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
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苏州市时代工程咨询设计管理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东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企业概况 (1)
第二节项目概况 (2)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4)
第四节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建议 (5)
第二章项目所在地概况及建设条件 (6)
第一节项目所在地概况 (6)
第二节建设条件 (12)
第三章项目背景和投资意义 (18)
第一节项目背景 (18)
第二节项目建设意义 (22)
第四章市场需求分析 (25)
第五章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方案 (27)
第一节工艺技术方案 (27)
第二节主要设备 (35)
第六章主要原材料及消耗 (38)
第一节主要原辅材料 (38)
第二节主要公用工程消耗 (39)
第七章工程建设方案 (40)
第一节总体布局 (40)
第二节建筑工程 (43)
第三节公用工程 (46)
第八章环境保护、安全和节能 (57)
第一节环境保护 (57)
第二节安全 (60)
第三节节能 (62)
第九章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4)
第一节组织机构 (64)
第二节人力资源配置 (64)
第十章项目实施计划 (65)
第一节项目实施进度 (65)
第二节工程招标 (66)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68)
第一节投资估算 (68)
第二节融资方案 (70)
第十二章财务分析 (70)
第一节编制原则 (71)
第二节财务基础数据 (71)
第三节财务分析 (74)
第四节财务评价结论 (77)
第十三章风险分析 (78)
第十三章社会评价 (82)
附表
附表1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附表3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附表4外购原材料费用估算表
附表5外购燃料动力费用估算表
附表6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8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附表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附表1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图
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附件
附件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附件2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股东(发起人)出资情况表
附件3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的合作协议
附件4苏发改中心[2007]235号《关于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项目的核准通知》
附件5土地使用权证书
附件6苏环建[2007]400号《关于对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及年产再生油酸原料2000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附件7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一章总论
项目名称: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地址:苏州市三香路979号
项目负责人:宋秀辉
电话:0512-********
传真:0512-********
第一节企业概况
本项目由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于2004年9月2日经苏州市吴中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注成立,注册资金8000万元人民币,公司注册地址为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宝带西路延伸断,营业范围为“回收、加工废植物油(地沟油)”;营业期限至2014年8月31日,法定代表人为宋秀辉。
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是为实施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而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为了满足苏州市政府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了产业化运作的要求,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拟建立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基地,在苏州市西南部吴中区七子山的苏州市环保静脉工业产业园内,购置土地40亩,并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作进行技术合作,在苏州建立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资源化科技示范工程。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由来
鉴于为了配合苏州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环保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太湖水资源的要求,征对苏州市餐厨垃圾日益危害日益严重的现状,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向苏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上报要求对苏州市范围内的废油和餐厨垃圾回收进行集中深加工,可使餐厨垃圾废弃物转化为生化柴油和饲料,并达到主要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同时也可有效有效防止地沟油和“泔脚猪”回到人们的餐桌上。
同时有效防止餐饮企业的餐厨废水任意排放,造成城市河道水污染,为了有效切断污染源,为综合治理太湖污染创造条件,经苏州市经贸委牵头,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目前已经与清华大学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并于2007年4月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列入“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本项目作为“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已被列入《苏州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中。
本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评等手续已经办理结束,目前厂房正在建设之中。
二、建设地点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环保静脉产业园内,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6642.7平方米。
三、建设规模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0049.3平方米,建设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处
理车间和相应配套的公用设施。
四、建设目标
以苏州市区餐厨垃圾可再生利用资源为基础,切实治理太湖水污染,改善苏州城市环境卫生,将建成产业化、专业化、资源化经营实体,实现生产的高度组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完整的技术保障、生产运营体系和循环体系,将本项目建成全国一流的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苏州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基地。
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名称单数量或指标备注
1工程指标
1.1总投资万元8200
1.2建设期年1
1.3建筑面积m210049.3
2生产规模
2.1年产蛋白饲料添加剂吨4200
2.2年产生物柴油吨5400
2.3年产沼气万立方米108
2.4年产液态有机肥M3-免费提供给农
民3达产年销售收入万元3371.28不含税
4平均年总成本费用万元1802.2
5平均年利润总额万元1445.53
6平均年税后利润万元1084.15
8税后投资利润率%13.22
9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17.78
10净现值(所得税后)万元1822.10
11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年9.81
12贷款偿还期年 4.68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一、编制依据
(一)《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
(二)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文件
(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06BAC02A18)项目合同
(四)项目所在区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六)《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七)《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八)《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九)《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十)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二、主要研究范围
(一)项目所在地概况及建设条件;
(二)项目背景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三)工程建设方案;
(四)环境保护、节能、安全卫生与消防;
(五)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六)项目建设的经济、社会评价。
第四节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苏州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新建日处理100餐厨垃圾项目,在苏州市属空白。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能解决政府部门、饭店、宾馆餐饮业中餐厨垃圾如何集中处置的问题,充分保护城市河道水污染,而且与保护城市环境相结合,同时与国家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消除污染源相结合。
形成了一个保护环境、消除太湖污染源、利国利民、经济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工程。
(二)项目完成投产后,将使苏州市区餐厨垃圾处理走上产业化、专业化、合理化、资源化,有利于餐厨垃圾处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建设符合苏州市及国家规划、国土、环保及相关产业政策,同时符合防治太湖水污染相关规定,已经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复或者意见。
(四)项目投产后,可形成再生产品,蛋白饲料添加剂4200吨,生物柴油5400吨,沼气108万立方米,年新增销售收入3371.28万元,可为175人提供就业机会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对治理太湖水污染起着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本项目作为全国餐厨垃圾再生利用技术环境与示范工程,其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将随着本项目推广面的扩大而不断提高。
第二章项目所在地概况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项目所在地概况
苏州市(含所辖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吴江5个县级市)地
处江苏省东南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苏州市北枕长江、南连浙江,东邻上海,西傍无锡,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24万人。
苏州市区下辖吴中、相城、平江、沧浪、金阊、园区和高新区7个区,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1ˊ~12041ˊ,北纬3113ˊ~3123ˊ,其中建成区面积177.17平方公里,古城区面积1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4.98万人。
本项目处于苏州吴中区木渎镇环保静脉工业产业园内。
苏州市吴中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岸,太湖之滨的东端,介于东经119º55'~120º54',北纬30º56'~31º27'之间,西扼太湖出口。
东和昆山市交界,南与吴江相连,西靠太湖,北为苏州城区和相城区,是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山明水秀,平原广展,气候温和,地灵物丰,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
吴中区2001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市建区,全区总面积770平方公里,人口54.9万人,区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一、总体规划
苏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市规划局局长邵建林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情况的汇报》,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进行了审议,目前国务院正在审批之中。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对苏州城市作了四个层次划分。
即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古城地区。
其中,市域面积为8488平方公里,包括市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和吴江5个县级市。
城市规划区面积为2597平方公里,包括苏州市区(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以及昆山市的巴城、张浦、锦溪、周庄镇;吴江市的松陵镇、同里镇、横扇镇部分地区(仅包括原菀坪镇,下同);常熟市的辛庄镇部分地区(不包括原练塘镇,下同)。
中心城区面积为599.2平方公里,包括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部分地区(中新合作区、唯亭镇沪宁高速公路以南地区、胜浦镇、娄葑镇新华路以北地区);虎丘区部分地区(枫桥街道、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浒关新区、浒墅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吴中区部分地区(苏苑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郭巷街道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以北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不包括原藏书镇);相城区部分地区(相城经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地区。
古城地区面积为22.63平方公里。
二、社会概况
(一)人口与就业
2007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以现居住地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化动态监测,覆盖城乡的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和载体建设加强。
推进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性
别比保持正常。
2007年,全市出生46562人,出生率为7.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户籍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2.69。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4万人,比上年增加7.92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34.98万人,比上年增加4.83万人。
全面推进城乡就业统筹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2007年,苏州市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2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15万个,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8600个,12.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0%。
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
对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本地农村劳动力、外来流动就业人员在免费技能培训方面实施普惠制。
全年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4.07万人,0.82万人参加创业培训。
(二)人民生活
苏州市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
2007年苏州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11%。
在工资性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
居民家庭财产继续增加,2007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59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
2007年末家用客车拥有量达48.28万辆,比上年增长30.6%。
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59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76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12.4%。
市区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民为36.2%。
住房保障工作加强,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7年,市区享受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政策的住户累计2125户,组织供应中低收入家庭住房1000套,完成解危修缮工程总量13.54万平方米,五个老住宅小区、建筑面积69.52万平方米的居住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如期完成,受益居民达1.1万户。
三、政区沿革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夏代分天下为九州,苏州属扬州的一部分。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来到江南,建号句吴。
春秋时,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称王,建吴国。
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4年始建苏州城,为吴国都城。
战国时先后属越、楚。
秦代建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
汉代设吴郡。
三国时属孙权吴国。
两晋南北朝的大部分时间为吴郡治所。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苏州。
宋时为平江府,元改平江路,均为治所;1356年张士诚改称隆平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称苏州府。
清代续为苏州府。
民国元年撤苏州府,设吴县;1928年建苏州市,1930年撤销,复称吴县。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分为苏州市和苏州专区两个行政区。
1983年初,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苏州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常熟、沙洲(后更名为张家港)、太仓、昆山、吴县、吴江6个县和平江、沧浪、金阊、郊区(后更名为虎丘)4个区。
之后6个县先后撤县建市。
1992年和1994年,先后从吴县及郊区划出部分乡镇,设立苏州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2001年2月,撤销吴县市,分设吴中区、相城区。
2002年9月,苏州新区、虎丘区区划调整,成立苏州高新区·虎丘区。
四、历史文化背景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
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虎丘、盘门、石湖、灵岩、天平、虞山等处,都是著名风景名胜。
太湖绝大部风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
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中甪直、木渎和太仓沙溪等千年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
1998年,苏州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
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
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当代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
苏州的绘画、书法、篆刻流派纷呈,各有千秋;戏曲、医学、建筑自成流派,独树一帜。
苏州的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工艺品闻名中外。
五、经济现状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
又快发展。
经济总量跃过5000亿元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9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63.7:34.6,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宏观经济效益继续向好。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4%。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9.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0.8%、33.0%和41.7%。
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9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8%。
第二节建设条件
本项目位于苏州市木渎镇环保静脉工业产业园内,环保静脉工业产业园内位于苏州宝带西路七子山西,是苏州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环保处理重要组成部分和废弃物处理基地。
一、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苏州市吴中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岸,太湖之滨的东端,介于东经119º55'~120º54',北纬30º56'~31º27'之间,西扼太湖出口。
东和昆山市交界,南与吴江相连,西靠太湖,北为苏州城区和相城区,
是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
区内地形特点是地势低平,水网绸密,湖荡众多,河流纵横;低山丘陵岛屿分布在西南部太湖沿岸或孤立于太湖之中,东部地区以半高田平原、圩区为主。
全区按地形高低的不同,河流水系自然分布的不同和水利规划建设治理重点的不同,以江南运河为界,划分为滨湖(太湖)低山丘陵高田平原区(简称滨湖区)和淀泖半高田平原区(简称淀泖区)。
滨湖区位于江南运河以西,濒临东西太湖,占到吴中区区域面积的绝大部分,包括光福、藏书、胥口、长桥、开发区、横泾、浦庄、渡村、西山、木渎、东山、度假区。
其中滨湖高田平原分布在浒光河、胥江和苏东河沿岸,平原高程在4.5~6.0米之间,在苏东河沿岸的渡村、横泾、浦庄等伸入太湖之中的东山半岛,地面高程稍低,在4.5~5.5米之间。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地面由平田向圩田过渡,以东太湖湖区湖荡圩田为全区最低洼之地,地面高程仅在1.6~3.0米左右。
滨湖区低山丘陵地带分布于东西太湖沿岸和太湖之中,有低山、丘陵、湖岛等形态,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山麓坞地高程多在6.5米以上,低山丘陵高度大都在100米~300米之间,最高峰为穹窿山的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
滨湖区相对来说自然河流稀少,多为浅河小浜,近山地区更为稀少、短窄,环山沿山河均呈放射状。
淀泖区位于江南运河以东,包括郭巷、车坊、甪直三个镇,本地区地势低平,自西而东微微倾斜,甪直、车坊沿澄湖一带,部分地势
又稍高,高程在4.2~5.5米左右,而沿吴淞江一带,地形则较低,是半高田平原中最低处,高程在3.0~3.4米左右,接近汛期常年水位,大大低于洪水位以下。
该地区内水网绸密,湖泊众多。
(二)气象条件
吴中区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过渡类型,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长的特点。
春夏季节盛行东南风(3~8月),秋冬盛行西北风(9~2月),相对年内出现西北风平均风速最大为5.6m/s。
年平均日照为2092小时,太阳总辐射年平均为115.3千卡/cm2,无霜期为24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低气温为-9.1℃,极端最高气温为38.8℃。
年平均雨量1000~1200毫米(2001年年总降水量1346.7毫米,偏丰),最大年降水量为1467.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约127天,且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6~9月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40~50%,6月梅雨又占全年雨量的20%左右。
全年可分为三个较明显的雨季,四五月的春雨,六七月的梅雨和九雨的秋雨,最小年降雨量发生在1934年,为574.74毫米。
据气象资料统计,平均每2.2年将出现一次不同程度的洪涝,平均每五年出现一次不同程度的干旱,由此可见,本地的降雨量呈现极不均衡状况,易出现易洪易涝、旱涝急转或旱涝交替的局面。
(三)工程地质
吴中区土壤土质以水稻土、黄粽土、沼泽土和石灰岩土4种类型为主,其大致如下分布:①淀泖半高田平原和滨湖高田平原地区及围垦的滩地一般为典型的水稻土;②滨湖低山丘陵地带的山麓坞地一般
为黄粽土;③沼泽土一般分布在因常年受湖水涨落和近代湖相母质沉积的湖滨滩地,该类地块也存在小粉沙土;④大部分低山丘陵由石英砂岩组成,而石灰岩土也分布于这些低山丘陵之中,如西山的元山、石公山及三山岛等少数湖岛即为石灰岩低丘,发育着石灰岩性土壤。
(四)地震
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本项目一般构(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按7度设防。
(五)流域水系
吴中区属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系的平原河网区,地处长江下游,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水网稠密,江河湖泊众多。
东部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等构成。
西部有低山丘陵,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岛”状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镇内。
境内山脉最高峰为穹窿山,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
区内河港纵横,湖荡密布,为著名的水乡泽国。
主要湖泊有太湖、澄湖、独墅湖、石湖、下崦湖等。
主要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吴淞江、胥江、木光河、苏东河、走马塘等。
吴中区水位略低于太湖水位,水位变化受太湖水位制约,并与降水季节分配基本一致,河湖水位涨落较缓慢,年变幅正常年份在1米左右。
全区河流6~10月为丰水期,12月至来年20月为枯水期,其它月份为平水期,警戒水位是3.5米。
二、交通条件
吴中区地处我国沿海与沿长江两大经济带的交汇处,交通运输条
件十分便捷。
吴中区通过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与国内和世界的各主要城市相连,北有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东有苏嘉杭高速公路。
京杭大运河纵越全境。
区境扼太湖之出口,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和交通枢纽。
境内20多条骨干河道纵横交错,沟通太湖、澄湖、石湖等湖荡。
本项目建设选址优势明显,交通便捷。
宝带西路贯穿东、西,有较密集的公路与外界相连,因此人流、物流顺畅、进出方便,能充分发挥其输送功能。
三、资源条件
根据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苏州分公司提供的《苏州市餐厨垃圾现状调查报告》分析,苏州市区现有400吨/日的餐厨垃圾产生,对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城市居民多年的期盼。
对餐厨垃圾的科学处理、循环利用,利在社会,功在千秋,是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治理太湖水污染的重要方面。
苏州市政府正式基于上述原因,将出台相关强制性政策要求苏州市区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由定点单位回收处理,本项目建设单位为苏州市唯一与清华大学合作参与“苏州市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的单位,拥有苏州市区餐厨垃圾收集的优先权,因此本项目正常运营所需的餐厨垃圾将可以得到充分的提供。
四、政策支持条件
苏州市政府根据市区餐厨垃圾实际状况,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