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合集下载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锡伯族与锡伯国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锡伯族与锡伯国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锡伯族与锡伯国一、锡伯族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是由鲜卑遗留的一支发展而来。

其族名本是锡伯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12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在统一东北过程中,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军,不少人逃入人烟稀少的森林,成为后来史称“林中百姓”的一部分。

战争中,洮儿河、绰尔河流域锡伯人部族的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不少农业用地被辟为草原牧地。

元代,泰州等地的锡伯人回到绰尔河、洮儿河流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属辽阳省管辖。

明末,兀良哈三卫蒙古大部南迁,科尔沁部扩张到兀良哈三卫地区,洮儿河、绰尔河等地区为其控制,自此,锡伯人又处在了科尔沁蒙古人统治之下。

女真人建州部崛起。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尔沁部联合锡伯、叶赫、哈达、乌喇、辉发、卦尔察、朱舍里、讷殷8部,以抗击努尔哈赤,结果九部联军败绩,史称“九部之战”。

此后,努尔哈赤用安抚手段,对主动归服者赐予“佛满洲”之称,与满洲人一视同仁。

不少锡伯贵族投奔努尔哈赤,即历史上的“锡伯满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职,被称为“锡伯世管佐领”。

九部之战后,努尔哈赤根据盟旗制度将科尔沁蒙古人分为十旗,锡伯人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锡伯族风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锡伯族风俗禁忌宗教性禁忌:锡伯族先民认为,人生的一切均受超自然力——神灵和妖魔的支配,人们对这些超自然力无力抵抗,只得以敬畏的心理审慎的对待他们,惟恐触犯神灵,招致灾厄,遂形成种种禁忌,在行动上共同恪守。

对头的禁忌:锡伯人认为灵魂对依附于人的头部,故视人头为神圣的部位,不可受辱,不容他人从自己的头上跨过,忌讳头顶处在女人脚下,故不进上面有女人的草棚或楼房。

不论是谁,如若从他人头部跨过,就被认为是践踏了对方的灵魂,必遭诅咒。

对头发的禁忌:锡伯人相信离开头皮之发亦有灵魂感应,故所剃之发须精心处理,不得轮仍。

认为头发若被鸟儿衔去筑巢,人体内的灵魂便会惶恐不安,一旦灵魂出走,人就会生病或死亡。

忌在夜间剃头,惟恐打扫不净;女人每天早晨梳头时脱掉的头发,须捡起来卷好,或藏于墙缝或放入灶中火化;儿童剃发,往往在其脑门或头的一侧留少许头发,以示保全林灵魂,使其平安无事。

男性死者,须给其剃光头发,意亦希望其灵魂尽快转升。

婚丧禁忌:锡伯族在婚、丧大事上有许多禁忌。

婚礼的主要仪式,诸如:缝被褥、挂幔帐、布置新房、接新娘、喝交杯酒、拜火等,均禁止寡妇参与。

新娘在出嫁之日,不能直接踩于地面;在娘家,由其兄长用毡子(或褥子)抬上喜车;到婆家后,则从铺好的毡子上走进屋内。

接新娘的喜车,不论路程多远,一旦上路,既不能停歇,也不能离开车辙,更不给车让路,必须马不停蹄的一口气赶到婆家。

如遇对面行来的也是喜车,则在两条车辙正中插一把刀,各自顺一条车辙错过。

新娘从上车直到婆家,不论喜车如何拐弯,一路上须面朝事先定好的方向而坐,亲人则帮助其不断的挪动身子。

锡伯族的丧葬禁忌:是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的的产物。

死于他乡者,其遗体或骨灰不得接回家中,否则,其灵魂不肯离开,家人难以安宁,故只能停放于村外举行仪式,直接运至墓地埋葬。

少数民族知识介绍-锡伯族、俄罗斯族 共27页

少数民族知识介绍-锡伯族、俄罗斯族 共27页

民族语言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使用俄语和
俄文,使用斯拉夫基里尔字母,共有33个 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语言属 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 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 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 俄罗斯族语言的特点是:分为元音和辅音 两种。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 和浊辅音(声带震动)。此外,俄语的辅 音还可以分为软辅音和硬辅音,二者发音 动作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发软辅音时, 舌中部需要向上颚抬起。名词分单数和复 数,有词性的变化,有格的变化,动词有 式、时、人称、体的范畴。
绰伦琴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 芦一劈为二,将猪尿泡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到了现代, 绰伦琴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琴弦的声音仿 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十一、风俗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 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 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 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 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宗教信仰
俄罗斯族多信仰希腊正教(东正教),与国外的俄罗斯人的 一样。
我国的俄罗斯人最初信奉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其灵魂还在 。近代,他们多已改信希腊正教,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 派的,不信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俄罗斯族宗教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在家中做晨祷和晚祷,一种是到教堂去听神父宣经布 道。做祈祷时,在胸前画十字,希腊正教徒在画十字的横道 时是先右后左,有别于天主教的先左后右。在新疆的伊犁、 塔城、克拉玛依、乌鲁木齐黑龙江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 ,都有俄罗斯族建造的希腊正教堂。

锡伯族故事

锡伯族故事

锡伯族故事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锡伯族总人口为188824人,其中辽宁省132615人,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铁岭、朝阳、锦州、丹东、瓦房店、凤城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4566人,主要聚居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及霍城、巩留、伊宁、乌鲁木齐等县市;黑龙江省8886人,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和双城市;吉林省3168人,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内蒙古自治区3023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其余分布在陕西、北京、上海等省、区、市。

呈现东(北)西(北)分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和西北的锡伯族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现在,东北锡伯族的语言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

新疆的锡伯族,由于居住较为集中,在语言文字上保持了较多的特点。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一一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方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2011年5月23日,辽宁省沈阳市申报的“锡伯族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获得锡伯族民间故事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锡伯族简介PPT课件

锡伯族简介PPT课件

锡伯族的饮食文化
锡伯族以小麦、玉米、稻米为主食, 辅以各种蔬菜和肉类。他们善于制作 面食,如馕、面条、饺子等。
酒在锡伯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 们喜欢饮用自家酿造的黄酒,这种酒 味道醇厚,营养丰富。在宴请客人时, 主人会敬酒以示尊重和热情。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传统节日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相应的庆祝活动和 传统习俗。
锡伯族的文学与艺术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既有口头文学如传说、故事、民歌等,也有书面文 学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中,民间文学在锡伯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 海兰格格》、《罕王私访》等民间故事和传说,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锡伯族的艺术也独具特色。绘画方面,既有民间绘画如年画、窗花等,也 有专业绘画作品。雕刻方面,锡伯族的雕刻艺术多用于建筑和家具上,技艺精湛 。剪纸也是锡伯族的传统艺术之一,剪纸作品形象生动,富有装饰性。
03
锡伯族的语言与文字
锡伯族的语言
锡伯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与满语、鄂 温克语、鄂伦春语等语言有亲缘
关系。
锡伯族语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 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音 节分明、元音和谐、形态变化丰
富等。
锡伯族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和 谦辞,体现了该民族注重礼仪和
尊重长辈的文化传统。
跨民族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 合作,互相学习借鉴优秀 文化和经验,促进共同进 步和发展。
跨文化传播
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推动 锡伯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 舞台,增进国际社会对锡 伯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THANKS
感谢观看
尽管如此,锡伯族语言中也有一些汉 语借词和表达方式,这些借词和表达 方式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

锡伯族的介绍

锡伯族的介绍

锡伯族的介绍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简介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的名称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起源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关于锡伯族白图腾: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古锡伯国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从金天辅六年(1122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双阳锡伯国共存在466年。

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女真部被金廷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

少数民族锡伯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锡伯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艺术价值
锡伯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如刺绣、剪纸、绘画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 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都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对锡伯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需要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民俗文化 保护区、推广民俗文化教育、加强对传 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展方向
为了使锡伯族民俗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如推动传统手 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民俗文化旅 游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锡伯族年轻一代的培养,提 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锡伯族的民间戏曲
锡剧
锡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主要代表,源于17世纪中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锡剧曲调优美,表演形式生动,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
话剧
话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另一种形式,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演形式接近生 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锡伯族的民间美术
刺绣
锡伯族刺绣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艺,绣品图案精美、色 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刺绣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 用品等领域,是锡伯族女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定 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 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祖 先在历史上从东北迁徙到 新疆的伟大壮举。
其他节庆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和西迁节外 ,锡伯族还有一些其他的 节庆活动,如射箭比赛、 摔跤比赛等。
锡伯族的禁忌习俗

锡伯族西迁历史故事

锡伯族西迁历史故事

锡伯族西迁历史故事锡伯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源于中国北方的辽河流域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吉林、黑龙江等地。

然而,锡伯族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地方,他们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故事,那就是他们的西迁历史。

一、西迁的原因和背景1. 蒙古西征:13世纪初,蒙古帝国崛起,世人闻名的成吉思汗开始征战,他的帝国迅速扩张,吞并了北方的诸多部落和民族。

锡伯族作为北方蒙古帝国的附庸部落,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影响。

成吉思汗征服了锡林郭勒草原地区,将锡伯族纳入自己的统治。

2. 明朝的统治:蒙古帝国衰败后,明朝开始对北方进行统治,锡伯族成为明朝的臣民。

明朝时期,锡伯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习俗。

3. 清朝的入侵和压迫:17世纪中叶,满洲人建立了清朝,他们对北方的蒙古、锡伯族等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征服。

清朝政府实行了封建军事统治和经济剥削,使得锡伯族生活陷入困境。

4. 西迁的触发事件:1865年,清朝政府下令修筑边境城堡,要求锡伯族提供大量人力物力。

锡伯族的负担加重,生活更加困难。

加之清朝政府对锡伯族的压迫和歧视日益严重,锡伯族内部开始酝酿离开家园的念头。

二、锡伯族的艰难西迁1. 准备阶段:锡伯族的西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社会组织的整合和决策,锡伯族的部落首领和长老们开始秘密商议西迁的事宜。

然后是物资和食品的准备,锡伯族人准备了足够的粮食、衣物和生活用品,以备远行之需。

2. 西行途中的困难:锡伯族从家园出发,艰难地向西行进。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跋涉、饥饿和寒冷。

而且,在途中还面临着蒙古和满洲军队的追击和袭击,锡伯族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来保卫自己的家园。

3. 新家园的建立:锡伯族最终来到了今天的新疆和西藏地区,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家园。

锡伯族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开垦土地、建造房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锡伯族人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他们在新家园中继续保持和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习俗。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锡伯族,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

1766年部分西迁至察布查尔地区,至19世纪初察布查尔渠修通,锡伯营八个牛录扩垦耕地78700余亩。

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

农民大多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

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

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

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

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早在清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均形成了村镇。

西迁的锡伯族在察布查尔渠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现8个牛录(亦称嘎善)的聚落形式。

牛录既是经济单位,也是作战单位。

最初每个牛录均围以高大的围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有二三百户不等。

每户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亩,多者四五亩。

庭院多呈南北长方形,四周植有各种树木。

庭院都用矮墙围成,分南北两院,南院多种果蔬,北院修棚圈、种树木及谷物等。

住房多为人字形土坯斜顶房或木架结构斜顶房,多南北向。

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环炕”。

西屋多由长辈住,东屋则为晚辈起居,中间多为隔成过道的厨房。

锡伯族历来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须由父母操办盖房另立门户。

东北的'锡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锡伯族则食小麦,其中发面饼是新疆锡伯族几乎一日三餐之必备食品,称“发拉哈额分”。

在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的锡伯族为便于骑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粗腰带,戴圆顶帽,穿长筒靴。

最新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最新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
锡伯族
11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锡伯族建房选址一般选高处,注重防洪,
忌讳房屋迎着水渠,房院圈墙忌讳梯形。选完房
址之后还要祭祖。门窗的做工比较讲究,都嵌有
的种图案的盘肠等。

锡伯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开始出现
砖瓦房,雕刻技术逐步成熟。锡伯族的砖木结构
房,窗台以下垒砖,屋檐封砖。一间房子一般有
四五扇窗户。窗户芯由小格木条组成,小巧而多
*
锡伯族
15
锡伯族西迁过程
*
锡伯族
16
*
锡伯族
1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目录
一 民族简介
二 民俗

三 服饰

四 叠被格
五 图案
六 建筑
七 历史
*
锡伯族2一、民源自简介▪ 民族识别时间:1954年
其它地区
1.0
▪ 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 内蒙古 0.3
▪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 吉林 0.3 江、新疆
黑龙江
0.9
新疆
3.5
辽宁
13.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
(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16世纪
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
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
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
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
行屯垦戍边。
*
锡伯族

“射箭民族”锡伯族

“射箭民族”锡伯族

“射箭民族”锡伯族“射箭民族”锡伯族每当冬季来临,农事已闲,锡伯族人便相约外出狩猎,有时十几人,数十人,甚至好几个村庄的人在一起打围。

他们运用世代相传的娴熟箭法,或拉弓射箭,或单臂投枪、围歼,猎取猪、黄羊、免子、野鸡等野味,常常满载而归。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

普遍重视祭祖扫墓。

习俗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

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

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

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婚俗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

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食俗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

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

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

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锡伯族习惯制作各种腌菜。

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锡伯族简介

锡伯族简介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在中俄分布。在古代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 和蒙古,中国。口语中称为“siwe”,书面则为“sibe”。历史上 有须卜、室伯、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锡北等20多种记 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 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辛 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 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
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面食 有发面饼、死面饼、锅盔、馒头、 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 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 饭、抓饭、大米(小米)稀饭。发 拉哈喀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不 开的日常主食,肉食来源主要依靠 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的咸菜,叫 哈吐浑索吉(咸菜),也称花花菜。 熬各种果酱、制作罐头食品是锡伯 族妇女的拿手技艺。
锡挂(迅如方一中古 族( 北锡 伯在瑞走虎大种迷时 民瑞 朝伯 族住兽。而泽神失南 间兽 拓族 标室)锡五(兽了迁 传) 跋是 志西的伯爪呼在方时 说, 鲜古 性或习族,伦前向, 中又 卑代 图北俗保文贝引,在 说称 有鲜 案墙。留如尔路被鲜 ,“ 相卑 。上将有狸草乃困卑 锡鲜 同人 ,绘供而原得在山 伯卑 的的 久制奉色)出山( 族郭 图后 而的“青。山里今 先洛 腾裔 久兽鲜,这,。大 民” 。 之形卑大种才后兴 。 锡 就图兽如兽来来安 在 伯 成案”狗,到,岭 鲜锡 鲜族 为, 而状南有) 卑伯 卑与 , 兽 ——“ ——
农 历 正 月 二 十 五 日 为 “ 填 仓 节 ”
正 月 十 五 为 元 宵 节 , 也 称 灯 节 。
阿 聂春 ”节 (为 大农 年历 )正 。月 初 一 , 锡 伯 族 称 “ 阿 木 巴

56个民族——锡伯族

56个民族——锡伯族

56个民族——锡伯族民族概述“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在中俄分布。

在古代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中国。

口语中称为“slwe”,书面则为“sibe”。

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锡北等20多种记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

“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

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锡伯族

锡伯族

• 清朝覆亡以后,弓箭退出了军事舞台,但 是,锡伯族群众没有因此而放下弓箭。弓 箭成为他们显示武功、锻炼身体的体育项 目之一。过去,每一个牛录,每年都举行 一到两次比赛。
西迁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 “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 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乾隆二十九年 (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 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 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 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 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 锡伯族西迁 节 • 祖先的英雄业绩,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 传统节日。
锡伯族
锡伯族简介
•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 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有一 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 名:西伯利亚。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 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 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 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 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 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族的抹黑节
• “抹黑节”是锡伯族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据传说,这 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 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所 以这一天,人们起的特别早,把晚间准备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 或毡片带上,大家你追我赶的上街往脸上抹黑,相互观望,笑声不止, 十分有趣。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有的早上还未来得及起 床,就被抹的一脸黑的。见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先请安,后跪 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 免灾难,得到幸福。所以,许多人脸上被抹黑后,不但不生气,反而 快乐的笑起来,这种笑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抹黑”已渐渐被废除,“抹黑节”变成男 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锡伯族介绍

锡伯族介绍

影片展现了锡伯族崇尚 射箭、精忠报国的爱国 主义精神,并真实地反 映了锡伯族宗教、饮食、 服饰、舞蹈、刺绣等民 族传统文化。 影片《箭乡少女》由国 家一级导演广春兰编剧 执导,在察布查尔锡伯 自治县拍摄,历时4个月 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 影片以锡伯族全国射箭 冠军郭梅珍为原型,讲 述了女主角坚韧不拔, 取得了骄人成绩的故事。

民 族 礼 仪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 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 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 跨过;不能坐门坎或站在门坎,这是对主人的 不尊敬;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 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 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六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女人正
在烙饼,因小儿拉了屎,她手忙脚
乱间用面饼给孩子擦屁股。这一失 误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决定正月 十六太阳出山时烧毁人类和粮食。 这一决定传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爷
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告诉人们,赶
在天兵天将到来之前,人们都要往
脸上抹黑,让玉皇大帝误认为人间
已受蹂躏,从而取消天惩。
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
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 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
锡伯族迁徙史
16世纪后期至17 世纪初,锡伯族 被满洲统治者征 服,编入了八旗 蒙古和八旗满洲。 在100多年中, 锡伯族人民从自 己长期聚居的地 区分散到许多地 区,被迫进行了 四次大迁徙
琴珍,两条丝弦。演奏时,
将琴抱于怀侧,肘右手指
弹拨。音色介于三弦和东
不拉之间,用于独奏、合 奏和舞蹈伴奏。
锡伯族文字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

图解56个民族——锡伯族

图解56个民族——锡伯族

图解56个民族——锡伯族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民族节日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

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

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

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

锡伯族西迁组雕抹黑节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42
11
第11页/共18页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锡伯族建房选址一般选高处,注重防洪,
忌讳房屋迎着水渠,房院圈墙忌讳梯形。选完房
址之后还要祭祖。门窗的做工比较讲究,都嵌有
的种图案的盘肠等。

锡伯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开始出现
砖瓦房,雕刻技术逐步成熟。锡伯族的砖木结构
房,窗台以下垒砖,屋檐封砖。一间房子一般有
03:42
5
第5页/共18页
三、服饰:美在滴滴点点
▪ 锡伯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 男人:元朝时受蒙古族影响,穿骑马射 箭的便装——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 大布腰带,头戴圆顶帽,脚穿长筒靴。 清朝时受满族影响,穿青、蓝、棕、黑 色布料服饰,以页/共18页
三、服饰:美在滴滴点点
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
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
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03:42
15
第15页/共18页
锡伯族西迁过程
03:42
16
第16页/共18页
03:42
17
第17页/共18页
谢谢大家观赏!
03:42
锡伯族
18
第18页/共18页
四五扇窗户。窗户芯由小格木条组成,小巧而多
弯曲。
03:42
12
第12页/共18页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 当然,在门框、屏风、马鞍、镰刀、锄头、 门牌额上也有精美的图案——铁雕花、书 法字体、文字标记等。
▪ 养活孩子吊起来:锡伯族的传统屋内陈设 种,屋内梁上悠车子当摇篮,被称为关东 三大怪之一。
03:42
▪ 锡伯族家家有叠被格的习惯。被褥白天都整 齐地摆放在南北炕稍的炕柜上,并且颜色搭配得 当。被褥下面有高半尺的搪板,搪板前挂有被搭 一条(被格搭),每年春节都要意叠被格,这用 来衡量妇女是否手巧。
03:42
9
第9页/共18页
五、图案:浑然天成的质朴之美

锡伯族民间图案艺术风格多样、造型优美、
色彩绚丽,表现出北方民族的独特风格。这些应
▪ 家规:1、长辈不得对晚辈专横跋扈;
身为下辈不知敬老敬上,不听规劝、行 盗窃者,鞭笞10鞭,倘依旧不改,加 罚。
03:42
4
第4页/共18页
二、民俗:尊长爱幼家规严
▪ 2、乘车或骑马相遇长者,身为子弟, 不下车马或视而不拜者,扇30巴掌。
▪ 3、在公共场合顶撞长辈者,鞭笞20皮 鞭。长辈违章,则罚羊只祭祖。抛弃妻 子、孩子者,召开氏族会议严惩示众。
13.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锡伯族人口数据图 单位:万人
03:42
3
第3页/共18页
二、民俗:尊长爱幼家规严

过去,锡伯族男性长辈具有极大
的权威和权力。众多家事都必须服从父
亲的意志。子辈不得在父亲面前抽烟喝
酒,晚上要等父亲就寝后才能回屋。在 兄弟之间,长子有极高权力。
▪ 女性:清朝时,以旗袍为主。清朝灭亡 后,还穿连衣裙、各式裙子、高领短大 衣,毛料大衣等。
▪ 老年人:长袍、马褂、夹克衫等,穿白 袜绣花鞋,扎裤角。
▪ 饰品:头巾、盖头、毡帽、礼帽、黑绒 帽、鸭舌帽、虎头帽、风领帽、草帽等。
03:42
7
第7页/共18页
马褂
03:42
鸭舌帽
8
第8页/共18页
四、叠被格:巧媳妇的舞台
13
第13页/共18页
七、历史:西迁之路
▪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
(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16世纪
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
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
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
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03:42
1
第1页/共18页
目录
一 民族简介
二 民俗

三 服饰

四 叠被格
五 图案
六 建筑
七 历史
03:42
2
第2页/共18页
一、民族简介
▪ 民族识别时间:1954年
其它地区
1.0
▪ 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 内蒙古 0.3
▪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 吉林 0.3 江、新疆
黑龙江
0.9
新疆
3.5
辽宁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
行屯垦戍边。
03:42
14
第14页/共18页
七、历史:西迁之路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
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
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
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
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
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
用于建筑、服装、雕刻、装饰以及生产生活用具
上的图案都以自然景物为对象,朴素自然,天然
浑成,形成一个个精巧的图案纹样。
03:42
10
第10页/共18页
五、图案:浑然天成的质朴之美
▪ 1、立体类表现在建筑、石木雕、 乌龟、桌椅上。
▪ 2、一类深地浅花,花在后,光色 在前,多用大红、深红;另一类浅 地深花,花在前,光色在后,主文 样色度不十分明显,多用于床单、 衣罩、枕套、窗帘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