将之作为毕业

论文的选题,产生了一些以此为主题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这些说明,尽管媒介素养是舶来品,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扑面而来,媒介素养教育也已经走进了高校校园。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在强劲的经济发展与快速的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互联网在中国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数量已高达4.85亿,其中,20至29岁的网民达到总数的30.8%。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传媒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商业化成为其主要的运作模式,媒介会为了利润而去迎合受众或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此情况下,也就没有职业操守或传播道德可言。正如美国媒介史专家保罗?尼文森告诫世人的那样:“那些掌握并支配着某种信息的人,换言之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说法是信息处理才通常能拥有更大的权力。而那些对媒介权力一无所知的人却有如置身于悬崖峭壁。”〔9〕

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学者尼尔?波茨曼就将大众传媒与正规学校教育争夺青少年学生的现象称为“第一课堂”(大众传媒提供)与“第二课堂”(学校提供)之争。他认为,大众传媒在引领成长和实现表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大有超越学校教育之势。大学则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人之前最后的密集教育时期。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也不仅仅是以学业的精进为其唯一目标,而是以提升综合素养为根本目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各方面准备。在新媒体时代,综合素养除了专业等素养的提升之外,媒介素养的提升应该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有哪些呢?

1、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大学生科学的三观形成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观的形成受到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尽管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视。在当下,最大的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大学生们身处新媒体时代这样的现实。

尽管对新媒体的人们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却有着近乎一致的看法,主要有如下几点:1.内容生成的即时性;2.内容获取的“即地性”; 3.内容传播的互动性;4.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充分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享受着信息传播的便捷与丰富。但是,一些人们始料未及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不断涌现。“信息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采集和传递未形成规范和制度,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加工基本处于低级阶段,等等。由此导致的信息失实、重复、过载、堵塞、误导而造成信息混乱,失灵甚至失效现象。”〔10〕

阿尔文托夫勒说:“由于社会的变化加速,迫使我们迎头赶上……我们不得不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修正记忆中所存的形象。”〔11〕由此可见,在海量信息面前,大学生们或是有意识地积极修正已存的形象,或是在不知不觉中修正已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