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管理规程
![偏差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95d7b5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5.png)
1.目的:1.1.建立偏差处理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范围:2.1.本规则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偏差,但不包括OOS、OOT。
3.职责:3.1.偏差发现人员:3.1.1.负责识别偏差,如实记录偏差情况,并立即向部门主管报告;3.1.2.负责协助偏差调查,执行纠正及预防措施。
3.2.偏差发生部门或相关部门:3.2.1.(必要时)负责偏差的紧急处置;3.2.2.负责立即报告质量部门;3.2.3.负责执行批准的纠正以及纠正预防措施。
3.3.偏差调查小组:3.3.1.偏差调查小组通常由以下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业负责人组成:QA、QC、生产部、工程部等;3.3.2.负责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3.3.3.负责评估偏差的影响;3.3.4.负责提出纠正以及纠正预防措施。
3.4.QA:3.4.1.负责对偏差进行编号,建立偏差台账;3.4.2.负责对偏差调查汇总分析、分类,负责跟踪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及评估实施效果;3.4.3.负责偏差处理单和回顾、归档。
3.5.QA负责人:3.5.1.负责组织偏差调查会议;3.5.2.负责偏差的等级和风险评估,审核批准微小偏差的调查报告。
3.6.质量负责人:3.6.1.参与偏差调查,审核偏差调查记录和报告,并作为物料和产品放行判断的必要条件;3.6.2.负责对最终偏差处理结果的批准。
4.正文4.1.偏差的定义:偏离已批准的程序(SOP)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即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
4.2.一般原则4.2.1.应建立有效的、明确清晰的控制产品生产质量的程序和标准,如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
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进行了充分培训,并能正确执行相关程序,以防止偏差的发生。
4.3.偏差分类4.3.1.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关键偏差、主要偏差、微小偏差。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9b0263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1a.png)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第一章:总则1.1目的本规程的目的是规范生产过程中偏差的处理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1.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涉及生产过程的部门和人员。
1.3定义(1)偏差:指生产过程中与预定目标存在的差异。
(2)关键控制点:指对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过程环节。
(3)变异:指相同生产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在一些属性上的差异。
第二章:偏差分类和评估2.1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将偏差分为以下几类:(1)严重偏差:可能导致产品安全问题或无法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的偏差。
(2)一般偏差:对产品品质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产品安全问题或无法满足质量标准的偏差。
(3)可接受偏差:对产品品质无明显影响的偏差。
2.2偏差评估(1)严重偏差的评估应由质量部门负责,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2)一般偏差的评估由质量部门、工艺工程师和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的偏差评估小组进行评估。
(3)可接受偏差的评估由生产部门负责,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偏差报告和记录3.1偏差报告(1)偏差发生时,相关岗位人员应立即向质量部门报告,并填写偏差报告表。
(2)偏差报告表应包含以下内容:偏差描述、偏差分类、影响评估和处理建议等。
3.2偏差记录(1)偏差报告表应作为偏差记录,由质量部门负责归档和管理。
(2)偏差记录应包括偏差的详细描述、评估结果、处理措施和效果,以及相关人员的签字确认。
第四章:偏差处理4.1严重偏差处理(1)发生严重偏差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理。
(2)质量部门应组建临时小组,对严重偏差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提出改进措施。
(3)相关部门应按照质量部门的要求执行处理措施,并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4.2一般偏差处理(1)一般偏差应由偏差评估小组进行评估,并提出处理建议。
(2)相关部门应按照评估结果执行处理措施,并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4.3可接受偏差处理可接受偏差可由生产部门自行处理,并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偏差处理规程
![偏差处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5c9e429915f804d2b16c108.png)
偏差处理规程一. 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二. 适用范围: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 GMP和 SOP执行的所有偏差。
三. 定义:1、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检/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2、偏差的分级:严重(Critical):违反 QMS质量政策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重大(Major):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 SOP的事件。
次要(Minor):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3、偏差的种类(举例):3.1.检/化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化验结果超出标准。
3.2.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3.3.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3.4.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3.5.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3.6.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3.7.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3.8.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件。
偏差标准管理规程
![偏差标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babdd0fbe23482fb4da4ccd.png)
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应用范围: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所有偏差。
责任人:质量部、生产部、储运部内容1定义1.1 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1.2 偏差的分级:分为轻微偏差、主要偏差、重大偏差。
1.2.1 重大偏差: 违反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1.2.2 主要偏差: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1.2.3 轻微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1.3 偏差的种类:1.3.1 检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检验结果超出标准。
1.3.2 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1.3.3 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1.3.4 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1.3.5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1.3.6 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1.3.7 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1.3.8 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8bac3183968011ca30091b3.png)
制药起草部门:质量保证部题目:偏差处理管理规程第 1 页共9 页起草人审核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部门/职务部门部门负责人质量保证部生产负责人质量受权人签名日期版本号:00颁发部门:生效日期:分发部门:目的:规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
范围:适用于公司物料、产品的接收、储存、生产、包装及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责任:质量部门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评估及跟踪调查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有关文件及记录,并对偏差进行调查和分析管理层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内容:1 术语或定义1.1 偏差(Deviation)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ICHQ7a)。
2 具体管理程序内容2.1 偏差处理人员的职责2.1.1 所有职员2.1.1.1 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2.1.1.2 按照偏差调查管理规程规定的时限上报直接主管、质量部人员、质量受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2.1.2 调查小组2.1.2.1 调查小组由来自技术支持部门、质量部、生产及工程部等的专家组成,以进行全面、及时的调查。
2.1.2.2 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2.1.2.3 进行偏差分析。
对有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2.1.3 质量部门2.1.3.1 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2.1.3.2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规程及时限。
2.1.3.3 在调查过程中与调查组长协作。
2.1.3.4 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协调调查组进行再评估。
2.1.3.5 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纠正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2.1.3.6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2d45c0ba300a6c30c229fd6.png)
4.2.2.2 主管人员及QA到现场后,先了解偏差发生情况、已采取的紧急措施后现场处理情况,然后跟主管领导沟通,对偏差的类别再次评定,确定是否进一步采取纠正措施。如果需要,制定进一步的纠正措施并实施。QA根据采取的措施后的情况进行评估,防止偏差扩大发展。处理完成后,主管人员组织相关人员填写《偏差调查处理(二)---偏差处理及初步评估单》并将其和询问记录、《偏差发现及处理报告单》一起转交部门领导,同时详细说明偏差情况和现场QA评估意见。
生产、检验过程偏差,还要填写:
过程涉及的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设备编号
偏差详细描述:
发现人: 日期:
1、 偏差的分类初步评估:
对产品质量实际和潜在影响: 1、无 ------------------- 微小偏差 □
2、可以挽回-------------- 一般偏差 □
3、已经或可能不可挽回------ 重大偏差 □
部门:
质量保证部
题目: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编码:
修订:
替代:
SMP-02-0005-04
起草:
审阅: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执行
日期:
份数:
分发部门:
目的:规范GMP执行中涉及的所有与已批准的程序或标准发生偏离的偏差处理,确保产生的偏差作出正确处理,以保证产品质量。
偏差处理规程
![偏差处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cec18d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8.png)
XXXXX有限公司质量保证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各类偏差的处理程序,保证偏差均有相应的调查和处理,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范围:适用于公司各类偏差以及公司安全生产中发生偏差的各个环节。
3责任:生产部部长、质保部部长、车间主任、技术员、各岗位操作人员、QA监督员、兼职质监员。
4偏差处理流程(见图)4.1偏差发生在清晰明确可靠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文件管理程序的基础下,才可能发生偏差和识别偏差。
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或存在发生偏差的可能性,要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文件系统,充分的人员培训来最大限度的预防偏差的发生。
4.2偏差的识别公司所有药品生产质量相关人员均要接受偏差管理程序培训,理解偏差概念并具备识别偏差的能力,其中一线操作员和QA现场检查人员关于偏差识别的培训、经验和能力非常关键。
各岗位操作员在现场发现偏差后必须立即告知现场QA或者上报部门负责人,现场QA或者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现场的紧急措施防止偏差的继续扩大。
4.3偏差记录和报告主管4.3.1偏差记录: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应当以文件形式记录并有清楚的解释和说明。
对产品质量有潜在影响的偏差应当进行调查,调查及结论均应记录在案。
各类偏差应有完整的偏差记录表格以保证偏差调查处理过程的可追溯性。
4.3.2偏差报告: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报告时应给出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便进行偏差的正确分类和组织进行调查和处理。
并填写《偏差处理单》,详细描述偏差的内容。
内容包括:产品、物料或设备名称、批号/设备编号、工序等,偏差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可能的原因等。
4.4判断是否需执行紧急措施偏差有时涉及安全问题或者其他紧急情况。
主管领导和技术人员应判断并执行偏差的紧急处置,以防止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并增强对相关潜在受影响的产品的控制。
偏差处理规程
![偏差处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87f9813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2.png)
编号:SMP-QA-425-00 题目:偏差处理规程共 6页第 1页制定人: 制定日期:审核人: 审核日期:批准人: 批准日期: 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 生效日期:分发部门:行政人事部、质量管理部、生产管理部、固体制剂车间、提取车间、饮片车间、公用工程部、计划物控部、供应部、营销中心目的:确立偏差处理规程,加强对于生产过程、检验过程、管理过程的控制,及时有效处理偏差,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杜绝故意偏差的发生。
范围:合用于生产、检验和管理全过程中发生的偏差。
责任者:质量管理部、生产管理部、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内容:1概念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者标准的任何情况。
2偏差的分类:2.1根据偏差管理的范围,可将偏差分为实验室偏差和生产偏差两类:2.1.1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包括检验结果超标(OOS)和超趋势结果(OOT)两类。
2.1.2生产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所造成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者潜在的影响的偏差。
2.2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可将偏差分为次要偏差、主要偏差和严重偏差。
2.2.1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者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即将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者其他GMP受控文编号:SMP-QA-425-00 题目:偏差处理规程共 6页第 2页件中。
2.2.2主要偏差:属较大的偏差,此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者潜在的影响。
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整改。
2.2.3严重偏差:属重大的偏差,此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者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者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
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
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fc348752ea551811a6876e.png)
【目的】规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报告、调查并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围】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验室异常结果除外。
【职责】1质量保证部1.1为偏差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偏差的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进行分类、调查、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1.2质量保证部主管负责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除重大偏差之外的偏差。
2偏差发生部门及时、如实向质量保证部报告偏差,初步评估偏差对生产批次和相关批次带来的质量风险,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及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3其他相关部门配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调查和评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落实,并将重大偏差告知各自职责围的相关客户。
4各部门责任人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且出现偏差后必须按程序上报。
5质量管理负责人确保所有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批准重大偏差。
【容】1定义1.1偏差:是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
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SOP、工艺规程、法律法规文件、验证体系和测试法或其他标准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产品的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2偏差的围当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举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容),可认为出现偏3偏差根本原因类别3.1人员/操作:例如违反SOP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及记录因污染、损坏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3.2设备/设施:例如由于生产设备和设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或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未能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3.3产品/物料:例如物料检验合格,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偏差的发生。
偏差处理标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标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7414c1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a.png)
偏差处理标准管理规程目的:规范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对其进行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的对产品的质量的影响。
适用范围:适用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涉及GMP和SOP的所有偏差。
责任人:操作人员:识别偏差,如实记录偏差,并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报告偏差。
偏差发生部门负责人:如有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对偏差进行紧急处理并负责立即报告QA偏差管理人员和偏差可能影响部门;负责批准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QA偏差管理员:负责给予偏差编号,偏差的分类,成立偏差调查小组,组织对偏差的调查及偏差影响的评估;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审核,追踪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并结束偏差和启动CAPA程序;负责偏差文件的归档。
偏差调查小组:由QA偏差管理员组织建立,由偏差发现人,偏差发生部门负责人,偏差可能影响部门主管OR经理,QC部门主管或经理(如需要),QA偏差管理员组成,负责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负责评估偏差的影响;负责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负责执行批准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QA部负责人:负责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
内容:1定义1.1偏差: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的情况。
它包含偏离法律法规的要求、注册文件、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质量标准、标准操作规程等,公用工程系统的偏差、计算机系统的偏差等。
1.2偏差分级:严重偏差(Critical):偏离法规、现行文件规定,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可导致产品报废的偏差。
重要偏差(Major):偏离现行文件规定的情况,可能导致样品质量产生实际或者是潜在的影响,需要通过增加某些特定附加试验的方法来最终判定产品品质量的偏差。
一般偏差(Minor):偏离现行文件规定的情况,但不足以影响产质量。
1.3偏差根本原因的种类(帮助偏差趋势的统计分析):人员/行为:例如违反SOP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3400ed8af45b307e9719727.png)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1 目的建立偏差处理的操作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调查和评估,确保所有偏差产生的风险得到有效处理,避免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2 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与生产质量相关的活动中产生的一切偏差。
3 责任3.1 偏差发生部门职责3.1.1 负责向QA如实反应偏差,并填写偏差调查文档及时上报;3.1.2 负责采取紧急措施,防止偏差导致的损失进一步扩大;3.1.3 积极配合偏差调查,并参与偏差分析会议,参与制定并执行偏差处理措施;3.1.4 负责向质量保证部反馈措施执行情况,并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措施执行情况的确认。
3.2 偏差相关部门职责3.2.1 协助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3.2.2 参与偏差分析会议,参与制定并执行偏差处理措施;3.2.3 负责向质量保证部反馈措施执行情况,并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措施执行情况的确认。
3.3 质量保证部职责3.3.1 负责评价偏差级别,并根据不同的级别启动不同的偏差处理程序;3.3.2 负责组织偏差相关部门进行偏差调查,召开偏差分析会议,评价偏差处理措施;3.3.3 负责评估产品的最终处理;3.3.4 偏差调查报告的审核和批准;3.3.5 负责确认并评价相关部门的处理措施完成情况;3.3.6 负责建立和维护偏差台帐;3.3.7 负责年度偏差趋势分析和评估。
3.4 质量负责人3.4.1 为偏差调查以及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源;3.4.2 负责偏差影响评估的审核和批准;3.4.3 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审核和批准;3.4.4 负责批准产品的最终处理;3.4.5 批准并关闭偏差。
4 定义4.1 偏差:指任何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或标准的情况,如违反了GMP的规定,或者偏离了生产工艺、物料平衡、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情况。
4.2 CAPA(Corrective Action and Preventive Action):即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指为纠正已经发生的偏离,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9c3636b767f5acfa1c7cdfe.png)
1 目的:建立生产、检验过程中的偏差处理程序,确保公司产品的质量。
2 范围:所有生产及检验过程。
3 责任者:QA、QC、物控部、制造部、生产车间。
4 程序:4.1 偏差的定义偏差是指在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规程等的情况。
4.2偏差的来源偏差来源主要分三种:一、与生产工艺有关的偏差,在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发生的与已经批准的文件或规定不相符的偏差。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实际操作工艺参数、操作要求、反应现象偏离已经批准的工艺规程、SOP、BPR的规定,包括操作温度、PH、工艺时间限定、投料量偏差等;2)物料平衡或成品率不符合要求;3)中间体、成品质量不合格。
二、与生产条件有关的偏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水、电、蒸汽、压缩空气等动力系统的异常供应;2)生产设备发生的影响正常生产的故障;3)仪器仪表的校验偏差,以及发生的影响正常生产的故障;4)功能性测试失败;5)环境控制的偏差,如温湿度偏差,生产区发现昆虫,仓储条件不符合等。
三、其他偏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产品在有效期内不合格的,或产品留样检测不合格的;2)售出产品因质量问题引起投诉的;3)产品在有效期内因存在安全隐患,须召回的;4)违背已经制定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标准要求的行为;5)检验用仪器发生故障等;6)文件错误、漏填或文件缺失等;7)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偏差;4.3 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对产品质量和安全影响程度分为三类:重大偏差、一般偏差和微小偏差。
一、重大偏差:重大偏差是指潜在影响人体健康,潜在影响注册行为,对市场或生产许可证书有重大影响的偏差。
如以下:a)成品质量不合格;b) 中间体质量项目第一次发生不合格,QA和车间应彻底调查此不合格项目发生的原因,包括会不会影响下一步中间体的质量和收率,是否影响终产品的质量。
如果此类不合格导致下步中间体不合格,或导致下步中间体收率降低5%以上,或导致最终产品杂质增大,以及导致最终产品增加新的杂质,则此偏差为重大偏差。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2009b2be2bd960590c677f6.png)
偏差管理规程目的:建立规范偏差管理规程,规定偏差的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所采取的在纠正措施。
范围: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情况的偏差处理。
责任:1.操作人员或记录复核审核人员识别偏差,向部门主管报告偏差。
2.部门主管或技术人员负责偏差的即时处理,向质量管理部报告。
3.质量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评估偏差和提出纠正及预防措施,启动CAPA系统,质量管理部负责偏差的分类,编写偏差调查报告,保存相关偏差调查处理记录。
4.质量管理部经理批准偏差调查报告。
内容:1.偏差处理流程:见图一2.偏差识别2.1受过培训和有实际操作经验能力的操作人员和质量管理现场检查人员在现场操作时及时发现识别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物料平衡限度方面发生的偏差2.2记录复核人员和审核人员在复核和审核过程中识别出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物料平衡限度方面发生的偏差。
3.偏差记录和报告和报告主管3.1当偏差被识别后,立即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相关记录上做好记录,能清楚的解释和说明现场情况和处理情况,记录准确完整的信息。
3.2在识别偏差后1小时内报告部门主管,即时处理偏差。
部门主管在2小时内向质量管理部报告。
4.偏差的分类4.1偏差分类考虑下列因素:a.偏差的性质;b.偏差的范围大小;c.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的程度;d.是否影响患者的健康;e.是否影响注册文件;f.自身品种工艺特点。
4.2公司偏差分为重大偏差和一般性偏差。
4.3重大偏差包括a.产品质量不合格;b.精干包工序收得率和物料平衡超出范围达10个百分点以上;C.4.3一般性偏差包括除上诉重大偏差之外的一切偏差。
4.4质量管理部负责决定具体偏差的分类判定,相关部门(包括偏差发生的部门,跨职能调查团队成员)可以根据其专业知识对具体偏差的分类提出建议。
4.5质量管理部在接到偏差报告1个工作日内,将偏差分类判定,并告知偏差发生部门结果。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9b33414866fb84ae45c8dcf.png)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目的:为规范生产偏差处理标准、程序,对出现偏差及时处理,确保产品质量。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与已批准的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有关的任何偏差。
职责:质保部、质检部、生产车间负责实施本规程。
内容:1.偏差定义:是指与已经批准的影响产品质量的标准、规程、条件等不相符的任何情况,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和各种相关影响因素。
如物料平衡、收率超出规定限度范围、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生产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和变化、产品质量发生偏移和变化、生产过程中设备突然异常、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等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或产品质量发生偏移。
2.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严格、正确执行预定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产生。
3.偏差处理原则:3.1任何偏差都应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3.2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应有清楚的解释或说明,重大偏差应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它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
3.3偏差调查报告应由质量管理部门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偏差及其处理情况应向质量受权人通报。
3.4应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3.5未经修订批准严禁对已批准的各种标准、规程、条件等进行任何变更。
3.6所有偏差处理必须不能影响最终产品质量。
4.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序分类。
4.1重大偏差: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影响,造成整批返工或报废等后果。
4.2次要偏差:不会对产品质量造成潜在影响。
5.偏差处理程序:5.1发生偏差时,偏差部门必须填写“偏差处理单”,写明偏差涉及的产品名称、批号、工序、偏差事项、偏差原因、建议处理意见及采取措施,交QA人员确认后报质保部部长。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b41b4981c758f5f71f6701.png)
****有限公司1.目的:明确和规范偏差处理程序,确保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的可控性,防止类似偏差再次发生。
2.范围:适用于产品生产、包装或存放的所有过程中的偏差。
3.责任:质管科、生产技术科等相关部门及人员4.内容:4.1偏差处理流程4.2 偏差分类◆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
◆主要偏差:属较重大的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
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重大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
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
4.3 偏差处理人员职责◆所有职员●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时限上报直接主管、质量管理科人员、质量受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由来自技术部门、质量管理科、生产技术科及设备工程科等组成进行全面、及时的调查。
●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文件及记录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
●进行偏差分析评估偏差的影响。
对有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质量管理科●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规程及时限。
●在调查过程中与调查组长协作。
●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协调调查组进行再评估。
●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纠正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
●审阅、评估调查延期完成的合理性。
●决定产品、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
●审核和批准跟踪及预防措施报告。
◆管理层●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包括隔离整批或部分批次或停止生产操作。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166f51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2.png)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目的:本规程规定了GMP偏差处理的规范程序,确保所有的偏差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有效实施纠正预防措施,避免类似或相同的情况再次发生的原则。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涉及与GMP相关的不符合事件的处理。
职责:质量受权人:参与偏差处理过程并负责对主要偏差和重大偏差的关闭。
质量管理部:负责偏差处理的全过程,并负责次要偏差的最后关闭。
其他部门:负责本规程的实施。
内容:1. 定义1.1 偏差:是指一切涉及药品质量有关、不符合公司建立的GMP文件的异常情况或事件。
1.2 偏差分类1.2.1 根据偏差管理范围分1.2.1.1 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
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包括超标结果(OOS)和非期望结果(OOE)。
1.2.1.2 ●非实验室偏差(生产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偏差。
●非实验室偏差又分为非生产工艺偏差:系指因操作工未按程序操作、设备故障、生产环境或错误投料等原因所引起的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偏差。
●生产工艺偏差是指因工艺本身缺陷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偏差,即使认为操作、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
1.2.2 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分1.2.2.1 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者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的质量,不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1.2.2.2 主要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
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进行整改。
1.2.2.2 重大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产品的回收、报废。
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预防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措施。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8a681aaba1c7aa00b52acb79.png)
【目的】规范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报告、调查并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验室异常结果除外。
【职责】1质量保证部1.1为偏差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偏差的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进行分类、调查、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1.2质量保证部主管负责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除重大偏差之外的偏差。
2偏差发生部门及时、如实向质量保证部报告偏差,初步评估偏差对生产批次和相关批次带来的质量风险,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及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3其他相关部门配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调查和评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落实,并将重大偏差告知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客户。
4各部门责任人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且出现偏差后必须按程序上报。
5质量管理负责人确保所有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批准重大偏差。
【内容】1定义1.1偏差:是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
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SOP、工艺规程、法律法规文件、验证体系和测试方法或其他标准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产品的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2偏差的范围当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举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可认为出现偏差:偏差范围编号示例过程缺陷01 生产过程中发生超出规定工艺控制参数或物料平衡限度;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混淆02 两种或多种不同产品、不同批号、不同包材等发生混淆。
异物03 原辅料、包材、中间产品和成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发现异物等异常情况。
过期的物料/产品/设备04物料、中间产品、成品超出正常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准周期的仪器仪表等。
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
![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2a0de3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3.png)
一、目的:建立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规范实验室偏差处理。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偏差处理。
三、职责:相关负责人对实施本标准负责。
四、内容:1 定义实验室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数据填写误差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2 偏差判断与分类2.1 此偏差适用于检验结果已产生但数据不可用现象,具体情况如下:2.1.1 检验方法确认时,一人正常完成批处理且检验结果符合要求,另一人完成批处理但结果或数据处于异常,则两人批处理数据不可用;2.1.2 仪器过夜过程中,出现异常,但批处理已完成,导致该批处理的数据不可用,需新建批处理;2.1.3 在数据复查中,仪器操作人员在处理批处理过程,出现挑数据现象,则该批处理数据不可用;2.1.4 操作人员设置参数错误导致该批处理数据不可用;2.1.5 若出现OOS与OOT时则按《OOS与OOT管理规程》执行。
2.2 偏差的识别、判断及分类,分为次要偏差、中等偏差、关键/重大偏差。
3 偏差出现与报告3.1 当出现实验室偏差时,检验人员应立即停止实验,保留所有实验溶液。
并立即报告负责人及现场QA。
3.2 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展开相关调查,必要时成立调查小组。
小组成员一般由实验室负责人、QA调查员及检验人员组成。
4 偏差调查4.1 人员调查a 产生结果后发现检验员操作错误。
b 评估检验员的资质、培训历史和相关工作经验。
c 评估检验员是否具有正确使用方法的能力,是否了解原理、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4.2 仪器设备调查a 仪器参数设置错误检验人员设置参数错误导致批处理不可用原因为仪器参数设置错误,重新进行样品检测。
b 仪器故障检验人员和实验室科长记录事件并注明导致批处理数据不可用原因为设备故障,重新进行样品检测,同时应审查相关仪器维护保养记录。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f01ecd583c4bb4cf6ecd193.png)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 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偏差管理规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偏差以外包括生产过程中一切偏差的处理。
3 责任人全部员工接收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定时限上报直接主管、QA员、质量部经理、质量授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QA员:负责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程序及时限。
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由质量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负责偏差的调查;进行偏差分析。
对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并提出实施方案。
质量部经理: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负责组织调查小组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再评估;审核和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跟踪报告,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审阅、评估和批准调查延期完成的申请;相关部门配合调查小组进行偏差调查。
负责执行实施偏差处理措施的实施质量授权人:负责最终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4 内容偏差偏差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质量标准的偏离,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生产过程未按程序操作,时间、温度、压力等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生产过程时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生产环境条件发生偏离。
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工序加工)发生偏移。
错误投料、跑料。
生产中一切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异常。
偏差处理原则要求所有可能参与调查的人员,包括从偏差事件的发现至文件保存的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明确偏差作用及处理程序;根据事件的严重性,规定报告及调查的时间周期,并在周期内完成;向不同的管理层报告;任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文件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药目的:规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
范围:适用于公司物料、产品的接收、储存、生产、包装及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责任:质量部门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评估及跟踪调查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有关文件及记录,并对偏差进行调查和分析管理层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内容:1 术语或定义1.1 偏差(Deviation)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ICHQ7a)。
2 具体管理程序内容2.1 偏差处理人员的职责2.1.1 所有职员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按照偏差调查管理规程规定的时限上报直接主管、质量部人员、质量受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2.1.2 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由来自技术支持部门、质量部、生产及工程部等的专家组成,以进行全面、及时的调查。
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进行偏差分析。
对有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2.1.3 质量部门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规程及时限。
在调查过程中与调查组长协作。
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协调调查组进行再评估。
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纠正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
审阅、评估调查延期完成的合理性。
决定产品、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
审核和批准跟踪及预防措施报告。
2.1.4 管理层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包括隔离整批或部分批次或停止生产操作。
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包括调查人员和调查团队。
质量受权人负责审阅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2.2 质保部偏差管理员负责编写《偏差处理单》偏差编号。
2.3 偏差识别2.3.1 偏差的种类举例:A 中控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B 混淆:两种不同产品/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号而不同包装/不同包装材料的产品混在一起。
C 外来异物: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D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理、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E 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过校验期的设备。
F 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水、汽气)导致流程中断。
G 环境:与药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等偏差。
H 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在校验过和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
预防维修未能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健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I 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J 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K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L 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M 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按正常程序执行等。
N 旧版包装材料、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O 其它: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2.3.2 偏差也可能没有在操作过程中被发现,而是在记录复核或审核过程中被识别出来。
在进行偏差调查、定义纠正(Correction)行动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偏差趋势分析的过程中,应包括对员工是否具备适当偏差识别能力的评估;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例如培训、职责或职务的调整等)。
2.4 偏差的记录和报告2.4.1 偏差发现的人以口头、书面汇报方式在规定时间(24小时)内向其直接领导报告偏差情况,随后由相关人员撰写生产偏差事件报告。
报告时应给出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便进行偏差的正确分类和(必要时)组织进行调查和处理。
2.4.2 偏差事件发生部门负责人上报QA,QA通过与发现偏差的部门经理及相关人员沟通后进行偏差确认,进行最初的风险评估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发生偏差为紧急情况,可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紧急处理,首先控制偏差进一步扩大,再通知质量保证部,随后填写《偏差处理单》。
常见的应急措施包括:A 暂停生产B 物料或产品隔离C 物料或产品分小批D 设备暂停使用E 紧急避险等2.4.3 要求必须记录发生的任何偏差以及相应的现场处理过程。
一般在批生产记录和其它相关的记录上都留有一定的空白用于记录异常情况和处理过程,必要时可增加额外的记录和报告。
2.5 偏差分类2.5.1 接到偏差报告后,QA负责人应迅速进行偏差的分类,并决定是否相关部门参与评估、调查。
2.5.2 偏差分类例举(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分类)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
举例:A 产品状态标识中不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内容的缺失;B 在使用之前发现的标识的错误;C 样品标识丢失;D 在使用之前发现仓库发送了错误的原料;E生产车间不够清洁和整齐;F 在生产使用前发现仓库送来的原料已过复检期或状态很差等。
主要偏差属较重大的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
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举例:A 投料量错误(并已经被确认不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根本原因);B 收率超过设定范围;C 在批记录中关键质量数据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能够无法记录,例如:过程控制检验数据或包装重量记录的丢失;D 在批记录中关键或重要的记录细节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原料批号、原料量、关键事件检查等记录的丢失;E 样品送样登记中记录不正确的信息;F 标识问题:缺少标识、标识错误或标识的信息与文件矛盾;G 程序执行不规范,例如没有按客户协议执行等;H 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次要偏差可以合并升级为一个主要偏差。
重要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
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
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措施。
举例:A 投放错误的原料;B 使用的原料没有经过质量部门放行;C 已完成包装的产品上的标识错误;D 在正常的生产中控过程中控制由于QC提供不正确结果导致生产状态的改变,导致最终产品的不合格;E 在产品中含有异物;F 在水系统中发生影响产水质量的错误行为;G 在生产使用后发现仓库送来的原料已过复检期或存在潜在的质量风险;H 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主要偏差可以合并升级为一个重要偏差等。
2.6 偏差调查2.6.1 通常包括下列人员:生产的相关负责人、质量控制的相关负责人、注册的相关负责人、质量保证的相关负责人,也可引入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例如设备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和研发(或技术)的相关负责人等。
2.6.2 跨职能(跨学科)团队需要评估自身的知识、能力、试验/检验设备和人力资源是否充分,必要时寻求公司管理层的支持。
2.6.3 进行偏差调查时应包括可能受该偏差影响,但已被销售的相关批次。
2.6.4 调查过程是确定产生偏差根本原因的过程,偏差调查的过程应紧密围绕人、机、料、法、环五个关键要素以鱼骨图方式及5Why方法为调查工具进行逐一排查。
2.6.5 偏差调查组负责找出最可能的根本原因,进行记录;如果原因不确定,需要记录所有可能的原因并进行趋势分析。
2.6.6 偏差根本原因类别:A 人员/行为:违反SOP 进行操作、末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失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发生。
B 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设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末参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偏差发生。
C 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偏差发生。
D 文件/记录:现有的SOP、质量标准、批档案等存在缺陷导致的偏。
E 环境:因外界环境导致的偏差。
2.6.7 该调查应详细列出有关文件及人员,检查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设备使用记录、设备维护记录、批检验记录、文件、员工培训记录以及与相关操作人员、班组长、工艺员及检验人员进行会谈。
2.6.8 次要偏差有现场QA进行监督及时处理即可。
2.6.9 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由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批准。
2.7 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得到一致意见,确定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决定偏差所涉及的物料或过程的处理方法。
2.7.1 质量管理部经理和质量受权人负责偏差处理单的终审。
2.8 质量管理部门跟踪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
2.9 偏差记录归档2.9.1 完成的偏差报告由偏差管理员指定一个偏差编号,并填写偏差登记台账。
2.9.2 偏差的编号原则 偏差的编号方式为“DXXYY###”。
其中“D ”表示偏差,“XX ”为2位的年份,“YY ”为2位的月份,“###”表示当月的流水号。
如“D1101001”表示11年01月的第1个偏差。
2.9.3 启动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后,现场QA 跟踪并及时归档。
2.9.4 偏差处理流程否2.10.1 发现偏差的任何人必须在24小时之内报告。
2.10.2 偏差处理必须在30个工作日完成所有调查、批准。
如不能按期完成,一次延期、变更或取消申请并阐述原因和风险评估,需质量负责人批准。
2.10.3 每周部门例会讨论根本原因,跟踪偏差处理进程。
2.10.4 每月管理层质量会议,回顾当月偏差。
2.10.5 每年偏差回顾,是风险管理、培训计划、质量改进计划的基本数据。
2.11记录保存2.11.1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保存所有与GMP 和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2.11.2 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的保存方式应保证与相关产品的可追溯性、易于查找并能在内外部审计中迅速提供。
2.11.3 偏差记录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若与多个批次相关,则保存至其中有效期最长的后一年。
2.11.4 与批生产、批包装过程有关的偏差记录和调查报告应纳入批记录;其它与批生产、批包装过程无直接关系的偏差调查记录和报告,也应以合理的方式编号保存。
2.12 由检测引起的偏差依据《检验结果超标调查管理规程》进行处理。
2.13 完成对偏差处理后才能放行与偏差相关的产品或物料。
2.14 QA负责每年度对偏差进行趋势分析,对趋势分析中发现的不足项,纳入《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进行调查与改进。
3 参考或引用文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药品GMP指南》质量管理体系《检验结果超标调查管理规程》Z-SMP-QM01008(00)《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Z-SMP-QM00034(00)4 附件《偏差处理管理规程》考核试题Z-SMP-QM00028-T(00)《偏差处理管理规程》考核试题答案Z-SMP-QM00028-A(00)5 修订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