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民营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宁波民营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宁波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完成了自身能力与资源“量的积累”,正迈向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环境已经由原有的粗放型的单点优势竞争转向了相对精密复杂的综合优势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优势再也不可能依靠一朝一夕的比拼获得,必须依靠持久竞争。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型来构筑竞争优势在当前已经成为宁波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的选题为《宁波民营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研究-以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为例》,基于对宁波裕人的调查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其转型的应用前景,并对此提出相关的建议。现实研究意义主要有:
首先,企业战略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环境下,要想获得长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抓住机遇,发展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清晰地定位和相应的灵活性。如果没有公司战略,或者战略不够清晰,那么公司的经营运作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就难以形成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竞争优势、达成公司目标的具体策略。如果没有战略,就会缺乏一种整体性的策略原则将不同部门的运作塑造成一种统一的团队力量,公司的管理者将难以各部门的分散决策和行动协调一致,无法形成合力,从而使公司的各种努力有可能互相抵消。所以说,企业战略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于矫正一些企业在战略转型成功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具有指导性意义。本论文就新形势下宁波民营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在转型思维上避免被“误导”,在发展阶段上避免“误判”,在战略选择上避免陷入思维“误区”,在战略实施上避免“误为”。
因此,本选题不仅是企业战略转型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宁波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战略转型问题进行了近15年的研究,主要基于企业资源基础、动态能力和外部环境的视角来考虑的。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关于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研究,比如Richard Nelson 和 Sydney Winter(1982)认为企业过去的绩效好坏影响战略转型的可能性,绩效差时转型的可能性大,Oster(1982)对此
进行了实证研究。Grimn and Smith(1991)从管理者的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的角度对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Otley、Davila、Kloot(1997)进行了管理控制能力对战略的影响研究,Boyle 和 Desail(1991)总结出战略转型后企业业绩不好的原因是管理控制。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以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视角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主要如下:以迈克尔•波特(2005)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以环境分析为着眼点,认为企业应在外部环境限制的框架内制定自己的战略,而且认为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定位,并提出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三种主要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聚战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强调规模经济,而集聚战略则强调创新或者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因此在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应更多地采用集聚战略。汉姆布瑞克(1994)和米勒(1988)等认为,在中小企业常见的五种竞争优势中,除了成本领先外,其他几种优势(营销、质量、创新、技术能力和服务)都属于差异化竞争优势。事实上,中小企业要发挥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开发其核心竞争能力(2010)。所以该学派认为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与在已选择的行业中进行合理的定位。
内部资源学派(2004)则以企业自身拥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认为战略的根本任务是界定企业已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培养新的有关外来外部环境机会的资源和能力。他们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具有独特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企这种独特的能力和资源的集合,是成功地制定企业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利润的来源。所谓“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各种投入,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要素,可分为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和人力资源三类。所谓“能力”一般是指企业整体运用和协调资源并将其发挥作用的技能,此外还应包括建立一系列相互密切衔接的经营活动(即整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该学派认为,由于资源不可能在企业间高度流动,因此,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这些资源和能力是伴随着组织的发展过程而积累起来的,其他的组织难以通过模仿、购买之类的手段获得。由此,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建立自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
以约翰·福布斯·纳什、约翰·C·海萨尼以及莱因哈德·泽尔腾(1997)为代表的博弈论者则以对竞争对手的行动的研究,提出企业的战略制定要考虑对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据对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以达到击败对手或至少领先于对手的目标。这种理论提出的企业战略转型着眼点在于对竞争者现实能力的把握。
“超强竞争理论”的创始人理查·达维尼(2003)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无法建立不败的竞争优势,每一种优势都有消失的一天。所以企业应当顺应市场竞争的动态发展,积极瓦解自己的优势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不断创造新
的暂时的优势,以一连串短暂的行动积累成持久的竞争优势。该学派认为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在动态的环境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研究角度不同,国内学者专家对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侧重点在于战略转型的时机选择、类型,能力和具体的策略上。
在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要素分析上,目前,对于影响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并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三个流派。以马佐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流派认为,企业转型关键在政策和人才。以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为代表的政治派认为,自主创新是佛山产业转型的关键。以林毅夫为代表的金融学派(2009)认为:企业转型的充分条件是比较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其比较优势就是拥有比同类企业在某一关键方面或者某一关键领域更大竞争优势)。
在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上,广东省企业文化副会长徐学峰,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上提出了企业转型的内容、模式和路径。并据此,徐学峰(2008)提出企业转型的五种模式并根据风险程度由大到小进行了排列:企业战略层面的转型、业务战略层面的转型、职能战略层面的转型、战略项目层面的转型、专题战略层面的转型,并提出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企业转型战略。
林汉川(2002)则从行业、区域和企业层面出发提出了企业转型的策略:在行业层面上,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在区域层面,培育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在企业层面,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提升,包括体制、经营理念、产品、技术、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
在战略转型的时机选择上,吕建中(2003)等学者编著的《精益管理—21世纪的标准管理模式》一书中阐述了有关经济危机与企业转型的关系的内容,他提出在当前金融海啸过后,我国企业将迎来战略转型的最佳时机。
在企业战略转型的能力问题上,项国鹏(2003)认为,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包括战略认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战略形成形式的转换能力、战略实施的反馈能力和管理战略的首创性的能力。王国顺、唐健雄(2008)则认为企业转型的能力主要包括环境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国内学者李烨、李卫峰队我国上市公司战略转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李烨(2005)认为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通过实时扫描环境的变化,能成功实施前瞻性战略实转型,实现企业持续成长。李卫峰(2006)则认为企业战略转型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机会把握能力差、资源利用与选择能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