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课堂实录名师武凤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出示:

富有——贫穷

聪明——愚笨

健全——残疾

大方——吝啬

美丽——丑陋

年轻——衰老

师:谁来读一读?(一生站起来响亮地读出来。)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发现什么了?

生:这些词语每一组前后两个词都是反义词。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组词语中,前面的词语都是褒义的,后面的词语都是贬义的。

师:不看屏幕,我随意说出其中一个词,你们回答出它的反义词。(师生对接。)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

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

生:我知道他写了很多诗歌和小说。

师:对!最著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和《呐喊》。

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二、有层次地诵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没人举手。)

师:是不是想自己先读一遍呢? (生,点头)好的,自己读读吧!(朗朗的书声响起来,生读得很投入。)

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

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

(生犹豫)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

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

生(齐):a。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

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

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这个句子读正确了,其他的一定都能读正确。

同学们知道吗?在过去,诗歌是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的。所以,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我相信,运用你们以往的朗读经验一定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可以吗?

生(齐):可以。(但回答的有点犹豫。)

师:不敢肯定是吗?没关系,我交给同学们一个方法,相信你们用这种方法一定能读好。在读的时候,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比如:第一段,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师范读),出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

(生自由练习,师作简单指导。)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片刻,有一男生举手。)

(生读,读得很有节奏,把握得也很好。学生自发的给予掌声。)

师:读得多好啊!哪位同学再来读?(举手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一女生读,节奏把握得更好。掌声。)

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

生:不是,还要读得有感情。

师:是的,诗歌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比如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类人,一类是——生:一类是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一类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度是厌恶。

生:痛恨。

生:批评。

师:不是批评,是批判。

生: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

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生自由读,很多学生的表情随着诗句的变化有细微的调整,一女生读得绘声绘色。指名让她朗读,感情很充沛,很有感染力。)

三、欣赏品味

师: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体会)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中,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比如第二小节:前两句写的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两句写的是“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两种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师:像这样把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放到一起去比较的写作方法,叫对比。还有哪几个小节也是把不同的人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呢?

生:3、4小节也是。(生读)

师:还有对比的段落吗?

生:第5小节也是对比,是把不同的人最后的下场做了对比。

师:用“下场”不合适,因为这个词通常是贬义的。换一个词。

生:结果。(板书)

师:把结果进行对比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小节。

生:6、7小节也是。(生读)

师:好,我们一起对比着把这首诗读一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我读后两句。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

(师生对比读,读得很投入。最后一句,师在读的时候情绪带动起了同学们,师生一起读。)

师: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

生:在大家的心中更坏。(众笑)

师: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吗?(生翻阅,思考,一生举手。)

生:我发现这首诗前面写了一种什么人,后面就写出他得到的结果。比如:前面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面第5小节就写“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