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_刘彦随
农村的空心化与发展成果的公平惠及
2013・2(上)农村的空心化与发展成果的公平惠及房秀兰何瑞文摘要农村的空心化从一方面显示了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改革成果的分享,另一方面也明示了农村的衰败、“候鸟式”迁徙的农民工的艰难,发展成果未实现普遍、公平的惠及,同时农村空心化也使发展成果惠及失去了一个良好的载体。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空心化的现状与理论阐述,以表达改革成果公正惠及的可能性和必须性的诉求,进而提出地方政府在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实现改革成果公正惠及的能力和责任,提出了一点建议:发展城市,完善户籍管理。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公正地方政府作者简介:房秀兰、何瑞文,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从事地方政府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11-02一、农村空心化现状与理论探讨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6.9079亿,农村人口6.5656亿,人口城镇化率为51.27%。
2001年至2011年,农村人口呈现1.9%的负增长,加上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建筑用地的逐年递增以及大量农村人口“候鸟式”迁移,我国存在普遍的农村空心化现象。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刘彦随,刘玉认为农村空心化的驱动力是“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以及外部的体制与制度、管理与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童潇针对目前单一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提出“复合型反哺”方式:宏观上进行财政补贴、中观上实施以城带乡、微观上再造乡村工业和农村;林孟清提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要遵循立足农村、立足农业,‘离乡不离土’的基本思路,以开展农村建设运动为主要途径,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之路”。
农村的空心化,“既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
这种空心化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带来人地关系的不和谐、农村经济的不发展带来农村产业的滞后与退化、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等,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10期2009年10月Vol.64,No.10Oct.,2009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刘彦随1,刘玉1,2,翟荣新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三整合”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
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三位一体”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空心村;乡村地理学;新农村建设;禹城市1引言农村空心化现象虽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中国农村发展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矛盾激化与问题积淀,以及当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要远比其他国家更复杂、更严重[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人口以年均1000多万的规模涌入城镇,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方式[3],可是乡村人口转移并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相挂钩[4],“两栖”占地现象普遍。
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合理规划,宅基地管理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迅速更替和发展[5,6],引发了农村空心化及其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经
济
近年来 ,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 大量农村人 口流向城镇 , 改变了人 口的 空间结构 , 推动 了社会形态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但在城镇化 快速 发展 过程 中 , 给农 村 经 济社 会 带 来 一 定 的 负 面影 响 , 引发 农 村 全 面 的
“ 空心 化 ” 。农村 “ 空心 化 ” 是 我 国城镇 化发 展过 程 中的软肋 , 将 会影 响 到农
■
资 源
城 镇 化 背 景 下 农村 “ 空 心化 " 问题 研 究
口 甘 灿 业
[ 内容提要 ] 农村“ 空心 化” 是我 国城 镇化 快速发展 而出现 的特 殊现 象。农村 “ 空心化”导致 了农村凋零 与土地 浪 费、 粮食 生产堪 忧和农村社会管理 困窘 等。农村“ 空心 化” 产 生并 不是 单一 因素作用 的结果 , 而是 多元 因素叠加作 用 的结果 , 是“ 时空压缩” 阶段表现 出的特殊现象 , 其 与城镇化快速发展 , 城 乡二元结构 , 市场经 济下“ 用脚投 票” 等 密切相关。加强农村“ 空心化” 的综合 治理, 需辨证地看待城镇化与农村建设 的关 系, 树 立农民是职业的理念, 保 障 农 民作 为职业 的利益 , 不 断深 化户籍 制度 改革, 加快资本下 乡, 对农村 实行撤并整 治。 [ 关键词 ] 农 村“ 空心化”; 影 响; 深层原 因;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F 3 2 0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8 0 9 1 ( 2 0 1 3 ) 0 4— 0 0 4 9— 0 4
校字[ 2 0 1 2 ] 1 7号)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单位】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 广西 柳州, 5 4 5 6 1 6 【 作者简介】 甘灿业( 1 9 8 4一 ) , 男, 广西横县人,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讲师、 管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空心化”问题指的是农村地区人口外流、经济凋敝、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现状及对策。
在原因分析中,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
对于现状描述,侧重于人口外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部分指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问题,影响,原因,现状,对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解决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的背景农村“空心化”问题指的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社会服务陷入困境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产生了负面影响。
农村劳动力外流加剧。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或务农外出,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地区劳动力“空心化”。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条件,也加剧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城市吸引力增强。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壮大,城市对人才、资金和资源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许多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只有找准问题症结,制定有效对策,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振兴的目标。
1.2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影响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加剧,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增多,家庭结构失衡,农村基本生活保障面临较大压力。
三农问题-农村空心化的现象问题及改进措施
农村空心化一、表现(一)人口空心化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镇,这其中不仅仅只有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其中还会有青壮年在城镇拥有住房后带去的父母子女,这种现象导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过多形成空心化现象。
1.使农村经济失去了活力和生机,也失去了以往鸡犬相闻的生机,农村现在给人一种没有烟火气的感觉;2.农村的生产情况和农业模式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留村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其它收入,很多农村的经济形态其实和2000年前一样,都是单纯的农业经济,只是使用了机械、化肥、农药等古代农业不曾有的技术手段。
(二)基础设施空心化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迅速下降,甚至有些村子已经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土地荒弃,这就会带来农村基础设施空心化。
(三)文化空心化1.农村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师资力量相对较差,配备不完善,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造成文化水平的空心化;2.大量精英人才在走出农村后留在了城镇,这对农村文化的影响也很严重,也会带来文化能力的空心化;3.农村年轻人大多离开家里进城镇工作,很多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失去了受众和生存的土壤,不能有新鲜血液进行传承,面临失传的困境,造成传统文化传承空心化。
二、原因(一)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1.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发展的制约。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让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过于频繁,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他们到城市后虽然能取得较高的收入,但是这些青壮年的父母和子女还留在农村,他们不得不时不时回到农村。
而且,这些青壮年无法享受到城镇的福利和各种保障制度,因而他们不能放弃农村的医疗等福利。
城乡之间壁垒分明,阻隔了其他资源的流通,却又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这自然会带来不可协调的矛盾,从而产生农业空心化现象。
另一方面,城乡土地二元制度也有很大影响,城镇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用权,农村土地却不可以。
2.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
“空心村”现象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
中图分类号: F 3 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3 ) 1 2 - 1 2 8 — 0 2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城 市化得 到空 前发展 ,然而农村发展 与建设却 处于相 对停滞 的状 态 , 随着农业机械 化发展 , 农 村 出现 了大 量 的 剩 余 劳动 力 , 大批 农 民 工 涌 向城 市 。 致 使 农 村 人 口不 断外 流 。对 于那些在 城市发展较好 的人而 言 ,一部 分会 选择 长期 留在城 市 , 购置房屋 ; 另一 部分返 乡人 员由于交通方便等原 因则较 多倾 向于在村庄外 围建房。因此 , 人 口的 不断外流以及房屋 外建等导致许 多农村 在村 中心 出现 了空心化现 象。 空 心村 现状 分 析
2 3 7份 , 回收有 效 问卷 2 0 0份 , 有 效 回收
率为 8 4 . 4 %。 通 过 对 调 查 问卷 的 相 关 信 息 进行统计 、分析 ,得到如 下相 关具 体情 况: ( 1 ) 大部 分居 民对 于“ 空心村 ” 具 体表 现有所 了解。 大约 7 0 %的村 民对 于 阐述
● 农村经济
《 经济 ̄ 2 0 1 3 年第 1 2 期
赵 庆 双 按 照导 致 房 屋 闲置 的 主 要 原 因把 空心村分 为两类 : 一 类是人去房 空 , 即户 主 因求学、 入伍 、 进城务工或 经商, 在 城镇 购房定居 , 使原有农 村房屋 闲置 ; 二 是住 新 留旧 , 即户主移居 新房 , 使 村 内老 屋 闲 置。 陈玉福 , 刘彦 随 , 孙 虎等人根据 空心 村 成 因 与 演 变 规 律 ,把 空 心 村 分 为 了城 镇化 引导型、 中心村整合型 、 村 内集 约 型 三种 类型 ,并且具体 阐述 了每种 类型 的
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_刘彦随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10;修订日期:2011-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748,4117114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04)。
作者简介: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部。
E-mail:liuys@1498-1505页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刘彦随1,2,龙花楼1,2,张小林3,乔家君4(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475004)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
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
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关键词:农业地理;乡村地理;乡村发展;学科发展;中国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战略,可持续农业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1]。
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综合性、区域性优势,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以达州市西湖村为例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因素逐渐减少,加上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日益凸显,致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造成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人走屋空、田地荒芜”的“空心村”现象,且呈一定的愈演愈烈之势,并逐渐衍生出以“农民工、失地农民、传统农业村落终结”为内涵的“新三农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空心化现象,本文以家乡达州市西湖村为例,深入分析其空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其发展现状提出些微建议。
关键字:城市化空心化发展建议正文:有老者说,“等这些老人们(指他们自己)走了后,现在的年轻人将不会种田”。
这一戏谑之语或许将成为真实的预言!以笔者所生长生活的西湖村为例,早在2008年左右,本村空心化现象就已十分明显,村里居住的多为老年人及儿童,农田荒芜现象出现。
到今天,空心化现象已更为突出,空心化问题严重,村里的道路布满杂草,农田基本荒芜,房屋也多倒塌,村里几乎没有居民,整个村庄十分荒凉。
客观来看,农村空心化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了我国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破坏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并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1.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关于空心化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表述.有学者从劳动力人才流失、人口迁移、资源外流等视角加以界定;也有从乡村聚落的空壳与空废、乡村内外空间形态的分异、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等角度加以界定的;还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定义空心化。
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或建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第一,从地理学或建筑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薛力将“空心村"界定为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
破解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视角
及宅 基地普 遍 “ 建新 不拆 旧” , 新 建住 宅 原宅 基地 闲置废 弃加 剧 的
是从 地 理 学 的角度 来 研究 农 村 空心 化 问题 。
劳动力 和人 才 的缺 乏是 制约社 会主义 新农村 建设 的 主要 因素 。谷云凤 、 郭 秀伟等 学者认 为 , 当前在 不少 农 村 地 区 ,由于城 镇化 的快速 推进 和农村 强壮 年劳
动力 的大量 外流 ,已经 出现 了经济 意义上 的 “ 空心 村” 和地 理 意义 上 的“ 空 心村 ” 相互 交 织 的“ 空心化”
现象 。 这又强调 说 明 了一种 新 的“ 空心 化” 现象 的 出
现。
总体来 说 , 不 管是从 地理学 的视 角 , 还 是从 经济
学 的视 角研 究 “ 农 村 空 l f , 化” , 都 反应 出 “ 农 村 空 心
化” 不 仅是农 村居住 空 间与聚 落的变 化过程 , 也 不仅
是单 纯 的农 村人 口外 流问题 ,它反 映 了我 国现 代化 进 程 中农 村 衰 落与 凋 敝 的总体 态 势 和基 本格 局 , 本
值。
一
“ 人 口空 心化 ”是指 农 村青 壮 年 劳动 力 大量 流入 城 市, 导 致农村 人 口下降 和农 村青 壮年人 口比例下 降 ,
农 村 剩下 的人 口大多数 是老人 、妇女 和儿 童 的一种
现象1 4 1 。 这从 宏 观上表 明 中国正 由传统 的乡村社 会 向
、
“ 农村 空心 化” 概 念的文 献综述
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背景
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背景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定为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方针;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也是中央连续十九年聚焦中国“三农”的一号文件,文件对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
然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体制固有的弊端,造成乡村劳动力等资源和产业要素向城市蜂拥而至,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老人、妇女和儿童组成的“386199部队”变成农村人口结构的主要部分。
大量耕地出现撂荒,乡村住房闲置弃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并由此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复合叠加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进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农村的“空心化”,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出现的乡村领域发生退化的一种现象。
随着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生产力要素充分激活,并开始实现城乡流动,大批农民工、打工妹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民作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开始削弱,农村人口绝对量和结构“空心化”加剧,并造成大量农宅闲置,带来村落住房“空心化”。
另一方面,非农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结构中最活跃的部分,农民非农收入增加,收入结构性趋向多元化,消费水平大大提高。
处于叶落归根、养老保障等固有思维,富裕起来的农民一般都会把改善住房条件作为第一需要。
同时,90年代后期,乡村人口虽然逐渐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特别是大量即将成家或已成家的年轻人对独立生活的意识增强,传统中国式大家庭慢慢解体,分家成为必然,小型人口家庭户迅速增加,引发建房高峰。
“空心村”情况调查与思考
挖掘乡村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 休闲、旅游。
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可以吸收农村剩余 劳动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方便农 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水利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 业抗灾能力。
03
“空心村”问题分析
土地资源浪费与农村衰落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许多农村出现土地闲置、荒芜的 现象,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村庄衰败景象
随着人口流失,许多农村房屋空置、破败,村庄整体呈现衰 败景象,影响农村面貌和居民生活品质。
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
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经济、教育、医疗等资源匮乏,许多年轻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持续减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的转 变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传统农业 村庄逐渐失去活力。
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加速,许多农 民外出务工,最终选择在城市定居,导 致农村人口减少。
“空心村”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地域分布
空心村现象在中国各地农村均有出现,但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经济较为发达 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
“空心村”情况调查与思考
2023-11-12
目录
• “空心村”现象概述 • “空心村”现状调查 • “空心村”问题分析 • “空心村”问题解决策略与思考 • 结论与展望
01
“空心村”现象概述
“空心村”的定义与形成原因
定义:空心村是指农村人口大量外流, 导致村庄内部出现人口空心化现象的村 庄。
农村空心化的困境与应对: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
农村空心化的困境与应对: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作者:张良悦曾赏程传兴来源:《南方农村》2015年第02期摘要:我国农村“空心化”近几年愈演愈烈,不仅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了乡村的生态景观和居住环境,而且还错误地引导了农民对乡村房屋的无序投资,并进而阻碍农村消费方式的转变与升级,使乡村呈现一种“衰退”的景象。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分析发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走出农村衰退的困境,不能延续“二元”的发展政策,应该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从城乡协调发展、土地整理和现代农业等方面加以转变,实现“二元”向“一元”的过度。
关键词:空心化;城乡一体化;乡村衰落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2-0034-07农村空心化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乡村衰落现象,是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不协调的产物,是“三农”问题的综合体现。
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在组织、产业、人口、住宅、生态等方面发生了系统性退化,失去了原有的发展活力,使原有的乡村逐步由紧密的共同体状态衍化为松散的空心化状态。
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空心化打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和工农之间正常的升级流动状态,只是表现为城市经济的起飞,而不是整体经济的起飞,农村区域现代化的通道被严重“堵塞”,使发展在一种低水平的框体内徘徊。
基于这一状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第一次将城市和农村问题一起解决,提出“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这表明,农村空心化的整治或者乡村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农村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起飞和农村人口的流动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并引起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地理学者等领域内学者的高度关注,认为空心村是一种在空间形态、地理意义上的宅基地空废、土地流失的现象[1-5],是由于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外流而引起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资源极度匮乏而导致发展活力丧失的结果[6,7]。
空心村空出5个北京城
空心村:空出5个北京城作者:彭小云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2年第07期据测算,我国空心村增地潜力上亿亩,也就是说,相当于将近5个北京城的面积。
农村“空心化”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
而日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以下简称《报告》)更是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在经历了4年的实地入户调查,全面掌握我国农村土地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综合测算,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可达约1.14亿亩,通俗地说,就是将近5个北京城的面积。
“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楼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
”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认为,空心村不仅破坏了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向浪费,进而阻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 。
什么“空”了?“在‘空心村’里,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
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高。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党委书记盘志求这样描述当地空心村的荒凉。
表象上,“空”了的是人和房子。
近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产生了大量空心村。
实质上,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
通过对山东、河南等地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农户调查发现,农村宅基地废弃闲置量很大,打谷场、村边林、取土坑塘等村庄附属用地粗放、利用效率极低。
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通过调研了解,该县沱江镇182个自然村,闲置土地高达237亩,造成国土资源极大浪费。
闲置的宅基地又是如何让耕地“空”了呢?以位于我国典型的传统农区——山东省禹城市赵庄村为例,这是一个常见的中等规模村庄。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路森林婉婷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的主体劳动力缺位,产生农村“空心化”现象。
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但目前的研究在学科视野、对象等方面存在不足。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 问题评价一、研究的基本状况从2004年到2015年的11年里,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有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论文2007篇,这些论文涉及农业经济、社会学统计学、行政学及关家行政管理、教育学、农业基础科学、地理、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学与工程等多个不同的学科。
(如表一)从表一可以看出,在研究问题上,农业经济学科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成果最多。
全部论文中的52.8%都是来源于这一学科。
而行政学对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只占2.54%。
關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呈明显上升态势。
而在行政管理学中关于研究农村“空心化”的专著,只有在相关著作中稍微提到,相关年份的文章数量统计见表二。
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的政策被提出时,引发了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高度关注。
2004年、2005年可以说是学者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起步性阶段。
011年年初,全国政协委员焦家良又再次呼吁要警惕现代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得这一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度反思与探讨。
图表二也体现出2011到2012年间,关于农村“空心化”研究刊物出版增量最多的一年。
从另一个角度,结合表一可以看出行政管理学对于农村“空心化”研究涉及的太少。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结论1.农村“空心化”的特征和机制。
目前,大多数关于农村“空心化”特征与机制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有交叉也有分歧。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人口流失和资源空心化的问题。
很多地方的农村已经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即人口密集的核心村庄周围环绕着一片空旷的、甚至连一个村庄都没有的地带。
农村空心化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土地荒芜、农业萎缩、农民出现大规模流失等。
本文将探讨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一直在加速,这导致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
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各种优质的资源也都聚集在城市里面,这使得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失成为必然。
2.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许多老年人选择去城市居住,这也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减少。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还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越来越紧缺,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3. 经济发展滞缓经济发展滞缓也是导致农村地区产业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产业的不充分发展,许多村庄的住户只能通过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
这种情况让许多村庄变得很空旷,农村就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
4. 土地流转问题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的问题也是导致空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土地规模小,许多村庄的年轻人只能到城市打工,放弃农民的身份。
当地的土地流转问题也加剧了人口流失的程度,使得许多村庄成了荒芜之地。
1. 优化土地利用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如土地流转、优化种植结构等来优化土地利用。
通过提高土地的效益,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留下来发展农村经济。
2. 拓展产业结构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农村,政府可以拓展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支持,例如资金投入、技术帮助等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引导人口流动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例如提供福利政策、改善基础设施等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农村。
除了这些措施,政府也可以鼓励农村年轻人创业,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发展农村经济。
4. 加强社会服务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投入,包括教育、卫生等方面,为农民送去更好的生活品质。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农村现状调研报告: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一些地方的整治,加剧了村内大片土地的闲置和村庄向外围的无序扩张,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延缓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阻碍农业发展,浪费耕地;新农村建设应与"空心村"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整治旧村与规划新村、引导部分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等途经整治空心村,促进农村建设。
1."空心村"是"空心化村庄"的简称,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在已快速发展,呈蔓延趋势。
对于"空心村",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农村硬件建设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多年来农村新建住房大多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是无人居住的残败老屋,形成外实内空、外新内旧的现象。
这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限制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
其二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市,村里只剩下老、幼、妇孺人群,造成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现象。
因此,"空心村"是一个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含义的概念。
治理"空心村"在对农村宅基地建设问题进行治理的同时还要考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如留守儿童教育、空巢老人养老等一系列社会。
2.实践目的:本次寒假社会实践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XX省XX市XX县区楼底镇邵家庄村,通过对该村近些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
大学生科技创新参赛作品
序号:________编号:________空心村改造——拓宽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多,土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土地供需之间矛盾冲突加剧。
而我国空心村增加、集体土地粗放管理、国有废弃建设用地弃而不用等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极大的土地浪费。
尤其是乡村地域系统退化性演变引起的农村空心村现象,既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又造成土地、资源等的浪费,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成为当前土地利用的重点。
本文以曲靖市社会、经济现状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空心村改造经验,从动态角度分析如何盘活农村空心村,为曲靖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依据。
关键词:空心村规划新农村建设土地产权目录一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国内研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国外研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研究区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空心化”问题。
所谓“空心化”,是指农村地区人口外流、资源减少、社会基础设施缺乏、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逐渐凸显,导致农村地区发展逐渐失血,成为一片“空心”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制约着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农村“空心化”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的外流。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留在城市定居,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甚至出现了村庄无人居住的情况。
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也会大大降低,农村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居民留在农村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以增加他们留在农村的愿望。
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以增强他们留在农村的信心。
还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他们留在农村。
农村“空心化”问题也体现在农村地区的资源减少。
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农村的土地资源被大量闲置,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整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增加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有效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以保障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空心化”问题还体现在农村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缺乏。
由于农村人口的外流,农村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设施严重不足,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在我国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空心化”问题。
所谓“空心化”,是指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减少、经济活力下降、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村社会空虚、面貌落后。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策略,本次调研就此展开。
二、调研目的1.了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具体表现和规模;2.分析造成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3.探索有效的治理策略。
三、调研方法1.文献调研: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文件,了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普遍情况;2.实地调研:选择多个地区的代表性农村进行考察,了解当地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四、调研结果1.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具体表现:(1)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年轻人和劳动力流失严重。
(2)经济活力下降: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3)公共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足。
2.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主要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农村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导致人口流失。
(2)城市化的不均衡推动: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造成农村人才空心化。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让人们生活在相对落后的环境中,导致农村不具备吸引人口和发展经济的条件。
3.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策略:(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农村的吸引力。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3)推动农村产业升级: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和技术,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避免人口大规模外流。
五、调研结论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等措施,可以有效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当前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定义、特点以及引起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政府、社会和经济领域的不同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社会应该关注农村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经济方面应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吸引农民就地创业就业。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并提出未来应对该问题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问题、对策、定义、特点、原因分析、政府措施、社会措施、经济措施、总结、建议、农村发展、展望。
1. 引言1.1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的重要性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对于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人口日益减少、农村产业逐渐衰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逐渐加剧。
农村“空心化”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既是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
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深入分析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成因和特点,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1.2 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背景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它指的是农村地区人口减少、经济减速、社会资源流失、基础设施恶化等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的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和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背景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1期2010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29,N o .1Jan .,2010 收稿日期:2009-09-02;修订日期:2009-11-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 -YW -09) 作者简介: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
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8部。
E -mail :liuys @ig snrr .ac .cn 。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刘彦随1,刘 玉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
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村空心化;空心村;新农村建设;中国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1-0035-081 引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关系。
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农民禁锢在农村,加之我国农村宅基地的福利功能和村庄规划管理的长期缺位,造成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对应于巨大的村庄用地规模。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户籍制度的控制功能开始弱化,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成为可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带来农村常住人口的逐渐减少,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1]。
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2],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3]。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仍未根本突破,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农民工就业的压力尚未根本缓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的局面还未全面改观。
因此,农村空心化及其空心村问题,不仅会加剧发展,而且会长期存在。
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4],它与新房扩建占地相伴而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向浪费[5]。
由于我国村庄数量多、分布广,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传统农区[6],使得我国特殊体制背景下村庄扩展与空心化土地资源浪费十分惊人,严重威胁着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36 地 理 研 究29卷首要难题。
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行耕地“补占平衡”、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与统筹城乡发展,都对深入开展空心化村庄整治提出了迫切要求。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农村空心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试图找出问题所在、形成学者共识,探讨今后应深化研究的前沿领域,促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区发展实际的农村空心化机理、类型、模式与综合决策的系统研究及其成果应用。
2 农村空心化研究现状2.1 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2.1.1 农村空心化的内涵 长期以来,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空心化和空心村(又称空壳村或空洞村)的概念形成统一认识。
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聚落空心化[1,5]、乡村聚落空废化[7]和住宅的空心化[8],侧重对农村宅基地演化特征与问题的探讨。
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定义空心化为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空闲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9],还有学者从城镇化背景[10]、村庄空间形态[5,8]、住宅的空间布局和村民的年龄结构[11]、空心村形成原因[12]等方面定义了空心村。
刘彦随等结合山东典型村庄调研和系统的理论分析,指出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在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强调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结果产生了空心村。
既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13]。
2.1.2 农村空心化特征及空间形态 基于传统农区的农村发展典型调研,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可归纳出农村空心化特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趋势,人口、资金等要素流向城市,引起农村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空心化,村庄整体格局和景观风貌受到极大破坏;村中心有人居住的宅基地面积不断减少,而村庄边缘的居人宅基地面积却不断增加,住宅的规模、质量水平明显提高,造成农村聚落的“外扩内空”[8,10,14]。
空心村的空间形态取决于地形、村庄规模、区位等众多因素。
总体而言,村庄规模较大、相隔较远的农区常表现为单核同心圆式空心村,村庄相隔较近的地区则形成多核式空心村[8]。
不同的应力会引致环状、扇状、带状等不同的空间模式[5]。
此外,地形因素和村庄原有形状的差异,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农村空间形态,通常表现为圆形、扇形、矩形、带状、跳跃式等多种形式[13,14]。
2.1.3 农村空心化的发展阶段 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农村空心化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空心村整体特征存在差异。
一些学者从新住宅所占比例、村落特征、新旧住宅布局、农房闲置率等方面将农村空心化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15]。
还有从聚落范围和人口密度在地域上的消长规律入手,并在城市扩展理论启示下建立了村庄空心化过程模型[5]。
目前,学术界对空心村发展阶段的划分指标与标准存在差异,但基本上认可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发展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经历出现、成长、兴盛、稳定、衰退或转型等阶段。
由于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内外部因素作用程度差异,不同阶段的持续时间不一,还可能出现波动起伏[16]。
因此,如何借助可量化指标与定量模型来评判农村空心化的发展阶段,进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改造措施,避免农村空心化程度加剧和防止出现新的空心村,是急需深入研究的理论难题和现实问题。
1期刘彦随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72.2 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2.2.1 资源与环境因素 原村庄的资源与环境是农村空心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土地资源较丰富、农村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且发展规划缺失、宅基地管理政策缺位的地区,农村空心化的发生发展更具有普遍性。
程连生等通过利用空间欲望、家庭数量、经济收入和土地政策等要素构成雷达模型,并根据资源环境中所包含触发要素的多少,将村庄发展划分为五种类型[5]。
从我国重点农区典型村庄农村空心化演进态势来看,农村内部生活空间拥挤、自然灾害频发、居住环境恶化等因素往往构成农户外迁和农村空心化的离心力,而村庄周边的开阔空间和相对丰裕的土地资源成为空心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3]。
2.2.2 经济与社会因素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具备更新住宅的意愿和能力,被长期压制的农民住宅需求开始释放,农村住房建设规模不断增大。
同时,农村“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快速变迁,加剧了分家立户及其建房高潮的到来。
原有旧住宅环境较差、面积偏小等固有缺陷,促使农户住房投资区位的明显改变[17],从而使旧宅基地的废弃或闲置成为可能[18]。
此外,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低建筑成本、低运输成本及低土地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空心村的形成[5]。
而传统的“多一处宅基、多一份家业”的小农思想,以及盲目的攀比心理、特定的社会观念与文化习俗,成为祖辈宅基地深度开发利用的阻力所在,客观上加剧了农村宅基地废弃化和农村空心化发展。
2.2.3 体制与制度因素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空心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1958年以来,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权益绑缚在农村集体土地上,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因而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相应巨大的宅基地数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青壮年向城镇转移,但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需求,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和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在制度上给进城农民以必要的生存保障[19],因而守住农村旧宅基地成为理性选择。
农民非农就业与户籍迁移的政策放宽后,农民进城务工相对容易,但难以筹集到进城安居所需的资金,农村劳动力多以短期方式流动,造成宅基地“季节性闲置”。
同时,在法律上农村房屋禁止自由买卖,宅基地依法退出机制缺失,导致有的农民即使在城镇安居乐业,农村旧宅基地也长期闲置[20]。
因此,着眼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解决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置换,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成为推进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产权制度问题。
2.2.4 管理与政策因素 当前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具有身份性、从属性、无偿性、无固定期限性等特点,是一种不稳定、不完全、有条件和受限制的用益物权[21],尚存在农村土地立法不健全、过分强调其社会保障性等弊端,致使用益物权性质不能得以彰显[22]。
宅基地使用权不能变现,以及房屋和宅基地的不可分性也使进城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农村的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固化成为空心村整治改造的重要阻力[23]。
同时,现行立法对农户的内涵界定比较模糊、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建造房屋的目的相脱钩,以及宅基地实行无偿无限期使用、房屋继承后实行地随房走的制度,使“一户一宅”管理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一户多宅”现象更加严重[24,25]。
现行的政策法规对闲置、废弃宅基地如何管理和合理退出没有具体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制度约束,加之几千年封建思想与风俗习惯的影响,多数农民认为宅基地的使用权是私有的,造成农民在宅基地使用上暴露出只占不退、有权无责的问题[26]。
也有一些地区不从实际需求出发,新农村建设兴起建房攀比风,加之农村土地管理无序,造成了新的耕地占用和新建房屋的闲置浪费。
38 地 理 研 究29卷2.3 农村空心化产生的负效应及其调控对策2.3.1 农村空心化的负效应 (1)造成耕地资源的严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