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指标及模型构建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 询 结 果 您所在的位置是: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图书馆 > 正文




著录信息
题名: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指标及模型构建的思考
其他题名:内容创建者:张晓燕 王储铨
责任者机构:丛书名:
来源题名:军事运筹论文集2004地区编号:
自建库一级分类:军事运筹自建库二级分类:
索取号:主题:作战能力评估
载体形态:文献类型:论文
日期:密级:公开
自定义分类号:EG91库名:作战指挥数据库
典藏位置:国防大学图书馆



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指标及模型构建的思考

发布时间:




信息化时代,信息融入战斗力诸要素之中,信息流导控物质流和能量流,推促形成了信息化作战能力,使战斗力得以“凝聚”和“倍增”。由此,信息化作战能力是衡量信息时代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核心标准。科学地分析与评估信息化作战能力,探讨其评估指标和模型构建,对于衡量部队实战能力、为作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对部队信息化建设等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作战能力,应凸现信息的能量,涵盖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遂行作战的能力
信息化战争时代,信息化作战成为新的战争形态,信息能力更强,信息的作用体现更明显,敌对双方以信息为主导,以军事信息系统(C4KISR)为支撑,由信息化军队在信息、认知、陆、海、空、天等多维空间,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实施精确实时的一体化作战。信息化作战能力成为衡量部队作战能力的新的核心指标。
信息化作战能力可以描述为“综合运用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以及其它信息技术等手段遂行信息化作战的能力”。具体地说,信息化作战能力包含情报侦察、预警探测、情报信息融合处理、指挥控制、综合通信、火力打击、信息对抗、综合保障等能力。其中,情报侦察、预警探测属于信息获取范畴,情报信息融合处理属于情报处理范畴,三者可以归并成战场感知能力。战场感知和综合通信本都应该属于作战保障的范畴,但由于战场感知和综合通信是信息化战场的核心要素,在信息流导控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突出其地位,可把战场感知和综合通信抽提出来作为信息化作战的子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信息化作战能力包括高效化指挥控制能力、实时精确化战场感知能力、网格化综合通信能力、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整体化信息对抗能力和聚焦式综合保障能力。这“六种能力”是

信息化作战的“支柱型”能力,是衡量信息时代军队战斗力水平的新标准。
二、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应围绕“六种能力”,建立能有效衡量能力大小的指标体系
信息化作战能力包括信息化的指挥控制、战场感知、综合通信、火力打击、信息对抗、综合保障等能力。这“六种能力”构成了评估信息化作战能力的一级指标,它们还可以分解出下级指标。
1.指挥控制能力评估指标
指挥控制能力通常包括对作战部队的指挥控制能力和对武器装备的控制能力。这里不是为了使指挥和控制区分开,其实指挥控制是同义词的叠用,指挥控制系统始终是一个整体,没有控制的指挥和没有指挥的控制都是不可想象的。区分两个子能力的目的是把对部队作战行动的指挥控制和对武器的控制区分开来。我们常说的指挥控制是针对下属部队的军事活动,C2系统中第二个C(控制),不是对武器的直接控制,而是更高层次上的指挥、管理、引导、测控。对作战部队的指挥控制能力评估,一般包括作战理论、指挥手段、指挥艺术、指挥层次、指挥体系、指挥人员能力、作战效益以及指挥质量等三级指标。
对武器装备的控制其实属于火力控制和自动化控制的范畴。信息技术逐步嵌入武器系统,使得武器系统在信息的导控下呈现自动化、高效化的特点,以防空自行火炮为例,其火控系统可实现跟踪目标、瞄准、射击全自动化,可以减小“扫描→判断→下达命令→操控武器”等环节中“人为因素”带来的“内耗”和延迟。这种自动化控制程度就反应了对武器装备的控制能力。对武器装备的控制能力通常主要由控制效率(可靠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来衡量。
2.战场感知能力评估指标
战场感知包括“感”和“知”两个方面,“感”是战场信息获取,“知”是战场信息的智能化分析与处理。由此,战场感知能力体现为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两种能力指标。信息获取系统一般是由侦察系统、预警系统、探测系统三部分组成。因此,信息获取能力的下级评估指标可由侦察系统、预警系统和探测系统的作战能力这三项评估指标构成。这三个子系统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概率、信息获取时间、信息获取精度、信息获取正确率、信息获取地域范围等评估指标。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处理的时间、速度、处理信息的数量、处理信息的质量等评估指标。
3.综合通信能力评估指标
通信系统一般由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光学通信、网络通信等组成。因

此,综合通信能力评估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光学通信、网络通信能力等五项指标。其下级通信能力评估的主要指标有:处理增益、功耗、跳频速率、传输时延、覆盖距离、带宽、工作方式种类、组网能力、路由数、电磁兼容性能、抗多址干扰、用户数、中心台数、抗毁性能、统一指挥性能、保密性、信道数、话务量、误码率、呼损率等。
4.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评估指标
信息化火力打击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整合和提升传统机械化武器装备及弹药,使其反应更灵、看得更远、走得更快、打的更准、威力更大。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一般可按照军兵种的火力打击能力来分,即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和航天部队的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五种。陆军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评估,通常包括信息嵌入的轻武器杀伤能力、炮兵压制能力、反装甲能力和野战防空能力等指标。其他军种的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评估指标分解方法以此类似,具体描述略。
5.信息对抗能力评估指标
信息对抗能力主要包信息进攻、信息防御两种子能力。信息进攻能力评估,主要包括电子进攻能力、网络攻击能力以及各种新概念武器攻击能力等指标。信息防护能力评估,主要包括信息系统防护能力和信息安全保密能力两项指标。信息系统防护能力,主要从反电子侦察能力、反电子干扰能力、防计算机网络攻击能力以及防硬摧毁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衡量。信息安全保密能力,主要衡量在采取信息加密、信息鉴别、信息控制、防火墙等技术以及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后,己方信息被泄漏或破坏的降低程度。
6.综合保障能力评估指标
综合保障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作战保障,如测绘、气象、水文等;二是后勤保障;三是装备和技术保障。由此,综合保障能力包括作战保障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装备和技术保障三类二级指标。其中,作战保障能力评估,又包括测绘定位保障能力、气象水文保障能力、工程保障能力以及防化保障能力等三级指标。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包括维修设备、设施配套率,维修人员素质水平,维修技术资料完整性,维修机构设置合理性、维修理论的先进性、维修制度的合理性、维修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故障检测能力,故障定位能力,机动抢修能力,备件供应保障能力,技术处理能力等指标。后勤保障能力评估,包括后勤物资消耗与调度信息化管理、军需保障能力、油料保障能力、生活保障能力、野战医院救治与伤病员后送能力、后勤物资快速精确投送能力

等指标。
三、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应以作战行动及武器平台为主体,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体系
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综合评估,需先逐级建立子能力评估模型,之后依靠计算机仿真模拟计算得出评估数值,再逐级综合评估出上级能力,最后得到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综合评判值。这就要求我们综合运用武器装备效能评估理论和系统分析等方法,以作战行动或武器平台等要素为主线,建立能便于评估和全面评估的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模型。
1.指挥控制能力评估模型
依据对指挥控制能力的分析,指挥控制能力评估模型应包括对部队作战活动的指挥控制模型和对武器系统的控制模型。对部队作战指挥的能力包括作战理论、指挥艺术、指挥层次、指挥体系、指挥人员能力、指挥手段、作战效益以及指挥质量等,通常情况下,指挥手段、指挥效益、指挥质量主要体现在综合军事信息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指挥控制分系统的效能上,需要用军事信息系统的指挥控制系统效能模型来评估,由此,对部队作战指挥能力评估应建立包括作战理论、指挥艺术、指挥层次、指挥体系、指挥人员能力、军事信息系统指挥控制分系统效能等模型。其中,对军事信息系统指控分系统效能模型,还要建立指挥控制范围、指挥容量、指挥跨度、指挥作业功能、辅助决策功能、作战控制能力、指挥保障功能等子模型。对武器系统的控制模型应建立武器装备控制效率(可靠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评估模型。
2.战场感知能力评估模型
战场感知能力评估模型应建立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两种能力评估模型。由于战场信息获取主要是通过雷达、预警机(包含巡逻机、侦察机等)、电子及通信侦察、光学侦察、红外侦察、空间信息获取与导航定位系统等侦察系统实现的,因此,信息获取能力模型还要建立上述侦察子系统的能力评估模型。战场信息处理能力评估模型,还应建立包括:信息处理时间、信息处理速度、信息处理数量、信息处理正确率等的评估子模型。
3.综合通信能力评估模型
综合通信能力的评估模型,除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常规无线通信系统、有线通信系统、光学通信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评估模型外,还应紧跟通信发展的趋势,建立跳频通信、扩频通信、散射通信、集束通信、最低限度通信、数据链等高新通信体制效能评估模型。此外,信息化部队的通信系统通常包括野战地域通信网、战术卫星通信网、无线电台通信网、双工无线电移

动通信网、数据分发系统、高速信息传输设备和网络综合控制管理系统等,为体现系统化的通信能力,通常还可以建立上述七种通信子系统的系统效能评估模型,在评估其通信覆盖范围、通信容量、业务种类、网络用户功能、网络管理功能、群路传输能力、服务质量、通信保密、系统互连互通能力、战场频谱管理等要素的基础上评判战场通信系统的综合能力。
4.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评估模型
评估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主要是衡量信息化武器的毁伤效能。战场信息化武器系统不仅包括陆、海、空、二炮等军兵种所装备的信息化的枪炮、坦克、飞机、军舰等,还包括精确制导武器和空间硬摧毁系统。由此,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评估,要建立轻武器、坦克、飞机、军舰、导弹等传统火力打击能力评估模型,以及激光武器、定向能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高新武器的打击能力评估模型。以地-地导弹打击能力评估为例,还要进一步建立可靠性、生存能力、突防能力、毁伤能力等评估子模型。
5.信息对抗能力评估模型
随着信息对抗装备和信息对抗理论的发展,在近年来所建立的雷达对抗和通信对抗的能力和效能评估模型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模型:对新体制雷达和扩(跳)频通信系统的电子对抗、卫星对抗、光电对抗、制导对抗、导航对抗、敌我识别对抗、水声对抗、隐身对抗、反辐射武器对抗、数据链对抗、GPS对抗以及网络对抗等能力和效能评估模型。
对于信息防护能力评估,由于对信息系统的综合防护主要是采用信息对抗的一些战术或技术措施,因此综合防护能力评估目前还是采取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的方法。信息系统防护能力和信息安全保密能力评估模型的建立也十分复杂,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将信息对抗融入到具体的联合作战背景中时,需要建立信息对抗有机影响火力作战的能力和效能评估模型。
6.综合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综合保障能力评估模型可建立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技术保障三种能力评估模型。其中,作战保障能力评估,应建立测绘保障、气象水文、防化保障、工程保障、伪装保障、防卫保障等效能评估子模型。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模型,要建立维修综合能力、机动抢修能力、备件供应保障能力、技术处理能力等评估模型。后勤保障能力评估模型,要建立后勤信息化管理能力、军需保障能力、油料保障能力、生活保障能力、伤病员救护能力、后勤物资投送能力等评估模型。(张晓燕

王储铨)

新闻来源:
【关闭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