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白族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庆白族文化

摘要: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正文: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县,鹤庆县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傈僳族三个,其中以白族为主。而我就是鹤庆县的白族姑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们鹤庆县的白族文化。

我的家乡鹤庆县,一个国土面积两千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县城海拔两千米,气温比较适宜。降雨量充沛。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子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476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36千米,距丽江市39千米、丽江机场12千米(丽江机场就在鹤庆县境内)。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泉潭之乡”、“鱼米之乡”、“中国名兰之乡”。由于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所以通过“茶马古道”使得文化得以向外传播。而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更是独具风味,让人垂涎三尺;“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在2010年九月,更是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的称号。鹤庆是属于白族和

纳西族的交界地带,虽然会受到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但在其中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在语言上,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而鹤庆方言又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绝大部分使用白族语,通用汉语文。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未形成白族的书写文字),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在白族的服饰上,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而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下着蓝色宽,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都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在古代还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到: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更是把它推向了一个更美的意向。其中,在我们鹤庆,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的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的服饰比较艳丽。就以年轻姑娘的服饰为例,上衣多为红色或浅色的襟衣或衬衣,紧釉管上绣有各色的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的长裤,腰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

带和飘带紧塑腰身,头梳独辫,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再缠于红头绳,左侧在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穗,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在节日方面,以火把节为例。火把节在鹤庆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到了晚上,则是小孩的天地,他们手举火把,互相玩耍,跟着大人们一块外出闲逛,进行打跳,甚是欢畅。

在饮食习俗方面,鹤庆出名的有“鹤庆八大碗”、“鹤庆三件宝”。“八大碗”是鹤庆各族群众遇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贺生祝寿等红白大事待客的传统宴席,通常为五个荤菜、三个素菜,外加一个拼盘和一道小汤,寄寓“丰衣足十(食)”之意。五碗荤菜为:红红火火——红曲米粉染色的大红肉,香而不腻;万象更新——炖膀,膀似大象故得名,是滋补佳

品;寿(瘦)比南山——煮酥肉,酥肉多以猪瘦肉炸酥而成,肉香色鲜,酥而不散,吃之别有一番韵味;一帆风顺——千张肉,先卤后蒸,用干腌菜垫底,香甜而不腻,回味甘酸;五谷丰登——粉蒸肉,上盖红蒸肉薄片,下垫炒米面混拌的洋芋、南瓜、黄豆芽、茴香、蚕豆,五色五味,色味双佳。三道素菜:煮竹叶菜和黑木耳各一碗,竹叶菜又名“龙须菜”,黑木耳俗称“凤衣菜”,人们依形冠名“龙凤呈祥”,倍增雅趣。花豆去皮煮烂,兑以骨头汤调味,豆香汤鲜如飞雪无瑕,命名“雪兆丰年”。“八大碗”宴中的拼盘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三件宝”是乾酒、火腿、猪酐酢。这三件宝是有客到鹤庆,主人家迎客必备的。关于鹤庆乾酒,在民间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和神秘意韵的故事,这酒据说是乾隆老儿下江南那阵子,在一次晚宴上,品了鹤庆出产的西龙潭酒后,觉得味道醇厚中,有一股子清冽冽的感觉;回甜中,有一种山野的清香。那品遍了天下美味琼浆的乾隆老儿,品了一口后,居然啧啧称赞道:“这真是天下少有的美酒啊!杜康在世,也未必能酿出这般美酒。”于是就将这种酒,御封为每年进贡朝庭的贡品,定期按时呈贡。这酒名也就取成了乾酒,言下之意,这酒的专利拥有者,就他乾隆老儿了。

在民族文学方面,鹤庆有名的是唱曲。鹤庆人把唱白族民歌称为“对曲子”,又因鹤庆白族民歌在演唱时,大多数为男女即兴发挥演唱,故又称“田埂调”。当地谚语有“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的说法。鹤庆白族民歌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曲调哀婉缠绵,语气铿锵,其风格流派自成一类,迥导于其它地区的白族民歌每句字数大多为“七、七、七、五”字的结构(又被称为“山花词”或“大

本曲”)。而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段落句式大多为两句或四句的七字句,少部分穿插入八、九字句不等,部分句式在演唱过程中增加了语气、韵律转换的衬词,或以衬词来作韵脚。如“(阿小尼)妹,隔山(尼)听到(嘿)铃铛响,(格是口罗我尼小阿哥),不知阿哥(尼)去哪里?”鹤庆白族民歌是一种对口民歌,男女用汉语对唱或夹杂有白语或白语衬词对唱。

在文化艺术方面,鹤庆的雕刻艺术非常出名。有木雕、石雕、银雕等,在这里介绍的是木雕。鹤庆传统木雕题材非常丰富,按其属性可分为人物、动物、山水、花卉、吉祥文字、诗词歌赋和其它七大类。按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浮雕、阴雕、透雕、圆雕和镂空五种。其中浮雕是在鹤庆古建筑雕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如鹤庆文庙、部分民居的梁、柱、门窗和隔扇等的雕刻,多数采用浮雕工艺。其中有龙头、凤凰、牡丹、人物等,这类图案在木料上呈凸起,如同篆刻的阳文(朱文)印,其层次和立体感强,达到一种造型朴素、古拙优雅、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以上就是我们鹤庆的白族文化大概介绍。关于我县白族文化,我想说的是,发展民族特色,培养先民情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积极发展民族事业,使其在保留先民传统的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等能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让鹤庆成为白族文化的最亮点。

参考文献:《白族饮食文化》--《大理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