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结构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都需要建立三个层次的人才结构:锻炼培养的储备人才,定位未来的战略人才,解决问题的战术人才。
所谓储备人才,就是在公司通过学习历练,达到一定素质水平后,取代公司现有某岗位员工的人才。而现有某岗位的员工,有可能是要离职,有可能是调任、升职,或者被公司计划辞退,也有可能是岗位增员,或者是新设的管理岗位。
所谓战略人才,是处在一个过渡性岗位的人才。他的存在,不是为了解决公司当前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为了取代现有某个岗位员工,而是公司预计在新的发展方向上,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或专项负责人,但公司暂时又不必明确设置该岗位,因此就设置了一个过渡性岗位,让战略人才在这个过渡岗位上熟悉公司文化、制度、流程、经营战略,等,以备未来之需。
所谓战术人才,就是为了解决公司当前问题的人才。
一个企业中,绝大多数人才都是战术人才,战术人才是企业中创造财富的主要人才。战术层的人才,往往被大多数企业重视,而储备层和战略层的人才,却被大多数企业忽略。
三个人才层次,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储备层和战略层,最终都要转化成战术层,不能转化成战术人才的储备人才和战略人才,是没有价值的。而战术人才,随着公司的发展需要,也可能会调整为储备人才或战略人才,经过历练、蝶变之后,再转化成战术人才。只是,他所处的新的战术层,和他原来所处的旧的战术层相比,已经不在同一个层面了。
人力资源开发所要做的事,就是在公司整体方面,把公司划分为三个层次,在员工个体方面,不断转化这三个层次,实现员工个人能力素质的螺旋上升,从而推动公司战斗力的提升,实现公司和员工双方面的人力资本升值,最终达成双赢局面。人力资源经理,就是要站在战略高度,统筹管理这个划分和转化的过程。
我们知道,很多公司都在做人才储备计划,进行后备人才培养。但是,很多公司的人才储备计划都是盲目的。
人才储备,不能别人喊储备,你也搞储备,也不能想当然的要储备。而是要问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储备,为战略储备还是为战术储备?为谁储备?人力资源分层次了吗,人才梯队建设有规划吗?谁整体策划、统筹安排?谁来做老师,带出徒弟后老师安排去哪儿,徒弟安排在哪儿,对老师有什么奖励,如何维护老师的地位?公司能承受多大成本投入,承受多大内部压力,储备失败后公司有预案吗……等等,要不断地问“为什么,怎么做?” 在一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得到明确答复,甚至没有深入思考之前,
就仓促上马储备,其结果,当然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只有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肯定的答复,才表示“储备人才”的时机成熟了。
人才储备的压力很多,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老师方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很多职场人士的惨痛教训。公司没有建立较好的老师晋升和徒弟晋升体系,没有塑造尊重感恩的企业文化,而是简单机械地强调“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导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在公司发生,也就导致了师傅不愿意带徒弟的局面形成。
二是储备者本人方面。公司没有告知(或者公司领导层自己都不知)该员工正处在储备阶段,需通过性格、品质、能力、技术的磨练后才会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导致员工在从事简单枯燥的工作时,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耐不住寂寞,不理解公司的精心安排,不理解领导的良苦用心,最后,走了。或者,公司已经明确告知该员工正处在储备阶段,而员工却猴急着要正式上岗,才刚储备三五个月,技能品质都还没有达到要求,就急着要跳上新的台阶,甚至取代自己的师傅。可惜,公司满足不了那么猴急的人。于是,员工走人,公司再物色新人进行储备。
战略人才面对的压力,则主要来自公司的管理层。新的方向不明确前,多数管理层都会反对配置战略人才,这是专业分工不同造成的,因为,不是每个管理者都对人力资源理论和现状有深入研究,他们达不到企业家的战略高度,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认为配置战略人才是浪费。方向已明确后,管理层一是不相信战略人才能够胜任这一新的战略任务,二是管理层自己也想担任这一职务,这样,就会在意识和行为上排挤战略人才,而缺乏各种资源、缺乏支持配合的战略人才,将不能独立开展该方面的工作,导致战略计划失败。这是权力和利益斗争的结果。
一轮储备计划失败,新一轮储备计划又开始。笨驴拉磨,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只见报怨,不见成功。走同样多的路,别人已经西天取经回来了,他还在原地转圈。
一个人力资源经理,如果不能与企业家的思想同步,站在战略高度,为公司开发储备人才和战略人才,算不得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如果连人才分层都不会,那就不配做人力资源经理。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员工,在处在储备层和战略层的时候,公司本来正在给机会,他自己却没有领会到,或者他自己正在努力,公司却没有发现他的潜力,就因各种原因而匆忙离职。优秀人才被呛死在摇篮,非常可惜。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给公司或个人做指导。
对企业,对个人,都是重大的损失。
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