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片段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的句式来结构全篇。细读文本时,发现其中端倪,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文章脉络。下为课堂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请大家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

生(圈点勾画,很快找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生: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那它就是这篇课文的——(停顿)

生:它是这篇课文的线索。

师:我们先来看文章开头出现的这个句子,同学们品读一下,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生:“实在”。“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整句话,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总领全文,回应题目,点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师:“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好不

生: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

生:老师说过直接抒情没有间接抒情含蓄,而且表露的感情过于显白

师:那用在这里的直接抒情是否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呢

生:那倒没有,而且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强烈的感染读者。

师:是用直接抒情还是用间接抒情,要看整篇文章的格调,如果文章通篇都是高亢激昂,显性的抒发感情,那么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我们再来看第二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总的来看,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哪句话承接着上文生: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白杨树”承接上文而来。

师:“那”是一个什么代词它表明了什么

生:“那”是远指代词,表明了作者观察白杨的距离之远。

师:上文有回应吗

生:“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距离观察白杨。

师:既然是远距离的观察,那么描写的着眼点会放在哪里

生:描写的着眼点在于轮廓,在于大致的外形。

师:文中是如何说的

生:“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

师:后两个分句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哪个分句之上

生:是转折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后一个分句之上。

师:那么最后一个分句应当开启下文,下文的哪些词语体现着白杨树的“不平凡”请找一找。

生:“力争上游”、“片片向上”、“一律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

抗”。

师:这些词语展现的是白杨的什么

生:这些词语所体现的是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师: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平凡”所要体现的正是白杨树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能说说与第二句的差别吗

生:首先是“那”变成了“这”,其次是“实在”变成了“决”。

师:哦,是啊!这两个词语发生了变化,我们先来想想,为什么“那”变成了“这”

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白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他走近了白杨。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

生:作者从“干”、“枝”、“叶”、“皮”来描写白杨,而且特别细致,连皮的颜色都描写出来了,充分看出他距离白杨是多么的近!所以用“这”来承接。

师(品读“这就是白杨”,突出“这”):“这”除了与白杨的距离近以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味仅仅是走近白杨吗

生:“这”好像很亲切,似乎表明着作者不但走近了白杨,还走进了白杨的内心,所以他才能那么深切地感受到白杨的内在气质。

师:真好!“这就是白杨树”,不仅仅表明着与白杨树空间的距离,还表明着作者与白杨树发生了共鸣,真正地从白杨树身上体会到一种力量。我们再品一品“决”。“决”字应当以怎样的语气读出

生:特别肯定。

生:是坚决的、是坚定的,更加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那这里的“不平凡”较之上文有无变化呢作者在下文中表达的着重点放在哪里

生(读第七段):这里的“不平凡”是有变化的,作者表达的重点是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之上。

师: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并且大声读出。这里点明白杨象征意义的句式采用的是一连串的反问句,请你们变成陈述句读出。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里点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生(读):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师:反过来看,这里的“不平凡”较之第二句的不平凡在表意上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里的表意更进一层,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师:所以,作者在选词上也更进一层,“决”较之实在,更坚定、更坚决,其实是在更进一步强调着白杨树的精神。我们再来读第四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普通”变成了“普遍”。

生:语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次把“不平凡”提到了句子的最前面

生:而且也不再构成转折关系了。

师:作者为何将“普通”换成“普遍”,它们有何差异

生:“普通”多表示平常,而“普遍”不但表示平常,还表明数量之多。

师:白杨树数量很多,很常见,与它相似的北方农民亦是如此。那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呢是一两个人有,还是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呢

生:白杨树是北方农民的写照,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那这种普遍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什么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生:这样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一个民族的精神。“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至此,文章的主旨显豁而出,因此,作者在表达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时候,异常直接,而且将“极普通”与“不平凡”合二为一,极普通就是不平凡,普通之中蕴含着伟大。我们需要细心体味的是,随着文意的突显,作者的选词在发生着变化,能将这变化一一梳理,我们距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越来越近。

以这组句式为突破口,很清晰地将文章的内容与架构呈示出来。需要加强的,是对文章语句及写法的进一步赏析。

赏析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

在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年会上,展示了着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执教的《白杨礼赞》。观摩后,我很激动。我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是课堂教学的艺术精品。简化、优化、美化,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设计风格。它首先体现在板块式的教学思路上。请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图:教学板块学习方法学习内容

导入自读深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客,确立学基调

练读读与思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

悟读读与悟品读由白杨的形神之美

品读读与品品读白杨的意蕴之美

小结教学小结.点拔阅读此类作品的规律。

导入、练读、悟读、品读、小结,是这节课的五个教学板块。从教学结构上看,它们线条简明、清晰、有序。从教学内容上看,三个品读板块,分别对文章中最有特色、最能揭示主旨的部分进行了精当的赏析,是对教学信息的高水平优化。从教学流程上看,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教学方法看,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品巧妙结合,各有侧重且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自学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经线,以“勾画字词”为纬线,贯穿着“训练语感和发展思维”的涓涓活水,五个教学板块层层递进,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其次,体现在板书的艺术设计上。“白杨礼赞”的板书,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提纲掣领,更是对写作方法的指点和阅读规律的小结。

请欣赏余老师的板书:

不管是从“教”还是从“学”角度来看,也不管是从“写”还是从“读”的角度来看,这则板书设计都称得上是“简化、优化、美化”的上品。活动充分,情感丰富,用语精美,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教学风格。从“导人”板块的教学,可窥见学生课堂活动之一斑:“同学们,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准备‘说话’。”亲切的教态,单刀直人、指向性极强的导入语,不是很难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话题,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见课堂上一阵紧张的翻书、勾画,接着是纷纷举手和争先恐后的“说话”。不到5分钟,就有了“赞美了坚强不屈的白杨树”“赞美了平坦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倔强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象征着抗日军民的白杨树”等多种说法,基本概括了文章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