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1、运用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
2、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强调会描述)。
3、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字星球让学生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通过练习的办法使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7,3分布,以及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2、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教学过程:导入:多少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延续着自己的飞天梦想,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于飞天的渴望,到明代勇士万虎,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于飞天的实践,直到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终于使得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成真。
大家是否也想有一个机会,以地球以外的视角来看地球呢?很高兴的是,数字星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切。
讲授新课:数字星球: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学生分组活动:请告诉我你在数字星球上能看见哪些东西?学生分组活动,并回答。
讲述: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数字星球,可以以地球以外的视角去看地球,但是人类为了探索地球的面貌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自主学习: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1、丝绸之路2、郑和下西洋3、麦哲伦航海数字星球:麦哲伦航海路线图4、哥伦布发现美洲5、玄奘取经板书提纲:一、地球?水球?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2、人类探索地球的历史3、水半球和陆半球二、陆地和海洋1、七大洲2、四大洋第二篇: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矿区中学黄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地理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大洲的定义和分类,二是大洋的定义和分类,三是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大洲和大洋的具体分类、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插图,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插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关爱地球家园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地理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地图和插图的PPT,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地图:准备一些大洲和大洋的地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洲和大洋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分类和分布。
让学生观察地图和插图,自己发现和总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
内容要点说明【海陆分布】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影响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的分布格局。
因此,教材以“海陆分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2.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课文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教材图3.3“陆半球和水半球”中,水陆半球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
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这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提供素材和思路。
【七大洲】1.这部分内容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主要包括大洲的概念,七大洲的名称、轮廓、面积和分布。
教材图3.4表示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重点不是让学生记忆概念和数据,而是读图识别。
2.教材图3.5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常见的地图。
图中展示了这样几条信息:第一,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第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第三,七大洲的界线;第四,东半球和西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
3.教材图3.6以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为例,说明大洲界线是如何划定的。
亚洲与欧洲的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全部为天然界线。
亚洲与非洲的界线:苏伊士运河,为人工界线。
4.教材图3.7用一幅巴拿马运河局部的景观照片,形象直观地展示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让学生对运河和洲界有进一步的认识。
《大洲和大洋》教案(修改)
《大洲和大洋》教案(修改)第一章:大洲和大洋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区别。
2. 掌握世界上主要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教学内容:1. 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概念。
2.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区别。
3. 列举世界上主要的大洲和大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曾经听说过大洲和大洋,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
2.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向学生解释大洲是指大陆和周围的岛屿的总称,而大洋是指地球表面上广阔的海洋区域。
3.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区别:强调大洲是固体地球表面的一部分,而大洋是液体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大洲是由陆地和岛屿组成,而大洋是由水组成。
4. 列举世界上主要的大洲和大洋:向学生介绍世界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第二章: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1. 学会在地图上识别大洲和大洋。
2. 掌握世界地图上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1. 介绍世界地图的构成。
2. 讲解如何在地图上识别大洲和大洋。
3. 分析世界地图上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教学活动:1. 介绍世界地图的构成:向学生介绍世界地图的基本构成,包括大陆、岛屿、海洋等。
2. 讲解如何在地图上识别大洲和大洋: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讲解如何识别不同的大洲和大洋。
3. 分析世界地图上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指出主要的大洲和大洋,并分析它们的分布特点。
第三章: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2. 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内容:1.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2. 介绍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向学生介绍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的信息。
2. 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四章:大洲和大洋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生态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这一节主要介绍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洲和大洋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大洲和大洋的具体分布和特点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分布和特点,能够通过地图识别大洲和大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案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环境,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2.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2.讲解法:通过讲解教材中的案例和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地图:世界地图3.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图上的陆地和海洋。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陆地和海洋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和定义。
通过讲解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提问:大洲和大洋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地图上的分布是怎样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张世界地图,要求学生标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范围。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大洲?什么是大洋?它们在地图上的分布是怎样的?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和分布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分布情况,能够识别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分布情况。
2.难点:大洲和大洋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图片进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情况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地图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世界地图、大洋分布图、大洲分布图、PPT课件。
2.材料:教材、练习题、相关文章。
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有哪些大洲和大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上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洲和大洋的定义是什么?2)世界上有哪些大洲和大洋?它们的位置分布如何?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大洋分布图,要求学生识别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并标注在地图上。
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掌握其分布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第一册2.多媒体课件3.地球仪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大洲和大洋的概念。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洲和大洋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大洲(1)介绍世界上的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讲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特点。
(3)通过地图,让学生找出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加深对大洲分布的认识。
2.大洋(1)介绍世界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讲解各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3)通过地图,让学生找出各大洋的地理位置,加深对大洋分布的认识。
3.大洲和大洋的相互关系(1)讲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如乌拉尔山脉、苏伊士运河等。
(2)引导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联系,如地理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三)案例分析1.以亚洲和大西洋为例,让学生分析亚洲和大西洋的地理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大洲和大洋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特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地理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掌握其分布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后,通过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部分学生可能跟不上节奏。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2024年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地球的大洲和大洋”,内容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世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概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世界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基本情况。
2. 学会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对地球整体观念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分类及世界四大洋、七大洲的基本情况。
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分布,引出大洲和大洋的概念。
2. 讲解:(1)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
(2)世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3)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概况。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指出四大洋和七大洲的位置。
(2)分组讨论:比较四大洋和七大洲的面积、位置、特点等。
4. 例题讲解:(1)判断题:地球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5. 随堂练习:(1)绘制世界地图,标注四大洋和七大洲的位置。
(2)简答题:简述大洲和大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2. 世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3. 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概况4.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世界地图,标注四大洋和七大洲的位置。
(2)简述大洲和大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答案:(1)见附图。
①影响气候:大洋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如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
②影响交通: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决定了航线和陆路交通的走向。
③影响生物多样性:不同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环境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地图标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大洲和大洋教案[1]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利用地图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2、可以在图中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灵敏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3、通过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才能.【过程和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展参和式开放性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和到教学中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1、学生可以在各种地图中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灵敏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2、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才能【教学难点】:可以利用地图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分布和相对位置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学了今天这节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二、讲授新课(一)世界海陆分布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外表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2、【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3、总结:由于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把地球更改叫“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理解地球的整体相貌,不知道地球外表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称为“地球";也可能是因为人类都居住在陆地上而得名.(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读课本图2。
5“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图,从图上自学“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等地理名词的概念。
【课件】依次点击画面上的大洲、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地理名词便会进入相应的地图和各地理名词的解释.【课件】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答复: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学生读图答复: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按大小顺序)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老师:让学生各个大洲的轮廓,和各大洲对应的简单的几何图形,练习画出它们的形状。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案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1.右图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
图中()A.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B.低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C.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D.北极附近是陆地,南极附近是海洋地球表面有连续而广阔的海洋,陆地被海洋分隔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完成2~4题。
2.图示区域中,所在地区被称为岛屿的是()A.甲B.乙C.丙D.丁3.图示区域中,数码所在位置被称为海峡的是()A.①B.②C.③D.④4.下列地理事物与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无关的是()A.苏伊士运河B.乌拉尔河C.大高加索山脉D.乌拉尔山脉能力提升某校同学通过“一笔画世界”活动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
读小顺同学的作品图,完成5~8题。
5.为了将各大洲的位置尽量画准确,应首先()A.确定起笔点B.画出重要的经纬线C.标出七大洲D.明确绘图顺序6.在小顺同学的作品中,没有画出的是()A.大洋洲B.欧洲C.南极洲D.非洲7.(选做题)从小顺同学的作品图中,可以读出()A.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B.欧洲位于高纬度地区C.赤道横穿了非洲的北部D.南极洲所跨经度最广8.(选做题)通过读小顺同学的作品图,并结合海陆分布知识可以得出()A.太平洋是全球的中心B.北半球海洋面积比陆地更小C.四大洋均跨南北半球D.南半球海洋面积比北半球大思维拓展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从我国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太空拍摄的高清东半球气象云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形状。
若要进一步了解全球的海陆分布,可将地球分为两个半球绘制成简图(图1)。
在日常生活中,为方便学习和研究,则需将两个半球转绘在同一张平面图上(图2)。
图1图2(1)读图1会发现,无论怎样划分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填“大于”或“小于”)陆地面积。
(2)读图1可知,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从东半球中可以看到完整的大洋是。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精选5篇)《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篇1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内容点析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掌握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
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同学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同学的爱好,并通过同学争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熟悉。
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
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看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诞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同学感觉更加真实,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更有乐观性。
其次章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其次章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白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争论。
老师应鼓舞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风光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风光积大于陆地面积。
6.图2.4水陆半球是依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
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大洲和大洋教案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卡。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水球——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第二课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讲授新课]一、地球?水球?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2.3,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
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
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师: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板书:地球?水球?
师:虽然我们不能像加加林那样遨游太空,亲身观察我们的地球家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到这个现象。
游戏:滚动地球仪
(通过滚动地球仪,大部分同学接触到海洋部分。以此证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刚刚通过这个游戏,接触到洋部分的同学请举手。你有什么收获?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频繁的一年。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
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展示地球卫星图片)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2.1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板书: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师:读图2.4,你还有什么收获?
生:不论我们如何划分,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图片:图片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同时,老师按顺序依次出示各大洲拼图,完成七大洲分布雏形。
《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地球表面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征。
学生能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面积大小排序。
学生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大洲和大洋的分界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全球视野。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征。
大洲和大洋的分界线。
2、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关系。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或地球仪,提问学生:“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介绍七大洲的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结合地图,让学生指出七大洲的位置,并描述其大致轮廓。
以亚洲为例,详细讲解大洲的特点,如面积、人口、地形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大洲的特点,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展示四大洋的图片,介绍四大洋的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四大洋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
重点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分界线,如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等。
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课堂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看哪个小组填写得又快又准。
让学生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简单轮廓图,并标出分界线。
4、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特征和分界线。
《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地球表面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征。
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了解大洲与大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全球视野。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树立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征。
大洲与大洋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建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概念,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识别它们的位置和相对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形态,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的区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洲和大洋。
2、讲授新课展示世界地图,讲解七大洲的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
详细介绍各大洲的轮廓特征,如亚洲像一只雄鸡,非洲像一个三角形等,帮助学生记忆。
讲解大洲与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美洲西临太平洋等。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世界地图拼图。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加深对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的记忆。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
4、课堂练习展示一些简单的地图,让学生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提出一些关于大洲和大洋的问题,如“面积最大的大洲是哪个?”“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哪个?”等,让学生回答。
5、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征。
强调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形成整体的地理空间概念。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优秀14篇】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优秀14篇】初一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精选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
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
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
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
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学生情况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等。
在地图上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地理教材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中的第三节“大洲和大洋”。
详细内容包括:1.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 世界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特点;3. 世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4. 海陆变迁及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概念、名称、位置及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重点: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地球仪、世界地图、大洲大洋分布图;2. 教学PPT;3. 学生准备笔记本、地图、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海陆是如何分布的?”2. 新课讲解:(1)介绍世界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特点;(2)介绍世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3)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使用地图、图表分析地理现象;(2)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七大洲和四大洋;(2)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世界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 世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2)简述海陆变迁的原因。
2. 答案:(1)见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2)海陆变迁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冰川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认识程度,以及地图、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2. 拓展延伸:(1)研究各大洲和洋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探讨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名称的讨论,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激发勇于探索地理未解之谜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主动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思考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2.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师:同学们读南北半球,看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哪个半球?
生: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师:读东西半球,看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哪个半球?生: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师生归纳:海陆分布不均。
教学活动4
四、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陆与岛屿有什么区别?(岛屿:面积小,大陆面积大。)
教学主线
突出了以探究、读图、析图、并从中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为教学主线的设计特点,通过读图、析图,形象记忆(大洲轮廓)加深印象。
教学资源
1.PPT 2.吹气地球仪
《大洲和阅读黑板左上角的教学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2
二、探究活动,通过活动探究海陆的面积大约比例
3.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其中非洲和南美洲是穿过大陆,亚洲和大洋洲是穿过岛屿)
4.在地球仪上找出四大洋,哪个洋最大、哪个洋最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最大、北冰洋最小)
教学活动6
六、练习巩固
指导学生在东西半球地图上填上七大洲和四大洋.
板书设计
一、地球?水球?
2.岛屿与半岛有什么区别?(岛屿四面,半岛是陆地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三面环海。)
3.大陆与大洲有什么区别?(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学活动5
五、指导学生读图,老师指导学生讨论
1.在地球仪上找找看,全球有多少块大陆?多少个大洲?(六块大陆,七个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并说出哪个洲最大、哪个洲最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师:我们分组来探究海陆分布比例,每人抛地球仪两次,组长做记录,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当用手接住“地球”后,观察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记录的同学统计全组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总次数。
老师统计全班的数据。(海洋面积>陆地面积)
教学活动3
三、读图了解全球的海陆分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尤其是课文已出现过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由于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部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由于这个班是平衡班,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因此,在学习这节课时我们主要主要利用地球仪、地图进行学生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方案
广州地区荔湾区花地中学学员姓名梁瑞莲
课题名称
<<大洲和大洋>>
科目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分钟)
教材分析
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比例和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2012版新课程标准降低了难度。教材利用文字和图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和分布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1.海陆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的分布特点----不均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2.七大洲
3.四大洋
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结束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有得亦有失。据《大洲和大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利用了黑板左上角的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明确教学目标作为导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利用了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探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直观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课堂,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自然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合作交流、展示、评研为主,把要掌握的知识点落实到地球仪和地图上,通过让孩子反复读图、识图和填,在图上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并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在上课中我还使用了PPT制作水半球、陆半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区分图、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等,由于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科教学进行整合,才使得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并能够十分主动地参与其中。但在教学中语言还不够精练,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够,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罗嗦,注意多扩展课外知识。还要注意各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