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 现有研究认为,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与互联网本 身的特征有关,同时这种越轨行为的日益严重的趋势 也与现实世界的法规对其的约束效果不佳有着直接的 关联。这表现在一是青少年网络使用的便宜性,特别 是发达富庶地区的青少年极易接触、使用互联网和通 讯网络;二是网络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侵害者与 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当学生不具有传统的实施 面对面欺负的必要社会技能时,权力的吸引使得他们 通过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通讯网络而变得有侵犯性。 李醒东等认为,网络欺凌事件频发是由于网络特
(2) 美国“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对网络欺凌的 定义是,将互联网、手机或其他设备用于发送或张贴 文字或图像有意伤害他人使人难堪的行为 。 [2]
(3) 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安全和隐私名为“Stop Cyber-bullying”的专业组织把网上欺凌定义为“一个 青少年被另外一个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即时消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反复折磨、威 胁、骚扰、羞辱的现象”[3]。
5. 网络欺凌的性别差异性 在诸多网络欺凌研究发现中,欺凌的性别差异是 个稍有争议的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 青少年更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而另外一些调查 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男生比女生更 容易成为被欺负者,但女性受害者通常更倾向于将遭 受网络欺凌的事实告诉长辈[18]。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 的研究者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网络欺凌还 是传统的欺凌,男生的涉入都多于女生,相较于女生, 男生更容易被欺负[23]。当然,这些比较研究的结果并非 完全一致。伦敦大学的研究指出,女生不仅受到网络 欺凌的总次数比男生多,而且她们经受的各种欺凌方式 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生;在 男生中,最普遍的是短信形式的欺凌,但是对于女生 而言,最普遍的则是移动电话形式的语音欺凌[24]。而 从实施欺凌的角度看,某些学者认为,相比男生,女 生更倾向使用电子通讯设备来欺负同学[25]。 毋庸置疑,这些结果相左的研究也为后续的调 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以深入分析不同的资料收 集方法与地域文化等因素对网络欺凌性别差异的实 质性影响。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张 乐
摘 要:青少年网络欺凌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了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芬 兰等国家的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也纷纷对本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状况进行大规模的 问卷调查和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 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本文从概念、现状、原因、 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 力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4) Hinduja 和 Patchin 指出,网络欺凌是那些与 发件人没有进一步接触但是持续发送简单的电子邮件 的人的“恶作剧”,这些恶作剧可能包括威胁、恶性标 签 (即贬义标签,煽动仇恨的言论) 或者在网络论坛上 通过张贴虚假信息来嘲弄对方进而达到羞辱的目的 。 [4]
(5) 美国俄勒岗州在法案中规定网络欺凌是指使 用电子传播设备骚扰、恐吓或欺凌他人的行为[5]。
(6)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给网络 欺凌下的定义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利用电子接触的方 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 有意的行为[6]。
(7)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 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 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 行欺负的行为 。 [7]
于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间访问了全港 1800 名 中学一年级至中学七年级的学生来研究网络欺凌概况。 结果发现,网络欺凌的整体受害率及参与率,分别高 达 30.9%和 17.8%,而各种欺凌模式中以网上辱骂、侮 辱及嘲笑最常见,有 18.7%中学生曾身受其害 。 [12]
2. 网络欺凌的方式与手段 现代社会的网络、电子通讯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先 进和多样化,那些使用网络电子通讯器材的青少年 (有意伤害别人的或者被其他人欺负的) 也越来越感 受到电子网络的强大功能和多元渠道给他们的现实生 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发达当然也会给网络欺凌手段 和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便利。已有的研究表明,网络欺 凌的主要手段有即时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人 肉搜索、网络论坛贴吧和个人网络博客等 。网 [13][14] 络欺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 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 等七种表现形式[15]。其中,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是两 种最为普遍的欺凌手段,英国诺丁汉大学的 Oliver 和 Candappa 的研究指出,4%的八年级学生最经常受到 的欺负形式是手机短信,接着是电子邮件,其它形式 的欺负行为较少[16]。同样,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显 示,23%的中学生被电子邮件欺负,35%的欺凌发生 在聊天室,41%的欺凌发生在手机短信上[4]。 另外,一项针对高中学生的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发现,网络欺凌行为在学校外的发生率要高于在校内 的发生率,网络聊天室、手机彩信、手机短信则是高 中校园内外最易使用的网络欺凌的途径[17]。而加拿大 魁北克大学林清教授认为,网络欺凌者会选择多种他 们可以接触到的手段同时或者交叉欺凌他人。他对加 拿大 177 名中学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受害者中,有 22.7%的学生仅仅是通过电子邮件被欺侮的,36.4% 的学生则是在公共聊天室中被欺负的,其中 36.4%的 欺负者使用聊天作为欺负他人的途径,55%的欺负者 会选择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欺凌[18]。 3. 网络欺凌的危害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所导致的危害可能 比传统欺凌的更大,主要是因为网络的无国界性导致 欺凌行为影响范围更广;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导致欺凌 现象更为严重;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监控欺凌行为 变得更为困难;被欺者对欺凌事实的隐瞒导致对欺凌 行为的干预更为困难 。 [15] 被隐藏的伤害。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青少年网络欺凌作为一种 新近被学术界和司法界发现的网络现象,其学理化的 定义基本上都是从它的发生环境、行为的发出者和受 害对象以及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各类危害等方面进行界 定的。但由于网络欺凌行为的复杂性,各国在概念界 定上存在一些差异,尚未形成基本的共识,依然处于 探索研究阶段。
二、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的现状与结论
性 (网络欺负的后果反馈不及时,或者根本就让欺负 者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网 络的无限边界性和无限受众性)、网络管理制度不完 善、相关法律处于真空带等社会因素造成的[14]。师艳 荣在介绍日本反网络欺凌经验时指出,日本中小学网 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电子通讯产品在中 小学生中的过早普及;二是校园网的泛滥;三是学校 教育的缺陷[22]。宋娴的调查分析认为,高中生网络欺 负行为的发生源于诸多内外因:首先,高中生渴望表 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在网络中得以赤裸裸地释放; 其次,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缺失 是外因,一方面,网络社会尚缺乏系统完善的价值 规范体系,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确立的部分价值 规范和现实社会的价值规范无法完全磨合,出现二 者之间的冲突和新价值体系的缺位;最后,社会和 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也是促使网络欺 负行为发生的外因 。 [17]
中国青年研究→ 12/ 2010 9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8) 美国 2009 年 4 月出台的 《梅根·梅尔网络欺 凌预防法》 将网络欺凌界定为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国交 往中,出于强迫、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 情绪困扰的目的而使用电子手段传播的严重、重复的 恶意行为 。 [8]
中国青年研究→12/ 2010 10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家”2005 年的调查显示,10%的受欺凌者对这些行为 感到不舒服、不好意思或感到威胁。许多年轻人不敢 把他们经历的网络欺凌告诉一个权威人物,他们担心 这样会让他们失 去 接 触 网 络 的 机 会 ,只 有 24% 和 14%的青年会分别告诉家长或老师,28%的人没有把 受欺负的事情告诉任何人 。 [10] 2006 年美国广播公司 新闻报道了 Safe.Org 网站的调查结果,1500 名 4 至 8 年级的被访学生中,58%的人没有把发生在他们身上 的网络伤害告诉他们的父母。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 S.Hinduja 和威斯康星大学的 J.Patchin 的研究同样表 明,只有不到 15%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表示会把此类 事件告诉成年人[3源自文库。
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发展 现状、方式手段、造成危害、产生原因和性别差异等 方面。
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严重性与普遍性 美国“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网 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到几乎所有美国青 少年的一半 。 [2] 2005 年,一项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儿童犯罪研究中心主持的青年互联 网安全调查发现,9%的青少年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 骚扰,包括 2%的负面谣言等令人痛心的骚扰形式[9]。 2005 年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家”调查 了 770 名年龄在 11 至 19 岁的青少年,其中 10%的应 答者表示,收到过另一人通过移动电话传送的图画或 视频的骚扰;20%的受访者的透露,他们曾经通过电 子手段欺凌过他人,这其中 73%的人表示,他们知 道这是一种欺负,而 26%的人表示,他们冒犯的对 象是一个陌生人 。 [10] 2009 年美国研究者出版了一本网络欺凌现状研 究的书 《超越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欺凌》。他们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大约有 10%的受访者 有过被网络欺凌的现象,而超过 17%的人声称在他 们的网络生涯中至少遭受过一次欺凌[3]。 欧盟的哈泽布林克 2009 年度报告的调查结果表 明,目前欧洲约 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 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 10%至 52%不等[11]。 香港家庭福利会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协作
欺凌带来的严重后果。网络欺凌所引发的各种显 性和隐性的恶劣后果会随着被欺凌者的承受极限的到 来而变得更为严重。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遭受网络 欺凌的青年会产生压力而从改变他们的应变经验,类 似的后果表现为如离家出走、考试作弊、逃学、使用 酒精或大麻,而且由于很多青年不愿将受到网络欺凌 的情况告诉权威人物,这会导致非常致命的结果,在 美国经历网络欺凌的 12 岁至 13 岁之间的青少年中, 至 少 有 3% 孩 子 的 因 抑 郁 症 而 产 生 自 杀 的 意 图 。 [19] 2007 年的另外一项调查分析同样表明,网络欺凌对 受害者会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例如,受害人自尊被 降低,自杀意念有所增加,由于受到各种欺凌而产生 负面情感反应,如沮丧、愤怒、压抑等。其中,最具 破坏性的影响之一就是受害者开始避免社交活动,这 也往往是实施网络欺凌者非常想达到的一种意图 。 [20] Ybarra 等研究者的一项针对 1500 名 10-17 岁的青年 的电话访问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被访者对网络欺凌 事件感到痛心,网络欺凌可能导致青年人之间产生 “统治与压迫”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那些遭受过欺凌 的人很可能会去欺凌 (报复) 他人[21]。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综述
欺凌 (bullying) 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越 轨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对另外的个体 (群体) 有意 地、反复地和持续地施以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欺 凌行为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威胁以及排斥等方式 进行。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而这种现 象又随着日益普及的互联网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 (cyber-bullying) 开 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 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就开展了针对青 少年的网络欺凌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 亚、英国、芬兰等国的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也纷纷对本 国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 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概 念、现状、原因、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 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促进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引起社会对青少年 健康成长环境的更多关注。
一、网络欺凌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研究,首先涉及的是对 这一现象的概念界定。就目前来看,对网络欺凌较 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八种。
(1) 较早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研究者 B. Belsey 认为,网上欺凌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信
息和通信技术故意地、反复地针对个人或团体的敌对 行为[1]。
(2) 美国“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对网络欺凌的 定义是,将互联网、手机或其他设备用于发送或张贴 文字或图像有意伤害他人使人难堪的行为 。 [2]
(3) 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安全和隐私名为“Stop Cyber-bullying”的专业组织把网上欺凌定义为“一个 青少年被另外一个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即时消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反复折磨、威 胁、骚扰、羞辱的现象”[3]。
5. 网络欺凌的性别差异性 在诸多网络欺凌研究发现中,欺凌的性别差异是 个稍有争议的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 青少年更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而另外一些调查 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男生比女生更 容易成为被欺负者,但女性受害者通常更倾向于将遭 受网络欺凌的事实告诉长辈[18]。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 的研究者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网络欺凌还 是传统的欺凌,男生的涉入都多于女生,相较于女生, 男生更容易被欺负[23]。当然,这些比较研究的结果并非 完全一致。伦敦大学的研究指出,女生不仅受到网络 欺凌的总次数比男生多,而且她们经受的各种欺凌方式 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生;在 男生中,最普遍的是短信形式的欺凌,但是对于女生 而言,最普遍的则是移动电话形式的语音欺凌[24]。而 从实施欺凌的角度看,某些学者认为,相比男生,女 生更倾向使用电子通讯设备来欺负同学[25]。 毋庸置疑,这些结果相左的研究也为后续的调 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以深入分析不同的资料收 集方法与地域文化等因素对网络欺凌性别差异的实 质性影响。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张 乐
摘 要:青少年网络欺凌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了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芬 兰等国家的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也纷纷对本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状况进行大规模的 问卷调查和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 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本文从概念、现状、原因、 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 力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4) Hinduja 和 Patchin 指出,网络欺凌是那些与 发件人没有进一步接触但是持续发送简单的电子邮件 的人的“恶作剧”,这些恶作剧可能包括威胁、恶性标 签 (即贬义标签,煽动仇恨的言论) 或者在网络论坛上 通过张贴虚假信息来嘲弄对方进而达到羞辱的目的 。 [4]
(5) 美国俄勒岗州在法案中规定网络欺凌是指使 用电子传播设备骚扰、恐吓或欺凌他人的行为[5]。
(6)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给网络 欺凌下的定义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利用电子接触的方 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 有意的行为[6]。
(7)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 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 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 行欺负的行为 。 [7]
于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间访问了全港 1800 名 中学一年级至中学七年级的学生来研究网络欺凌概况。 结果发现,网络欺凌的整体受害率及参与率,分别高 达 30.9%和 17.8%,而各种欺凌模式中以网上辱骂、侮 辱及嘲笑最常见,有 18.7%中学生曾身受其害 。 [12]
2. 网络欺凌的方式与手段 现代社会的网络、电子通讯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先 进和多样化,那些使用网络电子通讯器材的青少年 (有意伤害别人的或者被其他人欺负的) 也越来越感 受到电子网络的强大功能和多元渠道给他们的现实生 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发达当然也会给网络欺凌手段 和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便利。已有的研究表明,网络欺 凌的主要手段有即时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人 肉搜索、网络论坛贴吧和个人网络博客等 。网 [13][14] 络欺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 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 等七种表现形式[15]。其中,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是两 种最为普遍的欺凌手段,英国诺丁汉大学的 Oliver 和 Candappa 的研究指出,4%的八年级学生最经常受到 的欺负形式是手机短信,接着是电子邮件,其它形式 的欺负行为较少[16]。同样,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显 示,23%的中学生被电子邮件欺负,35%的欺凌发生 在聊天室,41%的欺凌发生在手机短信上[4]。 另外,一项针对高中学生的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发现,网络欺凌行为在学校外的发生率要高于在校内 的发生率,网络聊天室、手机彩信、手机短信则是高 中校园内外最易使用的网络欺凌的途径[17]。而加拿大 魁北克大学林清教授认为,网络欺凌者会选择多种他 们可以接触到的手段同时或者交叉欺凌他人。他对加 拿大 177 名中学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受害者中,有 22.7%的学生仅仅是通过电子邮件被欺侮的,36.4% 的学生则是在公共聊天室中被欺负的,其中 36.4%的 欺负者使用聊天作为欺负他人的途径,55%的欺负者 会选择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欺凌[18]。 3. 网络欺凌的危害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所导致的危害可能 比传统欺凌的更大,主要是因为网络的无国界性导致 欺凌行为影响范围更广;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导致欺凌 现象更为严重;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监控欺凌行为 变得更为困难;被欺者对欺凌事实的隐瞒导致对欺凌 行为的干预更为困难 。 [15] 被隐藏的伤害。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青少年网络欺凌作为一种 新近被学术界和司法界发现的网络现象,其学理化的 定义基本上都是从它的发生环境、行为的发出者和受 害对象以及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各类危害等方面进行界 定的。但由于网络欺凌行为的复杂性,各国在概念界 定上存在一些差异,尚未形成基本的共识,依然处于 探索研究阶段。
二、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的现状与结论
性 (网络欺负的后果反馈不及时,或者根本就让欺负 者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网 络的无限边界性和无限受众性)、网络管理制度不完 善、相关法律处于真空带等社会因素造成的[14]。师艳 荣在介绍日本反网络欺凌经验时指出,日本中小学网 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电子通讯产品在中 小学生中的过早普及;二是校园网的泛滥;三是学校 教育的缺陷[22]。宋娴的调查分析认为,高中生网络欺 负行为的发生源于诸多内外因:首先,高中生渴望表 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在网络中得以赤裸裸地释放; 其次,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缺失 是外因,一方面,网络社会尚缺乏系统完善的价值 规范体系,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确立的部分价值 规范和现实社会的价值规范无法完全磨合,出现二 者之间的冲突和新价值体系的缺位;最后,社会和 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也是促使网络欺 负行为发生的外因 。 [17]
中国青年研究→ 12/ 2010 9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8) 美国 2009 年 4 月出台的 《梅根·梅尔网络欺 凌预防法》 将网络欺凌界定为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国交 往中,出于强迫、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 情绪困扰的目的而使用电子手段传播的严重、重复的 恶意行为 。 [8]
中国青年研究→12/ 2010 10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家”2005 年的调查显示,10%的受欺凌者对这些行为 感到不舒服、不好意思或感到威胁。许多年轻人不敢 把他们经历的网络欺凌告诉一个权威人物,他们担心 这样会让他们失 去 接 触 网 络 的 机 会 ,只 有 24% 和 14%的青年会分别告诉家长或老师,28%的人没有把 受欺负的事情告诉任何人 。 [10] 2006 年美国广播公司 新闻报道了 Safe.Org 网站的调查结果,1500 名 4 至 8 年级的被访学生中,58%的人没有把发生在他们身上 的网络伤害告诉他们的父母。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 S.Hinduja 和威斯康星大学的 J.Patchin 的研究同样表 明,只有不到 15%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表示会把此类 事件告诉成年人[3源自文库。
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发展 现状、方式手段、造成危害、产生原因和性别差异等 方面。
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严重性与普遍性 美国“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网 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到几乎所有美国青 少年的一半 。 [2] 2005 年,一项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儿童犯罪研究中心主持的青年互联 网安全调查发现,9%的青少年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 骚扰,包括 2%的负面谣言等令人痛心的骚扰形式[9]。 2005 年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家”调查 了 770 名年龄在 11 至 19 岁的青少年,其中 10%的应 答者表示,收到过另一人通过移动电话传送的图画或 视频的骚扰;20%的受访者的透露,他们曾经通过电 子手段欺凌过他人,这其中 73%的人表示,他们知 道这是一种欺负,而 26%的人表示,他们冒犯的对 象是一个陌生人 。 [10] 2009 年美国研究者出版了一本网络欺凌现状研 究的书 《超越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欺凌》。他们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大约有 10%的受访者 有过被网络欺凌的现象,而超过 17%的人声称在他 们的网络生涯中至少遭受过一次欺凌[3]。 欧盟的哈泽布林克 2009 年度报告的调查结果表 明,目前欧洲约 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 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 10%至 52%不等[11]。 香港家庭福利会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协作
欺凌带来的严重后果。网络欺凌所引发的各种显 性和隐性的恶劣后果会随着被欺凌者的承受极限的到 来而变得更为严重。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遭受网络 欺凌的青年会产生压力而从改变他们的应变经验,类 似的后果表现为如离家出走、考试作弊、逃学、使用 酒精或大麻,而且由于很多青年不愿将受到网络欺凌 的情况告诉权威人物,这会导致非常致命的结果,在 美国经历网络欺凌的 12 岁至 13 岁之间的青少年中, 至 少 有 3% 孩 子 的 因 抑 郁 症 而 产 生 自 杀 的 意 图 。 [19] 2007 年的另外一项调查分析同样表明,网络欺凌对 受害者会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例如,受害人自尊被 降低,自杀意念有所增加,由于受到各种欺凌而产生 负面情感反应,如沮丧、愤怒、压抑等。其中,最具 破坏性的影响之一就是受害者开始避免社交活动,这 也往往是实施网络欺凌者非常想达到的一种意图 。 [20] Ybarra 等研究者的一项针对 1500 名 10-17 岁的青年 的电话访问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被访者对网络欺凌 事件感到痛心,网络欺凌可能导致青年人之间产生 “统治与压迫”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那些遭受过欺凌 的人很可能会去欺凌 (报复) 他人[21]。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综述
欺凌 (bullying) 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越 轨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对另外的个体 (群体) 有意 地、反复地和持续地施以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欺 凌行为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威胁以及排斥等方式 进行。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而这种现 象又随着日益普及的互联网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 (cyber-bullying) 开 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 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就开展了针对青 少年的网络欺凌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 亚、英国、芬兰等国的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也纷纷对本 国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 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概 念、现状、原因、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 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促进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引起社会对青少年 健康成长环境的更多关注。
一、网络欺凌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研究,首先涉及的是对 这一现象的概念界定。就目前来看,对网络欺凌较 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八种。
(1) 较早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研究者 B. Belsey 认为,网上欺凌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信
息和通信技术故意地、反复地针对个人或团体的敌对 行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