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戊戌变法》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 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 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 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 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康有为
变法的具体
条例
富国:发行钞票,修筑铁路,发展机器轮船, 开矿,铸制银币,兴办邮政。 养民:务农—发展新式农业;恤工—兴办工 业;惠商—振兴商务;恤穷—抚恤穷黎百姓。 教民:重点则是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劝 办 报,奖游学,翻译西学。 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改官制,重外交,令士 民公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名曰 “议郎”,以备皇帝顾问。 ——《流血的维新:戊戌变法》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割地 赔款(两)增开通商 口岸
其他
《马关条约》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 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 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 了中日《马关条约》。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 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 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 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 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康有为
变法的具体
条例
富国:发行钞票,修筑铁路,发展机器轮船, 开矿,铸制银币,兴办邮政。 养民:务农—发展新式农业;恤工—兴办工 业;惠商—振兴商务;恤穷—抚恤穷黎百姓。 教民:重点则是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劝 办 报,奖游学,翻译西学。 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改官制,重外交,令士 民公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名曰 “议郎”,以备皇帝顾问。 ——《流血的维新:戊戌变法》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割地 赔款(两)增开通商 口岸
其他
《马关条约》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 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 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 了中日《马关条约》。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共26张PPT)
2、国内形势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 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 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 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 势力范围 占地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1)政治:甲午战败,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郑观应(塑像)
主张: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文教: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 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没有付诸实践
意义: 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19世纪末)
姓 名 著 作 主 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四、变法的结果——失败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1)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具有软弱性和 妥协性, (3)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仅依靠没有实权 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措施过于急进,缺乏全盘考虑;脱离群众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西方科技的 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 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2)措施过于猛进,导致新旧矛盾迅速激化 ;(从减小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变法的阻力看,措施不宜过快,过急) 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 废除八股,设立学堂, 文教方面: 出国留学,翻译书籍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实行征兵制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 学的传播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宣扬“物 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 化论思想
共 同 主 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 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侧重变法的方式和 内容的选择,特别着眼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 影响。如2008年宁夏文综卷对“彼得改革”、“明 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进行了对比。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亚洲强国
1898 中国戊戌变法
???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假设你是当时的康有为,为了进一步 宣传维新变法思潮,吸引更多的人支 持和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你会怎样做?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 入侵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 一次战争。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赔款(两) 增开通商 其他 口岸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割地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课件:戊戌变法(27张)
项目 明治维新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 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 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 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 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 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 力量强大。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 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力推行。
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一、变的背景
甲午战败国家的 权益进一步丧失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民族危机空前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
一、变的背景 二、变的主张 三、变的准备工作
四、变的内容 五、变的结果
五、变的结果——无力回天
㈠新旧势力的交锋
五、变的结果——无力回天
㈠新旧势力的交锋
㈡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
林 旭
谭 嗣 同
刘 光 第
杨 锐
杨 深 秀
康 广 仁
五、变的结果——无力回天
㈠新旧势力的交锋㈡变法失来自的标志:戊戌政变 ㈢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 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 较强大。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 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 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 环境对中国不利。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顽固派力量 强大。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 皇帝身上,没有发动群众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 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 强大,无法推行。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 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 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 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 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 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 力量强大。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 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力推行。
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一、变的背景
甲午战败国家的 权益进一步丧失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民族危机空前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
一、变的背景 二、变的主张 三、变的准备工作
四、变的内容 五、变的结果
五、变的结果——无力回天
㈠新旧势力的交锋
五、变的结果——无力回天
㈠新旧势力的交锋
㈡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
林 旭
谭 嗣 同
刘 光 第
杨 锐
杨 深 秀
康 广 仁
五、变的结果——无力回天
㈠新旧势力的交锋㈡变法失来自的标志:戊戌政变 ㈢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 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 较强大。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 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 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 环境对中国不利。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顽固派力量 强大。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 皇帝身上,没有发动群众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 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 强大,无法推行。
人教版选修一 第9单元 戊戌变法课件 (共18张PPT)
阅读4:关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 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 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 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 的权利,不许它国家染指,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 司法、立法权。
阅读3: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大增,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危害。 (1)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2)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修路:控制中国交通大动脉,掠夺土地和资源; (4)开矿:直接掠夺中国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总之,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 掠夺资源、争夺市场与劳动力,严重阻碍和破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戊戌变法的背景(第1课和第2课) (1)《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①经济掠夺: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控制经济命脉,扩大政治势力。 如,争夺路矿权、开设工厂、设银行。 ②政治侵略:割地;附加政治条件的贷款;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瓜 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化程度 大大加深。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①甲午战后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 A.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B.偿还借款加重财政负担; C.各地自然灾害引发财政危机; ②清政府应对措施:节支增收。增加税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 加强鸦片税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③结果:遭官员抵制,成效甚微;许多官吏转嫁负担;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 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阅读3: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大增,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危害。 (1)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2)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修路:控制中国交通大动脉,掠夺土地和资源; (4)开矿:直接掠夺中国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总之,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 掠夺资源、争夺市场与劳动力,严重阻碍和破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戊戌变法的背景(第1课和第2课) (1)《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①经济掠夺: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控制经济命脉,扩大政治势力。 如,争夺路矿权、开设工厂、设银行。 ②政治侵略:割地;附加政治条件的贷款;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瓜 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化程度 大大加深。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①甲午战后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 A.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B.偿还借款加重财政负担; C.各地自然灾害引发财政危机; ②清政府应对措施:节支增收。增加税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 加强鸦片税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③结果:遭官员抵制,成效甚微;许多官吏转嫁负担;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 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九 戊戌变法》课件
NEWS
1894年的中国
万 寿 无 疆 疆 无
社会花絮
一 人 有 庆 庆 有
1894 年,清朝慈禧太后要过 60 岁生日 。当时有一副对 联为慈禧太后所欣赏,那就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于是 这对联就在宫中和北京城里到处张挂。 当时,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想起慈禧把台湾、澎湖割 让给日寇就非常生气 ,把词序稍作改变,变成了‚一人庆 有,万寿疆无‛。这样一变,就把本来是歌功颂德的意思变 成了辛辣的讽刺!
代表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刊
物
学堂
梁启超 谭嗣同
上海 湖南 天津
《变法 通议》《时务报》
《仁学》 《天演论》 《国闻报》
严复 陈宝箴
湖南
时务 学堂
思考: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想一想:强学会的创办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 哪些作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意义是什么? 作用: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
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 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NEWS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甲午 战败 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 制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戊 戌 变 法
一、戊戌变法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2)康、梁的维新思想
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四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雷颐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他的观点。
传统文化的影响
《新学伪经考》在维 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 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 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 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 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 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 法制造舆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教版选修一)
戊戌变法
11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戊 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路程中 的一座丰碑。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既 是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伟大的民 主启蒙运动。这次运动在提高民族觉醒 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 力量,是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同时,它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日 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了必 不可少的准备。
——《康有为墨迹》(一) 转引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戊戌悲歌
——再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 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人物简介:雷颐:(1956—— )吉林大学历史学 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戊戌变法时期维 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旧式私塾
维新时期的遗产
“天足会”奖章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缠足
谭
康
嗣 同
广 仁
杨 锐
林 旭
刘
杨
光
深
第
秀
1922年,康有为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 《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观后唏 嘘良久,赋诗道:
电灯楼阁闹梨园, 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 今宵在座痛无言。
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性)
传统文化的影响
《新学伪经考》在维 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 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 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 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 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 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 法制造舆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教版选修一)
戊戌变法
11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戊 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路程中 的一座丰碑。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既 是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伟大的民 主启蒙运动。这次运动在提高民族觉醒 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 力量,是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同时,它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日 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了必 不可少的准备。
——《康有为墨迹》(一) 转引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戊戌悲歌
——再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 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人物简介:雷颐:(1956—— )吉林大学历史学 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戊戌变法时期维 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旧式私塾
维新时期的遗产
“天足会”奖章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缠足
谭
康
嗣 同
广 仁
杨 锐
林 旭
刘
杨
光
深
第
秀
1922年,康有为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 《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观后唏 嘘良久,赋诗道:
电灯楼阁闹梨园, 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 今宵在座痛无言。
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