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
![《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188c98cfc789eb172dc8cf.png)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君 明妃怎样的心事?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的怨恨。 (“画图
省识春风面”)
昭君的 悲剧是 由毛延 寿造成 源自吗?【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 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 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 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 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 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 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 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 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 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墓碑文 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 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明)莫止《昭君曲》
边境民族团结友好使者的形象、女 中豪杰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 崔国辅《王昭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 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 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 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 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 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 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 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三精品课件
![咏怀古迹其三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9771f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c.png)
古迹背景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在游览蜀地古 迹时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和评价,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掌握咏史诗的题材特点、艺术手法和 思想内涵。
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人文 精神。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鉴赏咏史诗,提高诗歌鉴 赏能力。
教学内容概述
01
02
03
古迹介绍
咏怀古迹其三精品课件
• 课程导入 • 唐代文人与历史背景 • 《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 • 精品课件制作技巧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 咏史诗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
作者背景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著称,咏怀古 迹是其咏史诗的代表作之一。
布局合理
课件布局应清晰、简洁,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视觉美观
课件视觉效果应美观、 大方,色彩搭配、字体 选择和图片处理等方面
需注重细节。
课件制作技巧
01
02
03
04
精炼文字
课件文字应简练、扼要,避免 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图文并茂
合理使用图片、图表等多媒体 元素,增强课件的可读性和趣
味性。
动画与视频
教学演示
通过教学演示,引导学生 掌握操作技巧和方法,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05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程总结
内容回顾 1.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2. 《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课程总结
3. 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重点解析
1. 杜甫如何通过古迹咏怀,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在游览蜀地古 迹时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和评价,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掌握咏史诗的题材特点、艺术手法和 思想内涵。
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人文 精神。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鉴赏咏史诗,提高诗歌鉴 赏能力。
教学内容概述
01
02
03
古迹介绍
咏怀古迹其三精品课件
• 课程导入 • 唐代文人与历史背景 • 《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 • 精品课件制作技巧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 咏史诗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
作者背景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著称,咏怀古 迹是其咏史诗的代表作之一。
布局合理
课件布局应清晰、简洁,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视觉美观
课件视觉效果应美观、 大方,色彩搭配、字体 选择和图片处理等方面
需注重细节。
课件制作技巧
01
02
03
04
精炼文字
课件文字应简练、扼要,避免 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图文并茂
合理使用图片、图表等多媒体 元素,增强课件的可读性和趣
味性。
动画与视频
教学演示
通过教学演示,引导学生 掌握操作技巧和方法,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05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程总结
内容回顾 1.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2. 《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课程总结
3. 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重点解析
1. 杜甫如何通过古迹咏怀,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ppt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ff8b10a300a6c30c229fa1.png)
•
沉赏 感 郁析 受 顿名 诗 挫句 歌 的, 主 诗体 旨 风会 思 。杜 想 甫。
•
情。借了 ,感古解 领受伤怀 会诗己古 诗歌的诗 歌的风借 主深格古 旨沉特伤 。感点今
•
教 学 目 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 学生进入意境, 体会诗人情感。
二、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一) 操 作 五、归纳寓意 方 法
【点拨归纳】《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 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 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本课难点)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 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 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 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 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 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 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 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 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对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比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一) 操 作 方 法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 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七 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 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 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 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 古迹,杜甫因古迹怀古人 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 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 独咏,而本文选自第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ppt
![咏怀古迹其三-ppt](https://img.taocdn.com/s3/m/434d6aefba0d4a7302763abf.png)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 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 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昭君和亲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 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 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 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三)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Hale Waihona Puke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 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 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 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 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 何极!—清· 蒲起龙
诗人不幸
元帝不辨美丑 唐皇不分忠佞
咏明妃,为千古负才不遇 者十分痛惜—金圣叹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 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 悲昭以自悲也—王嗣奭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 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 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昭君和亲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 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 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 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三)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Hale Waihona Puke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 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 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 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 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 何极!—清· 蒲起龙
诗人不幸
元帝不辨美丑 唐皇不分忠佞
咏明妃,为千古负才不遇 者十分痛惜—金圣叹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 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 悲昭以自悲也—王嗣奭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f3f67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0.png)
昭君为什么怨恨? 1、一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 2、二怨:画师的无耻行为。 3、三怨:汉元帝的昏庸糊涂。
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作者为什么选取怨恨的角度写昭君,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的同时,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补充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与《秋 兴八首》写于同一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七年前自己 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 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 不能明说。所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其三)》 。
昭君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 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作者为什么选取怨恨的角度写昭君,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的同时,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昭君的古迹,既怀念古人,也另有深意。在咏叹昭君 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漂泊不定,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 不幸。
测试与拓展
咏史怀古诗: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或登临旧地 ,、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 以称作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 昔盛今衰 怀才不遇(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 8、风格:雄浑壮阔 含蓄沉郁
测试与拓展
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骤
1、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 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 怨又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毕生不得回乡,强 烈的思乡之情
2、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 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 重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 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ppt实用课件17
![咏怀古迹(其三)ppt实用课件17](https://img.taocdn.com/s3/m/08cf542559eef8c75fbfb3e3.png)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 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 她的怨恨!
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 二怨 : 远嫁异域,怀念故土 而永不能归。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 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 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 她的怨恨!
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 二怨 : 远嫁异域,怀念故土 而永不能归。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 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6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6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1eec15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a.png)
课文悟读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好像只写了王昭君的怨 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 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 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题解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 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 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 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 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杜壑赴甫荆门,•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 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 绝唱。”信然。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周密的组 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 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 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 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 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 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 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 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炼字)
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倒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ppt(共34张PPT)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ppt(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b2bc3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8.png)
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
2、借代
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用 画图:指汉元帝;环佩:王昭君
了 3、用典
哪 些
画图省识春风面
汉元帝与毛延寿画图选妃召幸之事 4、烘托
艺 首联,借群山万壑来烘托昭君之貌美
术 5、对比
技 颔联、颈联,有“去、留”对比,有“生 巧 、死”对比。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 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 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 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 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 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 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 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 鸣不平,立意较浅。
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 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 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 引出歌咏对象,地灵人杰,好山好 水好姑娘,衬托昭君美好形象。
• 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 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 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
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 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 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 四句作简要赏析。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 喻
对比、反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9a198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5.png)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目录
导入新课 题解及背景介绍 诗歌赏析 阅读延伸
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 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 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 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 到了昭君的故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腾的山林 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 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 去寻找答案。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 是那样的巨大,好像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 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 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 们展示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 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 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 悲剧。
王 昭 君
王 昭 君 雕
塑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 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 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 “青冢”之称。
诗歌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 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目的何在?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 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 遇跟昭君太类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 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 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 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 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 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杜甫
目录
导入新课 题解及背景介绍 诗歌赏析 阅读延伸
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 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 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 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 到了昭君的故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腾的山林 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 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 去寻找答案。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 是那样的巨大,好像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 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 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 们展示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 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 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 悲剧。
王 昭 君
王 昭 君 雕
塑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 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 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 “青冢”之称。
诗歌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 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目的何在?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 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 遇跟昭君太类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 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 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 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 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 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74e1b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e.png)
时期匈奴内部产生矛盾以致分裂。 ③徒:空,白白地。
④蛾眉:指王嫱,即王昭君。[1]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昭君出塞”的典故为题
材,高度赞颂了王昭君为了促进民 族团结融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辛 辣的讽刺了汉元帝朝廷中文贪武懦 不能为国效力的政治状况。
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分析技能:诗人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 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怀人伤己
特点归纳: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 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类似性,触发点在
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同病相怜和 对照失落。
练习: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杜甫
《咏怀古迹》 是一组结构周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昭君村、 刘备庙、诸葛亮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
咏史怀古诗
诗人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抒 发对生活、时事、自身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节奏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④蛾眉:指王嫱,即王昭君。[1]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昭君出塞”的典故为题
材,高度赞颂了王昭君为了促进民 族团结融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辛 辣的讽刺了汉元帝朝廷中文贪武懦 不能为国效力的政治状况。
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分析技能:诗人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 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怀人伤己
特点归纳: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 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类似性,触发点在
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同病相怜和 对照失落。
练习: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杜甫
《咏怀古迹》 是一组结构周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昭君村、 刘备庙、诸葛亮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
咏史怀古诗
诗人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抒 发对生活、时事、自身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节奏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咏怀古迹(其三)ppt33
![咏怀古迹(其三)ppt33](https://img.taocdn.com/s3/m/5d96e01c3968011ca30091d3.png)
昭君出塞
•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 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 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 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 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 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 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 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 出,慷慨应诏。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 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黄金美玉等贵 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 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 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山 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 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 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 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 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 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 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 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 “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 此得名。
昭君青冢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 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 年没有发生战争。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 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 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 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 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 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 人称之为“青冢”。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e4986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8.png)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周密的七言律诗,共 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 《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 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 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 有同感焉。”
课外扩大
同样,关于其思念汉室,王安石并不就事论事, 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展开视野,由明妃联想到 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联想到在南的失意,而 言外之意,则又由美女的失宠联系到才士的不遇, 以对昭君个人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的普遍性与无可奈何。
课外扩大
王安石这一立论易犯胡汉不分、内外无别之 嫌,尤其是第二首中的“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 乐在相知心”,更容易给人丧失民族立场之感。 自南宋以来,王安石这两首诗就不断招致非议。 其实批评者都误解了王诗本意。王诗旨在推陈出 新,这里面既有作为大政治家对人生独立思考的 深度,有个人好为异论的性情作用,又有为文宜 奇不宜平的创作通则。
课外扩大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既载史籍,流传也广,自汉 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颇多,但主旨不是悲王昭 君之流落塞外,就是责毛延寿之贪赃弄奸。王安石 却不取此想法。他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 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好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 观点并不是简单地为毛延寿开脱罪恶,而是含蓄地 揭示明妃的不幸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造成的。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 怨恨。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 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杜甫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周密的七言律诗,共 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 《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 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 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 有同感焉。”
课外扩大
同样,关于其思念汉室,王安石并不就事论事, 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展开视野,由明妃联想到 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联想到在南的失意,而 言外之意,则又由美女的失宠联系到才士的不遇, 以对昭君个人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的普遍性与无可奈何。
课外扩大
王安石这一立论易犯胡汉不分、内外无别之 嫌,尤其是第二首中的“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 乐在相知心”,更容易给人丧失民族立场之感。 自南宋以来,王安石这两首诗就不断招致非议。 其实批评者都误解了王诗本意。王诗旨在推陈出 新,这里面既有作为大政治家对人生独立思考的 深度,有个人好为异论的性情作用,又有为文宜 奇不宜平的创作通则。
课外扩大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既载史籍,流传也广,自汉 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颇多,但主旨不是悲王昭 君之流落塞外,就是责毛延寿之贪赃弄奸。王安石 却不取此想法。他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 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好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 观点并不是简单地为毛延寿开脱罪恶,而是含蓄地 揭示明妃的不幸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造成的。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 怨恨。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 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 (二首)》,试与杜甫的 《咏怀古迹(其三)》作比 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 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1.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王昭君的不幸。
2.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诗歌明快浅显, 立意巧妙,诗歌以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 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 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 国,有恋主之情;杜甫的诗歌则深沉得多, 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借昭君来寓自己 的不幸与怨愤。
规律总结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 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 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 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 是王昭君。
规律总结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 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 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 首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 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 “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 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 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 “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 颇寓怜惜之意。
• 从颔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对 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 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 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 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 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 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 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 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 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 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杜甫诗三首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 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 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 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 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 会有何感慨呢?
基础积累:
• (1)认读字音: •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 (2)理解词义: • 去(离开) •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 省(曾经) •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 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 昭君的形象。
• 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 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
• 后 从 她四 侧的句面美指烘好斥托品抱 死 恨君 了质异的 寓这咏于国王 昭,是怀其的昏 君又一诗中悲聩 的同首。。剧, 形情借诗他,致 象她怀人的同念使的—叙遭时王昭不述遇把—昭了 与自君幸人君王 昭己遗。们来昭 君去恨既抒君 的国千赞写出 太离古自扬塞 相乡己,, 似的怀身 了愁:
• 颈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 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 许在夜月里,依稀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 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 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 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 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 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 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 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 抒写自己的悲愤。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 Q: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 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 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 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 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 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 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名句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 空归夜月魂。”
• 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 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 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
• 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又有 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 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 《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 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 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 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 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 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 无成的感慨。
掌握诗歌内容: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杜甫的《秋 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 动荡不安的气氛。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苏轼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 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解读
• 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 遇的情怀。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1.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王昭君的不幸。
2.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诗歌明快浅显, 立意巧妙,诗歌以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 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 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 国,有恋主之情;杜甫的诗歌则深沉得多, 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借昭君来寓自己 的不幸与怨愤。
规律总结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 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 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 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 是王昭君。
规律总结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 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 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 首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 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 “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 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 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 “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 颇寓怜惜之意。
• 从颔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对 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 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 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 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 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 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 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 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 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 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杜甫诗三首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 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 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 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 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 会有何感慨呢?
基础积累:
• (1)认读字音: •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 (2)理解词义: • 去(离开) •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 省(曾经) •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 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 昭君的形象。
• 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 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
• 后 从 她四 侧的句面美指烘好斥托品抱 死 恨君 了质异的 寓这咏于国王 昭,是怀其的昏 君又一诗中悲聩 的同首。。剧, 形情借诗他,致 象她怀人的同念使的—叙遭时王昭不述遇把—昭了 与自君幸人君王 昭己遗。们来昭 君去恨既抒君 的国千赞写出 太离古自扬塞 相乡己,, 似的怀身 了愁:
• 颈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 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 许在夜月里,依稀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 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 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 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 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 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 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 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 抒写自己的悲愤。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 Q: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 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 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 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 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 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 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名句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 空归夜月魂。”
• 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 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 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
• 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又有 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 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 《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 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 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 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 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 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 无成的感慨。
掌握诗歌内容: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杜甫的《秋 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 动荡不安的气氛。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苏轼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 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解读
• 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 遇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