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时评素材

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

【素材】

1、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实施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建议首先,宣传部门要做好垃圾分类的舆论宣传,讲清意义、作用和价值,让全体市民思想上有意识、工作上有认识、行为上有共识、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为垃圾分类提供舆论支持和民意支持。其次,城管、环卫等职能部门,要通过培训、示范和提供咨询等多种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操作方法,让市民知道怎么分类、怎么处置、送到何处,同时配备好相关的设施,提供方便条件,讲职能服务和监督处罚跟进到单位、社区和家庭。最后,各级政府、机关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要主动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制定好方案和细则,落实好责任和任务,开展好服务和监督,让广大市民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有统一的工作行动、有信赖的组织依靠,确保垃圾分类的整体联动和顺利推进。

3、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1996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亿吨,而且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史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塑料袋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因为它作为垃圾难以被处理,这也就成为垃圾处理中的一大难题。这些垃圾是全国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堆存侵占5—2000亿多平方米,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1.5亿吨,成为人类严峻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问题所困扰,堆存的垃圾总量达70亿吨,垃圾已侵蚀掉我国80万亩的土地,其对大气、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和大量滋生的蚊蝇传播的疾病,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科学、有序的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理,势必造成环境污染,危及城市的发展。

4、国内垃圾分类案例

1)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将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首套垃圾分类扑克牌+生活垃圾社会监督员制度

2)北京西城区某试点小区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

3)海宁市开出的首张垃圾分类处罚单

4)银川市已启动了垃圾分类“互联网+资源垃圾”回收方式,开通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实行“线上交易+线下物流”。

5)广州市、深圳市探索推行“互联网+分类回收”,建立了APP移动平台,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

6)2017年12月14日,青岛首个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在海伦路街道试点运行,通过积分兑换制度,鼓励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名人名言】

1、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但丁

2、垃圾被捡起的时候便有价值——安迪教父

3、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在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托夫勒

【好句】

1、俗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为很多种类,有着不同的成分、属性与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就是让垃圾再资源化。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2、辰满天,微风阵阵,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呼吸新翻泥土的气息。手执一把蒲葵扇,看远方麦浪翻滚,聆听蟋蟀在草丛间自由的吟唱……这是父母记忆中夏末初秋的晚上。黑夜的天空漆黑如墨,看不见一丝光亮,没有微风,没有麦浪,有的是满目大大小小的白色塑料袋和闻起来恶心、令人作呕的气味……这是我们这一辈的记忆。现在进行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目的是在全社会取得支持垃圾分类的共识。有了共识才有共同行动的基础,才有推动行动的合力。有了人们的共同行动,才能把垃圾无序投放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降到最低。

3、小习惯透视大文明,举手投足、点滴之间最能看出绿色生活的水准、公民意识的高低和社会文明的成色。有决心也有知识,有态度更有行动,文明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基调。

【时评文分析】

提升环保自觉崇尚绿色生活

【分析:本文的标题为对称式标题,突出环保自觉的重要性。】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厨房里一字排开的4只垃圾筒;办公室里,同事们因为“小龙虾壳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争得面红耳赤;家里面,小朋友把刚从学校学会的垃圾分类知识教给爷爷奶奶……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上海市民的环保动员令,也映照着市民对绿色风尚的追求。

【分析:文章首段通过“朋友圈里”、“办公室里”,“家里”等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引入文章主题“垃圾分类”,文章事例平实、自然,拉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带入感。】

今天,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垃圾减量、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建章立制,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有专家称,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让“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由墙上的标语,变为法律之下的全社会集体行动,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市民的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生活习惯、消费理念乃至相关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合力。

【分析:本段承接上文,介绍垃圾分类的背景、发展历史以及必要性,并给出宏观方向的对策,引出下文的论证。】

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垃圾分类的刚性制度和市民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之后,再让相关措施落地。这次上海的《条例》公布后,很多市民拿出了复习考试的劲头,钻研起了各种垃圾分类的问题:用过的粽叶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家里的宠物粪便算什么垃圾,要不要冲进马桶里?这一现象说明: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

【分析:本段首句点明观点,强调绿色生活的塑造、环保意识的树立需要法律制度的约束。接着列举上海的事例,论证运用法律和制度助推垃圾分类后,取得的积极效果。】

环保意识,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不可否认,突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对谁都不轻松,但向前跨出一步,才能望到更远的风景。大家总是向往干净整洁的环境、期待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轮到自己实施时,才更深体会到细节的重要。小区的垃圾房改为定时定点开放,生活的节奏要匹配上垃圾房的开放时间;买菜时,带上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