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与道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利主义与道义论
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摘要: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西方社会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
作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在相互辩驳、相互争斗中发展和嬗变。
两者的对立体现在不仅各自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不同,而且在众多伦理问题上两者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1]。
同时,在相互诘难中两者又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
当代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这一发展,使得超越两者的对立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规范伦理学.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统一,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功利主义道义论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与道义论概述
功利论就是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是行为结果给行为者(要注意,不只是行为者),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功利论认为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不道德,就看你这个行为者跟相关的人给他带来好处是什么,或者是带来了利大于弊的行为,这就是道德的,否则就不是道德的。
功利论又分为行为功利论和规则功利论。
行为功利论是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我们的行动,就是根据眼前的情况来决定我们的行动,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就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论是依据规则,我们做事情依据某种规则,这个规则能带来好处,能带来好的结果就是一种道德行为。
所以功利论简单的说就是效果论,你做事情能不能获得好的效果。
获得了好的效果,获得了利益,获得了好处,获得了实惠,它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简单的说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道义论和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不道德不是看行为的结果,而是看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
道义论主张你行为是不是道德的,不看你的结
果,看你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也就是说行为的动机正确与否。
凡是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者行为所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依据行为所遵循的动机,或者遵循的某种原则,不看行为的后果结果怎么样,只要是动机是好的,你做事情的原则是正当的就是道德行为。
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2]先生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和规则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他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当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他所要实现的价值。
”
道义论也可以分为行为道义论和规则道义论。
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做事情不一定遵循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这个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的行为。
这就是说道义论本身可以有行为道义论,也可以有规则道义论。
行为道义论看行为本身正当与否,规则道义论就看你遵循的规则是不是正当的。
二、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对立
功利论[3]和道义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里边,支配其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道义论,我们只要仔细地观察、思考、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的真理。
比如说人们经常说,做某件事情值得不值得,做某一件事情合算不合算;不仅是说做某件事情值不值得,做某件事情合算不合算,而且也还说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交取其轻。
或者告诉朋友不要占小便宜,占小便宜要吃大亏。
凡此种种,说明人在当下的思想和行为是在功利论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
简单地说利益。
功名、好处、实惠支配人们的行为。
这个在生活里面是屡见不鲜的。
从人的思想和行为上,来看功利论和道义论,也是同时并存,交互使用的理论和方法[4]。
比如说,当我们对某一个人做道德评价的时候,对某一个人做某件事,说他是落井下石,或者说他火上浇油,显然这是功利论的道德评价。
又比如说,我们在评价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常常说某人居心不良,用意不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道义论的评价。
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学理论同时并存,同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之中,并
且他们在评价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道义论而以,有的时候是同时并用的。
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产相关[5]。
道义论就不同了,道义论跟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关。
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
有一副楹联可以作为佐证。
比如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原就是原先,原出那个原。
“万恶淫为
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前面这句楹联讲的就是功利论的说法,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在这种善的活动当中,孝敬父母这个是最重要的,但是怎么叫孝敬父母呢?叫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就是看你有没有孝敬父母的心思,而不在于你给父母亲买了多少好吃的东西,或者给父母盖怎么样好的房子,不是这个,而是你对你父母有没有尊敬,有没有关爱,有没有体贴,有没有照顾和扶持。
主要看你的心思,而不是着重看你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利益。
这个话“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是一种道义论的说法。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做天底下的恶事主要要根据他实际的事情来判断,而不能根据他的动机,因为人们在思想里的一闪念很可能有做坏事的这个想法。
但是他是不是做了坏事要看他实际干了什么,所以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一种功利论的。
比如说一个人到商店去,见到那个手机特别好,但是他一摸兜里没多少钱,脑子里闪了一个念头想要把手机拿来装到自己兜里,但又想这不能干,干这个是不得了的事,所以他就没干这个事情。
因此我们对他的评价还要肯定他是一个好人,不能因为思想有一闪念的不正确的念头就说他是个坏人。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这是功利论说[6]。
当然,个体作为理性存在者,当他们都按照普遍的道德法则行动时,确实能达成普遍的协调一致,进入康德[7]心目中的“目的王国”即理性存在者的共同体;所以,尽管康德不像功利主义者那样首先注重幸福或利益,而是注重人们享受幸福的道德资格(人格、尊严),但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上,他恰好与功利主义者
一样,在努力协调个人与整体的冲突。
总之,功利论与道德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功利论把人的幸福(利益)置于首位,而道义论则把人的尊严置于幸福之上,当做人们配享幸福的前提[8]。
三、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统一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这两大传统道德哲学体系,尽管在诸多层面存在尖锐对立,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两者在相互诘难中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9]。
人们在生活里面不能离开功利论也不能离开道义论,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呢?我们先讨论一下功利论和道义论它们的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再讨论人们为什么要有这两种道德行为准则。
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特点,我们先说功利论。
功利论这种道德行为的特点有三,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和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者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正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行了。
功利论强调效果,所以又可以简单说它是效果论。
二是在行为前它要权衡要比较,要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
功利论要计算,要脑子里不停地合计做这件事情到底是得利不得利,得利多还是少,它要根据这个来行事,所以它要权衡来要计算要比较。
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是绝对不干的。
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和社会。
功利论首先追求的是个人的功名利禄或者幸福,他认为这是最根本的。
为此不得不去关照顾及他人和大众的利益或者是幸福。
功利论它是从个人出发的,但它有的时候也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什么这么做呢?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
关照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是根本的,为此不得不顾及他人和社会大众的利益和幸福。
道义论同样有三个特征。
一是注意行为本身,或者注意思想动机,不关心思想行为的后果,所以道义论我们可以说成动机论。
它注意是行为本身和注意思想动机怎么样,不注重行为的后果。
二是不计算,不考虑思想和行为的后果对自己会怎么样。
他不考虑这个,所以我们在汶川地震看到很多人冒险去救别人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会不会因此而牺牲,他不想这个,我就凭着救死扶伤的这个原则行事,救人是第一重要的原则行事,不考虑个人。
这是它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道义论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长远的根本
利益,他做事情是考虑全社会的,大众的根本利益。
四、马克思主义与功利主义和道义论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它是以哲学为它的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个物质就是它的本体论,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就没有办法解释,变成虚无缥缈,或者是神秘莫测的的东西。
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它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
它依赖于物质的社会关系,依赖于物质利益关系。
所以,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里面讲,说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
道德伦理是物质意义关系在人们思想观念当中的反映,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从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当中衍生出来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的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并且主张功利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的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至关重要的,为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牺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
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定我们的信念。
综合上述可见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动摇,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的道德是道义论的,毫无疑问。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是它的引申和升华。
从人们伦理道德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然包含有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是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利益的理论反映,同时也是人类伦理道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有反映了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的发展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它有一个历史的这个继承的关系问题,它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文化史上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段落,一个环节,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它历史必然性,它必然对前此伦理道德加以扬弃即辩证的否定,因此我们要对功利主义,道义论的这种过去的规范伦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一番审
视、分析、批判和改造。
继承他们合理的东西,抛弃他们不合理的东西,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不论在中国,在西方,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是典型的规范伦理观。
就中国而言,我们的伦理学,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就儒家道德是占主导地位。
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论,当然它也是一种德性论。
而在儒家的伦理当中,应当说道义论是主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优道不优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孟子见梁惠王说什么呢?“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以儒家是道义论,特别重视这个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克服了历史上功利论和道义论他们的缺点,吸取了他们的长处。
指出道义论不关心行为的结果,不计功利是片面的,是错误的。
而功利论不注意行为的动机,不考虑行为的原则,同样也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呢,吸取道义论注重行为的动机,功利论注重行为结果的优点。
提出评价行为善恶与否,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
何止是评价人的行为的结果,从行为的发生来看,也要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一致性。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还把目的和手段纳入道德评价体系当中,目的制约着手段,手段影响着目的,这样就大大丰富了伦理学的评价理论体系,并且远远地超过了功利论和道义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集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于一身。
这怎么讲呢?这个是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新的道德论,就在于它把经过扬弃的功利论和道义论有机的统一起来。
德性论,性质的性,还有一种德行论,行为的行。
德行论是德性论的外在表现,这两者有区别,当然是有联系的。
那么德性论不是别的,恰恰是功利论和道义论的规范原则或准则的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秉性、品质、情操和习惯。
实际人们的秉性、品质、情操和习惯都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或者是原则,准则,在对人的长期的熏陶、熏染、教育、灌输的一种结果。
品德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要求长期熏染、教育的一种结果。
五、当代中国社会与功利主义和道义论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不断分化重组,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阶段。
转型
时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在社会道德领域,旧有的道德体系已不敷现实的需要,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体系的构建又尚待时日,生活在道德嬗变期的国人不可避免地陷入种种道德困境和道德冲突之中。
道德建设的滞后必将影响到社会转型的成功,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失范、无序和失控。
因此,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道德体系,实现道德的成功转型,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构建时代道德、实现道德的成功转型,古为今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汲取优秀道德遗产固不可少,然而,他方社会的传统道德哲学、洋为中用,似乎更契合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社会道德建设的要求。
及至今日,功利主义与道义论仍是当代西方甚至是中国道德哲学领域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
正是由于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彼此抵牾,构成了道德哲学的理论纷争,进而导致了社会生活实践层面上的各种道德冲突和道德困境。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要走出道德困境,首先要走出道德理论的困境,也即要走出当下两大道德哲学体系相互对峙的困境[11]。
参考文献
[1]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美]威廉-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58页。
[3][6][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叶建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7-88页。
[4]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5][7][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3页。
[8] [英]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英]密尔:《论自由》,许宝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10][德]马克思:《神圣家族》,梁鸿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32-45页。
[11] 李彬:《走出道德困境:“经济人”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