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突破 高频考点:古代人物称谓、科举、官制、礼制、纪年等

高考文言文突破 高频考点:古代人物称谓、科举、官制、礼制、纪年等

高考文言文突破高频考点:古代人物称谓、科举、官制、礼制、纪年等1.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有:(1)人物称谓——古代的习惯称谓,包括名、字、别号、谥号,以及敬称、谦称、特殊称谓等。

(2)科举制度——不同时期,科举制度有所不同。

如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任免官职的有关习惯说法。

(4)礼制——冠礼、婚姻、丧葬等。

(5)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等。

2.突破方法:注重分类整理,集中准确识记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秘诀只有一条,就是注重平时积累。

具体的方法有:(1)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整理。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

(2)各个击破,积少成多。

对已经收集整理的文化常识,要经常阅读、理解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比如我们对古代的官制就可以分类整理,积累之后,还要注重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授编修。

神、光二宗相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

万历四十一年,鸿训登第,由庶吉士...继崩,颁诏朝鲜。

甫入境,辽阳陷。

朝鲜为造二洋舶,从海道还。

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

,进右中允,转左谕德。

父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

遭母丧,服阕..丧归。

天启六年冬,起少詹事,忤魏忠贤,斥为民。

庄烈帝即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

三辞,不允。

崇祯元...年四月还朝。

当是时,忠贤虽败,其党犹盛,言路新进者群起抨击之。

诸执政尝与忠贤共事,不敢显为别白。

鸿训至,毅然主持,斥杨维垣等,人情大快。

而御史袁弘勋等本由维垣辈进,思合谋攻去鸿训,则党人可安也。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古代科举考核及称呼

古代科举考核及称呼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常用官职称谓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

举人进京参加礼部考试者,皆须投状。

考试成绩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考中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为考试科名中最高荣誉。

唐代起,如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殿元”。

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

宋代将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

后专指第二名。

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

唐代进士在杏化花园举行“探花宴”,以年少英俊的二、三人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

南宋以后专指第三名为探花。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

唐代科目考试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者均可称为进士。

试毕合格者赐予“进士及第”,后又有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名义。

明清时代均以举人经会试合格者为“贡士”。

初始专指经殿试后合格的贡士为进士,后来泛指参加殿试者,赐出身者为进士。

举人-----是科举制度中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

意即应抬举使用之人。

中举者即具有出身的资格(如同现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

明清时期专指乡试合格者为举人。

秀才------ 本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后泛称读书人,州府县学的生员也称秀才。

唐代设有“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最高。

----------------------------------------------------------------------------------------------------------中国古代常用官职称谓太传-----官名,虚衔。

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为皇帝、皇太子的老师。

太保-----官名,虚衔。

指两种官职:少师、少传、少保为“三孤”;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之一。

尚书-----官名,初为掌管文书奏章官员,唐代设“六部”尚书:吏、户、礼、兵、刑、工。

副官为侍郎。

学士-----官名,原为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官职,唐代指翰林学士,为皇宫“内相”,皇帝的秘书、顾问。

2017高考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7高考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2《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京师,指国都。类似的称呼有: 都门、毂下、京都、京城、国都、都城、首都。
2018年全国3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B “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称谓)
2019年全国3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氏是家族的标记。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 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 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 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 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 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
汉哀帝 汉殇帝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 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 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

官职、科举类文化常识微专题1.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 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

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官名。

相传商代已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为掌管军事之职。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贬官。

8.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1、科举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

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闱)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常在秋季八月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春三月三年一次,会试后。

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者省提督、学政、知县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同左同左策问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考中秀才后才叫“进学”,进学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名称经魁,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统称进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状元:又称殿元、鼎元。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古代科举制度职官及民间称谓

古代科举制度职官及民间称谓

古代科举制度职官及民间称谓古代科举制度、职官及民间称谓(上)平常我们在乡村祠堂、府第民居以及族谱中所见到地方官员和儒学生员的称谓与地方志的《科目表》和《职官志》中所记述的正式称谓不尽相同。

如明明是贡生,在祠堂和府第中却上“进士”匾,又如“外翰第”,连当今的史学教授亦弄不清是何种官员的府第,这种民间的奇特现象,今人难以释读,其实这类世俗的称谓,在《儒林外史》这类书中却很易找到。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办法主要有世袭制、推选制和考试制。

世袭制为历代王朝沿用,帝王对皇族实行分封,并给予世袭的权利;同时也为奖励功臣,封爵世袭(这种封爵有一定的期限)。

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推选人才的做法,汉代定有察举制度,推举优秀人才,经皇帝策问,按等第授官,魏晋南北朝定有九品官人法、将地方人才分为九品,品第成了门第高低的同义词。

从隋开始推行进士、明经二科考试,以后逐渐演变成科举制度。

唐代进士考文辞,明经考经术,应试者由地方官推荐,称秀才、举人。

考试由礼部主持,考试得中后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另有探花之名。

进士不能直接授官,还要到吏部再考。

白居易考中后当了秘书省校书郞,不过正九品,韩愈因为吏部考试不中,当不上官。

唐代还有制举,由皇帝主持,名目繁多,宋元时期也设科考试,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才正式定下来。

一个读书人,从小就要攻读四书五经的八股文,将考试视为当官的正途,经过考试取得功名,称为“中式”,在没有当上官时,读书人要参加数十次以至数百次考试,从童生到进士要经过四道大关。

由童生考生员(秀才)是第一道考试。

未进官学的读书人,不论是十几岁的少年还是八九十岁的老翁,一律称为童生,又称为儒童。

由童生考生员,要经过三道关卡,即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在当地县城举行,县试由县教谕和县官主持,合格者可参加州、府考试,州、府考试在当地州、府举行,由州学正、府教授和知州、知府主持,合格后参加院试,一般也在州、府举行,考试由省学政亲自主持,考中者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是跨入仕途的第一台阶。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一、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考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方式。

早在汉初,即有官吏选拔制度。

但真正被称为“科举制”的,要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颁布了《永徽礼》、《律历志》、《大宝律》等法令,明文规定要按科举方式选拔官员。

唐代科举制的大体框架被南宋继承,逐渐发展完善,并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科举制分为三个阶段: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初步选拔有学问的人才,由地方政府主持考试,所以又叫省试。

参加乡试的考生大约是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只要是男性,且不是刑满之人或负债累累者,都可以参加。

会试,是选拔具体贴近政治和文化的人才。

由朝廷在太学(初称国子监,唐初改为太学)中主持考试,所以又称阁试。

唐代规定,会试考取得一等者称雍元公,在武经殿接受皇帝格致,第二名赐秘书省正字,第三名赐秘书丞正字,第四名赐东阁大学士,这些都是掌握朝廷大权的重要职位。

殿试,是用以确定最终中央官员的选拔方法。

选拔的对象是通过乡试和会试的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完之后按分数高低确定等第徵召为文臣官员。

殿试分一甲、二甲、三甲,而一甲是最高等级。

以科举殿试名列第一的人被称为“状元”,排名第二被称为“榜眼”,排名第三被称为“探花”。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更迭,科举制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二、官职制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制,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当中。

唐代时期官职制度相对完整,十分严格,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期,官职分为“品”和“阶”,品表示官职的等级高低,阶表示进入这个品级所需的特定工夫。

品的分法是九品官员,而阶的分法则由一到九共九阶。

按照规定,学士选任为员外郎后,必须为郎中工作至少两年,期满后才能被提升为太子右丞。

唐代官职制度的最高峰是三省六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和官县部。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谓姓名、官职科举》教学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谓姓名、官职科举》教学课件
常识三:古代官职有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两者可以调动。中央官职是以皇帝为核心的 三公九卿(秦汉)或三省六部(隋开始)。 三公: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 谓姓名 、官职 科举》 教学课 件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 谓姓名 、官职 科举》 教学课 件
练兵场五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 谓姓名 、官职 科举》 教学课 件
练兵场六
常识四
勾画下列句子中表官职升贬调辞的词语。
(1)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2)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提升官职
(3) 拜 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用某一种定官的职礼。仪授予 (4)顺帝初,再 转复为太史令。 调动官职
(5)所居之官则积年不徙 ,自 去史职。调辞动去官官职职
练兵场四
给官职分类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
地方官有:( 太守 刺史

中央官有:( 上卿 郎中 太史令 )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 谓姓名 、官职 科举》 教学课 件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 谓姓名 、官职 科举》 教学课 件
婴儿出生后 几个月父亲
起的
20岁加冠仪式 后长辈起的
自己 起的
常识二:帝王将相死后有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 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 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所以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很难得到谥号, 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 廷颁赐的不同。如陶渊明死后,朋友给他封号叫 “靖节”,所以陶渊明也被叫做“靖节先生。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这才最全)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这才最全)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这才最全)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1.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秦王朝,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称“始皇帝”。

此后,皇帝便成为历代君主的名称。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后,才废止。

2.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帝王为“天子”。

商称帝,周称王,秦以后称皇帝。

《木兰诗》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中的“天子”与“可汗”互文,则为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丞相:“丞”与“承”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意旨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始置于战国,为百官之长,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根据皇帝旨意,综理全国政务。

又称为相国。

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4.御史大夫:秦、汉时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

战国时称御史,为记事兼纠察的职官。

西汉时为三公之一,丞相缺位时,往往以御史大夫代理,相当于副丞相。

汉武帝临死前,曾任命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后改称大司空。

魏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参掌中枢机密,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5.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各国的“相”。

又,明清时也称知县为令尹。

6.枢密院:封建时代的官署,始建于五代。

宋朝时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和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两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明代废除。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按唐制,三省同为最高国务机构,一般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实际上是三省长官共同负责的中枢机构。

8.中书省:魏晋时始设。

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在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行政的总汇。

9.门下省:东汉时始设侍中寺,晋朝称门下省。

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

10.尚书省:东汉时始设。

唐代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明清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废:废弃不用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
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 “社稷”代称国家。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 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 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 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女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 于今天的“小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 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 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 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 冬、季冬
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 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2.名字



人的名称代号
结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上对下长对晚等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 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 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 因称字为表字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礼记
他人敬称:下对上平辈间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吉礼
•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 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 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 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凶礼
•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 祸的丧葬的礼节
• 如:古代的五服制 度
古人对死的讳称
• 1、天子、太后、公卿 王侯之死:崩、薨、百岁、 千秋、晏驾等
1.朔日 2.晦日 3.望日 4.既望 5.下九 6.初阳
1. 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3. 农历每月的十五
4. 农历每月的十六
5.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农 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 段时间例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 来贵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职官 九卿三公
上联:一乡二里共三夫子, 不识四书五经六艺, 竟敢教七八九子, 十分大胆!
下联:十亩九分有八不收, 得米七合六钱五斗, 却养活四三二人, 一家消亡!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五音: 宫、商、角、徵、羽。 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七声: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状元
榜眼
(一甲,3人) (鼎元)
进士出身
传胪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
探花
强化训练
类型
考场 考官
考中学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童生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乡试
桂榜
(秋闱)
会试
杏榜
(春闱)
殿试 金榜
县 府
府、州
省会(三年 一次,农历 八月)
明:提学 官 清:各省 学政
皇帝派遣 主考官
童生
生员(秀才)
(4)辟: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5)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三国志·魏 书·第十三王朗传》
授官常见词 (6)封:孝武西迁,(豆卢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 后进爵为公。
(7)拜、除: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8)授:既履中授兵部主事,粤西适溃,窜身蛮獠中十余年, 弗得归。《魏叔子文集》 (9)仕: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10)知: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魏叔子文集》
举人
案首 解元
京城(乡试 礼部主 次年三月) 持
贡士
会元
皇宫(会试 皇帝 同年四月)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状元
榜眼
进士出身
(鼎元)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 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唐太宗贞观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 中试者皆称进士。 C:“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 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 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进士即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 士科考试。
6.罢官:罢、黜、夺、免、“绌”通“黜”
7.降官: 贬、谪、放、窜、左迁、左除、左降、 左转
授官常见词 (1)察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2)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
(3)召: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 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对传 统文化的热爱。
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对文言 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自主学习、 独立探索的能力。
天文 地理山川 纪年 岁时历法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人名称谓 官名
1.年龄称谓
礼仪习俗
2.避讳 3.谦辞敬辞
古代年龄称谓
文化典籍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涉及内容
一、科举制度 二、官职制度 三、姓名称谓 四、风俗礼仪 五、古代地理 六、天文历法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11)补:初,以恩补将仕郎,调秀州华亭尉,累官至浙西提刑司 干办公事,除明州添差通判。《宋史·赵伯圭传》
3.文言传记常见官场作为词汇
到任:下车、视事、听事(处理政事) 言事:疏、奏、表、谏、白、矫(假托,假传)
文 言 传 记 常 识 词 从政 汇
政收支) 之税及
官府手
工业
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 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 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 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 使骸骨归葬故乡。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答案:B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省六部” (隋朝建立)
皇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中书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尚书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侍中
吏部
(主管
文职 官员)
户部
(掌管户 籍、疆土、 田地、财 政事宜)
礼部
(主管典 礼、教育、 科举之事)
兵部
(军队、武 官选用、训 练)
答案:D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典客
(外 交和 民族 事务)
宗正 治粟内 少府
(皇族、史
宗室 (租税 事务) 钱谷财
皇室需 用的山 海池泽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为为为为
万往生天
, ---
世圣民地
教 育
董 仲
开 太
继 绝
立 命
立 心
的 蠡平学,
意 !,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类型
童生试
考场
县试 府试
院试
县 府
府、州
考官
考中学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明:提学官 清:各省学 童生 政
案首
生员(秀才)
乡试
桂榜
(秋闱)
会试(春 杏榜 闱)
殿试
金榜
省会
皇帝派遣主 举人
(三年一次, 考官
农历八月)
解元
京城 (乡试次年 三月)
皇宫 (会试同年 四月)
礼部主持 皇帝
贡士
会元
进士及第
刑部
(主管刑罚、 审核案件)
工部
(管理 全国工 程事物)
2、官职变动词语
1.授官: 察举征召辟选荐,封赏拜授除,起仕知,补
2.升官: 升、迁、超迁、拔、擢、陟、加、晋
3.兼任: 兼、领、判、摄、行、署、权(代理、暂代)

职 4.调官: 转、调、迁、徙、改、出、入

动 5.辞官:告老、告归、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 致仕、移病、悬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