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20年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2020年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B . 《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

(文光书店1943年版)
C .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D . 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2. (2分)(2016·荆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 . 5月4日,荆门市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我校黄博文同学,并祝贺他荣获“五四好青年”。

C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 .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

二、书写 (共1题;共2分)
3. (2分) (2016七上·广饶期中)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yì,你会沉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

yì浸
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 (共1题;共5分)
4. (5分)(2013·长沙)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2)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是这样诠释“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

(5)
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论语>十则》中对此进行了这样的阐述: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6分)
5. (6分)(2017·杭州模拟)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经典作品无不倾注作家对人类命运和生活的关注。

阅读了近代学者________(填作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我们懂得了敬业与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阅读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我们了解主人公________,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放鸭,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阅读了《傅雷家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傅雷以家书对儿子的生活和________等方面进行指导的拳拳之心。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宋江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下《西江月》一词: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①“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宋江因何事被刺字发配江州?
②四句诗具体反映了宋江怎样的志向?因这诗,宋江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
6. (10分) (2016八上·东台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养老金》。

材料二:根据清华大学《中国老龄化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显示,在2013年后,中国将难以维持3比1的赡养比,提前20年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未来的老年人因养老资金不足等问题,可能陷入“银发贫困”状态。

材料三:杨燕绥教授强调,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

如果出现公共政策失灵,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同时,社会对此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准备,一个国家会提前老化。

反之,在有备而老的情况下,如:老年人有钱(消费拉动经济)、没病(有生活质量)、会讲故事(与青年一代沟通),老龄社会仍然充满生机。

(1)
根据材料一、二,用简要的文字说说什么是“银发贫困”。

(2)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该如何应对?请你结合材料探究,写出你的建议。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7. (2分) (2018七下·台州期中)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

揭露了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________精神。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8. (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元传(节选)
张元,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

元固不肯从。

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④。

元不能亵⑤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

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元所得者,送还其主。

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是以收而养之。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注释】①谦谨:谦虚谨慎。

②微:稍微,稍稍。

③释典:释,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

释典,佛教的典籍。

④亵:指家居所穿的便服。

⑤亵: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

①元固不肯从()②祖谓其贪戏()
③诸小儿竞取而食之()④遂许焉()
(2)
下列各句中的“以”与“其祖以夏中热甚”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乃以杖击其头
B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 吾欲辱之,何以也
D .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以盖形,为覆其亵。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八、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4分)
9. (12分)阅读《时间去哪儿了》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

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

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

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

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

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

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

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

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

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

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1)
文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2)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A .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3)
仔细阅读文章第⑥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小节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划线句子中“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0. (10分)(2016·昆明)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道是缺憾却完美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憾。

”是的,缺憾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正因为有不完美,人们才会不断地弥补、完善。

我们应该正视缺憾,追求完美。

②身体的病残是一种缺憾。

对待这种缺憾,有的人恨,恨它们破坏了本该有的完美,恨它们破坏了本该有的幸福。

可转念想想,如果霍金拥有分健康的身体,如果邰丽华能言善听,如果史铁生可以向着大海奔跑……完美,就真的存在了吗?因疾病缠身的缺憾,霍金用超凡的意志在轮椅上,给现代物理科学添了完美的一笔;因听说障碍的缺憾,邰丽华在舞蹈方面逐渐显露天赋,给舞台艺木添了完美的一笔;因双腿瘫痪的缺憾,史铁生爱上了写作,他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给文学艺术添了完美的一笔。

由此可见,身体病残的人也可以创造人生的完美。

③人生的不如意也是一种缺憾。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向往美好,排斥缺憾,但出现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面对这些缺憾,有的人徘徊不前,半途而废;有的人唉声叹气,急流而退;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悲观绝望。

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进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西楚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乌江自自刎,是不是令人潸然?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会有谁认为项王渡江而逃有失颜面,不会有谁认为这是项王人生中的一个缺憾,除了他自己。

他因为这所谓的缺憾迷失了方向,因为这所谓的缺憾放弃了梦想。

因为这所谓的缺憾,给本可以完美的明天画上了休止符。

⑤项王拒绝缺憾,放弃梦想,将自己的人生结束在了缺憾中,他永远跨不到那个叫“完美”的殿堂。

其实在人生这场戏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只要能正视人生的不如意,就可能将缺憾转变为完美。

⑥1868年,美国3M公司发明了﹣种胶水,却不是很成功。

这种胶水看上去很粘,可就是粘不牢东西。

这一缺憾一直困扰着工程师福莱。

直到1974年,福莱参加礼拜翻开歌本时,书签掉了下来,他突然想起那次不成功的发明,于是灵机一动:把这种胶水粘在书签上,书签不就掉不下来了吗?通过实验,﹣种带粘性的书签涎生了,无论把这种书签粘貼到哪儿,它都会乖乖地呆在那儿,不需要时把书签揭下来,也不会对书有任何损伤,而且往上写字也非常方便,这就是不干胶便利贴的前身。

便利贴一经问世,便十分畅销,至今仍是3M公司的不败商品,并持续演化出其它无痕挂钩等明星产品。

一次失败未必永远失败,工程师福莱就是一个人生的智者,他将生活的缺憾智慧地转变成了完美。

⑦?面对缺憾,我们无须听从命运的安排,要以坦然的心态逆势起飞,不被缺憾羁绊,勇敢地走出阴影;面对缺憾,我们要用坚强的毅力将缺憾化作一种动力,凭借坚韧不拔的努力营造完美;面对缺憾,我们还应有智慧的思考、创新的意识,改变缺憾带来的不利因素,最终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

⑧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追求完美,但不能苛求人生十全十美。

完美并不意味着缺憾的完全消失,只要能将缺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力使缺憾最小化,也就能更加接近完美。

(选自《文道》有改动)
(1)
(2)
11. (22分) (2019八下·宁化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

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

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

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

时间过得真快。

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

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

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

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

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

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

”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

”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

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

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
麦田挥毫泼墨。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

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

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打好麦收战役。

B . 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很大。

C . 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D .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2)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语言品析。

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②请从人物描写的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4)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简要概括。

(5)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

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
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九、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八上·和县期中) 作文:
阳光让美丽之花绽放,关爱让幸福之花绽放,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奉献让……
请以“ 悄然绽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答案:略
2、答案:略
二、书写 (共1题;共2分)
3、答案:略
三、默写 (共1题;共5分)
4、答案:略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6分)
5、答案:略
五、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
6、答案:略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7、答案:略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8、答案:略
八、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4分)
9、答案:略
10、答案:略
11、答案:略
九、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