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殷墟的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殷墟的保护

殷墟是中国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作为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者,我们既要承担主权国的保护责任,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并要遵循共同承诺的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准则。殷墟虽然经过近80年的考古发掘,但地下埋藏的古代遗存还远未罄竭。无论发掘过的还是未发掘的,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都要认真保护,合理利用。

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已“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责任更重于荣誉。因此,我们遗产地的管理机构,一定要认真履行好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在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安阳市各级政府和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好殷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的规律,为丰富和推进全球的世界遗产事业作出我们的贡献。对殷墟的保护,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认识,并做好工作。

其一,保护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

殷墟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这是一项由中国权威考古学刊物《考古》杂志主持的评选活动,安阳殷墟遗址以最高得票数名列第一。参加这次投票活动的有中国8个国家级文物考古机构,11所设有考古学系的重点大学以及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文物机构的近百名知名考古学家,评价指标分三项:一是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二是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三是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殷墟遗址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殷墟的价值和意义之大。

殷墟遗址和甲骨卜辞的某些内容证实《史记•殷本纪》等文献所载的商王朝成为信史。并为探索和研究“夏王朝”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动力。(图四九)

A、甲骨卜辞(《甲骨文合集》32384)

本片甲骨是祭祀殷代自上甲至小甲的所有先公先王的卜辞。著名甲骨学者王国维曾根据此甲骨文记载,纠正了史书中的某些错误。

B、殷代石人。高9.5厘米,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可能是一男性奴隶。头前额突出,高额骨。发向右耳后侧拧成辫,往上盘后脑一周,将辫梢压于辫根下。头上戴一圆箍形“”,用于束发。腹部是长条形“蔽”。“石人的右眼,上眼脸压下眼脸,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对研究殷代的人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小屯M18号墓出土的铜盘

D、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甲组基址标识展示(局部)(图四九)

殷代先民在教化人提高觉悟的同时,还告戒后人要注意汲取历史教训。《史记•殷本纪》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尚书》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些记载即《诗•大雅•荡》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殷鉴,本指商汤灭夏桀,殷的后代应以夏朝的灭亡为鉴戒。殷商初期的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不能像夏桀那样奢侈腐化,过度地压榨民力,而应该以此为诫,“有功于民”。殷鉴,后泛指可作为鉴戒的往事。故有“殷鉴不远”之成语。商代的“铜鉴”,如小屯M18号墓出土的殷代铜盘,铜盘口径33厘米,高11.5厘米,盘底中央有一蟠龙纹,龙纹周边有12条鱼纹环绕,十分精美。此盘即古代的铜鉴,殷代是铜镜与铜鉴并用。上古时代,在人们还未发明铜镜期间,照容时将水盛在陶盘或铜盘里,先民以水鉴容。殷代鉴、监通

用,甲骨文“监”字写作,从(皿),从(见),像人睁着眼睛,跪坐在水盘之侧,从水里看自己的面容,当即监字之本意。小屯M18号殷墓中出土的铜盘,其形状与甲骨文监字构形中的)(皿)极相似,我们

曾盛水实验,即可在水里看到自己的面容。

殷墟既是中国考古学的发轫地,又是“中国考古学史的缩影”。曾经作为观察员身份参加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著名殷商考古专家唐际根博士说:“殷墟是中国所有古遗址中发掘的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遗址。发掘殷墟时所创造的许多方法被带到各地,并在考古工作中应用。殷墟也被许多学者称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殷墟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代的天文历法和手工业工艺等科技成果,是人类的杰作。例如: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上四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它不仅证明汉字与其一脉相承,而且还提供了独立的造字法则,因此说,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生存的古文字。“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极大的凝聚作用”。

殷商时期的科学技术有些领域,已达到古代世界的先进水平。殷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殷人以干支纪日,今天的农历仍有用干支纪年、月、日的习俗,可见其科学价值。甲骨文记载,殷人已能准确地记录日食、月食和某些星象。日月食的出现,可以验证历法的疏密。因为凡日食的发生,必在阴历的初一;月食的发生,必在阴历十五。古人称阴历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所以,古人认为日食可证“朔”,月食可证“望”。殷人有关日月食的观察和记录不仅对当时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有科学价值。《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简本”说:“殷墟甲骨文中有带干支的日月食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计算,可以回推其发生的时间,因而有重要的年代学研究价值。夏商周断代工程对甲骨文中可能的日月食记载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由宾组卜辞中的五次月食,推得武丁在位的年代。”殷人对恒星的观察,如后世所说的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座,

其名已见于甲骨卜辞。我国古代对天文学的认识,使有些外国科学家惊叹不已。如英国科学家李沙约瑟博士说:“中国是文艺复兴以前所有文明中对天象观察最系统、最精密的国家。”

甲骨文中关于龋齿的记载,比埃及和印度的同类记载早700至1000年;有关植物水分生理学知识的记载,要比古代希腊的有关记载早1000多年。在数学方面,殷代的历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按照顺序两个字一组,如甲子、乙丑、……即为“干支”,60年循环一次,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如此循环无穷。干支纪日反映了殷代的数字科学。甲骨文中已有一至十的数字,另外还有百、千、万等数字。(图五Ο)

A、甲骨文干支表(《合集》37986)——中国最古老的“日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