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
关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1、
![关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1、](https://img.taocdn.com/s3/m/04d96a2dbd64783e09122b7a.png)
7、实体规划
( Physical planning )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 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 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8、竖向规划 ( Site engineering ) 8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 作的规划。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 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 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 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6、临界分析(门槛理论)——对于在城市成长过程 中某些限制其发展的极限或障碍的研究。根据 由波兰人B.马利兹所提出的临界分析理论,这 种极限称为发展的临界。可分为实体上的,指 由自然环境造成的;技术上的,指与基础设施 系统有关的;结构上的,指城市中某些部分 (如市中心)需要重建。该方法力图通过造价的 比较,和对城市扩充的各种可能途径所造成的 人口数量的比较,找出最经济的途径来克服一 系列极限因素。
2、总体规划 、 ( Comprehensive planning )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 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 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 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 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 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3、详细规划
( Detailed planning )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 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 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 供依据。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 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 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23、绿 带——围绕城市,由园林和农田 等组成的带状地区。一般由官方机构规 定,用以限制城市的扩展,防止人口稠 密的建成区之间连成一片。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18fb30d998fcc22bdd10d91.png)
(5)1981~1990 核心思想词: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 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 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 发展 (6) 1990~至今 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 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有何影响?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 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二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体系
法规体系
行政体系
运作体系
主干法 专项法 相关法
规划编制
战略性发展 规划
实施性规划
开发控制 判例式 通则式
三 .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概
城市总体规划
城
念
分区规划
规
专项规划
市
设
划
详细规划
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不同层次的规划介绍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5886b8d7fd5360cbb1adb23.png)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L·Molotch)在《城市是增长机器》(City as Growth
Machine)中提出了增长机器理论,指出城市增长机器的发动者主要是掌握权力者和控制资源的集团。
•
城市增长可以产生财富和权利,增长是资本主义城市的本能。在城市增长中,权力需要利用资源来完成
•
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交通通信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发展主要是起源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face to face)或
交易的机会。城市的集聚效益在于是居民可以接近信息交换中心、便于居民的相互交往。
一、城市增长理论
•
近年来,大维·哈维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新的生产形式对资本流动和再生长
的需要。
一、城市增长理论
•
他认为由于国际上劳动力的分工,发达国家日益成为生产的管理中心和研究中心,而将生产中的加工、
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土地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衰退,而新兴国家中拥有土地、
•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政府与企业的结盟受到社会的制约,因为如果它们的结盟是以牺牲过多的社会利益为代价或城市发展的利
益未被市民分享,那么市民会在选举时更换政府从而拆散现有的联盟。政府、企业集团、社区通过政治、经济
利益相互制约、相互妥协,它们的合力推动着城市发展、塑造着城市空间。
• (2) 增长机器理论
•
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发展的原因在人文生态层面也能得到解释。
•
人文生态学学者提出的竞争依赖理论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竞争。
城市规划理论集合
![城市规划理论集合](https://img.taocdn.com/s3/m/252040c49ec3d5bbfd0a742d.png)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一)邻里单位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二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二](https://img.taocdn.com/s3/m/45e6e7df941ea76e58fa0443.png)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二)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论理。
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地考察了中世界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当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确功能的集中点”。
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沙里宁在书中详细地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
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尖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这样,有机疏散才能得到实现。
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合集(全)
![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合集(全)](https://img.taocdn.com/s3/m/a4da6d60f5335a8102d220fe.png)
城市规划原理中其实讲得很详细了,特别是重要的理论,不过理论实在是太多了,要从头到尾能娓娓道来真的太难了,我决定把这个资料放进自己的手机了,开会的时候就翻翻,汗!希望大家不要将以下内容复制粘贴了事,全文20000多字,放在word 文档都要20页,没有必要浪费电脑空间,我一般都是将其放到城市规划博客,然后每次要用的时候就使用博客的站内搜索,当然,你至少要记得文中关键字眼,比如城市规划理论合集、规划理论等等。
城市规划的理论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
早期城市规划的产生,无论其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及意义如何,都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居住场所的一种美好追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周代是中国城市规划体现了封建礼制思想,西周《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城市形制受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为社会等级、宗教礼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还有自然至上理念: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城市都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城市典型格局;明代都城南京依山傍水,布局灵活,体现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融合的城市空间格局。
国外古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国外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城市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取代了国王的宫殿,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
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中心,其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文艺复兴以后,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下修建了大量古典风格的街道广场,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教会力量和封建割据势力被削弱,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国家。
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壮观的广场、宫殿成为当时城市的典范。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ppt 18)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ppt 18)](https://img.taocdn.com/s3/m/82c880d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2.png)
在市场上,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市区是乡村 农副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
二、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一) 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理论,他认 为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田 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霍华德对他理想的田园城 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其设想为:
3、规划诱导模式 :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 来经营城市 ,是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的概念整合。
第三节 风水
一、风水内涵
风水起源于原始性自然崇拜,风水理论包含着一套选择聚落、 住宅和墓地的方法,目的是寻找一块具有地理优势的场地,满 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带来幸福、健康、财富和 权力)。实际上是古人选择居住环境的实践艺术。
村镇或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也有两道封闭 圈 :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 青龙、白虎山,成左右环抱之势,将后方及左右方围 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 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 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 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 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
2.日本太平洋沿岸大城市带 3.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 4.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 5.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带 6.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在形成)
第二节 城市开发理论
城市开发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 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土地和房屋)、城市基础设施 (市政公用设施与公共建筑设施)为对象,通过资金 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 空间,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是通过城市开发来实 现的。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e3fb57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a.png)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第二章 城 市规划中 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 期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 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 陈锦富
大伦敦 卫星城分布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
期理论 巴黎卫星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东京卫星城
二.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三.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 陈锦富
二.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 论
三.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 设想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 陈锦富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 1931年, “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 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 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 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2.1 城市规划中的早期理论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他的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而他本人的实践活动一直到五十年代初应邀主持昌迪加尔的规划时才得以充分施展。该 项规划在五十年代初由于严格遵守《雅典宪章》而且布局规整有序而得到普遍的赞誉。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锦富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7)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7)](https://img.taocdn.com/s3/m/c3b300b155270722182ef758.png)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基本理论(7)42、城市改造(U r b a n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利用来自公、私财源的资金,以不同的方法,对旧城进行改造,尤其是在实体方面,包括建造新的建筑物,将旧建筑修复再利用或改作它用,邻里保护,历史性保护及改进基础设施等。
43、地形测量(T o p o g r a p h i c s u r v e y)将某一些区域的地形和实物特征加以测量并绘制成地图,以表示其相对位置和标高。
44、区位理论(L o c a t i o n T h e o r y)试图解释决定经济活动分布状况的动力和因素的一种经济理论,尤其是关于公司企业、农业、市镇及市镇内居民的空间分布形态等。
中心地带理论和同心区理论是区位理论的一部分。
45、城市规模(C i t y s i z e)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
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
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
46、天际线(S k y l i n e)由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在天际形成的轮廓。
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特色,如纽约。
47、空间布局(S p a c e p l a n n i n g)为提供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和娱乐要求的空间而对建筑物内部的面积使用所做的设计工作。
48、城市网络(U r b a n n e t w o r k)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城市相互之间和它们与周围农村地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包括与区域以外其他城市地区的关系。
49、临街面(F r o n t a g e)1、一块土地或房产临街的一面;2、土地房地产沿街的地界长度,以英尺或米度量。
如五十英尺长的临街面。
50、古建筑保护(C o n s e r v a t i o n o f h i s t o r i cb u i l d i n g s)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宫殿、寺庙、民居、工程构筑物等进行的保护。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dc8ae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7.png)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是一个包括城市设计、城市开发、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工作。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城市的良好管理和控制。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会探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区域、空间功能、交通流线和景观特征等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式和空间形态。
在城市规划中,空间结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要考虑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分析城市的功能分区,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2.城市化理论城市化理论是指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的结构、空间和效益逐渐变化的一种理论。
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对城市的发展和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城市化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化的规模、进展、速度等因素,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城市规划措施。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保护环境资源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4.城市美学理论城市美学理论是指城市的景观、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审美标准和观念。
在城市规划中,美学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城市形态,将其融入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1.市场分析方法市场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城市人口、经济、产业等整体市场的分析,进而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保障。
市场分析方法需要了解人口变化趋势、市场需求、资金来源等因素,确定城市规划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市场需求。
2.区域分级方法区域分级方法是指根据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功能差异和居住差异等因素,将城市分成不同级别的区域。
不同级别的区域规划目标和重点也不同。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2dcf23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d.png)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来源: 2004-11-5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得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得具体方法或过程, 以指导已建环境得设计与开发。
传统得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得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与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得变化所产生得影响, 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得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 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指综合性得城市规划。
就是确定一个城市得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得总体布局得全面环境安排得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 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与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在中国, 按城市总体规划得要求, 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得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得规划, 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 选定技术经济指标, 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 确定各项用地得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在中国, 指根据已编制得城市总体规划所做得市内各局部地区得规划。
各区按不同得功能与性质, 有各自得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与水质]得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 政策与工作程序得规划, 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得规划, 包括居住区与住房建造得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 planning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得设计, 把现有一切自然与人为得物质条件纳入规划, 加以全面考虑, 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现代城市规划中,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几个理论课件
![现代城市规划中,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几个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c02311f78a6529647d5350.png)
二)门槛类型 1、用地门槛 ——用地具体划定的固定门槛,如:地形限制,用途 不宜改变,要改变投资很大。
2、数量门槛 ——不能在用地上表示,是以能够提供居民点发展的 一定数量极限(水、电限制)决定居民人口的上限。
3、结构门槛 ——是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同时生活标准提高,而导 致必须改造原有居民点结构(如迁移公共中心,拓宽 道路)而产生的。
1、城市总体形态演进理论
从整体上研究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对城市总 体结构形态演变的作用方式,作用过程和作用效应。 2、城市总体规划结构理论 城市总体规划结构理论是建立在形态演进分析理论之上 的对城市理想结构模式的构想 对现实城市的批判 城市规划核心 对未来城市的憧憬
即对当今城市总体形态演变和未来城市结构发展走向 研究。如:上海市21世纪现代化城市结构模式课题研究 等。
2、城市区段结构理论和规程理论 区段结构理论: 20世纪20-30年代,强调城市功能严格分区和区段自立。 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向强调功能复合、多样化和有 趣味的方向发展,大力提倡城市功能区段复合,区段观念 由单纯“禁止什么不应去做”加入大量的“倡导什么应该 去做”的控制规划。我国的区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是这种 体系。 三)城市规划总体学说组成 城市总体形态演进理论 总体规划结构理论和总体规划规程理论
1、区段开发运作理论——研究城市活动的基本单元,城市 区段发展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运作。 包括 动能系统—如家庭、个人、工厂、公司—区段需求 转换系统—土地所有者、开发者—区段供给 环境系统—土地、水、植被、空气—区段开发潜在供给 这三个小系统通过城市区段开发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及其平 衡,表现出城市永存不息的区段开发与区段更新。
第四讲
现代城市规划中
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几个理论
二十世纪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二十世纪城市规划理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2a1ceda195f312b3169a5cc.png)
二十世纪西方规划理论总结-----以《明日之城》为框架田园之城田园城市的解决方案:伦敦、巴黎、柏林、纽约(1900-1940)1、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提出者:霍华德(1850-1928,英国)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理论内容:1)田园思想的内核——社会改良的主张在他的著作里,霍华德提出了土地公有的倡议,要求废除地主的地租,消灭平民窟,改革市政、住房和铁路税收,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儿童、妇女慈善机构,发放老年抚恤金。
霍华德自始至终提倡的是一种全面的社会改革的思想,他更愿意用“社会城市”而不是“田园城市”这个词语,更希望用形态的概念来表达他的思想,并以此展开他对“社会城市”在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全面探索。
2)田园城市的规划概念——城乡磁体现在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力因素和不利因素,因此,他提出“城乡磁体”的概念,认为理想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这个城乡结合体成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把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结合起来,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化。
3)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人口规模限制为3万人,占地1000英亩,外围有5000英亩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
城市中心是公园,围绕在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医院等,它们的外围又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一些商业用房,居住区位于中间地带,环状林荫道从其间穿过,大道当中布置了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最外围是永久性农业用地。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当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53a91ecd5bbfd0a7856732e.png)
城市规划 (Urban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planning)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planning)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districtplanning)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
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planning):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program):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planning)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functionofacity):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整理)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一.
![(整理)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acca02e5a0116c175f0e487d.png)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一)邻里单位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afa3304cc7931b765ce159d.png)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51fd4762b160b4e767fcf79.png)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
(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
(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
(代表作——昌迪加尔)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
(线性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
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
(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
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
提出了大城市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
)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
(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582af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d.png)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一)邻里单位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
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原则”。
从城乡规划到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配置,目的是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对环境的影响)。
所以,城市规划将在可持续发燕尾服的行动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各国规划师的广泛关注。
1990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工作,于1993年发表了《可持续环境的规划对策》,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并称其为环境规划,即将环境要素管理纳入各个层面的空间发展规划。
地租和竞租理论地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D·嘉图首先提出了一般的地租概念,指出地租的含义是任何一块土地经过利用而得到的纯收益。
杜能则提出了位置级差地租的概念,马克思对此也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并且将地租的概念与对资本的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
这一概念在20世纪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位置级差地租理论认为,一定位置一定面积土地上的地租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式,只有当地租达到最大值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地租的概念包括两个因素,即转换收益和经济租金。
转换收益是指土地持有者将土地供给不同的活动使用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经济租金代表了高于转换收益的溢价,所以能获得这个溢价是由于存在着竞争以取得稀缺的土地。
在城市中,区位是决定土地租金的重要因素。
W·伊萨德认为,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主要有:(1)与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2)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3)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4)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现在比较精致而且也是比较重要的地租理论是W·阿隆索于1964年提出的竞租理论。
这一理论就是根据各类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位置。
所谓竞租,就是人们对不同位置上的土地愿意出的最大数量的价格,它代表了对于特定的土地使用,出价者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量的租金以获得那块土地。
根据阿隆索的调查,商业由于靠近市中心就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随后依次为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
根据该理论,在单中心城市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城市同心圆而已的结论。
多核心理论这是由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
他们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提出了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如工厂与工工人住宅区);(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如富裕者优美的、大片的开阔绿地被布置在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厂毗邻的地区);(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盎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征,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由此而形成了地域的分化,使一定的地区围保持了相对的独特性,具有明确的性质,这些分化了的地区有的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
因此,城市并非是由单一中心而是由多个中心构成。
以上三种理论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但很显然它们并不能用来全面地解释所有城市的土地使用和空间状况,巴尔多和哈特曼(1982)认为:“最合理的说法是没有哪种单一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所有城市,但以上三种理论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程度上适用于不同的地区。
”扇形理论这是H·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的理论。
他根据美国64个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又对纽约、芝加哥、底特律、费物、华盛顿等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城市住宅的分布有以下9种倾向:(1)住宅地沿着交通线延伸的现象十分显著;(2)高租金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3)高房租住宅地存在不断向城市外侧扩展的倾向;(4)高级住宅地喜欢聚集在社会领袖等名流人物宅地的周围;(5)办公楼、银行、商店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6)高级住宅地紧密结合交通线路分布;(7)高房租住宅追随在高级住宅地后面延伸;(8)高房租的公寓多数建立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地带;(9)房地产业者与住宅地的发展关系密切。
在这9种倾向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的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状分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的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围。
同心圆理论这是由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
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
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
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第二环是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
过去,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城市中比较富裕或有一定权威的家庭,由于商业、工业等设施的侵入,降低了这类家庭在此居住的愿望而向外搬迁,这里就逐渐成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设施基地,如仓库、典当行、二手店商店、简便的旅馆或饭店等。
这个地区也就成为城市中贫困、堕落、犯罪等状况最严重的地区。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这些住户主要是从过渡区中迁移而来,以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地接近不断外迁的就业地点。
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是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有独门独院的住宅和高级公寓和旅馆等,以公寓住宅为主。
第五环是通勤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座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的卫星城,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中心商务区中心,上下班往返于两地之间。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这一区居住的中产阶级大量上升。
这一理论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环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在正常的城市增长的条件下,每一个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围,从而揭示了城市扩的在机制和过程。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在一本探讨南部德国的城市区域空间分布的论著中,通过对城市分布的实际状况进行概括和提炼而提出的。
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腹地围)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就称为中心地功能。
提供中心地功能的地方必须获得足够的支持以维持它的运营,而这最低支持门槛可用人口规模来定义从而获得空间上的意义。
这样,每一个中心地都有它的作用围。
为了使中心地的作用遍及整个空间地域,代表各个中心地实际作用围的圆必须互相重叠,经过对重叠围的再划分,便形成了六边形的网络构架。
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研究中数量相对比较集中的容,在各项工业区位理论中所涉及的变量有多种且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区位理论越来越具有综合性。
这里仅介绍一些主要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关于工业区位的主要思想与其在分析农业区位时的思想保持一致。
他认为,运输费用是决定利润的决定因素,而运输费用则可视作工业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与市场地之间距离的函数。
因此,工业生产区位是依照产品重量对它的价值比例来决定的,这一比例越大,其生产区位就越接近市场地。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
前者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两项因素,后者指生产区位的集中,包括人口密谋、工业复杂性程度等。
他的方法是先找出最小运输成本的点,然后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效益这两项因素。
他认为,工业区位的决定应最先考虑运输成本,而运输成本是运输物品的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他利用区位三角形来求出最小运输成本的区位。
A·廖施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