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现状的调查
西安交通大学邢通曹香琪田婧君黄小蕊魏赟杨雪冉然贺婕
摘要: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艺术。
但如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内外新文化的冲击,使得宝贵的传统民俗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针对这一问题,本次暑期实践深入四个陕西重要的民俗文化发祥地,调查当地民俗的继承与发展状况。
本文就调研方式、调研内容、调研结果等给予详细说明并提出新的观点及合理的发展性建议。
关键词:民俗艺术传统文化非遗调研实践
引言: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也孕育了陕西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异彩纷呈的民俗艺术。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今年是《非遗法》颁布实施的第八年,民俗文化的发展却依旧艰难。
故西安交通大学“民俗艺术继承者”暑期团队选取了“陕西宝鸡凤翔泥塑”,“陕西洛南县静板书”,“陕西华阴老腔”,“陕西户县农民画”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以调查问卷、走访当地村民与城市居民、访谈当地文化局工作人员、采访民俗艺人等多种方式调查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的真实现状,全方位展现当代陕西民俗艺术的价值及其发展中的困境,与仔细分析后得出的解决方法。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项目执行团队一行 8 人,于 2016年 6 月 29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日,赴陕西省户县、华阴市、凤翔、洛南完成暑期实践调研,项目开支总计 1860元。
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 211份,有效问卷 185 份;走访村民共48家,采访户县农民画艺术家等 4 人。
农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仅在重大节日才可看到民俗演出或展占66%,对本村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状况预测持悲观点占63%,乐观态度仅占15.6%,而主动学习或支持子女学习民俗艺术的仅占17.9%。
综合分析问卷结果我们得出了:1)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中基本为留守妇女或老人,传统的手艺难以传承。
2)地域限制严重,村中的文化演出较少,好的民俗艺术难以传播。
3)大家普遍认为从事这项行业没有发展前景。
城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2%的人了解除周围村镇外的民俗艺术,12.5%的城镇居民不了解自己周边村镇的民俗艺术。
74.5%的人认为民俗艺人收入过低或社会地位不高,不能从传统艺术中获得实际利益,38%人认为应通过媒体宣传民俗艺术。
综合问卷我们得出:城镇居民对传统民俗艺术认识了解不足,缺乏兴趣;民俗艺术需要以新的形式和内容走向公众;城市整体对于民俗艺术保护意识淡薄。
在对老腔艺人张喜民先生的采访中,他表示虽然华阴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传承情况并不好。
老腔基本上是用陕西的方言唱的,能听懂的人并不多,也就没有人有兴趣学。
在凤翔泥塑村“六营村”的走访中也了解到,政府给予了每天50元的补助集中村中妇女学习泥塑,但效果同样不佳。
泥塑胡艺人的儿子则表示泥塑的销路并不好,收入不固定。
他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宣传销售泥塑,但关注量并不高。
通过与村民以及相关艺人的访谈,可以看出艺术的传承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事民俗艺术相关工作收入来源不稳定;二是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存在脱节,年轻人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而在对户县农民画陈列馆馆长的采访中,他从政府的角度谈了民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他谈到农民画的发展一波三折,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等浪潮不断前进。
政府文化部斥资200余万元建立农民画陈列馆,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农民画,喜爱农民画,参与到其中来。
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民俗文化保护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虽然国家已经对民俗文化产业进行了扶持,但仍存在资金不足,资料技术流失严重,口号大于行动等诟病。
通过听取多方面人群的声音,再结合相关资料,我们总结出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现存的几点问题:
1.后继无人的现象普遍,传统民俗艺术的文献资料技术流失严重
真正对民俗艺术感兴趣且乐于学习的年轻人却非常少,这种行为的选择通常都出于对经济利益追求方面来考虑的。
而相关资料也只保存在个人的手中,大都没有集中保存,现有的文献资料也多难以辨认。
虽然如今专门学习民俗艺术能够有效的获得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和补贴,而且如今也有很多的老艺人已经开始领取政府方面发放的工资,但是真正对传统民俗艺术感兴趣且乐于学习民俗艺术的
年轻人却非常少,这些年轻人大多数宁愿外出打拼也不想留在家中学习落后的传统艺术,这种行为的选择通常都是出于对经济利益追求方面来考虑的。
所以如今活跃在传统民俗艺术领域的艺人大都是一些老人。
2.文化中所提倡和推崇的思想观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真正喜爱的观众数量不断减少
产生于旧社会的民俗艺术其所具有的陈旧表演和表达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文化艺术要求,很多艺术中所提倡和推崇的思想观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从而直接导致其开始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很多文化艺术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恶化更新过程当中开始慢慢产生变化。
如今又很多新型的大众文化开始兴起,都市文明纷纷开始向着城镇和乡村扩散,更受到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的冲击,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
而传统艺术其所具有的陈旧表演和表达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文化艺术要求,而且其本身所包含的一些陈旧观念和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念都已经无法解释新生事物,因此就造成了其本身的生产危机。
3.民俗文化保护缺乏经费支持,融资渠道单一,没有或缺少专项资金
相比东部发达地区,陕西省民俗文化保护的投资严重不足,很多保护工作都处于初级阶段。
资金来源也主要是以财政投资为主渠道,但政府投资又有限,缺少企业、私人等多方面社会资本的资助。
首先,民俗产品开发滞后,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俗产品在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要求,这就需要对传统手艺进行适应性改造,保留其受人欢迎的精髓,完善某些不足。
目前我省的民俗产品还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只是对民俗的用品、手工艺品等进行了简单的投资开发和利用,缺乏创新和精品。
民俗产品类型相似,大多除了饮食以外,缺乏体现当地文化、风俗民情的旅游纪念品作为支撑。
那些民间工艺品,多少年都是老面孔,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至于一些优质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如民间工艺品,除非托熟人或亲赴民间艺人的作坊,否则很难买到。
其次,缺乏民俗品牌。
陕西虽然民俗文化种类多样,但缺乏知名的民俗品牌。
品牌不仅意味着优质,而且包含了一种文化,如身份的象征、梦想的象征,从而构成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根本上来说,陕西的民俗产业模式不能很快与市场经济接轨。
陕西的民俗产业,至今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几十年不变,设
备简陋,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
目前陕西的民俗文化产业整体上仍停留在产品阶段,只是生产产品,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普遍薄弱。
4.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不够完善,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目前我省的民俗产品还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缺乏创新和精品。
陕西的民俗产业,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同时缺乏销售渠道,品牌经营意识普遍薄弱。
近年来,华阴老腔虽然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时刻面临着远离人们群众的风险,而且老腔进行商业演出的价格越来越高,导致多数群众望而退却,很难真正欣赏到真正商业化演出的老腔。
5.政府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传承保护机制
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并难以落实。
首先,政府部门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严重不足。
民俗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存在的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
随着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环境的改变,更加速了它的消亡。
但某些政府部门认识不到民俗文化的脆弱性,缺乏民间文化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导致民俗文化得不到及时保护,甚至遭到不适当开发,造成严重损害和破坏。
其次,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主要是关于遗址遗迹的保护条例,缺乏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近年来我省尽管出台了一些管理民间文化的法规条例,但仍然少而又不健全,缺乏细化,而且有些地方在政策层面上还是空白,政策法规建设远远滞后于实践需要。
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处于无“序”、无“规”、无“责”之中,难以建立起科学的发现、评估、认定、保护、管理、利用的正常工作程序。
最后,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机制不健全。
此外,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容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消失。
二、合理性建议及方法
1.加强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制度
民俗文化保护不是靠一人一时之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而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则起主导作用。
首先,加强政府职能,建立全方位的
保护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设立文化机构,专门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民俗文化科研机构的建设,他们可以从专业的视角、科学的态度对民俗文化加以保护、研究、管理、开发;加强民间保护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民间文化的价值认同和保护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此调动全社会保护民间文化的积极性,形成一个由政府、民间、学者组成的全方位民俗文化保护体系。
同时,政府要发挥力量,加强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将多姿多彩的陕西民俗文化展示给世界。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出台针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是保护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据。
最后,强调对无形民间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关注。
民间艺人是无形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对他们的认定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2.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以政府投资保护为主,加大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本的投入
民间文化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长期投入,世界各国也都在努力探索保护的最佳方式。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投资类型:一种是以法、英、日等国为代表的由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资助方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法律结合鼓励社会赞助为主的资助方式。
从陕西省的情况来看,如果以企业或私人等社会赞助方式为主的保护模式肯定不现实,但是政府财政支持又有限。
因此,要放松政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加大个人、社会资本等多方面资金和技术的参与,形成政府和企业、社会共同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的局面。
其次,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逐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鼓励银行和财政机构给予贷款和拨款资助,对一些地方性的文化项目给予经常性的财政支持,如凤翔泥塑。
第二,扶植重点文化项目。
对一些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项目给予重点投资保护。
不管是从资金、管理上,还是从研究、技术上,都给予系统性的扶持保护。
第三,设立专项资金。
对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民俗文化和一些具有开发前景的项目给予支持,提供专项资金,促进民俗文化的正常有序发展。
第四,制定财税优惠政策。
发挥财政和税收的导向作用,对新办的文化企业和外来企业投资,采取低税率或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或者对向文化机构捐赠资助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减免税等等;鼓励和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办多种为中小民俗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
3.鼓励民俗衍生品的开发,促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业商业结合
首先,对陕西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增强旅游的体验性和娱乐性,建立民俗旅游文化品牌。
目前陕西的民俗旅游主要是民俗博物馆等静态设施,游客主要是被动观赏型的,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因此,应加强民俗产品的参与性,在产品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或者引进新的文化种类,不断丰富我们的民俗旅游业。
我们可以在民俗园、主题馆等静态旅游景点加入一些动态的民俗元素,比如在剪纸馆教游客如何剪纸,泥塑馆教游客动手制作,或者教游客陕北秧歌、腰鼓等,不但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乐趣,也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其次,大力开发民俗纪念品。
旅游购物支出在旅游消费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
因此,开发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地方特色的民俗纪念品,既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例如,迪斯尼品牌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书刊、印刷、收藏品、纪念品、餐饮、住宿业、房地产业,都成为迪斯尼重要的经济来源。
我们要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对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元素进行系列开发。
选取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元素作为核心,如“秦汉唐”文化,借着文化创意产业,衍生出更多不同种类和形式的商品与服务。
这样不但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范围和规模,也实现了空间的再生产,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2.扩大民俗艺术的受众面及宣传面,拓展与丰富民俗文化的的主题及表现形
传统民俗是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大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扩大民俗艺术的受众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精神内涵相结合,例如户县农民画采用新的题材。
同时从政府角度扩大民俗艺术的宣传面,多举办民俗艺术展览及文化演出等,让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
所以应多举办一些民俗活动, 如民俗表演、民俗知识竞赛等, 使民众加深对传统民俗的了解 ,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自觉性。
此外,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 ,建立与健全保护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都是我们保护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应积极采取的防范措施。
4.开展民俗文化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首先提高民俗艺人群体的收入,提高行业的行业自尊,从而吸引大学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进入保护领域。
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民俗文化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这不仅需要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还需要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不断提供新的理念和创意,为产品赋予不同的价值和内涵,创造更为长久和强盛的生命力。
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曾明确指出,专利制度在这一阶段的优点是,它不仅保护专利的所有者,而且鼓励他公开他的发明,从而维护科学概念的自由交流。
可见,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可以保护文化创意产品不受侵害,维护文化产品组织者和创造者的合法权益,还可以依靠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并且推动产品创新向更好层次的发展。
5.学习先进技术,加强民俗保护与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改进要提高传播能力,提高民俗衍生品的开发和创意水平,就要向其他国家学习民俗艺术保护传承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国内非遗保护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例如现在可利用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技术。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完成了很多数字作品并且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UNESCO)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
就目前而言,为推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很有必要整体系统性研究如何建立凤翔泥塑艺术的素材库和凤翔泥塑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结束语:民俗艺术是经历长期风雨之后保留下来的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及文化价值,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不能被社会所遗忘,应是每个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 1] 卢爱华.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探析[D].东南大学旅游学系研究生论文,2011 [ 2]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 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