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一、急诊科的布局与设施1、位置选择急诊科应位于医院交通便利的区域,方便患者快速到达。
同时,应与其他科室(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有便捷的通道连接,以确保患者能够迅速转运。
2、分区设置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包括分诊区、抢救区、诊疗区、观察区、输液区等。
分诊区应靠近入口,便于快速评估患者病情;抢救区应配备先进的抢救设备和充足的空间,以应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诊疗区应设置多个诊室,满足不同疾病的诊断需求;观察区用于病情相对稳定但仍需观察的患者;输液区应提供舒适的座位和良好的照明。
3、设施设备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心电监护仪等。
同时,应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定期维护。
此外,还需配备充足的病床、轮椅、担架等运输工具,以及完善的通讯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人员配备与培训1、医护人员根据急诊科的工作量和患者流量,合理配备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医疗人员。
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急救技能,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和处理各种急症。
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操作和护理技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2、培训与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急救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鼓励医护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课程,了解最新的急救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急诊科的工作流程与制度1、分诊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分诊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确保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得到优先救治。
分诊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2、抢救流程制定完善的抢救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操作规范。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争分夺秒地挽救患者生命。
同时,应做好抢救记录和医疗文书的书写。
3、值班制度建立合理的值班制度,确保急诊科 24 小时有医护人员值班。
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得擅自离岗。
4、转诊制度对于超出急诊科救治能力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相关科室或上级医院。
急诊科建设和管理规范指南规范.doc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急诊科作为医疗服务的前沿部门,在保障人民健康和医疗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急诊科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指南,从医院急诊科的布局、医疗设备的配置、医疗队伍的建设和急诊救治流程的优化四个方面出发,为医院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参考。
一、医院急诊科的布局医院急诊科建设的第一步是明确场地规划和布局,为医院日后的急诊运营奠定基础。
医院急诊科首先要考虑的是场地和空间布局,以便提供足够的空间容纳病人和医疗设备,同时满足就医者和急救车的需求。
一般来说,急诊科的场地布局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病人流量首先要考虑的是病人的流量,医院急诊科的排队区域要足够宽敞,可以为就医者提供足够的休息和等待空间。
同时,还需要考虑病人候诊的隐私问题,将就诊窗口设计在不冲击病人队列的位置,隔断不同医生诊室之间的壁障也需要符合保密要求。
2.医护人员工作区域急诊科的工作区域既要满足医生护士等人员的工作需要,还要保证工作区域清洁整洁。
急诊科工作区域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医护人员的操作方便度,同时工作区域排风,保证通风情况符合卫生标准。
总体来说,急诊科工作区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人性化和安全性的配合。
3.药品和设备配置区域急诊科的药品和设备配置也必须符合卫生、安全等要求。
药品要求存放在干燥、通风、安全的地方,易于管理,更易于取用医疗设备数量和种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例如人工呼吸机、胸式除颤仪、消毒设备等,还要为医生极少就疗情况特别设立的绝处之境,保证治疗资产的储备和治疗效果。
二、医疗设备的配置急诊科的医疗设备是进行急性病症救治和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
在急诊科建设的过程中,设备的配备是远没有完结的事情。
医院管理者还要注意后续设备的维护更新等方面的工作。
具体而言,急诊科的医疗设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功能齐全急救设备要能够同时执行多种功能,并满足各种特殊患者的需求。
只有设备功能齐全,才能够应对不同病情的救治。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前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窗口,承担着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任务。
加强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提高急诊医疗质量,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规范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二、急诊科建设(一)硬件建设1. 位置与布局:急诊科应位于医院交通便利、易于识别的位置,与医院入口、停车场、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部门保持便捷联系。
急诊科内部布局应合理,分为接待区、诊断区、治疗区、观察区、抢救室等,各区域功能明确、相对独立。
2. 设施与设备:急诊科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监护仪、急救药品等。
同时,应具备完善的通讯设备,确保与院内各科室、外部急救系统保持顺畅联系。
3. 信息化建设: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急诊患者就诊、检查、治疗、收费等信息的实时传输、查询和管理。
同时,加强与院内其他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PACS、LIS 等)的对接,提高急诊医疗服务效率。
(二)软件建设1. 人员配备:急诊科应根据工作量、患者病种、技术难度等因素,合理配置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急诊医疗经验、熟练的急救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培训与考核:急诊科应定期开展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急救技能和业务水平。
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3. 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急诊科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急诊就诊流程、急诊抢救流程、急诊观察流程、急诊患者转诊流程等,确保急诊医疗服务有序、高效。
三、急诊科管理(一)质量管理1. 医疗质量管理:急诊科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急救措施及时、准确、有效。
加强对急诊患者的病情评估,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减少误诊、漏诊。
2. 护理质量管理:急诊科应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确保护理措施到位、护理安全。
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进行救治。
3. 药品质量管理:急诊科应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确保急救药品的供应、储存和使用安全。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引言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医院内急救和紧急情况下的诊疗工作。
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涉及医疗、人员、设备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指南将讨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旨在为医院提供参考建议,帮助医院更好地建设和管理急诊科。
急诊科建设人员建设急诊科的人员建设是急诊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需要有足够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人员组成团队。
急诊科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且在急诊医学领域有一定的专业经验。
在人员的招聘方面,要注意选拔专业背景符合相关要求的医学人才,可以通过内部转岗、外部招聘等多种渠道寻找适合的人才。
设备建设急诊科的设备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急诊科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仪器和设备来进行诊疗工作。
这些设备包括心电图机、血压计、呼吸机、监护仪等。
急诊科设备的购买要注意选择口碑好、实用性强、稳定性高的产品。
流程建设急诊科的流程建设是指急诊科内部诊疗和急救流程的建设,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首先需要建立流程,然后按照流程分工合作,落实责任,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急诊科管理急诊科的管理是急诊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管理策略急诊科的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选择不同的管理策略。
可以采取“内外兼修”、“全面管理”等办法来加强急诊科的管理。
人员管理急诊科人员管理是急诊科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和规范人员管理。
对于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别的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工作表现进行评估,以保证急诊科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急诊科财务管理是急诊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急诊科的收支、成本、用途进行全面、精准的监管,以确保科室正常、可持续发展。
急诊科建设和管理是医院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重视。
医院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养和财务管理,以保证急诊科的稳定发展和顺利运营。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试行)
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试行)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为了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医疗机构的急诊科,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应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全天候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
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
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急诊科应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
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急诊科应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11.急诊科的抢救室应该在急诊分诊处附近,根据需要设置足够数量的抢救床,每张床的净使用面积不应少于12平方米。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急救和紧急情况下医疗救治的
任务。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下面是急诊科建设与管理
的指南。
一、建设方面:
1.设立专门的急诊科区域:急诊科需要独立的空间,包括候诊区、急
诊观察室、检验室、影像室、手术室等,以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急救服务。
2.更新设备和器材:急诊科需要配备先进、高效的急救设备和器材,
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以保证及时准确地进行急救操作。
3.培养专业团队:急诊科需要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急诊科
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他们需要具备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
队协作能力。
二、管理方面:
1.制定急诊科服务流程:急诊科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流程,包括
接诊流程、治疗流程、转诊流程等,以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得
到救治。
3.建立质量控制机制:急诊科应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包括对
急救效果的评估和改进、医疗差错的监测与防范等,以提高急诊科的服务
质量和安全性。
4.注重医疗信息化建设:急诊科需要积极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包括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急诊指南数据库等,以提高医疗数据的共享和应用效率。
5.增加培训和教育机会:急诊科医务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和学
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的建设与管理指南,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和管理
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紧急救治服务。
同时,急诊科也应与
其他科室、医院管理部门等合作,共同推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的不断进步。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引言:在现代医疗领域中,急诊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
急诊科的快速反应和高效运作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指南,以帮助医疗机构有效地运营急诊科。
一、急诊科的建设1. 设计与规划急诊科的设计与规划是建设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急诊科的空间布局。
这包括接待区、候诊区、急救区、治疗区、观察区、抢救室等具体区域。
其次,应确保急诊科的设施和设备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最后,急诊科的设计应考虑到病人与医护人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 人员配置急诊科的人员配置也是建设重点之一。
急诊科的组成人员应包括急诊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急诊医生应具备良好的急诊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急诊护理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
技术人员应熟悉急诊科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3. 质量管理急诊科的质量管理是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急诊科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医疗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此外,急诊科还应建立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急诊科的管理1. 临床流程管理急诊科的临床流程管理对于高效的急诊工作至关重要。
急诊科应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和合理的工作分工,确保病人在急诊科的接诊、治疗和观察过程中得到及时和全面的医疗服务。
另外,急诊科还应建立并培训急诊护理团队,加强急症患者的评估和处理能力。
2. 信息管理急诊科的信息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应建立统一的病历管理系统,包括电子病历和急诊医疗记录。
这样可以提高医疗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效率,减少纸质病历的使用和管理成本。
同时,急诊科还应加强与其他科室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3. 资源管理急诊科的资源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方面。
急诊科应定期评估所需设备和药品,并及时更新和补充。
此外,急诊科还应合理调配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班次,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怀和治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急诊科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承载着短时间内应对急性疾病和伤害的重要任务。
因此,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非常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急诊科的组织结构急诊科的组织结构应当合理,以便实现高效的医疗服务。
首先,需要设立独立的急诊科,确保其专业性和专注性。
其次,应当配备急诊科主任和副主任医师等专业人员,并建立急诊专业团队,包括急诊医生、护士和药师等。
此外,急诊科还应与其他科室建立紧密联系,确保患者能够顺畅转科或者协同治疗。
二、急诊设施与设备急诊科的建设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就诊环境和医疗设备。
首先,急诊科应当有适宜的面积,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防止拥挤和交叉感染。
其次,急诊科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血压监测仪、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等,以支持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三、急诊流程与应急预案急诊流程和应急预案是急诊科管理的核心。
急诊流程应当包括患者的就诊登记、初步诊断、医疗处理和转诊等环节,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快捷地得到诊断和治疗。
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急诊科能够高效应对的指南,包括突发感染病例的处置、系统故障的应对等方面。
四、急诊技术与培训急诊科的医务人员需要具备紧急救治的技能和知识。
急诊技术培训应当成为急诊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
此外,急诊科还可以与其他医疗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提高急诊科的整体技术水平。
五、质量控制与评估急诊科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通过建立急诊科病例讨论或者科间会诊制度,加强对疑难病例的研究和交流。
同时,急诊科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事故。
六、科研与学术交流急诊科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科室,也应当积极参与科研与学术交流。
急诊科可以组织临床研究,推动急诊医学的进步。
同时,急诊科医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与治疗方法。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增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使急诊医学的发展,提升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例,拟订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依据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断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急诊科推行 24 小时开放,肩负来院急诊患者的紧迫诊断服务,为患者实时获取后续的专科诊断服务供给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增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该增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停提升急救能力和诊断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转第五条急诊科应该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实时有效展开。
第六条急诊科应该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快速抵达的地区,并邻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靠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进口应该畅达,设有无阻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一般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进出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该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含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理室、急救室和察看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该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含挂号、各种协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该合理布局,有益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急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该有醒目的路标和表记,以方便和指引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结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表记应该清楚显然。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该有急救患者优先的举措。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该与院前急救有效连接,并与紧迫诊断有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达,保障患者获取连结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该光亮,通风优秀,候诊区宽阔,就诊流程便利畅达,建筑格局和设备应该切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形象。
为了更好地开展急诊工作,提高急诊诊疗水平,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迫在眉睫。
以下是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内容:1. 急诊科的基本要求- 急诊科要求位于医院的便捷位置,便于急救车辆进出,方便急诊患者及时就医。
- 急诊科内应设有充足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障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 急诊科人员应具备临床经验丰富、应急处置能力强的医护人员,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急诊科的设施建设- 急诊科的面积要求根据医院年均急诊患者量确定,但要保证每位患者都有足够的隐私空间和舒适的就医环境。
- 急诊科内应设置分诊台、观察室、急诊诊室、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功能区域,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3. 急诊科的医疗设备需求- 急诊科内必须配备常见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等,以及常规检查和治疗设备,如X光机、彩超、血气分析仪等,保障急诊诊疗的全面性。
- 要保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4. 急诊科的管理规范- 急诊科内应明确医疗纪律,加强多学科合作,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 针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 急诊科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要明确规范,及时总结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急诊科的信息化建设- 急诊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是现代医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
- 急诊科要建立健全的电子病历系统、医疗影像系统等,方便医患信息共享和管理。
通过制定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可以帮助医院合理规划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备、人员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急诊科的整体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的急救服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 急诊科的医疗质量管理-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医疗误差报告和医疗事故调查处理等环节。
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第四章科室管理
第二十二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 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急诊实行 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 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 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急 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 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十七条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急诊科 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急诊科诊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 任人。
第十八条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 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 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三十条急诊科在实施重大抢救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时,应当按规定及时报告 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第三十一条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
最新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一、急诊科的布局与设施1、位置选择急诊科应位于医院的显眼位置,方便患者快速到达。
通常靠近医院的主要出入口,并有明显的标识引导。
2、分区设置分诊区:用于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类,确定病情的紧急程度。
抢救区:配备先进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紧急救治。
诊疗区:设有诊室、治疗室等,进行常规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观察区:供病情相对稳定但仍需观察的患者使用。
3、通道设置要确保通道宽敞、畅通,包括患者通道、医护人员通道和物资通道,以方便人员和设备的快速移动。
4、设施配备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应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性能良好。
通讯设备:包括内部电话、对讲机等,保证医护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
急救车辆: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二、人员配置与团队建设1、医生急诊科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急救技能,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护士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技术,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支持人员包括担架员、保洁员等,要经过专业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
4、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5、团队协作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协同工作。
三、急诊科的工作流程与规范1、分诊流程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分诊护士应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等,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引导患者到相应的区域就诊。
2、抢救流程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应立即启动抢救流程,医护人员紧密配合,按照既定的抢救方案进行操作。
3、诊疗流程明确各种常见疾病的诊疗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转诊流程对于需要转往其他科室或医院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要建立完善的转诊流程,保障患者的安全转运。
5、质量控制建立工作质量评估指标,定期对急诊科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1、病历管理如实、详细地记录患者的病情、诊疗过程和结果,保证病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急诊科建设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2020实用】医院制度-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年5月25日)为了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医疗机构的急诊科,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本指南。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应当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
有条件的急诊科还可以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
与手术室、XXX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与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得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促进急诊医学得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与《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与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就是医院急症诊疗得首诊场所,也就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得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得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与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得指导与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得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与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与任务相适应得场所、设施、设备、药品与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得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得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与专用停靠处;有条件得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与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与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与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与有条件得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与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与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与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得路标与标识,以方便与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得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得措施.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得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得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与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得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2009年卫生部颁发)
大崎镇卫生院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2009年卫生部颁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
要求。
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一条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
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当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置的功能。
第十二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
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三条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
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
第三章人员配备
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医护人员。
第十五条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六条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
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七条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急诊科诊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八条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九条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2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十条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承担各种病人的抢救、鉴别诊断和应急处理。
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的急诊工作。
第二十一条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和其他辅助人员。
第四章科室管理
第二十二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第二十四条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
第二十五条急诊科要设立针对不同病情急诊病人的停留区域,保证抢救室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使其保持足够空间便于应对突来的其他危重病人急救。
第二十六条急诊科内常备的抢救药品应当定期检查和更换,保证药品在使用有效期内。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七条急诊科应当对抢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合理摆放,有序管理。
第二十八条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当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急诊病历,要记录诊疗的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九条急诊科应当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隔离。
第三十条急诊科在实施重大抢救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时,应当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第三十一条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三十二条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急诊科管理,帮助协调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作,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分流问题。
第三十三条医院应当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
各类辅助检查部门应当按规定时间出具急诊检查报告,药学等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优先向急诊患者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
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第三十五条医院应当建立急诊病人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
第三十六条医院应重视对急诊科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急诊科的安全巡视,保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十七条医院应当根据急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分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