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总体规划

1 总论

1.1项目背景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最大淡水湖棗鄱阳湖西北角,处于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于198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400公倾,栖息着鸟类312种,数量多达数十万只。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世属罕见。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数量占全球的95%以上。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数量达6万只以上。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8种(其中包括4种哺乳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

保护区建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为有效地保护越冬水禽,保护区在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社区共管、保护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实施GEF项目和搬迁工程项目,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基础设施和设备正在逐步完善,各方面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建区以来长时间的投入不足,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仍然与国家级保护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各方面的工作尚未完全步入规范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在区划布局、保护设施、科研设备、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社区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为加速保护区的建设步伐,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建设更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系统,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要求,编制本总体规划,以实现永久性保护和维持以白鹤为主的迁徙水禽及其栖息地的完整性;达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谐一致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最终目标。

1.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5)《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管理办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10)《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

(11)《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1.3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对象,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工作方针,坚持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鸟类为中心,严格

核心区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干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在保护、恢复、发展生物资源和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经营利用和生态旅游,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3.2原则

(1)从实际出发,高标准起步,突出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2)规划要本着精简节约,讲求实效,结合实际,逐步提高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着眼未来,满足国家级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充分考虑与国际接轨。(3)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认识自然、改善和利用自然相结合,力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利益。

(4)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最大限度地使各种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在抓好保护、科研、经营三大任务的前提下,将保护区建设成为湿地生态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示范基地。

(5)规划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6)保护与开发结合,经营与利用结合,在强化保护管理、不破坏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在实验区划出一定区域,建设必要的项目和设施,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

1.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9年,即2002-2010年。规划分为两期实施: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10年。

2 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

2.1基本情况

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至116°03¢,北纬29°05¢至29°15¢,地跨两市三县,即九江市的永修县和星子县,南昌市的新建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辖9个湖泊及其草洲,即:大汊湖(8500公顷)、蚌湖(7300公顷)、大湖池(3000公顷)、沙湖(1400公顷)、常湖池(700公顷)、中湖池(600公顷)、象湖(400公顷)、梅西湖(300公顷)、朱市湖(200公顷),总面积为22400公顷。

2.1.2自然条件

2.1.2.1地质地貌

2.1.2.1.1 地质

鄱阳湖的地质构造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湖口至星子段为湖口地堑,南部大水域属于“鄱阳湖断凹”。因此,鄱阳湖盆地是地壳拉张作用产生的规模较大的断陷盆地。从白垩纪末新生代早期即开始发育,至第四纪晚期,盆地中部继续断陷,接受古赣江河流相沉积,此时尚未形成湖泊,至全新世中期以后,始演化成现代鄱阳湖。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即位于“鄱阳湖断凹”的西北侧。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域约形成

于距今1700年前后。

保护区范围内出露地层较为单一,除构成吴城丁家山基座阶地基底和特枯水年分修水河床底部局部显露第三纪紫红色砂砾岩和砂岩外,全区基本上被第四纪地层所覆盖。其中丁家山中下部由中更新统网纹红土和砾石层组成,上部由晚更新统浅棕黄色含粉细砂粘土组成,吉山、太阳山由晚更新统中细砂组成,其余地区基本上由全新统河湖相、粉砂粘土组成。

2.1.2.1.2 地貌

(1)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湿地的特点

在自然界分布的天然湿地中,按其成因和分布主要有潮间带滩涂和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岸湿地;季节性漫滩与泛滥洼地形成的河流湿地;水位消落区滩地与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泊湿地。各湿地的成因类型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各自的生态特点,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A. 在空间上往往分布在水、陆结合部的过渡带;

B. 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

C. 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互为依存,兼有水、陆特征的独特的生态系统。

鄱阳湖湿地不仅在时空分布和生态特征上具有上述全部特点,而且湿地面积(即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达2500多平方公里,占鄱阳湖面积的78%。在鄱阳湖湿地中,吴淞高程16-12米处的湿地最适宜越冬候鸟栖息,但候鸟主要集中在吴城镇周围大小9个洼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除了具备最适宜候鸟越冬栖息的优良环境外,还在于这里人类经济活动较少(与其它地区比较而言),基本上保留了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而具有典型湿地的基本特征。

(2)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沉积-地貌特征

保护区位于鄱阳湖最大的入湖河流赣江主支(赣江三角洲分支河流,有主支、中支和南支)与修河下游河湖交汇处,洪水期被水淹没,枯水期广泛出露的水位消落区及其毗邻的浅水区,介于陆上三角洲平原向湖区常年淹水区的延伸过渡带,即三角洲前缘沉积带。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典型湿地断面高程一般为17-12米(吴淞高程),地形平坦,最大地面坡度为0°17¢422。在地貌组合结构上,湿地由分支河道两侧天然堤-侧缘缓坡-碟形洼地所组成。在沉积断面结构上,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分别为高漫滩(草滩)-低漫滩(包括过渡稀疏草滩和泥滩)-积水洼地等沉积单元。沉积物主要为细粉砂、极细粉砂和粘土。

保护区局部还分布有岗地,其中有丁家山、吉山和太阳山。丁家山南北走向,西高东低,最高点距朱市湖南岸520米,高程45.01米,向东、北降低,高程一般为25-20米,吴城镇即位于丁家山北端。丁家山主要由中更新统网纹红土和砂砾石层组成,为残留的古河流沉积阶地,其表层覆盖晚更新统棕黄色黄土。丁家山是本区人类主要经济活动区。吉山位于梅西湖东北岸,西北-东南走向,最高点84.7米,与松门山同称为大沙山,是南部大水面通向北部入江水道的门户。太阳山位于中湖池东北,与吴城隔江相望的,最高点44.4米。吉山和太阳山均由晚更新统浅黄色中细砂组成,为古河流沉积后经风力改造和叠加形成。在地貌景观上,上述山丘,在枯水季节处于湿地平原上的高地,汛期时沦为湖水包围的岛山。

保护区九个湖泊位于赣江、修河两岸,海拔为12-17米,地势低平,向鄱阳湖稍微倾

斜。由于河床往返推移与分汊,形成扇形冲积,泥沙淤积成沙坝、天然堤、湖沼等独特地貌。管理局原所在地-吴城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平缓“小岛”,最高处在狮子山,高程为45.01米。地层断裂和河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吴城现在的地貌。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在仲夏洪水季节各湖全部被淹,只留下少数的山头和人工修建的河堤。当水位下降到17米时,开始出现陆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北面是吉山沙丘,吉山高84.7米。沙丘的形成可能是由北风刮起的较粗砂粒于湖岸堆积而成。

2.1.2.2气候

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1)气温

保护区年均气温为17.1℃,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9.1℃,极端最高气温40.2℃;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4.5℃,极端最低气温为-9.8℃。

(2)日照

保护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70小时,以8月最多,2月最少。湖面上年平均最高气温比陆地上低0.3℃左右,而1月份平均气温比陆地上高0.5℃左右,水温一般高于气温,最大温差可超过4℃,但在14:00-16:00时期间水温低于气温,温差不超过1℃。

(3)辐射

保护区年辐射总量为45000×106J/m2,是江西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光能资源富有区域。除7月外,其它各月均是散射辐射大于直射辐射。这是鄱阳湖大水体效应与鄱阳湖盆地效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4)风

保护区地处老爷庙以南,由于庐山和湖口水道的狭管效应,老爷庙水域是长江中下游湖泊中的大风区。因此,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风速较大,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3.9米/秒,最大风速为12-17米/秒,很少超过13.9米/秒。

(5)降水

保护区年降水量744.1-2363.2mm(最大值出现在1954年,最小值出现在1962年),年平均为1426.4mm。雨量充沛,但时间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47.4%。11-1月是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9.9%。

(6)相对湿度

保护区为半湿润区域,区内相对湿度稳定。3-6月相对湿度较大,在82%以上;10月到翌年1月较小,在78%以下;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2.1.2.3土壤

根据候鸟对栖息地的要求,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分成候鸟栖息地土壤和非栖息地土壤两大类型分别进行描述。

(1)候鸟栖息地土壤

候鸟栖息地土壤可分为草甸土、草甸沼泽土和水下沉积物三种类型。

A.草甸土

分布在16.0米以上高程地带,占12.9%。淹没期较短,1993-1994年二年平均淹没天数仅93.5天(16.0米),最短仅59.5天(18米),地下水位一般变化在1-1.7米。草甸土是草甸植物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壤。表层0-6cm。

B.草甸沼泽土

分布在16.0-14.5米左右的枯水期水陆过渡带,占26.7%。淹没期较长,1993-1994年,二年平均淹没天数达178天(4.5米)。地下水位随湖水位波动而变化,一般为0.7-1.0米。草甸沼泽土的表层草甸土为植物残留层,植物根系密集,疏松而有弹性,厚度一般也为6cm左右。

在14-14.5米环状地带还分布着草甸沼泽土和水下沉积物之间的过渡土壤类型-沼泽土。因该带淹水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最长达200天以上,植被稀疏或呈裸露泥滩。

C.水下沉积物

13.8米以下的常年积水洼地均属水下沉积物,占27.7%。只有水生植物生长。质地粘重,一般属极细粉砂和粘土,剖面无锈斑纹,青灰色,表层0.4cm。

(2)非栖息地土壤类型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非候鸟栖息地土壤主要有下列几类:

A.黄棕壤:主要分布在丁家山、吉山和太阳山一带,占10.5%。

B.潮土:仅见于吉山坡麓缓坡地上部,是经过旱耕熟化过程形成的旱作土壤,基本上脱离了洪水影响。

C.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圩区或水源充足的山麓湖河平原,占9.63%。前者有八分场和新争圩,后者有吉山、太阳山山麓沿湖平原,此外在居民点附近有零星分布。

2.1.2.4水文

保护区的9个湖均处在赣江西支、修河尾闾入湖洲前缘,其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文情势的三重影响。

(1)水位

保护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以7月最高,其次是8月,以1月最低,12月次之。

赣江吴城站历年最高水位22.29m;历年最低水位10.46m。都昌站历年最高水位

21.78m;历年最低水位8.84m。赣江吴城站和鄱阳湖都昌站的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5-9月,出现在7月的年数最多(占58%左右)。两站的年最低水位为10.46-12.61m 和8.80-11.63m,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34m和9.77m,一般出现在12-3月,出现在1月的最多(占50%左右)。两站年最高水位的一致性好,时间一般是前者比后者提前1天或出现在同一天。年最高水位值前者比后者偏大0.50-0.60m。两站年最低水位不仅出现时间(日期)相差很大(或偏早,或偏迟,有的差40天以上),而且水位差值的变幅很大,因此一致性差。

修河吴城水位与赣江水位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枯水时期差异较小。

(2)水量

赣江西支和修河来水直接进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再经鄱阳湖北部湖面进入湖口水道汇入长江。其中赣江西支来水量约占赣江入湖总水量的1/4,占“五河”(赣江、修河、抚河、饶河、信江)入湖总水量的14%;修河来水量占“五河”总量的9.20%。赣江西支与修河年平均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3)水温

保护区周围的鄱阳湖区,平均水温18.3℃,比平均气温偏高1.2℃。历年极端最低水温0℃,极端最高水温37.8℃。月平均水温以8月为最高,7月次之;以1月最低,其次是2月,年较差21.8-26.0℃,平均24.3℃。

日最高水温一般出现在15:00-17:00时,日最低水温一般出现在6:00-8:00时。水温日较差与季节和天气有关,8-9月水温日较差较大,2-3月水温日较差较小,晴天水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表层水温的日较差一般为1.5-2.5℃,底层水温的日较差一般在1.0-1.5℃;个别晴天表层水温的日较差可达3-5℃,底层水温的日较差可达2.0-4.5℃。

水温一般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约滞后1-2小时。每日大部分时间(约16:00至次日10:00)水温高于气温,故日平均水温高于日平均气温。

水温随水深的变化较小,一般在1℃以下,以混合型分布为主。

(4)湖流

保护区与鄱阳湖分割后,其水体基本属于静态,其周围湖区水体流向与河槽一致,流速0.3-0.8m/s。

在汛期,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湖泊与草洲被洪水淹没,与大鄱阳湖融为一体,湖流以吞吐流为主。其中中低水位期以重力型湖流为主,吴城以西流向为自西向东北,吴城以东流向为自南往北或自东南往西北,流速0.3-1.0m/s;中高水位期以顶托型湖流为主,也经常出现倒灌型湖流,顶托型湖流的流向与重力型湖流基本相同,倒灌型湖流的流向则与此相反,流速均较小,在0.1-0.2m/s之间。

(5)波浪

当遇偏南大风时,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处于背风岸,波浪相对湖中部及北岸偏小。当遇偏北大风时,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处于迎风岸,波浪很大;4-6月和8-10月多处于迎风岸,且水位较高,波浪大;11月至次年3月虽处迎风岸,但湖水已落槽,风浪较小。子湖因水面小、水深也小,风浪都不大;遇大风时,仅蚌湖、大湖池、大汊湖等子湖有较大波浪。

(6)冰情

冬季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由于湖泊封闭,水深较浅,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容易产生冰冻。如1953、1955、1963、1965、1972、1976、1980、1991年各湖均出现过严重的冰冻,四周滩地也结了冰。1969年曾出现长时间封冻,冰厚10cm以上,据当地居民反映,这一年的大冰冻曾造成大量珍禽死亡。

(7)泥沙

赣江西支和修河是鄱阳湖各入湖河流中含沙量较大者,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26g/m3和145g/m3,年输沙量分别为284.0×104t和224.6×104t(包括悬移质和推移质)。湖水含沙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改变,两者关系密切。吴城(赣江)水位13m时,含沙量最大,约120g/m3;水位超过13m时,含沙量随水位升高而减小,如水位16m时,平均含沙量约50g/m3,水位20m时,平均含沙量仅10g/m3。水位低于13m时,含沙量随水位上升而增大,如水位9m时,平均含沙量约90g/m3;水位11m时,平均含沙量约

100g/m3。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鄱阳湖泥沙淤积较严重的区域。赣江西支尾闾河床平均每年约淤高20mm;自然堤淤高速度相对慢些,平均每年约淤积10-15mm;自然湖堤内的洼地泥沙淤积速度很慢,均在1.5mm/a以下。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

3.1行政区域

保护区在行政区划上涉及南昌市的新建县和九江市的永修县与星子县,二市政府组

织机构与三县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大致相同。以永修县为例,永修县政府共有31个局(委),其中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关系密切的有林业局、农业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林业局负责对本县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农业局负责对水生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司法部门负责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刑事案件的处理。

2.1.

3.2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涉及永修、星子、新建三县和桑海、共青两个企业集团,包括16个乡(镇、分场、区),81个自然村(占三县两企业集团自然村总数的1.54%)。三县两企业集团,共有301094户,1242029人,其中乡村人口993798人。与保护区有关的16个乡(镇、分场、区)共有35575户,174155人,其中乡村人口162162人,分别占三县二企业集团总户数的11.82%,总人口数的14.02%,乡村总人口的16.32%。村庄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小山丘脚下,或者是围堤内。一般都有小道、水井等公共设施,部分村庄还有零售商店、个体医疗所、小学、娱乐设施(如放像厅)。多数村庄都缺少通讯设备和卫星地面接收站。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在16个乡81个村中采用PRA方法进行调查的有21个自然村,7395人,其中渔业人口996人,占调查总人口的13.47%;男性3935人,占53.21%;女性3460人,占46.79%;调查总户数1603户,户均4.61人。据此推算,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周边81个自然村中对保护区有重大影响的居民为28524人,其中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口约有3842人。

根据PRA调查资料和二手资料分析,社区居民有以下特点:

(1)人口数量变化大

(2)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差

(3)家庭户均人口多

2.1.

3.3交通、通信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地处赣江、修河交汇处,有着优越的水运条件,逆赣江而上,可直达南昌,逆修河而行,可达永修县城,顺赣江而下,可达九江,进入长江。水运业是吴城农民的第四大产业。

保护区内的公路、围堤及河流构成了保护区的道路系统。夏季丰水期,区内所有河流及湖泊、草洲都与大鄱阳湖融为一体,部分公路也被洪水淹没,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1.

3.4土地(资源)权属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辖的9个湖泊,仅大湖池、沙湖2个有湖权,其中其余7个湖泊归当地集体所有。

2.1.

3.5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保护区位于鄱阳湖滨湖地带,素有“三山六水一分地”之称,湖区内水资源丰富,耕地少(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图)。吴城镇共有土地502311.20亩,其中耕地18032亩(水田10368亩,旱地7664亩)、山地62232.02亩、水面391958.27亩及道路与村庄30088.92亩。1991-199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吴城镇的耕地面积没有变化。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

2.1.

3.6地方经济

可分为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畜牧业、生活服务业、林业和乡镇企业。下面是保护区所在地吴城镇的生产体系情况。

(1)农业

A.农作物类型及耕种方式: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豆类、薯类、油料(油菜籽、芝麻、花生)、棉花、甘蔗、蔬菜等。种植指数为一年一熟(水稻除外)。

B.耕种面积和产量:早稻7,449亩,产量2486吨;晚稻4951亩,产量2230吨;薯类1755亩,产量527吨(鲜薯5折计算);棉花3500亩,产量144.4吨;甘蔗6亩,产量6吨;蔬菜5219亩,产量5219吨,其中以冬瓜、荞头、红萝卜居多。

(2)渔业

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为辅,水产品主要有鱼、虾、蟹、贝类等。整个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都有捕鱼活动,捕鱼采用抛网、拖网、定置网,也有少部分人利用鸬鹚捕鱼。在冬季竭泽而渔的现象非常普遍。95年吴城镇的水产品总量达到1556.3吨(包括养殖产量155吨),其中鱼类1301吨,虾蟹类253吨,贝类2.3吨。

(3)畜牧业

主要饲养猪、牛,近年来又发展了养羊业,吴城镇已有羊400头左右。每年生猪出栏11500头,养牛4439头(其中黄牛529头,水牛3910头),家禽达到42580羽(鸡38320羽,鸭4120羽,鹅140羽)。

(4)交通运输业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地处赣江、修河交汇处,有着优越的水运条件,逆赣江而上,可直达南昌,逆修河而行,可达永修县城,顺赣江而下,可达九江,进入长江。水运业是吴城农民的第四大产业。

(5)生活服务业

各乡(镇)的城镇居民开设了一些餐馆、商店、发廊,到95年底,吴城镇的生活服务业达到84家。

(6)林业

吴城地处滨湖地区,林业不发达,村民在山岗上种植了几十公顷的茶叶和少量的杉木,永修县经济委员会在大湖池、沙湖种植了几百公顷的意大利杨。

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村民年户均收入6629.0元,其中农业3679.3元,水产业1509元,运输业(主要是水运)210元,副业(主要是劳务输出、牧业和手工艺品加工等)943.5元,其它287.2元。分别占总收入的55.5%、22.8%、3.2%、14.2%、4.3%。在已调查的21个自然村中,户均总收入最高的是永修县吴城镇的河东村(为9600.9元),最低的是星子县蚌湖乡的土牛咀村(为2900元)。耕地的多少是直接影响户收入的重要因素。

1995年户均支出为5930.8元,其中生活性支出3098.1元,生产性支出1704.8元,文化教育支出425.8元,医疗保险支出324.6元、税费支出344.9元,其它32.6元,分别占总支出的52.2%、28.7%、7.2%、5.5%、5.8%和0.6%。

2.1.

3.7社区发展

(1)教育:湖区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一个行政村只有一所小学,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乡(镇)政府所在地也只有初中,上高中只有到远离乡村的县城就读。

(2)医疗卫生: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均有卫生院,村里只有个体医疗所,有些乡(镇)还设立了血防站。

(3)文化生活:大部分乡(镇)都设有文化站、广播站和卫星地面接收站。

(4)交通:社区乡镇基本上都没有公路,吴城镇有一条高低不平的简易公路,在夏

季被洪水淹没,不能通车。

(5)通讯:社区乡(镇)政府所在地都有邮电所,安装了程控电话交换机。村里无程控电话,无邮电所。

(6)供水供电:社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均有供电设施,无供水设施。村里基本上通了高压电(吴城镇吉山村例外),但供电不正常。

2.1.4历史和法律地位

2.1.4.1历史沿革

本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不断变化全球白鹤数量急剧下降,到了严重濒危的程度,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濒危动物调查组的周福璋、丁文宁等在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四省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于1981年1月在鄱阳湖西北部(现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大湖池)发现了白鹤91只。

1981-1984年,江西省林业厅组织鄱阳湖鸟类考察队,对整个鄱阳湖区的鸟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1981年发现白鹤148只,1982年189只,1984年840只,全都分布在吴城附近的9个湖内。因此,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6月批准建立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并确定“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以永修县吴城为中心,包括大湖池、中湖池、大汊湖、蚌湖、沙湖、常湖池、梅西湖、朱市湖、象湖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约为336000余亩”。

2.1.4.2法律地位

198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2月被列为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优先领域和国际重要湿地。1994年在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确定为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1997年被国家林业局指名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自1983年6月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被列入中国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重点保护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名录。

2.2现状评价

2.2.1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1)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白鹤等珍禽的重要越冬地和过境鸟类的停歇地:每年在保护区越冬白鹤的最高数量达2800多只(约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5%),鸿雁60000多只,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白鹤和鸿雁的越冬群体所在地。而且,每年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越冬水禽的种类和数量标志着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是整个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指示剂。

(2)填充地下水:鄱阳湖的水可以从湿地渗到地下的含水层,补充地下水。

(3)防洪:鄱阳湖可接受50-90亿立方米的长江洪水,可以调蓄长江洪峰,使长江下游地区免遭严重的洪涝灾害。

(4)滞留沉积物和降解有毒物质:五河带着沿河工业和生活污水进入鄱阳湖后,水流速度减慢,沉积速率增大。沉积的有毒物质,经湖中各种生物的处理,变成无毒或营养物质,进入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净化水质,减少长江河道的淤塞,有利于长江水运的畅通。

(5)保留养分:湿地的泥土和植物可以贮藏养份,避免下游受过氮和磷化合物的污染而出现富养化现象。

(6)生物量输出:鄱阳湖湿地为候鸟、鱼类、牲畜等提供了丰富的水草,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肥料和燃料(湖草)。

(7)稳定小气候:鄱阳湖水体的水文、养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湖区乃至整个江西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2.2.2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保护区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通过GEF项目和搬迁工程项目的实施,保护、科研、宣教、社区共管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规章制度也较为完善,与当地社区关系良好。但由于保护区划建时缺乏科学性,没有把9个分散的湖泊及其间的草洲连为一个整体,使保护区的9个湖泊224平方公里的辖区散落在两市三县近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管辖面积小而巡护范围大,管理极为不便,加上保护区建立以来投入的严重不足,没有经费建立基层保护站点,保护区还难以对其全部辖区和区内所有保护对象进行有效保护管理和监测。

2.2.3保护区经济评价

保护区成立多年,经济主要来源是省财政拨款,最近两年每年大致在50万元左右。保护区由于受经费的制约,多种经营刚刚起步,现仅在实验区内开展观鸟旅游,年收入2万元左右。

2.2.4保护价值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内栖息着鸟类312种,数量多达数十万只。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世属罕见。“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是形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鸟类数量之多的真实写照。区内珍稀濒危鸟类种类之多也是国内外所罕见的。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数量占全球的95%以上。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数量达60000只以上。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8种(其中包括4种哺乳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

2.2.5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2.2.5.1来自保护区内部的威胁

大湖池和沙湖是保护区的两个核心湖,划归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后,为保证珍禽的越冬栖息环境,对两湖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限制,两湖的职工没有了生产场所,失去了生活门路,经济上蒙受很大的损失。渔场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已经直接威胁着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稳定和发展。

保护区九个湖泊均缺乏水位控制基础设施棗控水坝、引水渠以及排灌设备,无法对水位进行有效调控,难以保证理想的候鸟栖息环境。

血吸虫病: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西省的重点血吸虫疫区,为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不能进行药物灭螺,致使血吸虫病严重威胁着全体职工的身心健康。目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95%以上的职工感染了血吸虫病,部分职工因血吸虫病的影响,出现了轻度肝硬化症状。血吸虫病是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主要原因。

2.2.5.2来自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外部的威胁

来自保护区外部的威胁主要有:当地社区生产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周边少数村民非法网捕、毒杀野生动物;赣江、修河及长江等河流的沉积与污染方面的影响;三峡工程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潜在影响等。

(1)当地社区生产活动的影响

当地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在50-60年代有关部门在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活动,给湿地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近些年这种情况已得到了彻底制止;且政府正在进行退田还湖工作,将以前人工围筑的堤内农田恢复原来的湿地状态;迁出了大量村民,这也大大减轻了当地村民对湖草的需求量和放牧活动,从而减轻了草洲压力。

目前,区内村民对资源和生境造成破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捕鱼。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减退,社区的捕鱼手段也在不断改进,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政府的努力下,毒鱼、炸鱼等危害性很大的非法捕鱼手段得到了彻底制止;但电网、定置网和竭泽而渔等有害的捕鱼方式仍很普遍。这些捕鱼方式不仅对渔业资源破坏很大,而且定置网对候鸟栖息干扰很大;竭泽而渔则直接破坏了候鸟的栖息环境。

(2)保护区周边少数村民非法网捕、毒杀野生动物

历史上当地曾有少数村民有从事捕杀候鸟的习惯,自保护区建立以后,通过宣传教育和联合保护,保护区内偷猎和破坏候鸟栖息环境的现象已基本得到了制止,但保护区周边仍有少数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偷猎野生动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麂,因繁殖场所被破坏及大量的猎杀,其野生数量已相当稀少。

(3)赣江、修河及长江等河流的威胁

鄱阳湖水位直接由长江与五河(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水情控制,其中涨水的迟早和水位高低,主要取决于五河水情,而退水迟早和快慢则取决于长江水情。因此,鄱阳湖湿地的大小、出露天数、土壤性质、植物的分布和丰富度等,都直接由鄱阳湖水情所控制。对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而言,影响最大的是赣江、修河和长江等江河水情。

(4)三峡工程的潜在影响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洪水倒灌进鄱阳湖将得到控制,鄱阳湖水位将提前下落,从而导致湖泊滩地提前出露。有的专家认为,湖泊滩地提前出露将引发水生和陆生植物带的演替,进而影响鸟类觅食、栖息。

2.2.5.3组织机构方面的限制因素

(1)缺乏湖权和没有边界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除拥有大湖池和沙湖2个湖的湖权外,其它的7个湖均归地方所有,致使保护区不能有效地控制水位和干预不适当的渔业生产。

江西省政府批建鄱阳湖保护区时,只明确了每个湖的面积,各湖具体界址没有明确,加之9个湖泊各自独立,呈散状分布,没有连成一体,难以有效管理和执法。(2)缺乏基层保护站点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由于投入不足,没有进行基层保护站点建设,保护人员都集中在管理局,工作半径长,难以对社区及周边进行宣传教育,预防破坏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保护管理只能以查处打击为主,工作被动。

(3)人员与培训

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素质低。保护区由于原局址设永修县吴城镇,该镇水患灾害频繁,又是江西省唯一一个没有常年性通公路的乡镇,交通极为不便,经济非常落后,加之该地又是血吸虫的重疫区,条件较为恶劣,无法留住人才。保护区曾先后分来过8名大学生,有7名因条件恶劣而离去。保护区现有的42名在职职工中,仅有大学生2名,大专生5名,中专或高中生15名。保护区在职人员中目前尚无高级职称人才,仅有中级职称人员3名,初级职称人员12名,这说明保护区现有职工的整体素质明显偏低。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职工接受培训的机会并不少。这些培训大部分都是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如ICF,WWF-HK等)直接提供的,由于受训人员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时间短等原因,一些受训人员不能很好地掌握培训技能。

(4)保护和执法力量不足

由于保护区管辖范围是9个不相连的子湖,地跨3县、16个乡(镇),区内人口密度大,湖区人为活动十分频繁,加上没有固定的基层保护站点,目前的保护力量远远不能胜任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任务。

(5)资金不足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事业经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个部分。以2001年为例,事业经费是67.6万元,其中人头费66.5万元,公用经费只有1.1万元。由于经费不足,保护区的各项设施和主要设备得不到维护和维修,日常的科研、保护以及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2.5.4技术方面的限制因素

(1)缺乏相关资料和地图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目前只有9个湖泊的水禽和植物种类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对越冬种群的栖息地需求,栖息地环境质量(如植被、水文、气象、沉积、污染以及人为活动等)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则没有定期进行调查和研究,缺乏这些方面的动态资料。此外,也没有适合野外工作用的地图。

(2)缺乏监测体系

到目前为止,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对候鸟及其栖息地的监测体系,不能很好地掌握越冬候鸟及其栖息地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因此,难以提出具体的栖息地管理措施。

3 总体布局

3.1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3.1.1保护区性质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越冬水禽为主,兼具开展经营利用和科学研究、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教育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3.1.2保护区类型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境内湿地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珍稀濒危水禽种类、数量丰富,为迁徙水禽特别重要的越冬地和歇息地,并具有良好的自然属性,适宜的面积,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区分原则》(GB/T14529-93),该保护区属湿地鸟类和湿地生

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1.3保护对象

(1)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珍稀濒危水禽;

(3)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4)自然、人文景观。

3.2规划目标

3.2.1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等,确定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总目标是:

(1)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保持湿地本来面貌,为水禽生存、栖息提供理想场所;(2)保护好珍稀濒危水禽,使它们能在人工保护下正常地生存、繁衍、不受侵害;(3)保护好区内自然资源,保持物种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平衡;

(4)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妥善处理好保护区与社区群众的关系,以及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能在获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最好的社会效益。

3.2.2近期目标

(1)从实际出发,高标准、高起点,用4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保护体系,建成湿地生态系统较稳定,越冬、歇息珍稀水禽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最大限度地保持鄱阳湖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生态环境和景观,使之免遭人为干扰和破坏;

(3)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护管理,使迁徙来此越冬和歇息的珍稀水禽的种群、数量稳定发展;

(4)最大限度地制止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恢复湿地生态原来面貌,保持生物多样性;

(5)在实行有效保护,不破坏自然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

(6)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珍稀水禽生活习性、湿地生态系统等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

(7)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训专业人才,努力造就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爱岗敬业的保护管理和科研队伍;

(8)搞好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能力,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解决后顾之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3.2.3远期目标

确保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与随之不断增加的迁徙来此越冬、歇息珍稀水禽协调一致,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建立科研、科普宣教基地,大力驯养繁育珍稀水禽和救护珍稀鸟类;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加强专题性科学研究,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对珍稀水禽的保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逐步把保护区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

理科学、运营高效、经济繁荣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3保护区功能区划

3.3.1区划原则

(1)全面总结以往区划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改进区划不足之处,达到区划科学、合理;(2)把保护放在首位的原则,在实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所有的区划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保护对象,核心区是保护的重点,实验区、缓冲区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核心区;

(3)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自然环境、功能、地形地物,进行合理区划,尽可能地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对象有适宜的生长、栖息环境和条件;

(4)以自然区划为主,人工区划为辅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地物作为各功能区的界线,局部可结合行政、权属界线作为功能区的界线,达到封闭独立;

(5)有利于保护管理的原则,各项措施的实施,各项活动的组织与控制,要有利于保护区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

3.3.2区划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等有关规定,结合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性质、保护对象,以及保护区内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分布状况、重要程度,在坚持以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危珍稀鸟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适当开展经营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论证,按照保护功能的要求,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

3.3.3功能分区

保护区以大湖池和沙湖两个湖泊为核心区,面积4400公顷;两个核心湖周边的草洲为缓冲区,面积1600公顷;其它湖泊及草洲为实验区,面积18000公顷(详见功能区划图)。由于保护区不拥有实验区各湖的湖权,因此难以禁止当地居民放湖取鱼,只能禁止他们在区内偷猎或毒杀珍禽候鸟的违法活动。在核心区,除不允许偷猎或毒杀珍禽候鸟外,还对湖水水位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严禁堑秋湖(竭泽而渔)和放置定置网等非法的渔业生产活动。

3.4总体布局

根据保护区跨越行政区域多、边界线长、湖与湖互不相连且还被赣、修两大河流分隔成三大片的实际情况,保护区实行管理局棗保护管理站棗保护管理点三级管理。在区域划分上,为了便于保护和管理,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将保护区分成三个管理区域,即重点保护区域、一般保护区域和联合保护区域。

(1)重点保护区域

范围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以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水禽等生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持其自然状态。

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只供观测研究,除必要的定位观测和沿湖检查等设施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与活动。核心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持其生态系统和物种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演

替和繁衍,保证核心区的完整和安全。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要采取工程措施,予以恢复。

(2)一般保护区域

范围严格控制在实验区内,要限制人为活动,加以合理保护,积极发展,以促进和改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经济为目的。在本区可开展培育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旅游、科普宣传教育等活动,以增强保护区经济实力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3)联合保护区域

范围为分割现保护区各湖泊的间隔地带,这些地带规划将来划为保护区,在没有划入前,实行联合保护。联合保护区域要控制人为活动,在不影响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前提下,可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不破坏湿地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解决社区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

4 保护管理规划

4.1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4.1.1原则

(1) 全面保护原则。对区内的整个自然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景观,实行全面的保护。

(2) 分区施策原则。核心区作为严格保护区,均保持其自然状态,禁止一切人为干扰;实验区可进行多种经营,但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影响资源保护为前提。

4.1.2目标

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和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防止湿地的退化、植被的破坏和鸟类种群的减少,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生物圈进入良性循环与自然演替,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

4.2保护措施

(1)恢复和扩大湿地面积,将保护区现在的分割状连为一体,面积扩大到640平方公里,明确边界,便于管理和执法。

(2)强化核心区管理,解决核心湖人为干扰活动频繁以及大湖池养殖场职工生产生活出路,为其安排养牛、养羊项目。

(3)组织强有力的保护队伍。成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公安分局,负责保护和执法任务。

(4)加强一线保护站点建设。根据保护区所辖9个湖泊分散在永修、星子、新建三县的具体情况,为有利于三县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开展联合保护,规划设立永修、星子、新建3个保护管理站,站址具体位置为:永修保护管理站设在大湖池,星子保护管理站设在沙湖,新建保护管理站设在大汊湖。同时根据管辖面积和重点,设立丁家山、芦苇场、大湖池渔场、常湖池、朱市湖、沙湖渔场、公司屯、芦潭、沙湾塘、土牛嘴、梅西湖、中湖池、何溪垄、象湖、恒湖等15个保护点。以强化一线保护管理,发挥当地政府和群众保护的积极性。在建立健全专业保护管理队伍的同时,与周边地区县乡村三级建立联合保护组织和护鸟队伍,以乡规民约、保护公约的形

式,组织群护群防,形成共同保护、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的局面。

(5)对专业保护管理人员实行责任承包制。按不同的保护管理面积、资源状况、维护难易程度定任务、定奖罚,把保护管理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

(6)健全完善保护区管理局与各保护站点和周边地区群众保护组织及各保护管理机构、组织之间的协调联络。

(7)制定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按不同功能区和不同保护对象制定不同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具体办法,落实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

4.3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1)禁止非法狩猎、诱捕、毒杀野生动物和出现其它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创造和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环境。

(2)在各湖修建控水坝、引水渠,配备相应的排灌设施,对各湖的水位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水禽在各湖的分布情况与各湖的水位和食物状况密切相关。因此,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要根据水禽对食物的需求,及时确定各湖的最佳水位,并予以公告,让当地群众知道各湖的最佳水位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放水,什么时候应该停止放水,必要时采取人工控制措施。

(3)聘请季节性护鸟员。当地护鸟员与农民朝夕相处,对每个村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聘请责任心强,且热爱保护事业的当地群众为护鸟员,可以增加保护管理的力量。

4.4防火规划

(1)保护区配备转讲台2套,对讲机30个,每个保护站配备基地台1个及扑火工具、个人防护衣物等,便于发生火灾时及时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2)进一步加强草洲防火有关规定的宣传,增强保护区职工和周边群众的防火意识,教育群众不得随意放火烧草洲。

(3)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草洲定期进行火烧或割草,为越冬白鹤、鸿雁提供嫩草。

(4)公安分局和管护点工作人员须定期进行防火知识与灭火技术培训,提高防火业务素质。

(5)加强预防工作和火源管理。保护区各主要出入口和居民区设防火警示牌、警示旗和防火标语。

(6)加强与周边社区的防火联防,定期召开联防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应急协调指挥能力。

4.5 保护方式

通过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工作中,形成以保护区管理人员为核心,周边群众积极参与的自然保护网络。

4.6 病虫害防治规划

(1)查清害虫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建立预测预报的GIS系统,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对主要害种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2)防治措施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物理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保护区内设置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定期观测,及时防治,同时加强外来种苗的检疫工

作,杜绝病虫害的侵入和蔓延。

(3)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4)配备防治药具,培养专、兼职防治技术人员。

5 科研监测规划

5.1任务与目标

通过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监测与科学研究,掌握候鸟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解决保护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5.2开展科研的原则

(1)紧紧围绕保护和发展的需要而开展项目研究,为保护、管理、开发及资源持续利用服务。

(2)重点是科研能力的提高,包括条件改善、科研队伍的充实和素质的提高。(3)积极寻求国内外合作研究,锻炼培养科技队伍,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4)以近期为主,与中长期相结合;科研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5.3 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1)每个保护管理站配备办公设备1套(含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1部,普通相机1部,单筒望远镜1架(40倍),双筒望远镜两架,气象观测设施设备1套,水文观测设施设备1套,水质化验仪器1套,土壤分析仪器1套,GPS1部;每个保护点配备单筒望远镜1架,双筒望远镜1架;局配备摄像机两套,投影仪2套,数字经纬仪1台,电脑激光测距仪1台,水准仪1台,复印机2台,传真机2台。

(2)建立一定位监测站,三个监测点(与保护管理站合署办公)。

(3)建立一环志站(与救护、驯养繁育场合署办公),面积400平方米,笼舍800平方米。

(4)建立一信息网站。

(5)开展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本底调查,查清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情况和环境质量状况,为保护区今后的科研与监测提供基础资料,也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6)开展社会经济本底调查

掌握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了解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对保护区的认识与看法。

(7)开展水禽航空调查

根据有关资料,鹤类对鄱阳湖流域生境的年变化情况反应非常敏感。随着鄱阳湖流域生境的变化,鹤类经常到保护区以外的地方栖息。所以,有必要对整个鄱阳湖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了解水禽及栖息地在整个鄱阳湖的分布情况。利用航空调查可以在人力、物力、财力较缺乏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弄清候鸟在鄱阳湖的大致分布情况。

(8)开展定期监测

定期对白鹤等主要物种的种群动态、行为、栖息地和环境条件(如:水文、气象和人为活动等)、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监测,掌握区内受保护物种的种群动态、物种行为、栖息地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了解保护区现有管理措施的有效程度,以便

在今后的保护管理中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

(9)建立数据库

将现有数据和通过科研与监测活动收集来的数据以及购买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0)监测白鹤越冬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的关系

收集保护区建立以来所有的有关白鹤在区内越冬的数量和分布的资料;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白鹤在区内的越冬数量;观察、分析白鹤的食性;监测区内的水文、气象因子。监测白鹤典型栖息地的面积,植被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情况;建立白鹤越冬数量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

(11)开展马来眼子菜、苦草属植物生长规律及其与水位之间关系的研究

眼子菜、苦草属植物的地下部分是越冬候鸟,尤其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主要食物,其生物量、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到白鹤的栖息。因此,有必要对眼子菜和苦草属植物的生长规律及其与水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掌握水生植物的生长、分布与水位之间的关系,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2)开展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

调查区内渔业资源的现状;确定区内各湖中渔业资源的承载力;研究影响渔业资源种类与数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内各湖渔业资源保持稳定增长所需鱼的种类和数量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13)开展鹤、鹳等珍禽中毒救治及驯养繁育的研究

有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利用呋喃丹等剧毒农药毒杀珍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每年都要收养一些中毒鸟类,其中有鹤、鹳类。通过解毒、疗伤,雁鸭类大都能成活,而鹤、鹳类成活率很低,利用保护区现有的条件,对当地群众送来的中毒鹤、鹳等珍禽进行救护,并进行初步的救治研究。同时开展鹤、鹳等珍禽的驯养繁育研究,以增加种群数量。

(14)开展河麂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河麂是国家二级保护的大型哺乳动物,常在草洲觅食。目前国内仅存两个野生种群,其中一个就在鄱阳湖区。最近几年已很难在野外发现河麂,仅能在沙山由发现其足迹。如不再引起重视,该种群可能在近期消失。

(15)成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科研顾问委员会

科研顾问委员会成员为5-7名,其中至少包括3名来自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和教授。科研顾问委员会的职责是指导保护区制定科研计划和开展科研工作。

(16)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利用鄱阳湖的地位和影响,积极与国际、国内有关组织和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4 科研队伍建设

(1)有计划地培养保护区的科研力量,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提高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

(2)通过提高人才待遇,接收大专院校毕业生等途径,引进有经验的中、高级科研人才,并对现有职工不断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壮大科研队伍。同时,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家与科研人员来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

(3)注重提高科研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规划,尽快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的科研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鼓励在职深造,树立优良学风,倡导上进和钻研精神。

(4)积极开展面向保护区内外群众、中小学生的科学普及工作,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5.5科研组织管理

常规性科研项目由科研科组织,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采取国内外较为通行的项目课题研究负责人制。密切与各科研单位、相关院校、中外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本着引进项目、吸引人才、吸引资金的指导思想,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一次相关学术活动,对在科研方面有出色表现的人员给予相应物质与精神奖励,吸引更多的人对科研感兴趣,乐于钻研。

5.6科研档案

5.6.1档案内容

A.科研规划及总结。包括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专题研究计划、年度科研总结、科研成果报告等。

B.科研论文及专著。包括在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术及科普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文章和著作等。

C.科研记录及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观测记录、巡逻记录、课题原始记录、统计资料及图纸、照片、声像资料等。

D.科研合同及协议等。

E.科研人员个人工作总结材料等。

5.6.2档案管理

A.加强科技管理,建立科技档案制度。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均纳入科技管理,建立专项科技档案,输入计算机,逐步实现微机化管理。

B.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建立科研人员每年编写科研报告制度。将科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定期报告

C.完善档案收集及借阅制度,坚持按章办事,加强档案服务

D.实行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统一规格,统一形式,统一装订,统一编号。对以往缺损的档案设法收集补齐。

E.严格保密措施,确保科研档案不被遗失或损毁。

6 宣传教育规划

6.1对游客和参观者的宣传教育

(1)在门票、导游图和向参观者发放的纪念册上,印制保护对象及与保护区有关的介绍材料、保护生态环境的警语和要求,使游客对保护区重要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建设标本室,添置标本一批,购置标本保存和处理设备一套。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集科普、宣教、观赏、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标本馆。

(3)建设宣教馆,配备电教设备3套、桌椅70套,制作光碟材料一套,采用现代科

技手段从不同角度展示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和湿地风光,增强人们对湿地植被及其区内重点保护动物重要性的认识。

(4)在保护区入口处及沿路醒目处,设置永久性宣传标语牌15个,修建形象塑雕2个,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5)将保护区原吴城局址(即吴城保护管理站)改建为宣教服务中心(同时挂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牌子),与南昌、九江等市、县教育部门开展合作,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6.2 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1)成立专门宣传队伍。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到社区进行与自然保护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环保法律意识。

(2)开展保护区人员定期到社区作报告、开座谈会等活动,促进双方对保护知识的沟通与交流。

(3)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定期发放材料等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促进人们认识到过度放牧、捕鱼、毁草毁林的严重危害,自觉参与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

(4)举办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巡回展览,在社区采取展示板、墙报、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5)为社区学校提供参观、实习的条件,使更多的人们熟知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

6.3 对外宣传

建立一宣传网站,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不断扩大保护区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6.4 职业培训

(1)职工培训采取聘请专家、学者等方式,定期对职工进行动植物保护等业务培训。(2)对职工进行湿地生态环境及可利用资源适度开发问题的知识培训,使职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合理地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3)介绍国内外同行的先进、典型事例,使职工从中受到教育与启迪。

(4)订购相关报刊、杂志、书籍供职工学习、了解之用,促进职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科学、实用的先进方法、科技成果。

(5)以进修或培训形式,选拔部分职工到附近农林院校接受自然保护、病虫害防治等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保护区湿地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7)社区居民培训

A.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法律法规向周边农民进行逐条逐句解释阐明,使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局面。

B.进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培训,使人们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生产造成的现实或潜在威胁,对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危机感并理解直至主动配合执行保护区制定的一系列有关保护的规章制度,参与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C.培养学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学生教学中增加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部门的教材,让下一代从小树立环保观念,增强热爱自然和绿化美化家园、保护环境的责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1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测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书写:看拼音写正楷字,做到笔画规范、字体端正、书写整洁。(9分) h én ɡ q ī sh ù b ā f ǎn f ù y án ji ū sh ǎn sh ǎn shu ò shu ò b ēn li ú b ù x ī sh èn zh òn ɡ xu ǎn z é r én sh ēn ɡ d ǐn ɡ f è i zh ī sh í sh ì zh ēn ɡu ì b ǎo sh í de ji é j īn ɡ,w én hu à sh ì b ǎo sh í f àn ɡ ch ū l ái de ɡu ān ɡ z é。 二、积累·运用(35分) 1.比一比,填一填。(6分 ) ( )问 问( ) ( )目 ( )坝 ( )如 ( )愁 ( )豫 ( )秀 蜜( ) 山( ) ( )利 高( )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6分) àn ɡ( ) j ) h ái ( ) án ɡ( ) ì( ) n ( ) h ào ( ) ū( ) ) ǎo ( ) ǔ( ) o ( ) 3. 想一想,填一填。(3分) 降少曲雀

( )的生活( )的风雨( )的夜晚 ( )地书写( )地回答( )地选择 4. 用“顺”字组词,并分别填入句中的括号里。(6分) (1)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 )了。 (2)我不过( )说说,你不要介意。 (3)妈妈今天可能心情不太好,看什么都好像不( )。 (4)这首歌的旋律非常轻快,听起来很( )。 (5)妈妈叫姐姐回家的时候( )买包盐回来。 (6)同学们非常( )地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 5.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例:蟋蟀没有特别好的工具。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照样子写句子) 这份书写规范的作品是我同桌的。 (3)这一大片金色的向日葵迷住了我。(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 (4) (5)盘古怕天和地还会合在一起。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用 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6. 想一想,填一填。(8分) (1)《观潮》写的是自古以来被称为的钱塘江大潮。课文是 按、、的顺序写的。 (2)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别人,请别人答疑解惑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就像唐朝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 批后公告材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五化”协同发展总体要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加快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江西省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等十一个地市,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 有法定效力。

第四条省域发展总目标 落实新时期江西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战略,利用江西省近邻长珠闽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开放区位,发挥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和文化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崛起,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它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促进沪昆(浙赣)、京九等交通走廊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秀美”的新江西。 1.富裕江西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城市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自身优势资源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就业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的富裕发展新局面。 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和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经济圈。 到规划期末,全省人均GDP超过16000美元(按2010年汇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家庭收入中非农产业比重超过60%。 2.和谐江西 以都市区、城镇群、县(市)域单元为载体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镇常住人口与返乡务工人员安居乐业、革命老

美丽的鄱阳湖附答案Word版

美丽的鄱阳湖 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像一颗巨大的绿宝石点缀在祖国母亲金色的腰带——长江上。它令人向往,令人赞美。 鄱阳湖令人陶醉的是它的美丽多姿。风平浪静的时候,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湖边的青山倒映在湖中,不正是仙女在梳洗打扮吗?微风吹过湖面的时候,碧波荡漾,在金色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叫人心旷神怡。当湖面狂风大作的时候,几百里的湖面白浪滔滔,汹涌澎湃,风声水声响成一片,就像那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鄱阳湖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使人产生遐想,兴奋不已。 鄱阳湖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它丰盛的水产。这里水产品名目繁多,有味道鲜美的青鱼、鳊鱼,有披盔戴甲的龙虾、螃蟹,还有闻名全国的红眼银鱼……每年秋冬湖水下退的时候,鄱阳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艘艘机帆船“嘟,嘟,嘟……”穿梭来往,一网网鱼虾装满了舱,大大小小的鱼儿在舱内乱跳乱撞……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渔乐图”啊! 啊!鄱阳湖,人们爱你的美丽多姿,人们赞美你的物产丰富。 1、我会查字典。 “陶”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用黏土浇制的材料,质地比瓷质松软,有吸水性;②制造陶器;③比喻教育、培养;④快乐。“陶醉”中的“陶”字的意思应是

。 2、快乐选择。 本文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鄱阳湖的。 A.美丽多姿 B.丰盛的水产 C.繁忙的景象 D.心旷神怡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 4、用波浪线画出与文前照应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5、本文采用了、和等修辞手法,突出了鄱阳湖的美丽。 6、快乐搜索。从文中找出带有下列意思的成语写下来。 ⑴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⑵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7、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分别写出了风平浪静的时候、、 这三种不同情况下鄱阳湖的美丽风光。 8、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9、请你为宣传鄱阳湖写一句精彩的广告语! 10、文中的破折号省略号作用是什么。

鄱阳湖历史大洪水有关情况

鄱阳湖历史大洪水有关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鄱阳湖发生多次大洪水,主要有1954、1983、1995、1996、1998、1999年,进入新世纪,以枯水为主,2010年水位相对较高。 一、1954年洪水 1954年,长江发生近百年来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自5月中旬起水位持续上涨,顶托倒灌,形成鄱阳湖区最大洪水。7月16日,长江九江站和鄱阳湖湖口最高水位分别达22.08米和21.68米。7月30日,星子站最高水位达21.85米。17日,长江北岸湖北黄广大堤、同马大堤相继溃决,自然分洪113亿立方米,鄱阳湖水位略有下降。九江20米以上的高水位自6月中旬持续到9月下旬,历时百余天;湖口自6月27日达1949年最高水位20.65米,直到9月7日才退到20.65米以下,历时73天。洪量之大、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当时有记录以来所罕见。 6月下旬至7月初,沿江滨湖各县支堤民埝全部溃决。6月15日,九江赛湖农场堤溃决。16日,奉新、安义、靖安县城浸水,安义万家埠钢筋混凝土大桥冲断。17日,永修县永北、三角、九合诸圩相继溃决,县城被淹,南浔铁路中断。18日,余干五都圩(信江联圩东堤、县城所在地)、进贤东北复兴圩、新建新增圩、南昌三集圩等万亩以上圩堤相继溃决。19日,新建二十四圩(下段)溃决。30日,余干二四都圩(信江联圩内堤)、新建上丰实圩(二十四联圩上段)、

鄱阳东朗圩、中洲圩、问桂道圩、南昌集义圩、九江蔡家洲圩等先后溃决。7月1日九江永安圩、洗心圩(即长江大堤)和彭泽珠琅圩溃决。2日,九江张家洲圩溃决。8月1日零时,南昌大包圩漫决。至此,鄱阳湖滨湖圩堤几乎全部溃决,只剩下南昌市富大有圩、九江兴中纱厂圩、南昌义城圩、新建新培圩、鄱阳宛子圩、余干二十八都、马当、茶园、中洲圩和湖口黄茅潭圩堤没有溃决,但堤内内涝严重,农田收获很少。 此次洪水造成沿江滨湖16个重灾县无收的农田达279.7万亩,至9月底尚有150万亩浸在水中,约有80至100万亩不能冬种。全省受灾人口367万人(其中沿江滨湖16个县160万人),转移安臵100万人,死亡972人,损坏房屋9.4万栋、16.5万间,冲坏小型农田水利4.6万处,公路桥梁1519座;对工业、交通造成严重影响,仅国营财贸系统及5个省直属工厂直接损失近600万元,省财政收入(不含减收公粮)减少1081万元。南浔铁路路基冲毁约4公里,中断行车三个多月,公路桥梁路基冲坏多处。全省有136所完全小学和557个乡村小学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1983年洪水 1983年6月下旬以后,长江上中游大到暴雨持续不断,长江洪水猛涨。7月4日至6日,长江向鄱阳湖倒灌洪水约10亿立方米,正遇五河洪水向鄱阳湖汇集,使鄱阳湖水位急涨。7月13日,九江站和湖口站分别达到22.12米、21.71米,分别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0.04米、0.03米。直至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日期:2010-02-03 | 保护视力色: 名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亦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简称:“环鄱地区”、“环鄱区”、“环鄱”或“鄱区” 对应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一、区域范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个县市区

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九江县、彭泽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武宁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东乡县;浮梁县;余江县;新干县 瑞昌市;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乐平市;贵溪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浔阳区、庐山区;珠山区、昌江区;月湖区;临川区;渝水区 共青城 二、区域定位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 是: 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三、战略目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阅读训练 人教(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阅读训练 1.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_______(zhīzhǐ)很多,他操纵自如,_______(豪毫)不手忙脚乱。怎么拥挤,他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能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能作急转_______(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的往后倒_______(dào dǎo)退,我们的眼_______(晴睛)忙极了,不知看_______(哪那)一处好。 (1)找出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在“________”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3)选文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个________句。船夫的驾驶技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因此,选段的写作方法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 2.课内阅读。 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飘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从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最早是怎么得来的。究竟是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但无论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汉文的“金”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世界历史上,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1)选文第一段描写的是________。作者将金字塔比作________,表现了作者对金字塔的________。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字塔的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描写的是________。作者由金字塔________入手,思考着“金字塔”汉文译名的来历。作者觉得名字出于象形的原因是________。觉得名字出于会意,是因为________。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站在金字塔下,你想对金字塔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3.课外阅读。 田园诗般的荷兰乡村 小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地牧场,小河湖泊。小屋两旁花园里显然没有经过特别的整理,随意长着稀疏的树木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在最大的一块地方,放了一个木质的圆桌和四把椅子,大概是想让来这

江西省修水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3) 第四章中心城区性质、职能与规模 (13) 第五章规划区四区划定与统筹规划 (14) 第六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4) 第七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6) 第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 (18) 第九章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9) 第十章中心城区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 (21)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21)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四线”控制规划 (23)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公用设施规划 (24)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规划 (28)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环保环卫规划 (30) 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时序 (31)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十八章附则 (33)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加快修水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确立修水县城市未来发展的长远空间框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修水县人民政府提出对2003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修水县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修水县从初级工业城市向现代服务城市转变、环境脆弱城市向生态环保城市转变,促进修水城乡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3条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并注重节约使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集约使用土地,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 (2)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完善社会服务设施,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区域协调 注重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和城市群建设,分析三个都市区发展对修水县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市布局的影响,顺应区域发展的趋势特征,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综合交通、产业体系。 (4)城乡统筹 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突出特色 重视保护山水自然景观、生态湿地、历史文化名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遗产等资源,在城市用地布局中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滨江城市风貌。 (6)有序建设 坚持规划引导,促进有序发展。以远近结合为原则,合理确定分期规划目标,建立立足长远的空间结构,深化近期的用地布局,制定符合实际的的实施步骤和程序。 第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鄱阳湖现代冲淤动态分析_程时长

收稿日期:2001-12-18 作者简介:程时长(1948-),男,大学专科,高级工程师1 鄱阳湖现代冲淤动态分析 程时长,王仕刚 (江西省水利厅鄱阳湖水文分局,江西星子 332800) 摘 要:通过对鄱阳湖现代动力分析,分析了鄱阳湖物质来源主要是五河带来的泥沙为主,水流是输沙的 主要动力1叙述了五河入湖口扩散区、湖体冲淤动态1 关键词:分析;动态;冲淤;鄱阳湖 中图分类号:TV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701(2002)02-0125-04 1 地理基础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的北部。湖盆地势低平,四周丘陵环绕。鄱阳湖及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组成了鄱阳湖水系,它以一口通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湖泊,有 其独特的变化规律。 在地球历史上湖泊沉积大规模的发育和缺失都和一定的构造背景相关及受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控制。本区位处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巨型隆起带的西缘和秦岭巨型东西构造东段南缘。以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和近东西拗褶带分布。由于本区老构造与新构造形迹多被松散沉积物掩埋,因此内动力作用仅表现为新构造运动的差异升降,而影响现代沉积和冲刷的主要营力为其外动力作用,其中最活跃的是赣江、信江动力以及湖流、波浪和受长江顶托、倒灌等影响,它们对该区的冲淤变化起着决定作用。 2 沉积物来源与分布特征 赣江等五河携带大量泥沙汇入鄱阳湖。表1为赣江、抚河、信江、潦河(1952~1984年)29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平均值。 表1 鄱阳湖五河入湖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表 河流名称年径流量(108m 3) 年输沙量(104t) 赣江(外洲站)658111153抚河(李家渡站)1281415517信江(梅港站)1671423913潦河(万家埠站) 3216 3919 注:缺饶河资料。 从表1中可知,赣江入湖径流量、输沙量为最多,其次为信江;且有区间携带丰富的陆源物质入湖,形成以碎屑为现代沉积特征;湖岸既有剥蚀类型,又有现代堆积类型。 沉积物分布特征是五河入湖河口普遍发育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些以沙和粉沙为主的沙体,是五河尾闾三角洲平原表面与湖岸呈高角度展布的典型堆积地貌。如赣江四支(赣江自南昌大桥以下,分南支、中支、北支、主支(西支)入鄱阳湖)入湖河口发育不同的洲滩。湖体沉积物分为9种类型,见图1。 从图1可知,表层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粒度分布略具有五河入湖河口、湖口水道粗,湖体细之特点。由于五河来沙进入湖体后,流速倍减,较粗的颗粒泥沙基本上沉降在五河尾闾入湖口,悬至湖中的颗粒较细。湖口水道受长江洪水倒灌影响,随江水带沙入湖,导致湖口水道泥沙粒度较粗。 第28卷 第2期 2002年6月 江西水利科技 JI ANGXI HYDRAULIC SCIENCE & TECHNOLOGY Vol.28No.2 Jun.2002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关键词:保护生态崛起新模式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经济发展形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要继续切实采取措施,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地区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要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要积极建设先进装备、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

永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文本(草案)

永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文本(草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3)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县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5) 第二节县域人口与城镇化 (6) 第三节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6) 第四节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7) 第五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8) 第六节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9) 第七节县域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2) 第八节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13) 第九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14) 第十节县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4) 第四章县城总体规划 (17)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17) 第二节县城用地发展方向与增长边界 (17) 第三节县城总体规划布局 (17) 第四节县城产业布局规划 (18) 第五节县城中心城区村庄建设规划 (19) 第六节县城综合交通规划 (20) 第七节县城住房发展与居住区规划 (21) 第八节县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2) 第九节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25) 第十节县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6) 第十一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26) 第十二节县城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27) 第十三节县城公用设施规划 (28) 第十四节县城环境保护规划 (29) 第十五节县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规划 (30) 第十六节县城郊区规划 (32) 第十七节县城城市建设用地时序安排 (33) 第十八节县城近期土地利用规划 (33) 第十九节县城中期土地利用规划 (35) 第二十节县城远景规划设想 (36) 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 37第六章附则. (39) 附表: (40)

鄱阳湖介绍(详)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面积4125㎞2,库容量276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1636mm。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有70%的水域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其余20%的水域在江西省上饶市境内,10%的水域在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汇集赣江、修河、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丰水季节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枯水一线,野草丰茂,芦苇丛丛;湖畔峰岭绵延,沙山起伏,沃野千里,候鸟翩飞,牛羊倘佯。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养育了世代生长居息湖畔的万物生灵。 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鱼鸥击水,丛丛芦苇雁鹄藏”,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来此越冬。如今,保护区内鸟类有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白鹤等珍禽50多种。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1基本信息 概述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 鄱阳湖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能达到30米。由于各种原因,鄱阳湖几经干旱,水面大起大落,特别是2011年五月份,由于持续干旱,湖底干涸无水,揪动国人之心,严重影响鱼类之繁殖,鄱阳湖区天然水产资源大幅减少,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位,不仅仅是渔业的收益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湖体特征 汇集赣江、修水、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南北长110km,东西宽50~70km,北部狭窄处仅5~15km。在平水位(14~15m)时湖水面积为3,150k㎡,高水位(20m)时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时仅500k㎡,以致“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使数百万亩湖滩地不能大量耕种,还易孳生草滩钉螺,而钉螺又能寄存血吸虫。 湖体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km,宽3~5km,最窄处约2.8km。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km,最宽处达74km。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经鄱阳湖调节,赣江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鱼、鱅鱼,贝、螺产量也较丰。滨湖平原盛产水稻、黄麻、大豆、小麦,是江西省主要农业区。 该湖区秋冬季节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等水源不足的影响,每年进入秋冬季节到第二年仲春,鄱阳湖则进入枯水期,形成“碧野无垠接天云”的广阔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小湖

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江西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含附图)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内容摘要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四、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 五、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绿色发展 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八、加强省级空间管制,科学推进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九、推进近期行动,完善城镇化考核评价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全面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围绕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总体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内生和外源发展动力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保障江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有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走“多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示范,以都市区、城镇群为城镇化核心载体,以一批综合承载力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生态、低碳、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规划确定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 规划确定省域城镇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和控制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2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650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城镇

未来五年江西省十一地市发展趋势排名及分析

未来五年江西省十一地市发展趋势排名及分析(附若干县市分析) 不得不承认,发展这回事,瞬息万变。没有一定的趋势。02年那会,江西还准备取代湖南。到今年,武广一通,江西人自己都承认赶超湖南几乎无望。那今年,南昌还笑看合肥如何,还在觉得安徽不值一提。今年一看,凭借真正长三角优势,安徽的前途较之江西一片光明。02年前后,南昌还在嚷着三年超过长沙。结果,那时比南昌好不了多少的长沙现在的GDP几乎是南昌的两倍。江西人经历了大喜中的希望和踌躇满志,到这几年的低潮与迷惑。但是,仍然是那句话,什么都有可能。看看曾经不可一世的诺基亚现在被苹果,宏大甩一大截吧。还有什么神话是不能破的?! 先说下为什么02年的江西那么自信那么觉得自己将与沿海接轨。那时是有道理的。理论上,那时的广东浙江福建确实到了产业梯度转移的阶段,承接中国最发达三大区域的江西的优势当然是湖南安徽不能比的。再加上那是确实也有很多比较大的沿海企业来了江西。江西的经济确实发展了,还创造了连香港媒体都赞不绝口的江西速度。让湖南和安徽眼红了好一阵子。尤其是湖南,将江西当抢夺资源的头号大敌。但是,等中国的民族工业慢慢被国外豪强占据的时候,沿海地区就只能靠低附加值的工业跟国外抗衡了。掌握高端生产时不可能了。没办法,只能拼人力。于是,当年的梯度转移趋势一下又转回去了。所以看沿海,仍然还是十几年钱低附加值的工业。到 05-06年的时候,江西还准备打生活成本低于沿海,可以曲线增加工人工资的方式吸引梯度转移。但是沿海企业却发现,工厂可以移动,但是经过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生产体系和配套设施及服务江西是不能有的,所以,这几年江西没有了发达地区的投资,被打回了原型。基础先天性不足让江西仍然在两湖之后。而安徽,实际上,也只是靠马鞍山,芜湖,合肥。为什么,很简单,实在是太近了。就像南京的地不够用,分点给相邻的芜湖就理所当然了。 也就是说,靠沿海,不那么靠得住了。那怎么办?套用李连杰一部电影的一句台词:人,一定要靠自己。 第十一名:抚州 抚州几乎死在交通上。在中国版图上,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铁路的地级城市不多了。抚州是其中之一。或许,抚州的城中心在东乡,抚州可能都发展得更好。工业才能强市,抚州基本只能靠农业,但是尽管农业在江西领先,但毕竟不能增加城市财富,没有城市财富,城市建设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城市不行,难以吸引人才,就不肯能在工业方面能有成就。于是,只能在全国几乎都高速发展中更加掉队。 也许以后向莆铁路,以及远景规划的鹰梅铁路可以改善抚州的交通。但是,那时,高铁也许已经比较普遍了。所以说,抚州,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在落后。似乎永远慢一拍。 也许有人说,抚州靠近福建,最能接受福建的辐射。确实,福建是很实际的省份,低调但是经济确实不俗。但是,福建的工业其实也是低附加值的工业,而且有赖于出口。加上临近的三明等也属于不发达,无论从行政还是交通成本,抚州跟三明,龙岩等城市没有可比性。更何况连货运铁路都没有。

鄱阳湖低水位的影响,呈现出渔民生存困难持久化,“人鸟争食”日益凸显等常态化趋势

鄱阳湖低水位的影响,呈现出渔民生存困难持久化,“人鸟争食”日益凸显等常态化趋势 满眼一片一片裸露的草洲,隐约显露出一派丰茂的“草原”风光……近日,《嘹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鄱阳湖区采访发现,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长期持续低水位,造成鄱阳湖自然和社会生产生活态势发生显著改变,湖区生态、群众生产生活等都面临多重挑战。 星子站水文站是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已经设站近80年。近几年极枯水位不断出现,现有水尺测量不到水位,每年都要在湖中心树立临时水尺。站长包继红指着临近湖水的水尺告诉本刊记者:“10月26日,星子站水位为9.98米,比多年均值低2米左右,标志着鄱阳湖正式进入枯水期。”这意味着鄱阳湖比十年前的常年水平,提前一个多月进入枯水期。 年初以来至6月初,江西出现罕见春夏连旱。鄱阳湖水域面积萎缩至历史同期20%以下,湖底成为大草原,鱼类大量死亡,更无法产卵繁殖。经历 6月份短暂的洪水后,目前鄱阳湖再度陷入低水位状态。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鄱阳湖水文局负责人金叶文说,借助https://www.360docs.net/doc/9314339733.html,和https://www.360docs.net/doc/9314339733.html,进入新世纪以后,鄱阳湖就处于一个低水位提早 ,时间延长的状态。最近10年,星子站最高水位只有两个汛期年份超过了20米,其余年份大多在17米左右徘徊。而且低于10米的枯水期时间不断延长。2004年,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创下历史最低纪录——7.01米。 “鱼米之乡”无鱼可捕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但本刊记者在星子县、都昌县、永修县等沿湖地区看到,大量渔船搁置在干涸的湖滩上。在专业渔村星子县南康镇大塘村,村支部副书记张秋林充满忧虑地告诉本刊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村里渔船全部入湖捕鱼了。但今年却无鱼可捕,渔民全年收入预计不到往年的三成。” 据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的调查统计显示,今年的鄱阳湖干旱,将导致约10万渔民收入减少60%以上。“我11岁随父亲下湖捕鱼,还没见过这么严重的旱情。”星子县南康镇大塘村62岁的渔民张金寿有些激动地说,“现在我下次湖要50多元柴油开支,而收入却不见得有50元。因为渔获物多为指头大的小鱼。”如今,这个专业渔村的250多户渔民的渔船都停靠岸边,年轻人都外出打工。 低水位对鄱阳湖候鸟保护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作为世界著名的候鸟栖息地,鄱阳湖栖息着310多种湿地鸟类。每年10月,上百万候鸟从北方迁徙至鄱阳湖,这里是全球主要的白鹤和白鹳越冬地,更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 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大湖池,保护管理站站长伍旭东告诉本刊记者,最近几年,鄱阳湖低水位提前,时间延长。而今年是保护区60年来最干旱的一年。十多斤的大鱼就干死在了湖滩上,“甚至大部分螺蛳都干死了”。 专家发现,持续低水位已导致鄱阳湖保护区湿地植被提前萌发,造成根茎提前老化。一些草食性候鸟在10月份后迁徙至鄱阳湖,面临食物缺乏的窘境。尤其是今年江西出现春夏连旱,导致苦草等一些湿地植物在3月份就萌发,无法形成根部茎块。而这些茎块是鄱阳湖草食性候鸟的主要口粮。同时,今年以来的干旱和持续低水位,使螺蛳、河蚌等大量底栖水生动物死亡,杂食性候鸟的食物源逐渐匮乏。 多重因素致水位偏低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鄱阳湖持续低水位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 首先,降水时空分布极端不均衡,导致入湖水量在一个时期内严重不足。江西省气象和水文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至10月底,江西全省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简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简介 一、概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区域范围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境内,古称彭蠡,《尚书·禹贡》有“彭蠡既潴,阳鸟攸居”之说,又有彭蠡湖、彭蠡泽、彭泽、彭湖、扬澜、宫亭湖等多种称谓。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

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鄱阳湖是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集名山(庐山)、名水(长江)、名湖于一体,其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个县市区

我爱湖阅读全部答案

篇一:我爱湖阅读全部答案 静静的湖,像一块无暇的翡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静静得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地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是一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地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就文章在第三段在语言上的特点作简要评点,至少两个!急问,明天要交了!篇三:我爱湖阅读全部答案 篇四:我爱湖阅读全部答案 我爱湖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 雷雨到来的时候,湖最热闹。 湖是美的……‖ ()()()() 软——()热闹——()温柔——() (3)这篇文章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来描写景物的美。 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作者的眼中,湖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了两项内容,即________的湖和________的湖。在第五自然段中,“锦”指的是________,“圆环”实际上是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浩瀚深沉奔腾不息汹涌澎湃活泼欢快(2)硬冷清粗暴(3)比喻句:湖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拟人句:细丝般的春雨不停地飘下来,织啊织,织出这块绿色的“锦”。(4)平静可爱迷人热闹静静雨中。湖面雨点打在湖面上泛起的涟漪雨花下暴雨时,雨点打在湖面发出“哗哗”的声音(5)①第一段:写“我”爱美丽温柔的湖。②第二段:写湖静静的美。③第三段:写在雨中湖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