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_记忆与群体认同的变迁_大理白族古代家谱的历史人类学释读_张海超
《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一书序
J OURNA OF DAL L I UNⅣ E I RS TY
第 l卷 第 1 2 1年1 0 期 01 月
Vo.0 NoI J n 2 1 1 . a . 01 1
《 中国 白族 白文文献释读》 一书序
张锡 禄
( 大理 学院 民族 文化研 究所 , 南 大理 云 6 10 ) 70 3
赕贾客谣》 《 、南诏中兴二年 图传 ・ 文字卷》 都有汉字
记 录 白语 的例证 。 白文 流行 源 远 流长 , 白文 ” 字 “ 二
[ 摘要 ] 方块 白文是 白族历史上采用汉字 的音读 、 训读 、 自造新 字和汉语借词等方法来表达 白语 的一种文字。 不仅在历史上使用 过, 今天仍然有在使用 , 收集其文献进行释读是有意义的。 [ 关键词 ]白族 ; 白文 ; 文献; 释读 [ 中图分类号]G 5 [ 2 6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6 2 2 4 (0 0 — 0 6 0 17 — 3 5 2 1 ) 10 0 — 4 1
当我捧着《 中国 白族 白文文献释读 》 张锡禄 , ( [ ] 1 甲斐胜二主编 , 3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 1年 l 00 2
月 出版 ) 一书清新的样稿一 篇篇地 审读 时 , 一阵阵 喜悦之情涌上心头。我之所 以喜悦 , 因有三 : 原 一是 本书来之不易 ;二是完成 了 白族文化史 的一件大 事; 三是培养造就了一支 队伍 。
追溯历史 ,用汉字记录白语在汉代就已出现。 汉 武帝元封二年 ( 公元前 19 )汉武帝在云南设 0年 , 置郡县 , 其中县名“ 碟榆 ”今大理一带)“ ( 、比苏”今 ( 云龙一带 ) 从古至今 同音 。这种用汉字记 录白语地 名、 人名的现象在唐宋南诏大理 国时期直至元 明清 时期 , 都十分普遍。
对明清白族本主庙碑文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对明清白族本主庙碑文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张海超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大理乡间的本主庙里留存有一些刻制于明清至民国年间的碑文,在历史人类学看来,通过碑文,可以理解彼时此地的信仰世界并进而了解到本主崇拜背后的社会状态.作为一种地方性策略,当地必须将自己崇祀的神明从"淫祀"的嫌疑中解脱出来,当地人一般都会按照国家推崇的逻辑方式对象征资源进行操作,从而使国家礼制和民间信仰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调和.本主庙碑文的说法和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士绅进而是普通民众的信仰世界的整体塑造,本主信仰的发达同时也是儒家意识形态在民间推广的结果.
【总页数】5页(P9-13)
【作者】张海超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空间视角下的白族本主庙与村庄的宗教生活 [J], 张海超
2.安国药王庙明清碑文中"皮场"考源 [J], 范喜茹;史小建
3.白族本主庙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J], 饶峻姝;饶峻妮
4.大理白族本主庙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蕴 [J], 饶峻姝
5.大理洱海地区白族本主庙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J], 杨荣彬;杨大禹;饶峻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学视野下古代中国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融合——以大理白族为例
作者: 张海超[1]
作者机构: [1]云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思想战线
页码: 26-2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民族史;民族融合;族群认同;白族;历史人类学
摘要:僰人、白人和民家是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对大理白族的称呼,尽管大理白族始终没有从少数族裔的标签下挣脱出来,但各种文本中的记录都显示他们与汉人日趋相近,我们有必要将大理白族的身份及其认同的变化视为一个不断调整与再定位的过程。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族群关系,尽管现在所用的“民族”概念有很独特的中国含义,但无论如何,它都是近现代以来的西方产物,我们的研究必须兼顾中国民族融合的独特进程。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对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对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历史人类
学考察
杨晓雯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云南省永胜县彝族支系他留人是族属尚存争议的族群,作为历史上处于移民情境中的族群,其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夷汉融合”的典型.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以及王明珂提出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论述是族群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他留人聚落所依托的社区建制沿革、背景以及汉文地方志中与之相关的文献记载表明,明代以来,汉人移民的到来导致了夷夏文化边界的形成及确立.
【总页数】5页(P103-107)
【作者】杨晓雯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国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历史记忆、祖源叙事与文化重构:永胜彝族他留人的族群认同 [J], 黄彩文;子志月
2.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对鄂西南一个移民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J], 李滨利;谭志满
3.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与族群关系策略——贵州占里侗族与付中苗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J], 王植槐;廖君湘
4.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东乡唐汪川唐姓群体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J], 王慧婷;赵海军
5.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畲族研究新力作——《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评介 [J], 王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空间与神圣领域的营建——大理白族住屋的人类学考察
建筑、空间与神圣领域的营建——大理白族住屋的人类学考
察
张海超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在大理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中,白族民居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在"三房-照壁"等所谓白族风格背后,实际有多样的存在形式.在人类学看来,居住格局往往会暗示尊卑等级、家庭结构和性别关系等,对空间分割和利用方式显示了当地的文化特征.在白族民居中,堂屋往往充当起居室,同时也是安放神龛和祖先牌位的地方.传统民居在象征上构成一个微型世界,其中灶和门被特别崇拜,而"安龙奠土"仪式的举行显示了白族人对土地神秘性的认知.
【总页数】6页(P84-88,94)
【作者】张海超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2\"52\"
【相关文献】
1.从住屋形式与文化谈建筑的文化人类学视界 [J], 刘文文
2.旅游目的地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的人类学考察——以云南大理白族古村为例 [J], 苏醒
3.游魂、空间与荨麻疹——大理白族"姑悲惹"治疗仪式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J], 杨跃雄
4.云南彝族支系他留人的"粑粑"食俗研究
——基于"神圣"与"世俗"的人类学考察 [J], 罗夏梓平;陈蛟龙;刘晓雁
5.云南彝族支系他留人的“粑粑”食俗研究——基于“神圣”与“世俗”的人类学考察 [J], 罗夏梓平;陈蛟龙;刘晓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像记忆——白族
云南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像记忆——白族白族是云南省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先进的一个少数民族。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白族总人口为185.81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81.03%。
云南白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其次是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他称有民家、那马、勒墨等。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
唐宋时代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现试行拉丁字母白族文字方案。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大理海东白族妇女服饰服饰。
白族传统服饰,男子一般穿白对襟衣,外罩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缠白色、黑色或蓝色包头,脚穿黑布剪口鞋。
妇女身着白上衣,红坎肩,或穿浅蓝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上衣右衽结纽处挂三须或九须银饰,腰系绣花飘带短围裙,足穿绣花“白节鞋”或“凤头鞋”,手上多戴纽丝银镯或玉镯、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环。
未婚妇女编独辫,连同白缨穗的花头巾或彩色毛巾,用红头绳盘于头顶。
已婚妇女挽髻,包头。
居住和饮食。
住房,在坝区多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院落类型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饮食,在坝区则以大米、小麦为主粮,副食主要是各种蔬菜和鱼、肉、禽、蛋;在山区主食玉米、荞子、马铃薯等杂粮,蔬菜副食较少。
白族喜好酸、冷、辣口味的食物。
白族人民待客热情周到,请客通常招待“八大碗”。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三道茶”更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尊贵的宾客。
白族绕三灵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传说观音大士开辟了大理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每逢这个时期,都要远道而来聚会,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等。
后来三月街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绕三灵:盛大的绕三灵会是大理白族人民最隆重的民族民间歌舞活动,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举行。
这种活动的来由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明代汉文化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影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群体
明代汉文化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影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知识分
子群体
张丽剑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32)003
【摘要】明代汉文化大规模传人云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大理白族地区为例,探究汉文化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变迁.大理地区崛起了知识分子士绅群体,他们积极学习、吸收、传播汉文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及行为准则,并与当地固有的淳朴民风相结合,形成了刚正不阿、清正廉明、重民疾苦的优良品格.此外,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大理地方学术文化发展兴盛.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张丽剑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云南昆明 65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288
【相关文献】
1.汉文化教育对黔南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2.浅析汉晋时期汉文化对南中地区的影响
3.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4.明代大理白族地区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儒学教育
5.秦汉文化对中国古代壁画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祖籍、记忆与群体认同的变迁——大理白族古代家谱的历史人类学释读
祖籍、记忆与群体认同的变迁——大理白族古代家谱的历史
人类学释读
张海超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从明代开始,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祖先来自南京的说法,很多古代和现代的学者都认为这是当地少数族裔在为了抵抗民族歧视而采取的"冒籍"行为.在人类学看来,家谱书写表明对于姓氏和家族的忠诚逐渐取代原来的族群观念成为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对祖籍的坚持其实也是-种重新界定自己身份的行动,通过建立-套新的记忆体系,大理人逐渐放弃了旧的身份,从明初被视为化外的"蛮夷"最终成为与王朝的历史有密切联系的汉人后裔.
【总页数】6页(P109-114)
【作者】张海超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群体认同的历史与想象--兼读刘正爱《孰言吾非满族: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J], 刘玺鸿
2.历史人类学视野的畲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评王逍的《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
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 [J], 郭志超
3.《五庆堂谱》不是“曹雪芹家谱”——曹雪芹祖籍问题考论之一 [J], 王畅
4.论家谱在齐家中的价值及对家风的记忆——以黄炎培所撰谱序及《黄氏雪谷公家谱》为考察中心 [J], 赵春辉
5.百年中国乡村学校教学变迁的历史轨迹——基于颐村学校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J], 容中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宗族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以桑植县白族为例
着深刻 的记忆和认同 。他们的 民族身份认 同是在 民族 国家 多元一 体文化 的构建影 响下逐 渐形成 的, 而其对 主体 民族
的历史记忆 以及对族群深刻 的认 同是他们最 终被认 定 白族
的根本 内在 因素。
一
东下临安 ( 今杭州) 消灭南 宋 。当时, 、 路蒙军 , 一 二 兵强将 勇, 唯有在大历史记忆和族群认 同
— —
以桑 植 县 白族 为 例
刘 晓 艳
( 中南 民族 大 学 民族 学 与社会 学 学院 , 湖北
摘
武 汉 4 07 ) 3 04
要: 本文以桑植 白族 为研 究对象 , 从其族 源、 史记 忆入 手 , 讨 了在 历 史时空 变幻 中, 史记忆和族 群认 同 历 探 历
过程 , 这个过程本身也构成 历史 。 关 于桑植 白族 的族 源 ”
的历史记忆 , 正是 随着 白族 的发展及后裔 的传 承 , 一代一代 延续至今 。正如王明珂所说“ 对于过 去有许 多集体记忆 , 它
们以族谱 、 、 传说 历史记 载、 古墓 、 堂 、 、 祠 手札 碑刻等种种 面 貌存在着。 l 桑植现存的族 谱 、 堂 、 ”4 祠 墓碑 , 以及 老人们 的 记忆 , 隐含 了白族历史 的部分真相 , 保存了 白族对于 自己族
之 间的关联。解剖在 一 系列的 宗族活动所 包含的历史记忆 以及 对大理 白族这一 主体 民族的深 刻认 同感 , 有助 于
更 深 入 、 面地 认 识 桑 植 白族 。 全
关键词 : 宗族 文化 ; 历史记忆 ; 族群认 同; 桑植 白族 中图分类号 :2 12 8 K 8 / 8
文 献 标 识 码 : A
第 3 第 4期 2卷
传说文本与历史记忆: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白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历史变迁
传说文本与历史记忆: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白族的族群认同及其
历史变迁
刘灵坪
【期刊名称】《思想战线》
【年(卷),期】2018(044)005
【摘要】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的族群研究理论已揭示出族群身份认同在族群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在今天云南白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具有的稳定自我认同的族群历史过程,并非止步于南诏与大理国时期,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变化.13世纪以降,随着国家力量的深入,洱海地区的白族知识精英对祖源的追溯,经历了从认祖于九隆到追祖于南京应天府的转变.与此同时,遵循着白人上层最初的九隆祖源,在白族准精英引领下的民间社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白"的认同.自清末民初起,白人认同内部的这一张力由于其上层集体身份意识向"白人"认同的回归而趋于消解.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之前,白族已经成为具有稳定自我认同的自觉的族群.
【总页数】11页(P11-21)
【作者】刘灵坪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6
【相关文献】
1.论明清时期腾冲汉族移民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J], 马勇;代艳芝
2.多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变迁——从土族神话传说看民和土族认同的历史变迁[J], 鄂崇荣
3.骆驼泉传说:撒拉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J], 雷波
4.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以侗族的萨岁传说为例 [J], 李金兰;王政
5.宗族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以桑植县白族为例 [J], 刘晓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民族认同变化的研究——以云南楚雄地区白族和汉族的关系为例
关于民族认同变化的研究——以云南楚雄地区白族和汉族的关系为例横山广子【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26)006【摘要】大理历来有吸收外地文化创造自己地方文化的传统.对异文化持开放态度,通过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来突破原有文化的范围,并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是大理文化的特点.大理研究对了解中国的民族状况、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云南部分白族先民被汉族同化,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可是对于这种民族融合在何时、何地、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等问题,很少有民族学家具体而细致地研究过.通过在云南楚雄市子午镇、东华镇,南华县雨露乡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当地人民族认同的各种说法、风俗、火葬墓、梵文碑、有关祖先原籍的记载进行分析,依据这些调查和史料,探索白族民族认同变化的条件.并提出现在楚雄地区的部分汉族可能是过去的白族先民"僰人"的观点.【总页数】7页(P26-32)【作者】横山广子【作者单位】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日本,大阪,56585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4【相关文献】1.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心理认同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J], 杨庆毓2.近代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研究——以土默川蒙汉民族关系为例 [J], 乌仁其其格3.黔西多民族地区石构民居材料的超民族性与民族性研究——以汉族、苗族、布依族村落为例 [J], 吴桂宁;黄文4.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为例 [J], 袁瑛;雷春香5.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研究——以云南楚雄彝族刺绣为例 [J], 王明芳;撒兰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族民间忠义故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_张海超
明清两代的朝廷特别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以《圣谕广训》为代表的各种相关政令在民间 广泛推行。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众多蕴含道 德说教内容的故事和文学作品也广泛流行起 来。比如《三国演义》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小说 之一,有学者说“它已经沉淀到中国文化之中, 深入到中国人的灵魂里面,成为解读中国文化 的典型资料”①,这样一部在整个东亚文明中都 有深远影响的通俗著作,明代以后的大理自然
这副最后署名为“前清丙子科经元那天
20
白族民间忠义故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撰”的对联,在人物刻画上尤其成功。由于当 大的蟒蛇,它不断地伤害人畜,给人民的平静
时的历史已无考,其事迹的细节完全来源于 生活造成了极大威胁,义士段赤城不忍见到人
村庄内的传说加著作者的想象,一个智勇双 民受苦,于是全身捆绑了刀剑,和这个庞然大
一般认为,大黑天神本是印度的湿婆神, 它是印度教的三主神之一,印度神话里说他 为拯救世界吞下了被蛇王毒液污染了的乳 海,所以全身变成黑色。他后来被佛教吸收成 为护法神,尤其在密宗中得到广泛的崇敬。但 在今天的大理,被称为伽蓝神的他已不再是 佛教密宗的“摩诃迦逻”,根据当地民间故事 的说法,他成了为保护百姓含冤而死的神灵,
全的、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不 物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结局注定是很悲壮的:
难看出,当地人对历史中英雄人物的重构完 壮士被蟒蛇吞了下去,而捆绑在他身上的武
全按照儒家的标准进行。
器也将怪兽的腹部刺穿,等旁人剖开巨兽的
今天在大理开展的田野工作可以让我们 身体企图抢救时,英雄已经溘然逝去。
了解到段宗榜故事的更多版本,人们在把他
而且还是“玉帝”的属官。传说中天界至高无 上的统治者听信谗言,命令大黑天神携带毒 药来人间传播瘟疫,这位善良的神仙发现当 地人民勤劳善良而不忍加害,不愿抗命的他 只好将毒药全部吞下,并在临终前对玉帝进 行控诉。恍然大悟的玉帝命令大蛇来给他吸 毒,但毕竟为时已晚,大黑天神全身的皮肤已 经因为中毒而变黑。后来的传说呼应了印度 神话的很多细节,比如吞药和大蛇的出现,但 其道德形象显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黑天 神已经接近于一个理想中的爱民如子的优秀 官员,其在体现忠义精神方面已堪称模范。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历史上,以唐宋时期的“南诏文化”和“大理文化”为代表的白族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人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此,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文化。
从白族文化的构成看,其中有许多古代文化的信息,如滇文化、爨文化、白蛮文化、乌蛮文化,还有氐羌文化、藏缅文化、佛道文化、儒家文化等,几乎都能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吸收、改造后,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化”。
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特点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白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民间的祭祀活动。
白族的祭拜文化在完整宗教观的影响下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其中的一些内容在不断消失。
与此同时,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又相同程度地稀释和利用了很多外族文化,在祭拜的种类和方法上,也出现了适当的变化,大部分祭拜仪式在具体内容的程序上都趋向回去繁就珍。
但总的来说,白族民间祭拜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仍然留存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
在白族社会中,植根于村社生活和民族意识中的本主祭拜活动仍就是影响最为深刻的,白族人用这种独有的祭拜仪式将自己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发扬下来。
本主祭祀是一种以村社为基本宗教活动单位的“社祭”形式。
白族人民敬畏本主,希望本主神赐予人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门清吉平安等,这些良好愿望都通过祭祀本主这一行为方式达到人对神的膜拜和通达。
虽然本主文化的内核是唯心主义的`,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其中有很多适合社会文明的文化,如爱国、勤俭、宽容、进取等民族意识,仍可为今天白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值得我们去开发、借鉴。
二、对传统道德的赞美和传播在传统文化中,血缘、家庭的观念生生不息,亲缘关系也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关系,而仁慈、孝敬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便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根本,也是维系亲缘关系的重要纽带。
白族民间的祭祀活动在这些方面充满人伦的浓郁气息,体现出仁慈、孝敬的思想。
旅游目的地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的人类学考察——以云南大理白族古村为例
旅游目的地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的人类学考察——以云南大
理白族古村为例
苏醒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旅游目的地东道主群体的“异质化”已逐渐凸显.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虽然表象上呈现出“敦睦他者”与“和谐共生”的状态,但实际上,各子群体在空间分配及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边界”,且通过呈现于语言、传说历史、亲属关系、宗教等方面的族群差异反映出深层的“区隔”,彼此对主体性、文化原真性等的认知差异还可能导致矛盾冲突的产生.究其本质可知,东道主群体内部的浅层“融合”是基于生存发展需要的功利性融合,是双方关系的表象;而深层“区隔”则是基于族群背景与利益关系的深度隔阂,这才是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的核心所在.
【总页数】8页(P130-137)
【作者】苏醒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建筑、空间与神圣领域的营建——大理白族住屋的人类学考察 [J], 张海超
2.祖籍、记忆与群体认同的变迁——大理白族古代家谱的历史人类学释读 [J], 张
海超
3.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J], 刘黎
4.族群边界理论视角下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内部群体研究 [J], 孙九霞;张蔼恒
5.人类学视域下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考察——基于游客与东道主互动关系的讨论[J], 倪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祖先传说与族群认同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作者: 陈新立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33-34页
主题词: 历史人类学 族群认同 解读 传说 祖先 学术研究趋势 中国西南 族群关系
摘要: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体现了学科整合的学术研究趋势。
关于社会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研究现在方兴未艾.研究的成果累累。
如斯蒂文-郝瑞在《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一书中认为.通过对西南彝族社区的考察.西南族群关系的复杂性、民族认同的多样性。
张海超在《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发展》中认为,国家体系、大众传媒以及现代性的其他因素都会影响族群认同的发展。
多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变迁——从土族神话传说看民和土族认同的历史变迁
多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变迁——从土族神话传说看民和土
族认同的历史变迁
鄂崇荣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4)002
【摘要】本文以土族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延续为背景,探讨在历史时空变幻中,土族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经历了怎样的传递和调整过程,以及当前-+-gk精英分子如何利用部分历史记忆和学术资源影响土族民众,土族民众如何利用历史记忆资源获取各种利益,从而为土族族群自我认同的历史变迁及现存的学术争论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鄂崇荣
【作者单位】青海社会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3.1
【相关文献】
1.传说文本与历史记忆: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白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历史变迁 [J], 刘灵坪
2.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关于土族历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J], 鄂崇荣
3.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关于土族历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J], 鄂崇荣
4.口述史之难:品读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J], 胡鸿保
5.口述史之难:品读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J], 胡鸿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
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何俊伟【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在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同时,在家谱编纂特征之篇幅、体裁、体例、首纂时间、追溯历史等方面;在家谱内容特性之白族姓氏族源、冠姓父子连名制、重名制、白文记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对补正史料、白族民俗的研究及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Influenced by the Han genealogy and absorb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Bai genealogy possesses its own distinct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compilation features of genealogy: space, genre, style, the first compilation time and history; andin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f genealogy:the origin of Bai surname, naming conventions—Han surname with linking given name between father and son, father and son share the same name and the records written in Bai language, etc. Bai genealogy records, the database of Bai history and culture, which enjoy great research values in the correc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nd Bai custo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amily's mor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总页数】4页(P5-8)【作者】何俊伟【作者单位】大理学院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相关文献】1.《清代满族家谱选辑》的编撰特色及其价值 [J], 孙守朋;乔金航2.云龙宝丰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 [J], 何俊伟3.白族家谱研究现状及价值探析 [J], 何俊伟4.云龙宝丰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 [J], 何俊伟;5.白族家谱及其研究价值 [J], 张锡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2011 总第97期 J ournal of Beifang Un i ver sit y of N ationalities G en N o 97祖籍、记忆与群体认同的变迁大理白族古代家谱的历史人类学释读张海超(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摘 要:从明代开始,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祖先来自南京的说法,很多古代和现代的学者都认为这是当地少数族裔在为了抵抗民族歧视而采取的 冒籍 行为。
在人类学看来,家谱书写表明对于姓氏和家族的忠诚逐渐取代原来的族群观念成为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对祖籍的坚持其实也是一种重新界定自己身份的行动,通过建立一套新的记忆体系,大理人逐渐放弃了旧的身份,从明初被视为化外的 蛮夷 最终成为与王朝的历史有密切联系的汉人后裔。
关键词:白族;家谱;历史记忆;历史人类学;民族史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1)01-0109-06历史记忆是中国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关讨论层出不穷。
尤其是地方史领域,很多有趣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都与历史记忆有关, 冒籍南京 便是研究云南历史的学者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全省很多的族群一样,生活在大理地区的白族人经常宣称自己的祖先来自江南,而 南京 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祖籍地。
不过,从清代开始,云南学者们便开始对此现象表示质疑,认为这是在明代的政治高压下人们出于保护自身利益有意假造的说法,当代很多学者也都接受这一观点并有所发挥,直到最近出版的有关民族志作品还在或明或暗地谴责明朝统治的残暴。
关于祖先的来源,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流传着几种影响极大的说法,如山西洪洞、湖北麻城等。
有关移民史的研究对此讨论颇多,尤其是赵世瑜先生利用各地广泛流传的大槐树传说并结合各种类型的史料,分析 其中所反映的人口迁徙过程中的共同心态、移民有关祖先和家园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作 [1](96)的论文影响深远。
冒籍南京与上述两种广泛流行于中国南北汉族地区的说法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强调的是在明清大规模的移民与文化重构过程中,作为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省份云南的历史进程格外复杂,祖籍南京的说法中还包括更为丰富的内容,它不仅反映了移民的历史记忆,还涉及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民族关系,同时也证明内地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引起文化涵化并逐渐导致群体身份的重构,其中很多内容可能是其他地区罕有的。
保存人群历史最详细的史料当然首推家谱。
近年来,成功引入新的方法和视角的家谱研究对一些传统命题进行了新的解释,不过相关成果在少数民族历史研究中显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希望有效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路径,通过分析民间家谱中的相关说法,从认同的角度对所谓收稿日期:2010 01 20基金项目: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白族 冒籍江南 的历史人类学探讨 兼论古代中国的族群认同作者简介:张海超(1978-),男,河北晋州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
109冒籍南京 进行探讨,并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场景展开剖析。
在中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始终是个绕不开的命题,本文也希冀在白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 云南经验 从家族认同和群体身份变化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有所回应。
一、大理地方史与家谱书写元的攻伐结束了云南数百年来相对独立的地位,此地重归王朝版图。
明代更是取消了段氏的自治,和中原一致的府县制度得以顺利确立,从此大理成为一级地方机构,开始接受王朝的有效管辖。
为了巩固边防,明代在云南建立起庞大的屯军体系,作为滇西军事重地,大理接纳了为数众多的驻军,大理卫的治所便与府城同处今天的大理古城内。
到了清代,大理更成为主管一省军务的云南提督的驻地。
移民大理的具体人口虽然很难估计,但根据万历 云南通志 和天启 滇志 两书 兵食志 的记载,卫所屯军体制稳定后的大理卫和永昌卫(驻今保山市)分别下辖十个千户所,它们是云南全省二十卫中规模最大的。
明早期每千户所驻屯正军是1120员的定额,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大理卫正军的数量是11200人。
按照明代的军役制度,每个卫所都会有舍丁、军余等辅助人员,而且他们的妻子也要一起到驻防地定居,实际驻军移民的总人口要翻上数番。
明中期后,军籍人员逃逸严重,导致军、民人口数量不断变化,而世代驻守云南的沐氏家族的庄园中也隐匿了大量未正式登记的人口,这使得我们并不能简单根据省志中军籍和民役的人口数推定他们各自的数量,从全省范围看,主要由江南地区播迁而来的汉族移民在总人口的比例中是超过原住民的[2],而大理作为云贵高原接受移民最多地区之一,其情形也不难推断。
政治巨变之后,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大理人开始了自我调适与文化重构的过程,而这必然也要影响到他们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文献中当地人被记录的身份逐渐从 僰人 、 白人 最终变为 民家 ,而大概从明代中晚期开始,当地便有了祖籍江南的说法。
清代云南学者师范在他的 滇系 典故系六 中有论: (明)既奏迁富民以实滇,于是滇之土著皆曰:我来自江南、我来自南京。
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编修家谱在大理也是一项古老的传统。
大理现存最早的家谱实物是抄于大理国天开十九年(1223年)写经背面的 太和龙关赵氏族谱 ,但大多数家谱似乎都诞生于清代大理编撰家、族谱的热潮中,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参考一下当时全国的形势。
虽然修撰家谱是华夏文明的传统,但到了清代,人们对这项事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在保存至今的家谱中, 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 [3](115),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很多的家族都在此时兴建祠堂、大修家谱。
大理的家谱编撰热和当时其他地区的情况是可以互相印证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运动在本地的表现。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南方地区宗族组织发达,往往是很多家庭组成一个巨大的聚落,当地一般都保有部头颇大的族谱,动辄数十卷的规模让大理普遍不过二三册的家谱相形见绌,但这或许正构成大理地区家谱的特点。
不过,对于古代中国很多普通的农家来说,日常可能会忙于更重要的生计问题,作为文本的家谱有时候更像是上层家庭的专利,普通民众不见得有能力和财力编制家谱。
大理也有许多家庭是没有家谱的,这也为由口述传统保留的历史留下一定的空间。
把相关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家谱集中起来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创制家谱的时代和地域规律。
冒籍江南无疑也应该被视为 在某种社会现实及认同情境中,人们组织、建构与回忆过去 [4]的行为之一,而我们也必须结合各个家族编写修订家谱的具体实践加以讨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模糊不清的南京或应天府的说法在民间传说中更为常见,那些有书写能力的家族的祖籍地总是一个比较清楚的县份,比如晚清云南著名学者王菘一族记载的祖籍地便是江南省上元县。
纵观我们能见到的家谱,可以发现祖先的籍贯在写定时间较早的的文本中大部分都是尽量具体和清晰的,即便某县110某里的名称可能难以考证。
晚清和民国才第一次完成的家谱,直接采用祖籍应天府的说法比例上明显更多。
家谱的存在反而构成了某种限定力量,那些很早便具有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家族更相信文本,祖籍南京的说法更多还是那些家谱缺失而且不具备读写能力的人们之间口头流传的一种大众性说辞,大理即使号称 文献名邦 ,毕竟民间不具备编修和阅读能力的人更多,天长日久,祖先来自 南京应天府 成为当地最占优势的说法。
晚清到民国间,大理出现了很多因为从事贸易而暴富的家族,在财富增长的同时,当地的文化事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家谱的编写成为新一波的 时尚 ,一批新的家谱开始出现,相对而言,它们更多采借了 祖籍南京 说法,而这已经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 从众 了。
至此,能够确认的事实有两点:一方面祖籍南京的说法直到民国还在发展和扩大,同时,民间笼统的祖籍南京说法实际上掩盖了背后多元化的叙事。
二、家谱中的叙述与掩饰人类的历史记忆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一百多年前,尚在草创期的人类学便注意到那些即便是 最微不足道的、朦胧不明的虚构和最支离破碎的比喻,只要在现实意义方面是明显的,那就能够认为是对真实事件的记述 [5](332)。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谱便至少具有了如下几个属性。
首先,作为一类文本,家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既可以很方便地把一个家族的历史跟上古的名人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轻易地掩盖家族不愿让别人知晓当然更多时候也无从知晓的历史。
此外,我们必须牢记家谱的完成是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借修撰之机,每一代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留下作者本人的而且往往也反映整个时代背景的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制作家谱的人们其实也是在改造或者说制造家族的历史。
第三,我们还必须将其置入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中对其进行理解, 证明某人是真正有教养的中国人的最简洁和最佳的方式,就是证明他的姓氏乃是出于正宗 [6](107),而家谱正是这样一种表明身份的文化工具。
尤其是在那些远离中原的偏远地区,家谱对血缘暧昧不明的编制者们来说有格外重要的意义,通过祖先从文化发达地区带来的籍贯来证明自己是谁的例子在中国文明的 边缘地带 都屡见不鲜,闽台、两广和云南都有数不尽的案例。
很多学者都讨论过云南家谱中祖籍南京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林超民先生所总结的 这是自明代以来汉族移民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更是国家的认同 [7](189)。
这种看法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不过,大部分前辈所讨论的现象似乎更多集中于汉族地区,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虽有提及但少见专论。
本文的研究从大理白族家谱的个案着手,从它们对祖先籍贯的记述中寻找文本背后的内容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大理区域社会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
和中原地区的家谱一样,大理市海东镇塔村的鲍氏家谱一开始便追溯了鲍氏的古老来源: 系出姒姓,夏禹之后 ,其家族原籍 南京应天府宁阳县 , 洪武十四年 随沐英军至云南 。
这份家谱明确指出本家族为明代驻军移民的后裔,有关这一群体,近年来的白族研究关注很少,单这一点便使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选其作为重点分析个案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塔村附近的山上还保存有始祖鲍公的墓碑,墓碑上的一些史料细节可以补充和校验家谱中的一些说法。
家谱记录下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凡十三传,家世躬耕,仕宦虽不显,而好学读经者代不乏人 ,这种生活方式在明清时代的大理可以说是一种常态。
手抄本的老谱上最后的修订时间是1940年,上面同样注明这是 以补乙丑兵燹,宗谱残散之缺失 。
其凡例部分间接指明此次修谱主要是因为合谱进行的,面对家谱叙事中诸多的矛盾和漏洞,续修者辩解说各个小宗自修的谱系因为追认的始祖代世不同造成 淆乱 ,所以他们打算用统一追认随沐英大军南下云南的鲍杰为共同始祖和计算世系的起点。
这位始祖是位位高爵显的杰出人物,他贵为大理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与明代总镇云南的沐氏家族保持着姻亲关系,他的后代同时还与深受朝廷宠幸的邓川阿氏土司联姻,但鲍杰在塔村的安葬地给我们的研究带来很多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