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产业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组织的研究方法
(一)“结构-行为-绩效”方法 (二)价格理论方法 (三)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方法 (四)博弈理论分析方法 (五)可竞争市场理论分析方法
“结构-行为-绩效”研究方法,价格理论方法是研究产业 组织的基本方法。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问题
• 规模经济和自由竞争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
矛盾,两者之间的冲突就是“马歇尔冲突”。因
策,它与产业结构政策共同构成产业政策。
产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两大部类分类法 • 按照产品经济用途不同,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 (甲类)和消费资料(乙类) • 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法 • 农轻重分类法 •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产业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
•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 • 第二阶段
• (3)意义:服务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服务营销7P策 略)
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第一阶段)
• 1.3 基础设施
• (1)20世纪40年代,基础设施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 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4)》中定义“基础设 施”为一国经济的社会管理成本。
• (2)国家基础产业: 公共设施 公共工程 运输设施(道路、铁路、航道、车站、码头、机场)
产业划分 标准产业分类法
• 标准产业分类法又称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指联合国颁布的<<全部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 三次修订本。其目的是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 • 标准产业分类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 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 业分类法联系密切(一致)。 • 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是参照《全部经济活动的国
此,如何解决“马歇尔冲突”,实现有效竞争,
以取得理想的经济绩效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就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
1、市场结构:市场结构S是指特定市场中的企业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分布和
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
2、企业行为:企业行为C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
在对产业研究的不同层次上展开。
产业组织理论和研究方法
• 什么是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部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 品的生产者(企业)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 (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从它与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关系来
看,是以微观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是价格理论,
• (2)论证:劳动对象的物质变化形态----空间位子的变化, 只是在更大的再生产半径和规模上发生着与生产内部运输 雷同的现象。产品就是“位移”。
• (3)意义:产生并适用于生产观念时代。
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第一阶段)
• 1.2 第三产业(产业属性之一)
• (1)费希尔(A.G.B.Fisher)和克拉克(C.G.Clark)的 三次产业结构分类研究,首次将运输业纳入第三次产业内。 • (2)论证:第三产业特征----服务性。经济学上的“服务” 又称为“劳务”,是指以劳务活动形式而非物质形式提供 某种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
目录
一、交通运输产业属性 二、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三、运输管制 四、运输业的外部性 五、多式联运 六、列车站的作业方式
交通运输产业属性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 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均可称之为 “产业”。 “产业”这个概念是介于宏观、微观之间的一个集合概 念。 产业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都以“产业概念”为核心,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分别出版了 《垄断竞争理论》与《不完全竞争理论》,用来解释市场结构的变化如何导
致企业(厂商)行为的变化及对经济运作效率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垄断价格
理论基础。张伯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概念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 • 自梅森、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以后,产业组织理论向纵深化发

(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行业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
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
• (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
产业划分 标准产业分类法
• 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 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
基础理论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多元化发展的标志,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一些经济学 家对正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强调“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 经济绩效”这种单向联系, 从而把研究重点放在市场结构上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主义理 论),演变为强调“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 经济绩效”双向联系的 代表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趋势的“新产业组织理论”; 二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要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和发 展,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新制度经济学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
展的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产业组织学家在一系列关于具体行业市场结
构研究的基础上,统计比较各行业市场结构的差异,并对主要行业的市场进 入壁垒进行比较研究。1970年哈佛学派的另一位产业组织学家谢勒出版了 《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将贝恩的分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谢勒 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更加强调行为的重要性,并丰富和完善了SCP分 析范式及其内容。
• 夕阳产业
• 淘汰产业
产业分类的新趋向(一)
• 进入80年代,信息技术及以其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群迅速 壮大,人类产业活动的规模和方式有了巨大变化,三次产 业分类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包括: • ①需求结构升级使产业范围扩大,产业正涵盖起愈加丰富 的社会生活领域,包容进越来越多的形式、日益多样的分 工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人类经济活动。产业活动愈来
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因此产业划分与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OECD)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
产业划分 ——要素密集度分类法
• 根据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
• 资本密集型产业
• 劳动密集型产业
• 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划分的多样化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
• 幼小产业
• 新兴产业
• 朝阳产业 • 衰退产业
产业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
• • 1、第一次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2、第二次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 • •
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给业)
3、第三次产业(两大部分四个层次):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1)流通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 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业)
愈成为非单纯的生产、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供给部门,其联
接社会生活各部分以及各部分与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 的作用不断加强。
产业分类的新趋向(二)
• ②产业经济分析和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要求拓展产业分类理论。伴
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规模和深度提
高,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导致生产和消费过程社会化, 第三次产业长足发展,并且其中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有不同的表现,不
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第一阶段)
• (3)国家基础产业的特性: • 社会公益性(正外部性)
• 资本密集型(投资极易成为沉没成本)
• 地域性和极差收益(区域经济、范围经济)
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第二阶段)
• 2.1 自然垄断性(市场属性之一)
仅其他产业内部不断有新的部门分离出来进入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
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和重组。随着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展开,第三次产 业中的部分部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传统意义上的第三 次产业内部活动从数量到性质都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分类急需变革。
产业分类的新趋向(三)
• ③围绕信息产业化浪潮展开的“第四次产业”讨论和以寻求可持续发 展途径为目的而展开的“环境产业”、“资源产业”、“生态可持续 工业”、“高技术产业”的讨论,把一批新兴产业的归属、地位、本 质揭示问题提到产业经济研究的热点中来。 • ④产业细分是制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的需要。现有的 产业分类理论,不能明确界定信息产业、环境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内涵、 产业的范围和地位等,则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就缺 乏理论依据和指导。三次产业分类理论的上述局限,导致了整个产业 结构理论体系的局限,削弱了其解释现象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必要 加以拓展。
类是:
• • • • • • • • •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特别是垄断价格理论的应用和延伸。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竞争
与垄断的一些论述。例如,斯密分工理论以及由分工产生生产 专业化、协作化理论,最早讨论了合理的生产组织所造成的全 社会的节约。 • 但从较为直接的理论渊源来看,现在一般公认是马歇尔的经济 理论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马歇尔在1980年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同时还讨 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垄断、促成垄 断的因素,特别是著名的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之间的矛盾,也 就是“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等问题。
有率所采取的各种策略性行为。 3、经济绩效:经济绩效P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
行业的价格、产量、Biblioteka Baidu本、利润、产品差别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现实
状态。 4、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又称“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是一国政
府为解决产业内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及调整企业间的关系而制定并实施的政
三产业。
• 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讲,所 有的传统产业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基础上的。因此,其理论贡
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像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现实的背景,从而具有
某种历史规定性一样,三次产业划分的提出也不例外。这种划分法,是以工 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现实背景的。当时,经济发达的美国、英国、法国、 德国还处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阶段,其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 差异性。也就是,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 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
• 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
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 • 第三阶段
• 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
产业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
• 三次产业分类活动的创始人是费希尔和克拉克,将处于第一阶段的产业称为 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称为第
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
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
• 运输业属性包括经济属性(物质属性、产业属性、市场属 性)、社会属性,是运输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 基于运输业自身变化及其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人们对
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第一阶段)
• 1.1 物质生产部门(物质属性之一)
•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资本论》指出:运输业是生 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是除了开采业、农业和加工 制造业以外的“第四个物质生产领域”,既具有物质生产 的共性,又具有区别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性,是特殊的生 产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