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服务标准规范化
当运行机制确定,主体承担责任明晰,为了规范服务水准,作为总馆有必要商议拟定出一套适合本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服务标准。首先,可以根据地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本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制定文化服务项目,保证这些项目能够获得百姓的欢迎和认可;其次,在这些文化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竖立核心有效的标准运作体系,保证这些项目服务的质量稳定且能够逐步提高,推进公共文化事业有序发展[2];再次,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文化服务的创新要求,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转变,积极迎合、努力求变、融会贯通。没有一个标准能够永久适用于同一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例外。一旦形成了总分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不仅在服务操作上会更加规范,同时,也将有利于文化技艺的传承,有利于处理问题时避免争议,实现文化服务效率最大化。
3.1运作模式创新化
针对主体定位的问题,部分文化馆也在模式创新上下了功夫。如嘉兴市文化馆,探索运行文化馆联盟运作机制,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整合市、县(区)文化馆活动、人才和空间资源,搭建市县文化馆多层次、多门类、多方位的交流协作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服务基层”的长效运作机制,建立了以“会议联席、活动联办、培训联做、平台联建、场地联用”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正是由于主体架构无法达到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原有设想,各层级的主体职责不清。因此,文化馆各主分馆会在时间、空间以及资源等实际需求操作过程中产生问题,无法清楚把控全局,在客观上会造成信息不对称或者相互沟通不充分等情况,由此对文化馆文来自百度文库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难以进行有效掌控,实际上这也阻碍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顺利实施。
2.1主体定位不准
目前,现有文化馆总分馆的体系管理基本是按照多级投入,双重管理再加上一体化的建设进行,这一思路可以说是打破了过去行政、经费和人员分层管理的体制,重新构建了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这意味着总分馆成为一个拥有独立建制的文化馆系统,其设置主体仅有一个,但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文化馆的实际情况却是无论总馆(市馆、区馆)还是分馆(各乡镇、街道文体站),分别是由不同的主体建设或由多级政府共同建设,建设主体不明确、不统一,财产权与行政权依旧各自归于本级政府,总体上来说还是无法被认为是一个文化馆,仅能将两者看作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文化馆总馆往往没有对于分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的分配权,进而使其在实际运行期间表现出文化馆总馆与分馆之间、总馆文化主管部门与分馆所处各级政府之间合作的不顺畅性和不确定性,无法真正意义上保证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运作。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总馆与分馆两者之间还是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其设置主体并不单一。
2.2实际效能弱化
从前期已有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案例的实际运行情况来分析,文化馆总馆对于各分馆与基层性文化服务点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有时,文化馆总馆已经制定了相对具体的分馆文化活动方案,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各分馆由于所处镇政府或街道的部分原因执行不到位或不执行的问题。并行存在的,还有互动性问题,文化馆总馆在顶层设计,制定文化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分馆及基层文化点乃至群众的意见征求,单方面的主观臆想,或许无法真正做到为人所需,最终效果达不到预期,事倍功半,效能弱化。
3.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建设策略
文化馆总分馆的构建,除了要依靠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牵头,还需要其他部门,如各级财政、组织人事部门等的配合,同时明确总、分馆的主体职责归属,全盘统筹、协调、服务、管理,建立文化馆总分馆制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准则,明晰各级政府机构的管理边界与幅度,各级文化馆在整个区域总分馆制中的客观定位,找出利益契合点,消除体制运行弊端,做到独立与融合不矛盾、规划与实际相结合、机制与运行可持续的发展状态[1]。
2.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其中,美国是总分馆制实行比较普遍的国家,体制也比较完备。总分馆制的运用最常见的是在文化体系中的另一环--图书馆。根据美国图书馆法的相关规定,其公共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资源由总馆统一协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馆,对于总分馆制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不可完全依照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思路来进行机制改革。通过对于已建成的部分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所面临的一些潜在问题。
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日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文化馆作为一个文化服务机构,给群众文化提供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馆;总分馆;公共服务文化
虽然联盟运作机制,回避了主体分散不统一这一无奈的事实现状,但是在调动各个总分馆的服务积极性上效果却还不是很明显。因此,文化馆可以尝试在总分馆联盟制的基础上发展合伙制,对总、分馆的各自职能定位、资源定位等加以明确,付出和得到的回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积极体现出来,刺激各馆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此外,在管理上可以借鉴网格化布局,以基层分馆(乡镇、街道、社区)为依托,以单元网格为载体,以标准化管理为目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重心下移,细化文化服务细则、规范文化服务活动、落实绩效考核,建立起文化服务的主人翁意识,担负起公共文化馆(站)文化普及的基本职能。
新时期,很多地市级文化馆都实施了总分馆模式进行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宽了服务范围,也提升了服务能力。总分馆建设的目标是惠及全民,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因此要大力探究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既能够打破文化馆的建设窘境,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1.构建文化馆总分馆制的驱动力背景
我国公共文化馆现行的是分级财政基础上的多层管理体制和多元建设主体,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文化馆,但伴随着经济实力提升、政府向服务型转型,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级文化馆已经逐渐面临力不从心的瓶颈,怎样提升文化馆的公共服务效能,开始逐渐排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当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效能逐渐落后于群众文化的本质的美好生活需求时,我们就必须要静心思考,分析当前文化服务的不足之处,并尽快行动,做出改变,积极务实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全局当中,文化馆作为文化服务的主阵地之一,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而总分馆制在现有的文化体系建设的模式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前沿性,值得文化馆在机制体制转型创新过程中予以借鉴。
当运行机制确定,主体承担责任明晰,为了规范服务水准,作为总馆有必要商议拟定出一套适合本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服务标准。首先,可以根据地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本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制定文化服务项目,保证这些项目能够获得百姓的欢迎和认可;其次,在这些文化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竖立核心有效的标准运作体系,保证这些项目服务的质量稳定且能够逐步提高,推进公共文化事业有序发展[2];再次,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文化服务的创新要求,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转变,积极迎合、努力求变、融会贯通。没有一个标准能够永久适用于同一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例外。一旦形成了总分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不仅在服务操作上会更加规范,同时,也将有利于文化技艺的传承,有利于处理问题时避免争议,实现文化服务效率最大化。
3.1运作模式创新化
针对主体定位的问题,部分文化馆也在模式创新上下了功夫。如嘉兴市文化馆,探索运行文化馆联盟运作机制,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整合市、县(区)文化馆活动、人才和空间资源,搭建市县文化馆多层次、多门类、多方位的交流协作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服务基层”的长效运作机制,建立了以“会议联席、活动联办、培训联做、平台联建、场地联用”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正是由于主体架构无法达到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原有设想,各层级的主体职责不清。因此,文化馆各主分馆会在时间、空间以及资源等实际需求操作过程中产生问题,无法清楚把控全局,在客观上会造成信息不对称或者相互沟通不充分等情况,由此对文化馆文来自百度文库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难以进行有效掌控,实际上这也阻碍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顺利实施。
2.1主体定位不准
目前,现有文化馆总分馆的体系管理基本是按照多级投入,双重管理再加上一体化的建设进行,这一思路可以说是打破了过去行政、经费和人员分层管理的体制,重新构建了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这意味着总分馆成为一个拥有独立建制的文化馆系统,其设置主体仅有一个,但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文化馆的实际情况却是无论总馆(市馆、区馆)还是分馆(各乡镇、街道文体站),分别是由不同的主体建设或由多级政府共同建设,建设主体不明确、不统一,财产权与行政权依旧各自归于本级政府,总体上来说还是无法被认为是一个文化馆,仅能将两者看作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文化馆总馆往往没有对于分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的分配权,进而使其在实际运行期间表现出文化馆总馆与分馆之间、总馆文化主管部门与分馆所处各级政府之间合作的不顺畅性和不确定性,无法真正意义上保证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运作。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总馆与分馆两者之间还是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其设置主体并不单一。
2.2实际效能弱化
从前期已有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案例的实际运行情况来分析,文化馆总馆对于各分馆与基层性文化服务点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有时,文化馆总馆已经制定了相对具体的分馆文化活动方案,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各分馆由于所处镇政府或街道的部分原因执行不到位或不执行的问题。并行存在的,还有互动性问题,文化馆总馆在顶层设计,制定文化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分馆及基层文化点乃至群众的意见征求,单方面的主观臆想,或许无法真正做到为人所需,最终效果达不到预期,事倍功半,效能弱化。
3.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建设策略
文化馆总分馆的构建,除了要依靠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牵头,还需要其他部门,如各级财政、组织人事部门等的配合,同时明确总、分馆的主体职责归属,全盘统筹、协调、服务、管理,建立文化馆总分馆制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准则,明晰各级政府机构的管理边界与幅度,各级文化馆在整个区域总分馆制中的客观定位,找出利益契合点,消除体制运行弊端,做到独立与融合不矛盾、规划与实际相结合、机制与运行可持续的发展状态[1]。
2.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其中,美国是总分馆制实行比较普遍的国家,体制也比较完备。总分馆制的运用最常见的是在文化体系中的另一环--图书馆。根据美国图书馆法的相关规定,其公共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资源由总馆统一协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馆,对于总分馆制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不可完全依照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思路来进行机制改革。通过对于已建成的部分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所面临的一些潜在问题。
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日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文化馆作为一个文化服务机构,给群众文化提供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馆;总分馆;公共服务文化
虽然联盟运作机制,回避了主体分散不统一这一无奈的事实现状,但是在调动各个总分馆的服务积极性上效果却还不是很明显。因此,文化馆可以尝试在总分馆联盟制的基础上发展合伙制,对总、分馆的各自职能定位、资源定位等加以明确,付出和得到的回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积极体现出来,刺激各馆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此外,在管理上可以借鉴网格化布局,以基层分馆(乡镇、街道、社区)为依托,以单元网格为载体,以标准化管理为目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重心下移,细化文化服务细则、规范文化服务活动、落实绩效考核,建立起文化服务的主人翁意识,担负起公共文化馆(站)文化普及的基本职能。
新时期,很多地市级文化馆都实施了总分馆模式进行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宽了服务范围,也提升了服务能力。总分馆建设的目标是惠及全民,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因此要大力探究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既能够打破文化馆的建设窘境,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1.构建文化馆总分馆制的驱动力背景
我国公共文化馆现行的是分级财政基础上的多层管理体制和多元建设主体,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文化馆,但伴随着经济实力提升、政府向服务型转型,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级文化馆已经逐渐面临力不从心的瓶颈,怎样提升文化馆的公共服务效能,开始逐渐排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当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效能逐渐落后于群众文化的本质的美好生活需求时,我们就必须要静心思考,分析当前文化服务的不足之处,并尽快行动,做出改变,积极务实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全局当中,文化馆作为文化服务的主阵地之一,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而总分馆制在现有的文化体系建设的模式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前沿性,值得文化馆在机制体制转型创新过程中予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