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成为了热门话题。

作为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文学作品既是艺术的创作,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中国这个变革不断的国家,文学作品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凸显了作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权力的质疑上。

作家们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弱势群体的处境,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对家族命运的叙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种批判精神让读者深刻地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与此同时,现实意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元素。

作家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例如,余华的《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讲述了在历经苦难后依然坚持活下去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内容。

在过去,文学作品中的批判精神更多地集中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批判对象也更加多元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然而,尽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审查制度对文学创作的限制。

在中国,文学作品需要经过审查才能出版,这使得一些敏感话题难以被探讨和揭示。

另外,商业化的压力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一些作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可能会选择写作商业化的作品,而忽略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权力的质疑,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然而,文学创作面临着审查制度和商业化的压力,这对作家们的创作自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提出了挑战。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摘要]2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站在历史新的制高点上,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力量集中在对乡俗陋习的批判上。

通过展示具体的民俗事象,主要从习以为常的残酷和不人道、对女性的极端蔑视和践踏、顽固而愚昧的宗族观念和强烈而扭曲的子嗣观念等方面批判了传统民俗中的恶劣因素。

[关键词]2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文化批判启蒙民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它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积淀,成为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本质、最深层、最稳固的部分,具有法约性、软控性,并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结构模式、人文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所以,文学艺术家对民俗都倍加关注。

钟敬文先生认为,文学的特点是用形象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思想感情),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思想感情,所以要形象地真切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就必须以基本的生活样式来表现,如果离开了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就不免显得抽象了[1] 。

周作人也说:“要了解一国民的文化,特别是外国的,我觉得如单从表面去看,那是无益的事,须得着眼于情感生活,能够了解几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态度,这才可以稍有所得。

从前我常想从文学美术去窥见一国的文化大略,结局是土劳而无功,后始省悟,自呼愚人不止,懊悔无及,如要卷土重来,非从民俗学入手不可。

”[2]由此可见,文学要揭示人的精神本质、揭示人性的深度,就离不开民俗描写,同样,要揭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特质,也离不开民俗的描写。

民俗风土的描绘形象地展示着地方民众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生活状况与生活环境,在极其平常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在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学中的一支,以“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描写”为创作基本风格的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不遗余力地对民俗加以关注和描写,以其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农村中古老的民风、民俗,直接、形象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思想观念,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七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七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鱼鳍(qí) 目眩(xuàn)怪诞(dàn) 贪婪(lán)B.人寰(huán)刨子(bào)鄙视(bǐ) 对撞(chuàng)C.浩瀚(hàn)湮没(yān)畏葸(xǐ)潜心(qiǎn)D.说客(shuì)谰言(lán)亚原子(yà) 要挟(xiá)2.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童年时期的他并未显示出明显过人之处,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完成学业。

他对鸟类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动物学。

②抗战历史博物馆近3万件藏品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革命先烈在缺衣少食和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抗争的漫长历史。

③日本对中国高铁技术的态度可谓前仰后合:曾经不屑一顾,如今却刮目相看,其交通大臣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亲身体验复兴号列车。

④刘教授对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还会严厉批评,他认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汉语的规范发展都极为不利。

⑤库克自2011年接替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时就感觉自己如临深渊,在公司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⑥屠呦呦被称“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

A.①③⑥B.①②⑤ C.②③④D.④⑤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B.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当我们读小说时,往往希望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或思考,甚至是对现实进行批判。

这就是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而在许多经典作品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元素常常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批判现实。

通过具体的角色和故事情节,作者能够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生活状态,进而反映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例如,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思考角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言辞激昂、自由和疯狂,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黑暗。

这样的小说既具有强烈的个体色彩,又直指社会的问题,使读者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不公。

另外,小说还通过叙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来批判现实。

通过对一些社会事件的再创造和演绎,作者能够揭示出事件背后的复杂与荒谬。

比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通过对一个虚构的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暴露了现实中政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和言论自由的压制。

这种通过虚构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现实的手法,常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除了通过人物形象和事件来批判现实外,小说还通过对现实经验的反思和思考来进行批判。

作家往往通过小说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思考和观点,甚至提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对罪犯罪行及其内心的描写,既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不道德,又反思了人类的善恶和道德观念的演变。

这种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反思,不仅引发了对现实的批判,也启迪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人物形象、事件和思想的塑造和探索,作者能够揭示社会的问题、反思人类的困境,并启发读者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也是对作家灵魂的自我抒发和宣泄,不仅是文学化的审美追求,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呼唤。

无论是鲁迅的激愤,奥威尔的忧虑,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求,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荡的一个世纪,饱受战乱、政治运动以及社会转型的煎熬。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种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会批判的浓厚色彩。

这篇文章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首先,社会批判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可以从作品主题和情节中找到。

许多文学作品以批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为主题,展现出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例如,茅盾的小说《子夜》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污为背景,通过描写中产阶级小生的自私和道德堕落,暗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困苦。

类似的例子还有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个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化身”的形象,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压迫的荒谬。

其次,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批判的力度。

他们描绘了农村的贫困和饥饿、城市的拥挤和污染、工人的艰辛和剥削,以及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等现实问题。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通过对城市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上层的虚荣和势利,批判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

而丁玲的小说《只有神知道》则以一位年轻女性的视角,勾勒了农村妇女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封建制度对妇女权益的压迫和剥削。

此外,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还可以从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中找到。

一些作家运用了讽刺、讽刺和黑色幽默等手法,以戏谑和嘲笑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幽默和荒诞的风格,描述了一位善良可爱的女性在动荡时期的生活和爱情,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另一个例子是张贤亮的小说《红手指》,通过描写一个人们通过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的故事,批判了社会对网络娱乐的过度依赖和荒谬。

最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也与文学理论和思潮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马克思主义流行的年代,作家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阶级斗争。

例如,巴金的小说《家》以农民起义为背景,通过描写家族和个人的努力和牺牲,探讨了农民阶级的命运和抗争。

论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论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论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娱乐读物,更是一种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进行社会批判与反思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小说,作者可以揭示社会现象、探讨社会问题,并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首先,小说可以通过描述社会现象来进行社会批判。

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小说可以展现出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曾经广受争议的《红楼梦》中,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贫富差距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等问题,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同样,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百年孤独》也通过对拉丁美洲社会的描写,展现了殖民主义、政治腐败以及人权问题等社会现象,引发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小说可以通过人物塑造来进行社会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对社会角色的刻画和塑造。

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和命运的描写,作者可以通过人物来批判和反思社会问题。

例如,经典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通过他在荒岛上的生活和与原住民的互动,揭示了当时欧洲殖民主义的弊端和对原住民的剥削。

同样,《围城》中的方鸿渐通过他在都市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

此外,小说还可以通过情节发展来进行社会批判。

小说的情节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事件和问题的安排和设计。

通过情节的发展,作者可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并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1984》这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普通人物温斯顿的生活和遭遇,揭示了政府控制和操纵个体思想的恶果,引发了人们对权力滥用和言论自由的思考。

综上所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描写社会现象、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可以进行社会批判与反思。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娱乐读物,更是一种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的工具。

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找到改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乡土社会的文化批判——论沙汀乡土小说的思想内蕴

乡土社会的文化批判——论沙汀乡土小说的思想内蕴

乡 土 社 会 的 文 化 批 判

论Hale Waihona Puke 沙 汀 乡土 小说 的 思 想 内蕴
吴 夜
254 ) 40 1
( 黄山学院
社会科学 系, 安徽 黄山
摘 要 : 0世 纪 三 四 十 年 代 沙 汀 以 巴 蜀 地 区 为 背 景 的 一 系 列 乡 土 小 说 , 幽 默 诙 谐 的 喜 剧 特 性 、 2 在 高超 的 人 物 塑 造 手 法 、 蓄 洗 练 的 讽 刺 艺 术 等 艺 术 形 式 的 包 裹 下 , 含 着 深 厚 的 文 化 内 涵 。 沙 含 蕴 汀通 过 对 民 众 奴 性 心 理 、 自私 冷 漠 人 性 、 止 僵 化 的 封 闭 山 乡的 形 象 刻 画 与 揭 露 , 达 了深 沉 的 静 g-
文 化 思 考 , 这 正 是 沙 汀 小 说 一 以贯 之 的 创 作 主 题 。 而 关 键 词 : 汀 ; 土 小 说 ; 化 批 判 沙 乡 文 中 图 分 类 号 :2 6 7 14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8 2 ( 0 0) l一0 1 — 4 17 4521 l l9 0
作者简 介: 吴夜( 9 3 )安 徽泾县人 , 士 , 18一 , 硕 研究方 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国文学。 外
10 2
重庆理 工 大学学报 ( 会科 学 ) 社
他 竞 “ 激 似 地 诉 苦 了 ”, 匪 是 这 场 灾 难 的 真 正 感 兵
元 凶 , 才 叔 等 贫 苦 农 民是 最 大 受 害 者 却 没 有 基 有 本 的是 非 立 场 , 的 只 是 对 生 存 的 本 能 追 求 。 生 有
的 本 能 最 终 无 法 战 胜 现 实 生 活 的 残 酷 , 才 叔 虽 有 对 死 亡 抱 着 极 大 的 畏 惧 , 不 得 不 赴 死 。 在 赴 死 却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总第38期Su m No.38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Radi o&Televisi on University 2009年第2期No.2.2009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陈边城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内容摘要: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

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

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

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

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关键词:废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09)02-0044-03 乡土小说,是指以农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古老中国的风俗画,反映了乡土世界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农民生活的困顿悲惨。

坚持走自己创作道路的废名,不断突破自己和刷新自己,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特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922年废名来到北京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处在退潮的时期,但退潮并不等于衰竭,春风仍在吹拂,曙光还在前面。

就废名而言,他本是受文学革命的鼓舞和推动来到北京的青年,他这时的创作,是面对现实的,有时甚至是对现实的深刻和独到的反映。

《柚子》流露出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遗憾和对封建制度的微愠。

《浣衣母》中的李妈以废名的婶母为原型,讲述了她从一个受尽全城尊敬的道德化身变成人皆躲之的“城外老虎”的故事,隐藏着作者对旧伦理的忧思。

浅论鲁迅乡土小说中价值与审美的悖反现象_丁帆

浅论鲁迅乡土小说中价值与审美的悖反现象_丁帆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0 年教育部人文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百年流变》(项目批准号:10JJD750012)。
13
长江学术· 2014 年第 4 期
人”,虽然大都出自“鲁镇”、“未庄”等乡野村镇,但 其精神特征的普遍性是不容置疑的。而其普遍性 的获得,根源于鲁迅独有的文化气质与思想视域。
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下(即农和商的比照下)完成 对“地之子”哀怜的母题的。显然,那种传统的“重 义轻利”的农业社会观念是制约知识分子审视社会
李长之认为:“鲁迅不宜于写都市生活,他那性格上 的障碍,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鄙视恰恰表现了作 的坚韧,固执,多疑,文笔的凝练,老辣,简峭,都似 者对土地(这个“土地”是一个大的哲学文化范畴) 乎更宜于写农村。写农村,恰恰发挥了他那常觉得 的深刻眷恋。因此,与《阿 Q 正传》相比,《故乡》留 受奚落的哀感、寂寞和荒凉,不特会感染了他自己, 下的仅仅是知识分子共有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烛照, 也感染了所有的读者。同时他自己的倔强、高傲, 它的普泛意义并没有超越古典文人的“意境”追求。 在愚蠢、卑怯的农民性之对照中,也无疑给人们以 《祝福》也是在这一视域下描写人物的,它通过祥林 兴奋与鼓舞。”李长之强调鲁迅的个性气质与其乡 嫂的一生遭际来完成对社会的抨击,但它的主题视 土小说创作之间的适宜性,并特别指出鲁迅与其笔 阈仍未脱离那种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精神眼光。
不由自主的留连。然而,正是由于情感与理性冲突 所造成的悖论,使《故乡》、《社戏》一类的小说未能
值判断。那种尖刻犀利的反讽,撕开了中国民族文 化心理结构的最深层的幕纱,成为窥探几千年中国 人心理的窗口。它不仅是鲁迅的具有积极主动批
达到《阿 Q 正传》的思想力度,其批判锋芒之削弱 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的乡土小说作家之所以不能 与鲁迅同日而语,也正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只能囿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中国现代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批判与反思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小说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小说的创作,作家们试图通过文字的力量,揭示社会问题,反思人类行为,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首先,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表达真实生活的能力。

作家们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示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愚昧。

这种批判性的创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其次,小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具有批判社会的功能。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很多作品都涉及到社会问题的讨论。

比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这种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的创作方式,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对其进行思考和反思。

此外,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还能够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进行社会批判。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很多作品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

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一个家族的讲述,讽刺了中国社会的封建迷信和权贵腐败。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创作方式,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能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和反思,并不仅仅是为了揭示社会问题,更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通过小说的创作,作家们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莫言的《蛙》中,通过对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的讲述,呼吁人们关注教育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这种积极的社会批判和反思,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总之,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当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当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当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当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以下是关于当代小说中社会批判意义的几个主要知识点:1.反映现实生活:当代小说通常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种反映有助于读者了解社会现实,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

2.揭示社会矛盾:当代小说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包括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不公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些小说,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3.批判不良现象:当代小说往往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如腐败、道德沦丧、权力斗争等。

这种批判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4.探讨人性问题:当代小说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常常对人性进行深入探讨,如善恶、道德选择等。

这有助于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认识自己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应该如何行事。

5.呼唤社会改革:当代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呼唤社会改革。

这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社会改革的热切期望。

6.传承文化:当代小说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往往融入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

这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读者的文化认同感。

7.提升审美素养:当代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提升了读者的审美素养。

读者在欣赏小说艺术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8.激发思考:当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激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思考。

这种思考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促进文化交流:当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说,读者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拓宽视野。

10.娱乐与启示:当代小说在为读者提供娱乐的同时,也给予启示。

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义,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面对问题和挑战。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浅谈乡土小说流摘要:乡土小说是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农村生活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关键词:产生、特征、批判性一、乡土小说流派的产生与基本特征乡土小说流派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文化相互交织。

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沿海大都市渐渐兴起。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逐渐拉开。

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对乡土的眷恋及对故乡落后的风貌的批判,成了乡土小说作家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

这一流派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它的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人情,揭示并批判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批判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人身心的迫害。

小说注重展示地区的山川风貌及民风民俗,把人物的命运与乡土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乡土小说的批判精神乡土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无疑对当时的落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当时大多数作家把写作对象由五四时期的新知识青年转为农村中的一些落后愚昧的小人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民思想的转变。

乡土小说的批判对象之一是落后的民风陋习,作家们对封建宗法文化下的落后现象感到悲痛,他们致力于揭露并批判这些残害身心的民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揭示了传统农村人民的劣根性。

乡土小说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风陋习的批判,《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农村中“冥婚”的陋俗,批判了当时农村的陈规陋习及人民的精神愚昧:菊英在八岁时便已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还惦记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没对象,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个同样死去十年的对象,菊英娘请人说媒,合八字,置办嫁妆,雇佣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将所谓的婚礼办的有声有色。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及流变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及流变
出 了农 民在重重压迫下喘息 的苦难 。鲁迅 “ 像一个成年 , 的儿子对 自己年迈 的父亲一样 , 了解中国的农 民, 关怀
述过贵州 , 裴文中关心过榆关 ,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们 的胸臆来的人们 , 无论他 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 , 其实往 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 者 。但这 又非 如勃兰兑斯 (G.Brandes )所 说 的 ‘ 民文 侨 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 自己, ,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 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 的心胸 ,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 , ① 由此可见 , 鲁迅所定义 的“ 乡土文学” 主要是从三 , 方面来谈 , 其一, 作者的身份特征是离开乡土、 侨寓都 市的知识分子 ; 其二, 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乡土的回 忆性叙述; 其三, 作品的情感基调是隐现着乡愁。 其实 , 就乡土小说来说 , 首开风气之先的作家正是 鲁迅本人。他“ 于乡土文学发韧, 作为领路者 , 使新作家 . 的笔, 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 贴近土地 , 抱取滋养 , 新
土文学创作是对 中国农村 、 民深厚情感 的文字表现。 农 写家 乡的风土人情是 乡土文学的常见内容 。鲁迅 乡土小说的环境大都以海边水乡为背景 , 社戏》 在《 里
的冲击 , 揭露军阀肆虐 、 社会动乱给农 民造成 的物质和 精神 的双重灾难 , 如许杰《 赌徒吉顺》 鲁彦 的《 金》 、 黄 ; 有 的展示封 建伦理 道德和封 建礼教造 成 的种种人 生悲 剧, 如台静农《 烛焰》 ;还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 习, 对愚昧 、 后进行 尖锐 的讽 刺和批 判 , 落 如许 杰 ( 惨 雾》 彭家煌《 、 活鬼》 。 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 呈现出乡土文学作家与描 写对象( 故乡生活)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具体表现为三 种形式 :一是时间距离 , 作家叙述的都是记忆 中的 、 发生 在以前的故事 ; 二是空间距离 , 作家已经远离故事发生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文学是一种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带给读者美的享受,更可以借助作者的笔触,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与反思。

社会批判意识是指作家通过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揭示和批评的思想倾向,这种批判意识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思。

作家通过创作可以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红与黑》一书中,作者斯坦达尔透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和现实的无情残酷。

作家通过这样的描写,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和细致描写,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公众的关注和反思。

其次,在文学作品中,社会批判意识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正视和分析来体现。

作家在创作中会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对官僚主义现象的描写,革命前后社会的转变以及人性的扭曲等,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作家通过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描写,让读者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有机会思考和改变。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还可以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来体现。

作家常常通过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进行揭示和剖析。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奈特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性形象,她不被封建社会的偏见所束缚,具有独立思考和反抗的精神。

通过这个形象,作家对封建社会中的偏见和歧视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作家呼吁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寻求进步和改变。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的反映来体现。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借助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例如,《1984》这本小说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写,对权力滥用和人民权益受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道德反思

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道德反思

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道德反思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从古至今,无数作家通过小说这一载体,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探寻着道德的真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道德反思。

一、小说与社会批判1.现实生活的反映:小说往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作家通过观察和剖析社会现象,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画卷。

在小说中,社会批判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腐败、歧视等现象的揭露。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众生相,对封建礼教和人性弱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2.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小说家往往能揭示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对历史中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异域文化的碰撞:在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例如,阎连科的《丰乳肥臀》描绘了一个中国乡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变迁,展现了文化碰撞下的社会批判。

二、小说与道德反思1.人性探索:小说家通过描绘人物性格和命运,对人性的善恶、美丑进行深入剖析。

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展示了安娜、列宾等人物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反思。

2.道德观念的冲突:在小说中,不同道德观念的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深刻的思考。

例如,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表现出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对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挑战。

3.道德选择与责任:小说家通过描绘人物在道德选择中的挣扎,探讨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家族的成员们在面对命运的考验时,不断作出道德选择,体现了道德责任的力量。

三、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道德反思的结合1.批判现实的道德困境:小说家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往往关注人物的道德困境。

如鲁迅的《呐喊》中,通过对闰土、阿Q等人物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现实与道德困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论现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

论现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

但在由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的日趋尖锐、历史的
演进对农民问题的强调、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程度
的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普遍传播等因素的作用下, 3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批判具有不同的表现形
式和不同的指向。以茅盾、叶紫为代表的部分左
翼作家对贫穷的乡村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同时,
对农民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文化审视;例如,《春
蚕》、《秋收》、《丰收》、《火》等作品深刻地批判了农
“乡土情结”是乡村小说创作的动力,也是浇 筑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活水。与20年代乡村小 说作家的“乡土情结”相较,30年代乡村小说作的 “乡土情结”具有更多的表现形态。所谓“乡土情 结”在此主要指乡村作家对乡村的亲和感与依恋 感。以及在此心理基础上形成的对乡土的稳固的 文化指认心态。30年代乡村小说作家所依恋和
柳》(废名)、《出阁》(黎锦明)等以冲淡宁静的胸怀
抒写乡村风物的作品也隐含着温和的文化批判。
30年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急剧变
革的年代,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作家们不
同的的艺术追求促成了30年代乡村小说的兴盛
与繁荣。多元的政治格局、复杂的社会矛盾、繁纷
的文学观念,使3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面临着更
作者简介:周水涛,男,1956年生,湖北天门人;副教授,1994年获文艺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主攻 当代小说。
·40·
乡村小说的开创者。他以浙东故乡的乡镇生活为 底本,通过对故乡人的生存的描写,揭示中国历史 文化的深层积淀和国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展开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鲁迅站在现代文明的 立场以文化先知的身份审判乡村文化,因为在鲁 迅看来,农民既是宗法文化的重要寄主,又是构成 “沙聚之邦”的主要成分,于是阿Q、闰土、七斤、华 老栓、祥林嫂等一批灵魂麻木的国民成为他剖析 的对象,而赵太爷、四大人之流以及他们赖以生存 的“未庄文化”则成为他攻击的靶的。我们不可否 定鲁迅乡村小说的“乡土性”,但“立人救国”的创 作宗旨和有限的乡村生活经历以及乡村生活记忆 的久远,使鲁迅乡村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隐 喻性(尤其是《狂入日记》等作品),所以其乡村小 说的文化内涵主要来自从精神哲学出发的文化审 视。鲁迅的文化感召与艺术实践使“乡土小说流 派”于20年代中期崛起。乡土小说流派作家们的 创作在思想的恢宏和思考的深邃等方面难以企及 鲁迅,但其描写的具体性与生动性与鲁迅乡村小 说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形成互补。《鼻涕阿二》、《天 二哥》、《疲惫者》等作品像《阿Q正传》一样揭示 了“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疯妇》、《怂恿》、《烛焰》 等作品像《祝福》一样展现了旧中国乡村妇女的不 幸,《水葬》、《惨雾》、《活鬼》、《菊英的出嫁》等作品 揭示了宗法文化笼罩之中的乡村生活的沉滞与混 沌,《赌徒吉顺》、《黄金》等作品再现了畸形的都市 文明对乡村文明的浸濡与冲击……。许钦文、许 杰、王鲁彦、王任叔、彭家煌、台静农、骞先艾等一 大批作家把乡村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艺术平台。 这批作家既继承了鲁迅乡村小说的文化批判精 神,又拓展、丰富了现代乡村小说的乡土性。从文 化意蕴的角度看,鲁迅及其追随者或模仿者奠定 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两大基本特点,即批判性 和乡土性。这两大特点的形成既是艺术选择的结 果,又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秉赋决 定了中国现代乡村小说必须审视封建文化和挑剔 国民性,而中国农民以土地为主要依托的自给自 足的生活和各农业社区相互隔离、封闭所致的各 自的生活习俗、地方风情决定了中国乡村小说特 有的乡土性,——一种与《还乡》(哈代)、《哈克贝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批判意识解读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批判意识解读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批判意识解读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充满批判意识的小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其批判意识进行解读。

首先,小说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小说背景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当时的社会仍然处于封建社会的束缚下。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贫苦人家的生活,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社会所边缘化。

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文化,只能靠着担骡子为生。

小说通过骆驼祥子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残酷。

其次,小说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小说中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这是一个正在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

小说中有许多人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比如祥子的老板阿庆,他为了赚钱不惜欺骗和剥削祥子。

小说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他们有善良、勇敢、聪明的一面,也有自私、贪婪、残忍的一面。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同时,小说也批判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这些负面情感往往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策。

综上所述,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部充满批判意识的小说。

它通过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人性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存在的问
题和人性中的弱点。

这种批判意识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今天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批判的工具。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中国现代小说展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描述围墙内外的人们的生活差异,暗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阶级固化。

而在《活着》中,余华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刻画,揭示了社会不公的本质,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其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还关注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描写祥子的奋斗历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摧残和腐蚀,以及个体在追求自我利益时所表现出的冷酷和无情。

而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和道德的多样性。

这些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还关注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通过讲述一个村庄的兴衰史,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消亡和人性的扭曲。

在《蛙》中,莫言通过讲述一个乡村医生的经历,探讨了城乡差距和医疗体制的问题。

这些作品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的揭示,引发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这些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社会批判的力量,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扭曲,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中国现代小说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集体无意识与国民性批判——关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种解读

集体无意识与国民性批判——关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种解读

集体无意识与国民性批判——关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种解

陈运贵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4)3
【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作家所创作的乡土小说代表了当时文坛的最高成就,学界多有评价,但见仁见智.从乡土作家的题材的选择、描写的着力点入手,分析乡风民俗背后的集体无意识,进而探究民族悲剧心理的集体无意识之根源,揭示出作家对国民劣根性批判的深刻内涵,不失为对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种解读视角.
【总页数】4页(P100-103)
【作者】陈运贵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论新时期乡土小说关于国民性批判的新探索 [J], 陈昭明
2.现代家族小说中的“老中国的儿女”与国民性批判 [J], 江倩
3.乡土呈现中的一种知识分子批判--李佩甫小说的一个主题侧面解读 [J], 姚晓雷
4."国民性"批判的现代解读——谈鲁迅、张天翼乡土小说的阐释视角 [J], 孙拥军
5.日据时期台湾乡土小说视阈下的"国民性"批判 [J], 萧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中国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体现。

乡土文学作为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流派,他有着及其吸引人的魅力。

乡土文学早在上个世纪出慢慢兴起、不断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

其中批判意识在乡土文学中表现极为强烈,尤其是对当时民俗文化和妇女的命运。

所以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

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作家们的自身处境结合起来,分析他们创作的乡土小说,从而挖掘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乡土小说;批判意识;性格弱点;民风陋习;国民劣根性;价值1920s Country Novel critical consciousness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the Country Novel "in China in the 1920s". Native literature as a vital genre of literature, he has an attractive charm. Native literature early in the last century a slowly ris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ritical awareness of performance in the local literature is very strong, especially the fate of the folk culture and women. It is because of such native litera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re than a few of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f early Chinese Country Novels.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background, the writers' own situation and Local Novels happened in the local, Local Novels analysis of their cre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early Chinese Country Novels reflect the critical meanings. Key words: Country Novel; Critical consciousness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Ⅰ)引言 (1)一、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产生 (3)二、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表现 (5)(一)对民俗文化的批判 (5)(二)对女性命运的批判 (6)(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8)三、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价值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引言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大约兴起于1923年前后, 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作家和他们笔下所写的人物,环境等之间有密切的接触和联系, 对他们的感情也十分复杂,在理性的批判之中又不乏情感的眷恋, 所以作品的主题很多都是批判与眷恋并存。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

此时,以人为本的思想及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想等催生了中国早期乡土文学发生和发展,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各类冲击、矛盾——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冲击则成为乡土小说发生和发展的现实文化基础,两种基础的本质便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即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从上层社会转移到普通民间,人们开始着眼于反思社会中最底层的广大民众的悲苦遭遇和不幸命运,从而表现出对普通人的深切切关怀。

民间文化作为现当代文化的主体部分,乡土世界就理所应当得进入启蒙主义者的关注领域。

乡间的悲苦与落后、乡村特有文化品格、乡土精神及文化理念等从此被摄入启蒙文学作家的视野,乡土文学也便应运而生。

要深入了解一类艺术或者创作这种艺术的作家,就要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实质上就是一场狂飚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是人们回归自由,回归民主,从而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心灵。

至此,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鲁迅的《人的文学》提倡以人道主义为主、注重“人的意义”,反对非人的文学,反对封建主义的“兽鬼兽道”。

随后沈雁冰、郑振铎等作家也相继提出要同情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写血和泪的文学”。

其倡导主旨也在于要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去写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的“事实”—苦难与愚昧。

现在看来乡土小说的创作主体—一乡土小说作家们大多出身于农村落魄的中小地主或小生产者家庭,长大后他们离开故乡、作为寓居于京沪等地的繁华大都市的异乡人。

乡下人特有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的累积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这批作家们在他们的乡土世界中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们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现代意识同深切的生活感悟结合起来,从而生动深刻得展现了自己所熟悉乡村世界。

”乡土小说家们以回忆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对封闭的乡村文化进理性批判。

但有一部分作家在批判的同时,在情感上又抒发着对乡村的浓烈乡愁与爱恋,在展现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中蕴含着赞美和歌颂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民风民情,而这一切是现代都市文明所不具有的。

乡土小说的产生离不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思潮,也离不开新文学启蒙者们积极引导。

但作为“文学”,必然有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方面的原因。

乡土小说于1923 年前后陆续出现,是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发展。

乡土小说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

说到乡土小说的创作,不能不说到鲁迅,由于他“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己远远超出一般的‘乡土小说’的范畴,因此通常都不把鲁迅归于乡土派的行列”。

乡土小说以它独特的写作视角与创作空间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乡土小说得以在今后的几十年中蓬勃发展。

一、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产生乡土小说批评发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无疑是受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1911年辛亥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从新文化运动的整体来看,“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用“批判”两字足以概括。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不破则不立的实践勇气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启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文学的现代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催生了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产生。

斯洛伐克学者玛利安.高利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一书的认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如果不存在改变一切价值观念的需求,就不会产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这种需求已成为一代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乡土小说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其作品的最明显的价值便是符合五四时期“批判”的价值取向,产生了符合时代文学潮流的批判意识。

这说明“五四”运动最深刻的影响是思想意识中深层次价值观念的转变,尤其对于乡土文学及其理论批评而言,文学观及其文论批评观的思想转型推动和促进了乡土文学核心价值取向的确立,并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共同进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以批判为先导的乡土小说批判的价值取向确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取向,“五四”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传统精神中的变异、革新的思想资源。

确立中国乡土文学批评核心价值取向,不能仅仅从时间角度考察,尽管社会、时代对文学影响极大,但从文学自身发展因素考虑的话,决定乡土小说现代转向的直接原因主要还有两个:一是在对传统文化,准确而言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批判中构建的现代性;二是在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学及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取向的利用中确立现代性。

据此而言,“五四”文学发展是在古今、中外双重关系中确立起现代核心价值取向的乡土小说的批判意识中体现出来的的批判性指向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以反传统的形式向延续 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传统,尤其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根基建立的正宗、正统、主流的传统叛离,不惜以矫枉过正的极端态度方式以达到社会转型和思想文化转向的目的;二是以“文学革命”,包括梁启超等主张“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将批判矛头指向中国古典文学及批评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为宗旨的传统,力图以革命的方式确立批评的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三是以新文化、新文学观批判旧文化、旧文学观,以新旧的二元对立思维体现出现代批评对传统文学及文论批评的批判性评价取向,尤其是对传统文学及文论批评中的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批判,力图在批判传统性中为现代性开辟道路。

鲁迅小说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典范作用,他的作品确立了乡土小说的开端,因为;批判国民弱点是其毕生致力的工作,乡土小说作家正是沿袭这一传统竭力批判农民的劣根性,因此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二、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表现(一)对民风陋习的批判民俗风土的描绘形象地展示着地方民众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生活状况与环境,在极其平常的衣食住行中,在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初期的乡土作家对封建宗法文化统治下的种种衰败、落后的现象感到深深的悲哀,特别是残害身心的野蛮、残酷陋习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让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民风陋习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与热情。

他们在现代理性的烛照下,在鲁迅启蒙主义创作实践的示范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描绘民俗的作品,直接、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闭塞、落后,进而对传统民俗的劣根性进行深刻的文化批判,使之成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批判意识最先体现在对民众生活状态的解析上。

现代人文地理学有一句名言: 文化产生于自然景观, 偏僻、闭塞、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村便成为封建传统文化扎根肆虐的地盘。

早期的乡土小说以大量的笔墨,描写出乡村生活衰落的现实,向我们展现了作家们深感痛惜的偏远乡村无情又野蛮的民风陋习,例如水葬冥婚、典妻、村仇械斗、鬼节超渡等等。

在理性批判中深刻地展现出了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民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