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厄弗里蒙地兄弟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和可悲下场 ; 代尔那形象则体现了作者对贵族阶层的劝告。 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形象具有两重性。作者赞扬她的革 命精神,称她是“伟大的女人”。同时,又从人道主义的立 场对她的报复成性持批评态度。 • 梅尼特医生善良、正直和以德报怨,是作者的理想人物, 也表明作者希望用仁爱来代替仇恨、以博爱来取代残杀的愿 望。
罗切斯特
使用了“内外对照法”,即他傲慢的外
表和他温柔的内心构成对照 。 从简· 爱来看,他是个完美的爱人,但我 们要进一步考察一下,他在对待疯妻子上是 否也是那么讨人喜欢。
关于疯女人:
第一:精神分析法:疯女人是简的阴暗性格的
展现,是她的黑暗投影(dark double)。 第二,后殖民主义分析法:为什么来自西印度 的克里奥尔 人伯莎· 梅森被刻画成一个完全无话语 权的“疯子”形象?
(二)代表作《呼啸山庄》
• • • • 29岁时发表《呼啸山庄》。唯一的一部小说,不为当 时人理解。 倒叙的方式。希策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及呼啸山
庄与画眉山庄两代人的恩恩怨怨。时间跨度长达46年。
1、希策克利夫:深壑型、或高山型。这种原始的、 冲动的、狭隘的性格具有毁灭力量:“恶棍英雄”。 2、凯瑟琳:活泼、野性,但受世俗门第观念的污染。
讨论四、对于这部作品强烈的自传性你有什么
看法?
简· 爱这个人物与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之间有哪些相似 之处?
作者自己的爱情生活不理想,但却给了主人公一个理 想的爱情结局,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心理?
弗洛依德:在《创造型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出,实际 上,艺术品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弗吉尼亚· 伍尔夫认为:作品中有过于强烈的作者自己 的影子和情绪:“我爱我恨我痛苦”。伍尔夫强调非个人 化的写作,认为很多女子写作中掺入了太多性别压迫的愤 恨。
来自百度文库、艾米莉的创作
(一)性格介绍
表面沉默寡言,内心热情奔放,具有“非凡的热情,强 烈的感情,忧伤,大胆”。
作品中,完全看不到她个人的情感恩怨、人生经历和她
的幻梦 。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 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 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 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 的寂寞。……” ——艾米莉少女时期的诗句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维多利亚时代
取代了贵族的中产阶级
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强调 “道德”以约束人们。道 德上严谨保守,社会心态 比较焦虑;时代精神趋向
于实用,有禁欲色彩。此
时的小说具有严厉的说教 意识,但也富有英国式的 幽默。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形式上最初以杂 志连载的形式出现,决定了三个特点:
收入的话,我想我会成为好人的。”
三、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一)评价:
一位成功的通俗作家OR 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 ? 他把英国长篇小说提 高到了成熟的高度。
(二)生平简介
• • • 因父母不善理财,家中孩子众多,10岁时全家住进贫 民窟。 因父亲欠债,全家住进监狱,只有狄更斯被打发在外
(一)生平简介 家中第三个孩子。早年丧母,父亲是牧师,脾气暴躁, 学识渊博 。 幼年被送到只有穷人才去的寄宿学校 。 一家人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孤寂的 生活中最大的慰藉是面对荒野驰骋想象力,编写离奇动人 的故事。 曾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崇拜“拜伦式的主人 公”。
20岁时把诗歌给桂冠诗人骚塞看,得到一顿训斥: “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
承和失去都带有偶然性,而不是必然性。
讨论三:再回来时如果罗切斯特的状况一
切如故,简会怎么做?该怎么做?
1、以终身伴侣的身份留下:那此前的出走还有 什么意义? 2、再次离开:岂不是对不合理法律条文的再次妥 协,对爱情的再次放弃?与之前富有反抗性的形象岂
不是有较大反差?
问题: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
•
2、还鲜明地体现在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五)艺术分析
1、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 2、扁平人物的塑造 英国作家、评论家E· 福斯特(1879-1970)) 提出的。 M·
做童工。
“我想不明白,我何以能在那样的年纪那么容易地被打 发出来……我的父亲和母亲都非常满足,假如我是20多岁 的年纪,中学毕业,将入剑桥,他们也不能更加满足 了。” ——选自自传性作品《大卫· 科波菲儿》
——苦涩的童年生活使其一生对穷人尤其是穷苦孩子满
怀同情,写了不少涉及儿童题材的小说,如《大卫· 科波 菲尔》、《奥利佛· 退斯特》、《老古玩店》等——“儿童 情结”。 • 12岁-15岁接受过一段学校教育。之后在一家律师事 务所当学徒,开始自谋生路。四年的法律界生活,为他提 供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日后创作的素材 。 20岁时,凭着一手超人的速记本领,成为记者。 21岁时开始创作。
作为宗主国,在处理与被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时,夏洛蒂也和当时其他作家一样,持有种族优
越感和文明优越感。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判断她
所不能理解的文明为野蛮文明。
简· 里斯(英)(Jean Rhys, 1894—1979) :《藻海无边》 (1966)。 《简爱》的前篇,写了伯 莎· 梅森被关进阁楼之前的经历。 作为白人殖民者的后裔,安托奈 特(伯莎)不被当地的黑人文化所 接受;作为白人与黑人的混血儿, 出生在西印度群岛,又不被其遥 远的祖籍欧洲接受。在夹缝中的 克里奥尔人注定被两种文化认定 为他者。
讨论二:这是不是一部翻版的灰姑娘童话?
作品最后颠覆了灰姑娘模式:简· 爱拥有了财产,而罗 彻斯特失去财产且残废,女子解救了男子。这样的颠覆说 明了什么?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1、简· 爱希望在婚姻中男女平等,希望维护自身的尊
严。
2、这种要求的满足,作者还想不出更高明的办法, 除了让女主人公继承财产,让男主人公失去财产。这种继
关于这部作品你有什么结论?
以上我们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既看到了作品中含有的初步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社 会地位、经济地位及精神层面上要求男女平等。但 是这种要求还很初步,很简单。还没有实现女性真
正的精神上的自由。这也预示着女性要想真正彻底
的实现两性平等,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女性主义批评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英)、波 伏娃(法)、吉尔伯特和苏珊· 格巴(美)—— 《阁 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像》。
•
24岁时三喜临门:《博兹随笔集》出版,《匹克威克 外传》在杂志上发表,结婚。但婚后生活不和谐,终生爱 着妻妹。 成名后为支撑庞大的家庭开支,各地巡回朗诵自己的 作品,到美国朗诵了半年,访美之行使他的“美国梦”破 灭。
长期的笔耕和朗诵逐渐损害了他的健康,不到50岁就 已经显得非常衰老了。58岁因中风去世。
(四)代表作品
(1)《匹克威克外传》,成名作
(2)《大卫· 柯波菲尔》:自传性小说
(3)《荒凉山庄》:主要批判当时英国的法律机器与法
律制度。
(4)《艰难时世》:唯一一部正面反映了劳资矛盾的作 品。 (5)代表作《双城记》 ( A Tale of Two Cities ) :伦敦、 巴黎
代表作《双城记》
• 3、作品的艺术特色:
• (1)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 (2)独特的情节结构:家常之爱和超人世之爱, 两种爱情模式;狂风肆虐的呼啸山庄与静若死水 的画眉山庄,两种生活模式。经过激烈的冲突、 斗争,才达到某种调和。 • (3)独特的叙述手法:丁耐莉:权威的全知叙事 人;倒叙部分的叙述者。故事的一个介入者、参 照者、缓冲者、同情者;房客洛克乌德:外来的 不速之客,与读者一起观望。再一次的缓冲。
•
•
——他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创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始
终同情并反映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二是屡次重复“奋斗 -成功”的情节与主题模式。
(三)创作分期
• 1、1841年以前。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作品基本是善 战胜恶的颂歌。艺术上主要采用流浪汉小说结构。 • 2、1842――1858年 。乐观的基调中已经有悲凉之音, 早期创作中“仁爱”的资产者不见了,作者对他们的乐观 幻想已经基本破除。 • 3、1858到作者去世。结构越发严谨,幽默风格不再 象初期那样单纯透明,而是带有几分辛辣无奈。
• 《双城记》如何体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双重
性?
• 狄更斯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作家中人道主义思 想最浓厚的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双城记》突出 地表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重性。
•
1、表现在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上:一方面认为
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另一方面又描写革命的残酷和 革命者的无情,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和爱 来调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做过家庭教师这一卑微的职业。
去比利时求学,热恋上自己的老师,有妇之夫,无结 果。 曾出诗集,不成功。后出小说《简·爱》,销售和 评论都极佳。同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阿格
尼斯·格雷》也出版。
38岁时嫁给父亲的副牧师,转年却因病而死。三姐妹 无一人活过40岁。
(二)代表作《简· 爱》
• • 目前对简· 爱的一般认识: 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反 映了当时英国妇女摆脱男子的压迫和歧视的要求。 “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微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有和你一样多的灵魂,一样 充实的心!我不是藉着习俗、惯例,甚至不是藉着可朽的 肉身来和你谈话--是我的精神向你的精神谈话,就如同 我们都要从坟墓里复现,我们站在上帝的脚旁,两人平等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余从事创作,曾有短暂的恋爱关系,终身 未嫁。
在哥哥的资助下,完成大部分作品的写作与出版。
生前出版的作品都用笔名,死后才公布了她的真实身份。
“那些具有识别力的读者对她的称赞不时地传到她耳边,使她 感到十分欣慰。不过,她虽然听到这样的称赞,仍然非常害怕 落下不好的名声,因此,假如她现在还活着的话,尽管她的声 誉愈来愈高,她还是不会同意在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上公开署 名的。”
(一)注重作品的道德内涵和社会效果;
(二)注重故事情节和作品的可读性。
(三)结构松散,内容拖沓。
一、简· 奥斯丁 (Jane Austen, 1775-1817)
• 《傲慢与偏见》1938 年--2005年共九个 版本 。 • 李安,1995年,电影 《理智与情感》。
没有进过正规学校。 20岁开始写作,共发表6部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 感》《艾玛》等。
味。”
夏洛蒂·勃朗特批评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 马克·吐温对她怀有“生理上的反感”。
二、夏洛蒂· 勃朗特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 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1816-1855)
艾米莉· 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
安妮· 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
•
•
作业2:
比较《简· 爱》与《呼啸山庄》两部作
品。不限角度。
四、萨克雷:《名利场》
狄更斯:从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
活来揭露统治阶级;
萨克雷:上层社会的所谓“体面 人物”,微妙地揭开他们体面的外
表。
文风上,一个是厌世冷眼,一个 是谐谑的态度。 《名利场》中的女野心家贝 基·夏泼:“如果我有五千英镑的
•
讨论一:简知道关于疯女人的真相后为何要离
开罗切斯特?这一举动说明了简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妻子变成疯子的罗切斯特还有无权利追求新爱情? 罗: “我决心而且深信我能够结婚,也应该结婚 。” “那么你不爱我了?你看重的只是我的地位以及作为我
妻子的身份? ”
乔治· 艾略特(1819—1880 ):一切的自我牺牲都很好, 但总得为了一个高尚的目标,而不是仅仅为了那条把一个人 的灵和肉去跟一具腐烂的尸体紧锁在一起的可诅咒的法律条 文。
——选自其兄弟为其撰写的传记
•
“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我的作 品好比是方方的二英寸大小的象牙小品。”
•
• • • •
“我不能写一篇传奇,正如我不能写一篇史诗„„我一
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就我自己的老样子干下去„„” 用严肃正式的句法结构来表达荒诞无稽的思想,即通过 内容与风格之间的强烈对比,来取得戏剧性效果。 司各特赞赏她把“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
罗切斯特
使用了“内外对照法”,即他傲慢的外
表和他温柔的内心构成对照 。 从简· 爱来看,他是个完美的爱人,但我 们要进一步考察一下,他在对待疯妻子上是 否也是那么讨人喜欢。
关于疯女人:
第一:精神分析法:疯女人是简的阴暗性格的
展现,是她的黑暗投影(dark double)。 第二,后殖民主义分析法:为什么来自西印度 的克里奥尔 人伯莎· 梅森被刻画成一个完全无话语 权的“疯子”形象?
(二)代表作《呼啸山庄》
• • • • 29岁时发表《呼啸山庄》。唯一的一部小说,不为当 时人理解。 倒叙的方式。希策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及呼啸山
庄与画眉山庄两代人的恩恩怨怨。时间跨度长达46年。
1、希策克利夫:深壑型、或高山型。这种原始的、 冲动的、狭隘的性格具有毁灭力量:“恶棍英雄”。 2、凯瑟琳:活泼、野性,但受世俗门第观念的污染。
讨论四、对于这部作品强烈的自传性你有什么
看法?
简· 爱这个人物与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之间有哪些相似 之处?
作者自己的爱情生活不理想,但却给了主人公一个理 想的爱情结局,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心理?
弗洛依德:在《创造型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出,实际 上,艺术品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弗吉尼亚· 伍尔夫认为:作品中有过于强烈的作者自己 的影子和情绪:“我爱我恨我痛苦”。伍尔夫强调非个人 化的写作,认为很多女子写作中掺入了太多性别压迫的愤 恨。
来自百度文库、艾米莉的创作
(一)性格介绍
表面沉默寡言,内心热情奔放,具有“非凡的热情,强 烈的感情,忧伤,大胆”。
作品中,完全看不到她个人的情感恩怨、人生经历和她
的幻梦 。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 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 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 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 的寂寞。……” ——艾米莉少女时期的诗句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维多利亚时代
取代了贵族的中产阶级
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强调 “道德”以约束人们。道 德上严谨保守,社会心态 比较焦虑;时代精神趋向
于实用,有禁欲色彩。此
时的小说具有严厉的说教 意识,但也富有英国式的 幽默。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形式上最初以杂 志连载的形式出现,决定了三个特点:
收入的话,我想我会成为好人的。”
三、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一)评价:
一位成功的通俗作家OR 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 ? 他把英国长篇小说提 高到了成熟的高度。
(二)生平简介
• • • 因父母不善理财,家中孩子众多,10岁时全家住进贫 民窟。 因父亲欠债,全家住进监狱,只有狄更斯被打发在外
(一)生平简介 家中第三个孩子。早年丧母,父亲是牧师,脾气暴躁, 学识渊博 。 幼年被送到只有穷人才去的寄宿学校 。 一家人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孤寂的 生活中最大的慰藉是面对荒野驰骋想象力,编写离奇动人 的故事。 曾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崇拜“拜伦式的主人 公”。
20岁时把诗歌给桂冠诗人骚塞看,得到一顿训斥: “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
承和失去都带有偶然性,而不是必然性。
讨论三:再回来时如果罗切斯特的状况一
切如故,简会怎么做?该怎么做?
1、以终身伴侣的身份留下:那此前的出走还有 什么意义? 2、再次离开:岂不是对不合理法律条文的再次妥 协,对爱情的再次放弃?与之前富有反抗性的形象岂
不是有较大反差?
问题: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
•
2、还鲜明地体现在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五)艺术分析
1、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 2、扁平人物的塑造 英国作家、评论家E· 福斯特(1879-1970)) 提出的。 M·
做童工。
“我想不明白,我何以能在那样的年纪那么容易地被打 发出来……我的父亲和母亲都非常满足,假如我是20多岁 的年纪,中学毕业,将入剑桥,他们也不能更加满足 了。” ——选自自传性作品《大卫· 科波菲儿》
——苦涩的童年生活使其一生对穷人尤其是穷苦孩子满
怀同情,写了不少涉及儿童题材的小说,如《大卫· 科波 菲尔》、《奥利佛· 退斯特》、《老古玩店》等——“儿童 情结”。 • 12岁-15岁接受过一段学校教育。之后在一家律师事 务所当学徒,开始自谋生路。四年的法律界生活,为他提 供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日后创作的素材 。 20岁时,凭着一手超人的速记本领,成为记者。 21岁时开始创作。
作为宗主国,在处理与被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时,夏洛蒂也和当时其他作家一样,持有种族优
越感和文明优越感。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判断她
所不能理解的文明为野蛮文明。
简· 里斯(英)(Jean Rhys, 1894—1979) :《藻海无边》 (1966)。 《简爱》的前篇,写了伯 莎· 梅森被关进阁楼之前的经历。 作为白人殖民者的后裔,安托奈 特(伯莎)不被当地的黑人文化所 接受;作为白人与黑人的混血儿, 出生在西印度群岛,又不被其遥 远的祖籍欧洲接受。在夹缝中的 克里奥尔人注定被两种文化认定 为他者。
讨论二:这是不是一部翻版的灰姑娘童话?
作品最后颠覆了灰姑娘模式:简· 爱拥有了财产,而罗 彻斯特失去财产且残废,女子解救了男子。这样的颠覆说 明了什么?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1、简· 爱希望在婚姻中男女平等,希望维护自身的尊
严。
2、这种要求的满足,作者还想不出更高明的办法, 除了让女主人公继承财产,让男主人公失去财产。这种继
关于这部作品你有什么结论?
以上我们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既看到了作品中含有的初步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社 会地位、经济地位及精神层面上要求男女平等。但 是这种要求还很初步,很简单。还没有实现女性真
正的精神上的自由。这也预示着女性要想真正彻底
的实现两性平等,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女性主义批评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英)、波 伏娃(法)、吉尔伯特和苏珊· 格巴(美)—— 《阁 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像》。
•
24岁时三喜临门:《博兹随笔集》出版,《匹克威克 外传》在杂志上发表,结婚。但婚后生活不和谐,终生爱 着妻妹。 成名后为支撑庞大的家庭开支,各地巡回朗诵自己的 作品,到美国朗诵了半年,访美之行使他的“美国梦”破 灭。
长期的笔耕和朗诵逐渐损害了他的健康,不到50岁就 已经显得非常衰老了。58岁因中风去世。
(四)代表作品
(1)《匹克威克外传》,成名作
(2)《大卫· 柯波菲尔》:自传性小说
(3)《荒凉山庄》:主要批判当时英国的法律机器与法
律制度。
(4)《艰难时世》:唯一一部正面反映了劳资矛盾的作 品。 (5)代表作《双城记》 ( A Tale of Two Cities ) :伦敦、 巴黎
代表作《双城记》
• 3、作品的艺术特色:
• (1)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 (2)独特的情节结构:家常之爱和超人世之爱, 两种爱情模式;狂风肆虐的呼啸山庄与静若死水 的画眉山庄,两种生活模式。经过激烈的冲突、 斗争,才达到某种调和。 • (3)独特的叙述手法:丁耐莉:权威的全知叙事 人;倒叙部分的叙述者。故事的一个介入者、参 照者、缓冲者、同情者;房客洛克乌德:外来的 不速之客,与读者一起观望。再一次的缓冲。
•
•
——他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创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始
终同情并反映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二是屡次重复“奋斗 -成功”的情节与主题模式。
(三)创作分期
• 1、1841年以前。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作品基本是善 战胜恶的颂歌。艺术上主要采用流浪汉小说结构。 • 2、1842――1858年 。乐观的基调中已经有悲凉之音, 早期创作中“仁爱”的资产者不见了,作者对他们的乐观 幻想已经基本破除。 • 3、1858到作者去世。结构越发严谨,幽默风格不再 象初期那样单纯透明,而是带有几分辛辣无奈。
• 《双城记》如何体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双重
性?
• 狄更斯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作家中人道主义思 想最浓厚的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双城记》突出 地表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重性。
•
1、表现在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上:一方面认为
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另一方面又描写革命的残酷和 革命者的无情,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和爱 来调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做过家庭教师这一卑微的职业。
去比利时求学,热恋上自己的老师,有妇之夫,无结 果。 曾出诗集,不成功。后出小说《简·爱》,销售和 评论都极佳。同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阿格
尼斯·格雷》也出版。
38岁时嫁给父亲的副牧师,转年却因病而死。三姐妹 无一人活过40岁。
(二)代表作《简· 爱》
• • 目前对简· 爱的一般认识: 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反 映了当时英国妇女摆脱男子的压迫和歧视的要求。 “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微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有和你一样多的灵魂,一样 充实的心!我不是藉着习俗、惯例,甚至不是藉着可朽的 肉身来和你谈话--是我的精神向你的精神谈话,就如同 我们都要从坟墓里复现,我们站在上帝的脚旁,两人平等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余从事创作,曾有短暂的恋爱关系,终身 未嫁。
在哥哥的资助下,完成大部分作品的写作与出版。
生前出版的作品都用笔名,死后才公布了她的真实身份。
“那些具有识别力的读者对她的称赞不时地传到她耳边,使她 感到十分欣慰。不过,她虽然听到这样的称赞,仍然非常害怕 落下不好的名声,因此,假如她现在还活着的话,尽管她的声 誉愈来愈高,她还是不会同意在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上公开署 名的。”
(一)注重作品的道德内涵和社会效果;
(二)注重故事情节和作品的可读性。
(三)结构松散,内容拖沓。
一、简· 奥斯丁 (Jane Austen, 1775-1817)
• 《傲慢与偏见》1938 年--2005年共九个 版本 。 • 李安,1995年,电影 《理智与情感》。
没有进过正规学校。 20岁开始写作,共发表6部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 感》《艾玛》等。
味。”
夏洛蒂·勃朗特批评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 马克·吐温对她怀有“生理上的反感”。
二、夏洛蒂· 勃朗特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 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1816-1855)
艾米莉· 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
安妮· 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
•
•
作业2:
比较《简· 爱》与《呼啸山庄》两部作
品。不限角度。
四、萨克雷:《名利场》
狄更斯:从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
活来揭露统治阶级;
萨克雷:上层社会的所谓“体面 人物”,微妙地揭开他们体面的外
表。
文风上,一个是厌世冷眼,一个 是谐谑的态度。 《名利场》中的女野心家贝 基·夏泼:“如果我有五千英镑的
•
讨论一:简知道关于疯女人的真相后为何要离
开罗切斯特?这一举动说明了简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妻子变成疯子的罗切斯特还有无权利追求新爱情? 罗: “我决心而且深信我能够结婚,也应该结婚 。” “那么你不爱我了?你看重的只是我的地位以及作为我
妻子的身份? ”
乔治· 艾略特(1819—1880 ):一切的自我牺牲都很好, 但总得为了一个高尚的目标,而不是仅仅为了那条把一个人 的灵和肉去跟一具腐烂的尸体紧锁在一起的可诅咒的法律条 文。
——选自其兄弟为其撰写的传记
•
“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我的作 品好比是方方的二英寸大小的象牙小品。”
•
• • • •
“我不能写一篇传奇,正如我不能写一篇史诗„„我一
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就我自己的老样子干下去„„” 用严肃正式的句法结构来表达荒诞无稽的思想,即通过 内容与风格之间的强烈对比,来取得戏剧性效果。 司各特赞赏她把“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