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平等与社会不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不平等与社会不平等

目前中国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村落氏族制几乎已经消失,四代同堂也不再是人们都追求期盼的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核心小家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夫妻二人和孩子。计划生育制度下,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男方、女方的所有长辈都会给这个孩子最大的支持,希望这个孩子可以过的更好。和孩子将来生活的好坏有最直接关联的,就是他所受的教育。

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而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教育系统中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在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就是社会的未来,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将会成为社会存在的问题。

一、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一)学校与学校之间——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不平等

“城市学校像欧洲,农村学校像非洲”,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重点学校设备先进、老师待遇优厚,而普通学校甚至都难以维持。我看到过一所苏北农村的村办小学,从一个孩子上学时候起,30多年,学校没有一点变化。破旧的操场,低矮的房屋,破旧的桌椅,老师也都不具备正规的师范文凭,只是上过高中,高考落榜了就回来教书。这样差的硬件和软件,使得本村的人都不愿意再上这所小学,宁可每天开一个小时的摩托车把孩子送到镇上去读书。而城市学校呢?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刚刚花三个亿建成了高中部的新校区,配备最新的硬件,风景优美。都是公立学校,只是重点与非重点,地处农村与城市,就有着这么大的差别。

而现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相应的增加,或者说,人们愿意在教育上投入的钱也越来越多。比如一些重点小学都开办了“小学双语实验班”,这种班级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受双语加计算机教学,同时配置学校最好的老师。可想而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这个班。于是,为了进这个班,送礼的、托关系的人比比皆是。而单从学费上,这个班一年要交至少一万元的学杂费,小学六年,就是6万多,还不算那些辅导书籍等。这种行为显然导致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中出现了决不应有的“精英”与“平民”的划分。那些所谓的“精英班级”成了富人和官员子弟的天堂,直接诱发教育腐败。

(二)高考制度中的不平等

2006年,全国高考报名总数950万多,共录取新生504万,而其中真正能上正规大学的,大概最多也不到三分之二,而在这些学生中间,能够上本一、上名校的,更是凤毛麟角。“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此话并不为过。在学校中,很多人也说,我们是踩着“炮灰”进北大的,而无数的人,也就这样,做着“炮灰”,一层一层填进了中国的各类高校,或带着钱背负着压力进了高考复读班。高考是残酷的,一张试卷定终生。很多人抨击高考制度,但是,现阶段的中国,根本也没有比高考更加公正、更加透明、更加有效的方式来为高校进行学生的统一筛选,而高考也几乎是学生们唯一

的一条通向大学的道路。

说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应该并不为过。然而高考本身是否真正能做到公平公正呢?在今年的950多万考生中,北京有11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北大计划招生总数2650人,其中在京300多人。清华招生总数不超过3300人,其中在京招生人数328人。对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提起北京、上海考生的优势,无不印象深刻。而在学校BBS上只要发表诸如此类攻击北京、上海考生的文章,必定能够上十大,同时获得大片赞同。

如果说,从经济发展、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不平等,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差别在所难免,那么,高考中的不平等又是为什么一定要存在呢?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一些,学生接触社会可能多一些,能力也可能强一些,但是,事实上,正常情况下,每个地方聪明的人、适合进入大学的人的比例应该都差不多,而北京上海的考卷,也是被公认的简单。即便国家因为政策性的原因要对这些城市以特殊照顾,这个照顾的程度是否过分了呢?“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很多人为了给孩子一个户口,不惜多花十几二十万让孩子从小就到外地读书,或者拼命争取北京、上海户口,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制度本身难辞其咎。

二、教育的门槛

有人乐观的说中国居民目前正进入到一个以教育、购房、买车为主要内容的新“三大件”消费时期。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5176元,而教育花费占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调查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家长为孩子交纳择校费、补课费等主动性消费渐成风气,而且随着学校教育收费逐年上涨,引发子女教育费用的蹿升。2005年8月普通小学学杂费同比上涨了55.2%,比年初上涨了12.5%;普通初级中学学杂费同比上涨了47.9%,比年初上涨了9.0%。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除了在校教育的支出以外,还有补习班、兴趣班、家教等课外教育支出,并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各有侧重,随着子女的成长,教育投入也越多。“少年留学生”成为高薪家庭的教育消费趋势。家庭条件优越的父母倾向于送子女去海外留学,并且认为高中毕业后到国外念大学是最佳选择,在他们看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开支。

因此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社会,无论贫富,都把在教育上的开支视为最重大的开支。在此不得不问一个问题:这样的投入能和产出相抵吗?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家长们让孩子去接受教育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哪个把孩子送上学校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至少有一个好的工作,可以生活的幸福?家长们勒紧腰带,花了毕生的积蓄让一个孩子读完了大学,就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找一个好的工作,家长也可以松一口气。可是事实上呢?在高校扩招前,本科生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现在,大量本科生一毕业就失业,要么待业,要么读研。似乎只有研究

生的文凭才拿的出手,才能够有机会去一个好点的公司,找一个好点的工作。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出自一个大学毕业生之手,他写到“爸爸妈妈,我很累,很怕。我看到你们的艰辛,你们的希望。可是你们知道吗,儿子上的并不是一所好大学,儿子只能找到工资很低的工作,拿1000多的月薪,住房吃饭日常开销根本都不够。我不想工作了还回来向你们要钱,可是我怎么办?我可不可以不要毕业?”上一所普通的大学,确实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很多农民反映“大学考的起,却上不起”,一点都不夸张,而且,上了之后又能怎样?上了就有好的未来了吗?不见得。

三、教育功能的反思

(一)我们的学校传递的价值观

纽曼认为,大学的真正功能是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大学在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时,不可避免的会给学生带来推理和判断的局限性。对此我深表赞同,而且我认为整个教育也是如此。国家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就必须给他们灌输一套社会公认的或者说是比较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维。

就现在而言,大多数学校传递的,是一种“中产阶级价值观”。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而社会通过优秀的定义来左右人们的价值观。Cohen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定义主要有:学业成功、理性、控制暴力侵犯行为、欲望满足的延迟、尊重财产、礼貌礼仪。我认为这种价值观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合大工业生产的人才,也适合中国的现在。一个优秀的中国公民,也需要满足这些要求。

但是,在中国,学业优秀被过分的强调,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小学、中学,成绩好的孩子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宠信”,也更加可能担任学生干部,更有甚者,老师、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理性似乎是很多中学、小学教师感觉遥远的东西,他们只是觉得,只要讲课、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做了,就可以了,就我个人而言,真正的是到了大学才开始明白理性是什么,才真正开始去理性;控制暴力侵犯行为方面,如果出现学生打架等事件,老师们往往就是简单的把斗殴的双方一起拉过去训斥一顿,严重的给个处分什么的,有时老师本人也会对学生拳脚相加。家长呢,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家长往往会说,那你怎么那么没用,他欺负你你不会还手啊,更有甚者到学校给孩子出头;欲望满足的延迟,这个大概是中国的孩子最缺少的。有人曾说现在女性犯罪率提高是因为独身子女的女性没有“牺牲体验”,没有为兄弟姐妹做过任何的牺牲,她本身就不具备女性温柔、退让的特质。这个观点我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但不得不说也有一定的道理。人活在社会,不退让不妥协,社会根本不可能还和谐的存在。然而独生子女们,从小要的东西家里都会尽力去满足,家里的东西也都是他一个人使用,没有过和别人分享的概念,他们的欲望,往往很快就可以得到满足,在欲望满足的延迟上很是欠缺;尊重财产这点中国的教育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做的很不错;礼貌礼仪方面,我觉得中国虽然号称礼仪之邦,在基本的一些礼貌上做的并不是很好。学校的礼仪教育多是仪式性的,教导孩子要尊老爱幼,可是老师本身也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只图表面文章,很少关注孩子内心实质。家长也口口声声要懂礼貌,可是遇到很多问题上,家长本身也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