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各种转化方式和相关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对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转化方式和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氮循环的图画,引起学生对氮循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氮循环吗?它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氮的循环概念,介绍氮的来源、转化和归还的过程。
通过举例说明氮的不同转化方式,如氮的固定、氮的脱氧、氮的硝化和氮的反硝化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氮循环过程。
例如,某农田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过高,进而造成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让学生思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讨论氮循环在其中的作用。
4. 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氮的转化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两个玻璃瓶,一个装满水,另一个装满土壤。
b. 在两个瓶子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氨水。
c. 盖上瓶盖,放置在室温下。
d. 每天观察并记录瓶子中氮的状态变化。
e. 结束实验后,让学生总结子验结果,讨论氮的转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量氮循环的重要性和保护氮循环的意义。
例如,让学生讨论如何减少农田化肥的使用,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6.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氮的循环过程和相关概念。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氮的循环过程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氮的循环》学历案

《氮的循环》学历案姓名:班级:学号:【主题与课时】鲁科版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1课时【课标要求】1. 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3. 通过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体会元素守恒思想。
【学习目标】1. 能说出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像大气中的氮气等,并且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含氮的物质,比如氮肥。
2. 可以描述氮的固定的概念,还能举例说出至少两种氮的固定的方式,像闪电固氮和工业合成氨。
3. 知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例如一氧化氮容易被氧化,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等。
4. 能说出氨的物理性质,像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且能准确写出氨与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可以描述铵盐的主要性质,像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还能解释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的原因。
6. 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能够写出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 能阐述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并且能解释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目标1的达成情况,如果能准确说出氮的存在形式和含氮物质就算达成。
2. 让同学们举例氮的固定方式,能说出两种及以上的就达成目标2。
3. 针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设置一些判断题,如“一氧化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错误),判断准确率达到80%以上就算达成目标3。
4. 对于氨的物理性质,让同学们描述,描述准确就算达成目标4;对于氨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全对就算达成目标4。
5. 提问铵盐的性质以及解释铵态氮肥使用注意事项,回答正确就算达成目标5。
6. 写出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对就算达成目标6。
7. 让同学们绘制氮循环简易图并解释其意义,图绘制正确且解释合理就算达成目标7。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事儿啊。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种花。
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他买了一袋超级贵的肥料,说是能让他的花长得又大又漂亮。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目标:1. 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氮的固定、生物转化、硝化和脱氮过程3. 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先导知识:1. 氮在大气中的含量2. 氮的化合物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氮的供给方式(DNA、蛋白质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介绍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氮元素的循环过程第二步:氮的固定1. 讲解氮的固定方式包括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2. 生物固定是通过哪些微生物实现的3. 非生物固定是指哪些方式第三步:氮的生物转化1. 概述氮的生物转化包括氮的互变和氮的腐解等2. 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四步:氮的硝化1. 详细讲解氮的硝化过程2. 解释硝化细菌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性第五步:氮的脱氮1. 分析氮的脱氮过程及其影响2. 探讨氮的脱氮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意义第六步:总结与拓展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并讨论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重要性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 实验演示:进行氮元素的固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定过程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氮的循环过程2. 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等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氮循环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拓展延伸:1. 化学实验:设计氮的生物固定实验,深入了解其固定机制2. 研究文献:阅读相关科学文献,了解氮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学反思:教师在讲授氮的循环过程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氮的循环是生物圈中的重要循环之一,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氮的循环》是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一部分,属于第三单元的内容。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圈和元素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方式。
②能力目标:学会解析和解释氮的循环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氮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元素,培养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方式。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解氮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实验设备和示意图,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直观地呈现氮的循环过程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1. 分析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氮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展示实验:通过进行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过程,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能力。
3. 讲解知识点:通过讲解和展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解析和解释氮的循环图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思考氮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的来源,流向和作用;2.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1.氮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2.理解氮循环的一般规律;3.了解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与作用氮是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氮气在空气中占78%的体积,但是生物体里的氮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氮化过程是氮的重要来源,有氮化细菌、闪电等。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
在有机物分解时,有机物中的氮也会被释放出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再次转化为有机物或者无机盐。
氮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命物质。
2. 氮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以下步骤:1.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或固氮微生物固定为氨气,或通过工业手段制取氨气;2.氨化:氨气和水反应形成氨盐;3.硝化:部分细菌将氨盐氧化为亚硝酸盐,另一部分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产生硝化作用;4.反硝化: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和氧,产生反硝化作用;5.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硝酸盐和氨盐,建立状态。
3. 影响氮循环的因素氮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氮循环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氮循环速率;2.pH值:土壤、水体的酸碱度程度对氮的循环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3.养分浓度:钾、锰、铜等元素的含量对氮循环有一定影响;4.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能够显著影响氮的循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氮循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征;2.图片展示:展示氮循环的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或分享经验;2.实验表现: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对氮循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转化方式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氮的循环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珍惜资源,积极参预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转化方式。
2. 理解氮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氮的转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者播放一个视频,引导学生思量:“我们身边的环境是如何维持平衡的?”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量和兴趣。
2. 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解释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地球上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大气中的氮气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因此,氮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3. 氮的转化过程(20分钟)a. 氮的固定:解释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可以通过闲置细菌、闲置蓝藻和人类活动(如农业施肥)进行氮的固定。
b. 氮的硝化:解释氮的硝化是指将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完成。
c. 氮的反硝化:解释氮的反硝化是指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反硝化细菌完成。
d. 氮的脱氮:解释氮的脱氮是指将氮气从水体中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完成。
4. 氮循环的重要性(15分钟)解释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元素,对植物生长和动物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氮的循环过程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氮源,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氮的循环也影响着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5. 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分析农田的施肥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思量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氮资源。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几种形式;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锻炼利用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以图片、视频、生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方法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自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示、练习多种方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雷雨过后,万物生长迅速,空气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更容易把让学生进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生阅读教材73-74 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几种方式?细心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面二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二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点评展示的二维图并总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生】集体回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气?【教师】多媒体展示氮气的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过渡】性质稳定,那么能发生什么反应呢?(2))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氮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氮气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学生回答并总结】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学生】写出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回答总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教师】提问学生看到的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吗?先保留这个谜团。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氮的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氮的各种形式和转化方式;3. 知道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影响;4. 能够分析氮的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和形式:a. 氮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土壤中的氮化合物、水中的氮化合物;b. 氮的主要形式:氮气(N2)、铵态氮(NH4+)、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有机氮等。
2. 氮的转化方式:a. 固氮:闪电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硝化作用;b. 氮的硝化作用:铵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硝酸盐;c. 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氮气;d. 氮的腐殖化: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进一步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3. 氮的循环过程:a. 大气中的氮气进入土壤或水体,被植物吸收;b. 植物将氮化合物转化为有机氮,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c. 动物通过排泄物将有机氮释放到土壤或水体中;d. 细菌通过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氮,进而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e. 氮化合物通过径流、渗漏进入水体,或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f. 氮氧化细菌将氮化合物转化为氨氮,再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g. 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4. 氮循环的影响:a. 自然界的影响:氮是生物体生长的必需元素,影响着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施肥和农药使用导致农田和水体中氮的积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海洋赤潮,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5. 解决氮循环问题的方案:a. 控制农田施肥和农药使用的数量和频率;b. 按照植物的需求施肥,避免过度施肥;c. 发展环保型农业,提倡有机农业;d.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氮污染的排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氮的循环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氮的重要性及其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2. 深入讲解氮的来源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氮气和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转化方式。
氮的循环教案范文

氮的循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2.掌握氮的固氮、硝化、反硝化和氮矿物化等过程;3.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氮循环概述;2.氮的固氮;3.氮的硝化;4.氮的反硝化;5.氮的矿物化;6.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Step 1:概述氮的循环(10分钟)1.引入: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张氮循环的图表或幻灯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定义氮循环:简要解释氮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氮气经过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不断在陆地和水域中进行转化和循环的过程。
3.概述氮的循环过程:介绍氮的循环包括氮的固氮、硝化、反硝化和氮矿物化等过程。
Step 2:氮的固氮(20分钟)1.定义固氮:解释固氮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2.自然固氮:介绍自然固氮的方式,如闪电、火山喷发等。
3.仿生固氮:讲解植物和一些细菌(如豆科植物、雷厉风行等)能够通过与一些细菌共生形成根瘤,进行固氮的过程。
Step 3:氮的硝化(20分钟)1.定义硝化:解释硝化是指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生物过程。
2.硝化过程:详细描述硝化的两个步骤,即氨氧化和亚硝酸氧化。
3.参与者和影响因素:讲解参与硝化过程的细菌和影响硝化的环境因素。
Step 4:氮的反硝化(20分钟)1.定义反硝化:解释反硝化是指硝态氮被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2.反硝化过程:分析反硝化过程中细菌的作用和还原机理。
3.影响因素:介绍影响反硝化过程的环境因素。
Step 5:氮的矿化与微生物转化(20分钟)1.定义氮矿物化:解释氮矿物化是指有机氮被分解为无机氮的过程。
2.矿物化过程:详细描述有机氮物质矿物化为铵态氮以及微生物的转化作用。
3.微生物转化:介绍微生物在有机氮分解中的作用。
Step 6: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0分钟)1.农业活动:讲解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如施用化肥导致过量氮积累、农业废弃物的排放等。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氮的循环说课稿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的使用,以及人们在利用氮的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含有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能重点学习几种含氮的物质。
教材对于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学习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或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掌握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初步掌握NO、NO2重要性质;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方法方面:(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
(2)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氮气、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实现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1.整体设计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氨气和铵态氮肥第三课时: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界现象“闪电”入手,引出“雷雨发庄稼”谚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并结合课本70页(图3-2-2)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氮的循环的主要途径”及“氮的固定”的讨论,完成本节第1课时教学。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

《氮的循环》1-3 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 (第1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2. 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 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多媒体课件等。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元素的存在2.氮的循环二、氮气 1.氮气的性质2.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表示。
3.氮的固定(1)概念:使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
(2)分类:氮的固定⎩⎨⎧自然固氮⎩⎪⎨⎪⎧ 高能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仿生固氮三、氮的氧化物1.不同价态的氮的氧化物2[重点剖析]氮的氧化物与O 2、H 2O 反应的计算,常见的有三种方法: 1.加合式法(1)NO 2和O 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由4NO 2+O 2+2H 2O===4HNO 3可知,当体积比:V (NO 2)∶V (O 2)⎩⎪⎨⎪⎧<4∶1 O 2过量,剩余气体为O 2=4∶1 恰好完全反应>4∶1 NO 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2(2)NO 与O 2同时通入水中:2NO +O 2===2NO 2、3NO 2+H 2O===2HNO 3+NO 总的化学方程式为4NO +3O 2+2H 2O===4HNO 3 当体积比:V (NO)∶V (O 2)⎩⎪⎨⎪⎧<4∶3 余O 2=4∶3 恰好完全反应>4∶3 余NO(3)NO 2、NO 、O 2三种混合气体通入水中:①可先将NO 和O 2转化为NO 2,再按上述各种情况分别处理。
②也可先将NO 2和H 2O 反应转化为NO ,再按4NO +3O 2+2H 2O===4HNO 3情况处理。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氮的循环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2. 掌握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脱氮等关键过程;3. 了解氮的循环对环境和生物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的关键过程及其重要性;2. 教学难点:氮的固定和脱氮的机制及其与生物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投影仪、电脑、实验器材、实验材料;2. 教学资源:教科书、PPT、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氮的循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展示一个农田和一个森林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农田的土壤肥沃而森林的土壤贫瘠。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氮的循环概述:简要介绍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不断转化和流动的过程,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b. 氮的固定:解释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包括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两种方式。
c. 硝化:介绍硝化是指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包括氨化和亚硝化两个步骤。
d. 还原:解释还原是指将硝酸盐还原为氨氮的过程,包括反硝化和腐殖质还原两种方式。
e. 脱氮:讲解脱氮是指将氮从生物体内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包括植物通过根系释放氮气和动物通过呼吸释放氮气。
f. 氮的循环与生物的关系:强调氮的循环对生物的重要性,如植物和动物对氮的需求,氮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探究氮的固定和脱氮的机制。
实验步骤:a. 实验准备:准备两个相同的植物盆,一盆放置在室内,一盆放置在室外。
b. 实验操作:在室内的植物盆中加入适量的氮肥,室外的植物盆不添加氮肥。
c. 实验观察:每天观察并记录两个植物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颜色等。
d. 实验分析:根据观察数据,让学生分析室内植物盆中植物生长较好的原因,并与室外植物盆进行比较。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的固定、生物体内的氮代谢等。
(2)理解氮循环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及其原理。
(3)掌握氮循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氮循环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氮的固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氮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氮的固定的类型和化学反应。
(3)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教学难点(1)氮的固定的原理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理解氮循环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氮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原理,使学生对氮循环有初步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氮循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验法通过氮的固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变化,加深对氮的固定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氮循环的过程和相关现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氮有关的物质的图片,如氮气、氨气、硝酸盐等,提问学生这些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从而引出氮循环的主题。
(2)讲述氮在地球上的重要性,如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2、讲授氮循环的过程(1)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讲解氮在大气中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此外,氮还以硝酸盐、铵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中。
(2)氮的固定①介绍氮的固定的概念,即把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②讲解氮的固定的类型,包括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及脱氮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氮循环对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预。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不同形态的氮(如氨、硝酸盐、氮气等)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氮循环过程,提升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形成对生态循环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对氮循环的学习,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元素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基础,对生态系统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氮循环的细节和实际意义。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应与课本紧密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理解。
3. 教学评估应关注学生对氮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
二、教学内容1. 氮循环基本概念: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脱氮等过程。
- 教材章节:氮循环及其生态意义。
2.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 教材章节:氮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氮循环与生态环境。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材章节:人类活动与氮循环;氮污染及其防治。
4. 氮循环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典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异常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氮循环基本概念及作用介绍。
第二课时: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实验探究。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及其转化方式,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不同形态及其转化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氮循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氮的循环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氮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吗?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2.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1)讲解氮的循环过程通过PPT讲解,向学生介绍氮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反硝化、氮的氨化等环节。
重点解释每个环节的定义、作用和转化方式,并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氮的循环过程。
(2)讲解氮的不同形态及其转化方式介绍氮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如氮气、氨、硝酸盐等,并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方式,如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形态氮的转化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实验观察与小组讨论(1)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观察氮的转化过程。
首先,将一些含氮物质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然后观察容器内氮的形态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氮的转化过程,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场景,如农田、森林、河流等,讨论该场景中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和应用。
4. 总结归纳与拓展延伸(1)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观察,总结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一、知识梳理
1. 氮的来源:大气中78%的氮气以N2的形式存在。
2. 氮的循环: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不断循环。
3. 氮的循环过程:氮气的固定、土壤中硝化还原作用、生物体内氮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
2. 掌握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 氮的来源和循环过程。
2. 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的循环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案例分析:以农业生产中的氮肥利用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案例,让学生理解氮的过量输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氮的固定和硝化还原过程。
5.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
6. 小结复习: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验演示。
2. 案例分析与讨论互动相结合。
3.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氮的循环知识。
2. 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氮的循环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氮的循环过程。
2. 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氮的循环教案2. 课题归属:地球科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氮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氮循环的过程;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五、教学内容1.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1.1 氮气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比例;1.2 氮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2.1 固氮作用:自然界中的固氮微生物及其作用;2.2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3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2.4 氨化作用:有机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3.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氮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2 氮素过多或过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 氮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4.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4.1 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2 工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3 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
5.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5.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氮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3 低碳生活与氮循环。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中氮气的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氮气的关注;2.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3.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分组讨论,分析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4.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5.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小组研究,探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6.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总结发言,强调低碳生活与氮循环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气组成和性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氮循环过程中的合作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氮污染现状及对策的了解;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体会氮的固定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难点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展示:饥饿非洲难民,介绍全球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突出化学肥料的重要作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三大肥料之一:氮肥占有重要作用。
空气中含有大量氮气,如何把氮气转化为氮肥,被人类利用?【板书】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板书】1、生物固氮氮的固定: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简称固氮。
【图片展示】豆科类植物根瘤菌图片。
根瘤菌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为植物吸收,促进生长。
【讲解】植物只能吸收化和态的氮,所以使用的氮肥,必须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
【讲解】 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2、人工固氮【板书】N 2+ 3H 2 2NH 3 【强调分析】可逆反应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讲解】NH 3然后利用生产氮肥,目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是靠人工固氮生产的氮肥。
【阅读】化学与技术,了解氨的合成。
【图片展示】新疆“魔鬼谷”,并加以介绍。
【联想·质疑】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板书】3、高能固氮【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演示实验】模拟高能固氮过程。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氮的循环过程,并能够分析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对氮循环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氮循环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量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氮的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土壤中的氮化合物等。
(2)讲解氮的不同形态:氮气、氨、硝酸盐、有机氮等。
(3)解释氮的循环过程:氮固定、氨化、硝化、硝化反硝化、氮化等。
(4)讲解氮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等。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例如农田,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
包括氮的来源、氮的转化过程以及不同形态氮的作用等。
4. 案例探索(3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探索,选择不同的生态系统,例如森林、湖泊等,让学生研究该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过程,并分析氮循环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汇报,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5. 拓展延伸(15分钟)引导学生思量氮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例如农业、工业等对氮循环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氮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6. 归纳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参预度、表达能力等。
2. 对学生进行小组案例汇报的评价,包括案例选择、分析能力等。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氮循环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影响的短文,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的固定、生物体内的氮代谢等。
(2)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氮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之间联系的关注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氮气的固定、氨的合成与转化、硝酸盐的生成与利用等。
(2)氮循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和意义。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有关农业生产中使用氮肥的视频,引出氮元素在生物生长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问题:“氮元素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5 分钟)(1)利用图片和图表展示氮在大气、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如氮气、硝酸盐、铵盐等。
(2)提问学生:“为什么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却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引导学生思考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利用氮的特点。
3、氮的固定(15 分钟)(1)讲解氮的固定的概念,即把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介绍自然固氮的两种主要方式:雷电固氮和生物固氮。
通过化学方程式解释雷电固氮的反应原理,如 N₂+ O₂= 2NO,2NO +O₂= 2NO₂,3NO₂+ H₂O = 2HNO₃+ NO 。
(3)对于生物固氮,利用动画演示根瘤菌固氮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氮的固定对生态系统有什么重要意义?”4、生物体内的氮代谢(10 分钟)(1)讲解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如通过根系吸收硝酸盐和铵盐,在体内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含氮有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基本思路;
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体会氮的固定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的难点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展示:饥饿非洲难民,介绍全球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突出化学肥料的重要作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三大肥料之一:氮肥占有重要作用。
空气中含有大量氮气,如何把氮气转化为氮肥,被人类利用?
【板书】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板书】1、生物固氮
氮的固定: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简称固氮。
【图片展示】豆科类植物根瘤菌图片。
根瘤菌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为植物吸收,促进生长。
【讲解】植物只能吸收化和态的氮,所以使用的氮肥,必须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
【讲解】 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2、人工固氮
【板书】N 2+ 3H 2 2NH 3 【强调分析】可逆反应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讲解】
NH 3然后利用生产氮肥,目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是靠人工固氮生产的氮肥。
【阅读】化学与技术,了解氨的合成。
【图片展示】新疆“魔鬼谷”,并加以介绍。
【联想·质疑】
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
【板书】3、高能固氮
【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
【演示实验】模拟高能固氮过程。
1、 视频播放:模拟闪电条件下N 2 +O 2
2NO
设疑:为何在三颈瓶中得到红棕色气体?
2、用改进实验装置演示:Cu 和稀硝酸反应制取NO ,探究2NO+O 2=2NO 2
3NO 2+H 2O =2HNO 3+NO (此过程注意实验的环保性)
【引导分析】
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 ,NO 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 2,NO 2与雨水反应生成HNO 3,生成的HNO 3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使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
有关反应如下:
【板书】N 2+O 2 放电2NO (无色);
2NO+O 2=2NO 2 (红棕色);
3NO 2+H 2O =2HNO 3+NO
2HNO 3+矿物质→硝酸盐 高温、高压
催化剂
放电
【讲解】
氮循环中的物质有多种氧化物,如N 2O 、NO 、N 2O 3、NO 2、N 2O 4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其中NO 、NO 2均为有毒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
NO 为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它与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CO 还强;另外,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NO 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1992年,NO 分子被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 评为明星分子。
NO 2为红棕色易溶于水的气体。
在通风厨内打开盛NO 的集气瓶,会观察到无色气体迅速变为红棕色。
此法可用于一氧化氮的检验
【小结1】
⎪⎪⎩
⎪⎪⎨⎧⎩⎨⎧⎩⎨⎧仿生固氮等合成氨人工固氮生物固氮高能固氮自然固氮氮的固定 【小结2】
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 .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C .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
D .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2.下列关于氮气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通常情况下,氮气的性质很不活泼
B .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
C .通常情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D .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是,氮气是氧化剂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0
A .工业上合成氨
B .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由氨制备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4.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B.NO是一种红棕色的有毒气体
C.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5.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
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
A.高温下氮气遇空气生成NO2B.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CO2
C.NO与空气生成NO2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6.有人说,“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水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以反应:H2+O2 =2H2O为可逆反应”。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7.盛有NO和NO2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过一段时间后,量筒内的气体体积减少为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比是( )
A .3:1
B 1:3
C 2:1
D 1:2
8.将少量的NO2气体通入过量小苏打溶液中,再将逸出的气体通过足量过氧化钠颗粒的干燥管,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二氧化氮
C. 二氧化氮和氧
D.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教学反思】。